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從Xdite讓人上癮的30分鐘讀書筆記法,來看我應用在《MIT‧哈佛教你決斷的科學》上的成果

也不過是在連假開始前,Xdite才寫下這篇「普通人如何做到30分鐘讀一本書並做完筆記」的神文那時(原文連結點此,我一拜讀完就留言給他說,這個方法超棒,自己一定要來試試;假如我沒記錯,我甚至在後來還跟他私訊聊了另一件事情,而我根本沒打算在行程滿檔的這次連假實踐我試試的承諾。沒想到,四天連假以來,臉書被一堆認識和不認識的朋友洗版,內容全是在講Xdite16格的快速讀書筆記法有多麼神奇好用,逼的我也不得不在連假的最後一天來試試看。

先公布結果和效益:Xdite的目標是讓人能在30分鐘之內讀完一本書並做完筆記,假如我沒理解錯誤,他的限時30分鐘指的是步驟2的快速摘要出16個關鍵字,而整理重點和複述心得應該不在這30分鐘完成。


我的實驗結果呢?我這次選的書是《MIT哈佛教你決斷的科學》,我其實很難擺脫自己不夠隨興的習慣,所以我先讀完了第一遍,花的時間是12分鐘,原因是我在開始之前,會擔心若第一次看一本書而不知道重點在哪,很容易把16格的前面大半部分用來記下不是那麼重要的要點,而到最後若發現後半部的8點遠勝於前半部的12點、但我卻已經把16格用去12格的話,那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所以我採用先讀再記的方式,但時間限制還是一樣的。

接下來,我再重新翻一遍、並用手寫摘要我決定要筆記下來的16點;從剛剛第一遍翻開書開始,到我寫完這16格,總共花了25分鐘。我接著再進行步驟3的寫出覺察點和總結,果然如我預期的一樣,思考速度不是問題,但我個人的手寫會影響整個過程的進行速度,於是,加上前面的25分鐘,我從步驟1到步驟3總共完成的時間是32分鐘,而我接下來再花21分鐘執行步驟4,也就是依據這個A4表格複述給另一個人聽我對這本書的心得。
 
包括我在內,許多不同的朋友用馬上實做來證明,Xdite的這篇文章已經進入不折不扣的神文領域了,各位不但應該逐字把原文看完(但請在10分鐘內看完),而且請馬上應用在任何一本你手邊有的書上(但是康熙字典之類的書可能不是太適當的選擇),他甚至還佛心的提供了一個template表格給大家直接使用。接下來你會發現,自己真的能快速讀完一本書並摘錄重點,假如你對自己原本的問題或需求夠清楚的話,你會透過這個方式以十倍速的效率達成以往讀完一本書的目標,而且步驟簡單而只有4個:

1.  找出你最想問這本書的1個問題。

2.  限時30分鐘,快速摘要出16個關鍵字。

3.  整理出35個重點。

4.  複述心得。

學會這個讀書法,對我真是太有用了!就拿這個部落格來說,其實每天一篇的產出是很累人的,難處還不只在於要在很短的時間寫出一篇文章,而且還有每天到底該寫什麼主題的困擾。畢竟,一年要能生出365個不同主題,雖然我之前也成功做到了,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有了這個工具後,反正我的確也需要看那麼多書,只要一週找一本不同的書分享給大家,這個方法就能節省我前置作業不少閱讀時間。

證明這個套路確實有效後,接下來讓我分享一些個人對Xdite這篇文章的看法。

首先,Xdite的套路雖然有效,但他的腦部處理大量資訊的效率異於常人,假如各位的目標是跟上他的20,000/分的極速閱讀,即使你能熟悉運用這個套路,我想依然相當困難。但是,除了這個套路外,我格外佩服他的一點,是他能把問題定義的很清楚。我自己也常跟別人說:問對問題,你就能得到答案。以Xdite這篇的快速讀書筆記法為例,重點不在於那個步驟和模板,因為那個步驟和模板是讓一般人也能理解並有系統化運用的;他真正有價值的思維,在於能把許多人渴望能極速閱讀這種需求,轉化為「面對龐大如山的信息量,普通人如何快速讀完並且內化」。當你能清楚定義出一個問題之後,接下來才能進入迎刃而解的階段。

在這個知識變現的時代,能夠看出問題背後的問題,而且能夠清楚定義出這個問題,才是真正的價值。這也正是Xdite創辦的全棧營為什麼讓大家那麼趨之若鶩,同時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一線網紅會主動找他合作的原因,不只因為言之有物,而且他能真正為大家創造價值。正巧,我隨手抽出來演練用的這本書《MIT哈佛教你決斷的科學》也跟「快速」與「價值」的觀念有關,讓我得到一魚兩吃的收穫。


當各位在實際運用這個模板時,不曉得覺得哪個部分最困難?對我來說,其實最困難的部分是第一個步驟,也就是找出最想這本書中得到答案的一個問題。

為什麼那麼困難?因為我很清楚,若是一開始定義的問題錯誤,大概之後的30分鐘也都是浪費時間了。倘若只是浪費時間後得不到答案倒也罷了,最怕的是在快速摘要的情況下得出錯誤結論,那就得不償失了。

由於我這次是刻意拿這個模板純做練習之用,所以我在第一個部分,其實並不是我真正的目標和動機,而是我揣摩一般讀者想讀這本書而想要得到解決的問題。我真正的目標和動機呢?其實是隨手找到一本我還沒讀過的書,而且盡可能不要是《雪球巴菲特傳》那種比磚頭還厚的厚度(相較之下,我選的這本書只有200頁,以隨手拿起來的第一本書來說,算是個不錯的選擇),然後開始練習Xdite這個方法;即使是我當初買下這本書的目標和動機,其實也只是了解更多有助於上課時可以應用的決策方法。

舉例來說,這本書中較為別出心裁的一種說法,是否定了艾森豪矩陣的工作優先順序排定的方法,而改用作者自己定義的「正當性」和「速度」來做為決斷基準。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做法,但我在翻開這本書之前,卻不會知道這是這本書中一個大大值得推敲之處,所以我在定義目標時、若訂下了一個和這個風馬牛不相及的預設目標,我就很容易把這點跳過不看。

談到這一點,讓我順便岔開話題、談一下另一個議題。最近,有兩位相互間不認識的新進講師,不約而同的問我,關於某項特述主題,看哪些書會比較有用?把他們的問題白話一點來說,就是哪些書中的內容可以變成他們上課的教材?

我們暫且把著作權的問題先拋在一邊,純就用途來說,看書來上課真的有用嗎?

我不怪他們,因為可能不只一位講師會這樣做。別以為做講師的都那麼沒有節操,我就親身遇過至少兩次這樣的例子:一次是一個知名企業集團的人資長,在和我面談對焦課程的時候,當我提到其中一點,他就急著證明自己很懂的說,「所以你這個是不是根據某某理論;當我提到另外一點時,他又說,「那你這個是不是和某某大師的學說一樣。當時,我其實很訝異,原來企業找個講師來,是希望我們照本宣科的宣揚某些大師的著作或學說嗎?我們就不能有任何自己的創見?

後來發現,這還不是唯一的例子。到了某家電子大廠,他們的人資主管很不客氣的跟我說,我不能自己整理出四點原則,而一定要至少引用某家雜誌或某家周刊的說法,好像才比較像回事而不是我們隨口胡掰。我當場只想破口大罵,我的第一份工作正好就在他口中那個「某家雜誌」,我初出茅廬時就在那裏寫報導給大家看,隔了廿年後,我反倒得引用老東家上面印出來的說法才會顯得有見地的話,那我這廿年來的歲月不是活到狗身上去?

還有一次,另一家知名公司的人資同仁不但不滿意我設計的課綱,並且不厭其煩的送了一份課綱來叫我照著上;我看了看那份課綱後,請負責接洽的管顧同仁回覆對方:我不知道把某家研究所的某門課程半學期的份量壓縮到兩天之內在企業上課會有什麼用,而且我還提醒對方,他的那份課綱還起碼是10年之前的版本了,拜託要抄也抄一個比較新的版本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一開始進入這一行時,經常被客戶打槍,因為我的配合度太低了,而且也不懂得對客戶說好聽話。

後來,我變得比較圓滑了嗎?一點也不。你若是無法認同我的教學方法,那就另外找其他老師吧,反正市場上配合度高的老師多如過江之鯽。我的賣點其實很簡單:拿銷售來說,等你能賣的比我好,再來教我怎麼談銷售吧!再拿談判來說,等你能談的比我好,再來教我怎麼講談判吧!你要是自己就做得到,訂單拿到手軟、談判對手紛紛跪倒,你又何必請任何老師來教?不是嗎?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這些講師還要那麼孜孜不倦的讀書和找資料呢?除了與日俱進的吸取新知之外,主要是為了磨練自己對應不同問題的能力,因為我們即使不會運用那本書中的模式在我們的課程上,但很可能會有一些公司或個人會實際運用那些書中提到的模式。而當他們若主動問起我們的版本和另一個模式有什麼不時,我們若對各式各樣的模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多少也能當場就對症下藥的回答那些問題,而不是現場靠著經驗或一些通則亂答一氣。

再者,就拿談判來說,我可以蠻自負的講一句,多數談判書中能帶給我不知道的新知者,應該不多了。對我來說,我依舊持續不斷的大量閱讀各個不同談判書的原因,除了瞭解不同作者的思考脈絡外(在談判中,「人」的問題是一大關鍵,而你若能從字裡行間中,就透析不同人的思考脈絡和前後因果,拿到實務談判中只會更加若有神助),我通常還把那些書當做一種練習:換了是我,會這樣做嗎?如果不這樣做,還有沒有其他選項?當對手對我採取這樣的做法時,我會如何因應?我在之前一篇文章提到的「正」、「反」、「合」的功夫(參考連結點此),其實透過這種看書的方式也可以演練。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習慣,讓我要徹底實踐Xdite30分鐘內讀完一本書的方法,其實對我個人有一定難度。

具例來說,就《MIT哈佛教你決斷的科學》來說,各位看到模板表格右上方的9種做法 + 6種情境 + 7種習慣 + 5種技巧,大概就知道那是出版社賣書的一種噱頭。這樣的編法想要達成的目的,是讓讀者覺得「一本書就可以讓我一口氣知道那麼多做法和技巧?還有不同的情境可以搭配應用?真是太棒了,馬上非買不可!」簡單說,就是一種「俗擱大碗」的賣法。但實際上,它並不真的有多達9種的做法,也沒有真的有多達5種的技巧;假如你看得到我在那16格之間的箭頭,就知道有些做法是另一項做法的延伸而已,而有些技巧事實上和另一個技巧也沒有太大不同。

這張表格所無法顯現的,是我就書中的不同情境和案例進行「正」、「反」、「合」的模擬演練。對我來說,那是我看這類型書籍的目的之一,但以Xdite的這個快速方法來說,我很難在30分鐘內完成那些包括辯證和糾錯的思辨,而我相信那也不是Xdite這套方法設計的原始目的。

Xdite後來的另一則臉書發文中,他又手寫下來了這個方法的運作重點,其中兩點讓我尤為印象深刻,一個是讓大家「輸入=輸出」,另一件事則是透過變動獎勵而培養出一種「上癮」的感覺。看到那麼多人爭相瘋狂的練習運用,你能說Xdite的設計不成功嗎?簡直成功的讓大家上癮到不行啊!不僅在此向他致敬,也期待他這套方法的2.0版和3.0版也能盡快問世,讓大家得以一起升級。



續篇連結之一:再從Xdite的30分鐘讀書筆記法神技,淺談如何提升閱讀速度

續篇連結之二:這次讓我用Xdite流30分鐘極速讀書筆記法挑戰我最強的主題──《價值談判》的16格摘要

延伸閱讀之一:該怎麼穩定的輸出幸運?讓我們從Xdite幸運的公式中,掌握成功和幸運的秘訣

延伸閱讀之二:不是創業家也該看的李笑來大作──《斯坦福大學創業成長課》

延伸閱讀之三:善用黃金時間的三不及三要
 

4 則留言:

  1. 您好,我也是看到Xdite發文的其中之一的follower。謝謝您分享的這篇文章,仔細閱讀完後,我也是認為定義問題是很困難的事情,要思考在一本書想要獲得什麼,可能也必須先清楚了解摘要和目錄,但有時在閱讀後,會與出發點相違,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定會有其收穫。另外,關於您的文章提到『透過變動獎勵而培養出一種「上癮」的感覺』,我不太清楚這句話的意思,因此在此提出疑問,希望能獲得您的解惑,謝謝您。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那是Xdite一直以來的學習重點之一,包括他最近的幾篇發文都有談到,要讓學習的成效提高,就要讓學習者自己覺得學習後產生了變動,而若是針對覺察到變動給予獎勵的話,就會讓學習成效更加提高。這裡的獎勵未必是有形的獎勵,也未必是別人給予的獎勵,以這套極速讀書筆記法來說,當自己覺察到原本5小時以上的讀書時間,居然可以有效縮短成30分鐘,而且馬上可以有輸出/產出的時候,會讓人躍躍欲試的馬上拿下一本書來試試,而且之後讀書搞不好都不會走回老路子了,這就是他所謂的一種「上癮」的感覺。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