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不喜歡對方,不代表無法合作,更不代表無法共同追求勝利

接連兩天從訓練課程的分組教戰守則,談到在企業或組織內讓團隊成功運作的方程式。道理講得很好,但我自己真的百戰百勝、萬試萬靈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今天能有這些心得,最主要還是從過去許多失敗的經驗累積而來的。我之所以那麼熱切地與各位分享,就是希望能為各位省去一些像我當初摸索的工夫,而能更有效地避免犯下一樣的錯誤。

就拿我在當學員上課這件事來說吧,常常在贏是真的,但那也不代表我沒有輸過。

就在去年,我去參加一個英國體驗式學習公司的工作坊。他們有一套很棒的教具,可以藉由那套教具的應用和發想,從溝通、團隊領導、問題解決、無所不包。也正因為這套世界頂尖的教具是這麼棒,所以現場來了超過200人,而每組高達1416個人。

在隨機分組的情況下,我那組有台灣人,也有香港人和大陸人。

那套教具及遊戲的特性,就是各組會得到一致的指令,指令很明確但很簡單,用意本來就是不要給參與者過多的限制,好讓他們自由發揮,也進而能從過程中找到團隊運作的盲點。

由於時間有限,整個單元只有兩小時、而不是一整天的七小時,我們隨機分組後,連自我介紹的時間都沒有,我既不知道其他組員的姓名或如何稱呼,就連有些人或許是香港人或大陸人,我也是憑口音瞎猜的,因為現場馬上就要進入處理任務的過程,我們完全沒有了解和溝通,更遑論建立共識了。

假如你有看過我前兩天的文章,你大概可以猜到這一組的下場如何。果然,後來的結果是潰不成軍,但我們沒有什麼藉口,因為別組跟我們的條件一模一樣,大家都是臨時成軍,但和完成度最高的那一組相比,我們連那組的一半都還不到。

那家英國公司的行銷總監幫在場的大家進行檢討,果然句句到位:沒有分工、欠缺溝通、各自為政、目標不明、。咦,奇怪,這些道理我不但會講,而且我還會教,怎麼自己上陣卻犯了同樣的毛病呢?


我不是沒有試圖整合大家的意見,並試著用清楚的指示讓每個人都能同步參與,但那個遊戲設計得好,它複雜到無法由少數一、兩個人就直接做完,遊戲指示也規定每個人都要參與才會被計分。而在我們第一次的嘗試時,不但大家花了很多時間在決定下一步要做什麼,有些人甚至理都不理就自顧自地做自己的(後來證明,只要其中一個人搞砸,整串就得拆掉重做,所以就更沒有把事情做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兩個香港人,大概覺得普通話講不過台灣人和大陸人,後來居然直接用英語表達他們的意見,而且對每一個動作都質疑,不但大幅拖累了進度,更無視同組裡有些人可能對英語的理解程度沒那麼好,但他們還是得意洋洋地繼續講他們的英語。

進行檢討後,接下來要把時間歸零,再給我們第二次的嘗試機會,進行一項新的任務。

在第二次的嘗試中,許多其他組就有明顯的改進,在進度和完成度上都明顯提升了。但我們這一組呢?成果慘不忍睹。

讓我幫各位了解一下當時的現場發生哪些問題了吧!我們的兩位香港大姐,彷彿自以為講英語就代表自己比較優秀,不但繼續只用英語表達意見,而且不斷指責其他人這樣做不好、那樣做也不對。後來,另一位同組夥伴忍不住了,用同樣流利的英語跟那兩位香港朋友說,不要只跟我們說這樣不對、那樣不好,我們把指揮權交給你,你們直接告訴我們下一步要做什麼,這樣好不好?

別以為後面發言的那位在反唇相譏,他和我們在場的多數人都明白,動手做出一些進度,起碼比浪費時間在爭辯好,所以不管那兩位香港朋友的意見對不對,有個統一的領導中心,起碼可以改善我們的效率。

沒想到,這兩位香港朋友居然不知何故地拒絕承擔這個責任,開始在那五四三了起來,於是我們又浪費了更多寶貴的時間。

在第二次嘗試中,我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呢?老實說,我當時認為這個團隊的溝通氣氛和成效奇糟,我早就放棄了和他們溝通的打算。於是,相較於第一次,我幾乎都沒什麼發言,只是盡可能地扮演執行者的角色,把自己手上負責的那一段盡速也盡可能正確地做完。但我當下就知道,這樣的努力是徒勞無功的。

為什麼我那麼快就放棄?因為我當時的目標早就不是在現場把那項任務做完,因為我實在沒有興趣和一堆明顯不想溝通的人建立共識。我對那套教具和遊戲設計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我的目標是在課後直接去找那家公司的行銷總監談一談,而後來果然我就在當天拿到那套教具台灣地區的使用授權。所以,對我來說,我們這組的任務搞砸了,但我個人的目標達成了。

我不得不承認,當我後來跟英國人相談甚歡時,那兩位好像只以為香港人才會講英語的朋友,臉上那種五味雜陳的表情,讓我心中偷偷暗爽了一下。

這個例子也再度驗證了一件事:當同組或同個單位的成員各有不同目標時,他也許不會浪費時間跟你囉嗦,但也不代表他就會對你心悅誠服,而最後的結果就是任務解體而團隊崩盤。

這是一次失敗的經驗。其實,我在這次去哈佛參加談判學程時,也有一次差點崩盤的經驗。

在一次模擬演練中,我們被隨機分成了每3人一個小組。在我那組中,有一位加拿大來的女性同學,為了方便起見,就讓我們稱呼她為麗莎吧。麗莎顯然對於非英語系國家的人很有偏見,從頭到尾,能不跟我講話、就不跟我講話,只顧著和同組的另一位美國人凱文討論。我看在眼裡,但也只得壓抑心中的怒火,因為我的焦點要放在解決模擬練中所賦予的任務。(別以為我對加拿大人有偏見,不但我之前認識的每位加拿大朋友都是一等一的好人,就連在這個課程中,我後來有幸同組的另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女性同學,對我也相當友善,還專程跟我聊起曾去過高雄的經驗。)

果不其然,麗莎採用的是拉攏另一個人、而可以輕易在任何決定上形成兩票對一票的局面。雖然對問題的理解明顯比我和凱文來得慢,但她還是搶去主談手的位置(我們也同意,因為她不會計算,所以無法擔任幕僚的工作)

即使有那麼多不利的因素,我們大家畢竟都是在談判上有豐富實務經驗的老手,和前面提到的那個體驗式學習的狀況不同,首先,我們沒有多浪費時間爭辯就各自進入戰鬥位置,因為每項工作的確都需要有人做;其次,我們只有3個人,再怎麼各有歧見,溝通整合起來的難度總比14個人來得容易。

你可以說,我們不只要對外跟另一組交涉談判,我們其實在內部就已經開始交涉談判。

談判的另一項好處是,我們可能彼此不喜歡對方,但我們還是會談出一個彼此能接受的結果來。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結果還是大勝對方,而且成為全班中的佼佼者。

就內部談判來說,我其實在之前很多地方都做出妥協和讓步,但在最後要把交易敲定時,麗莎本來要點頭了,我把她和凱文拉出去說,7.5億是個很有賺頭的金額,但讓我再說一遍,8億買8個節目,會比 7.5億買7個節目更有賺頭。」麗莎一幅不可置信地聳聳肩,但我把同樣的話說了第二遍,而這次連凱文都站在我這一邊,於是我們回到談判桌談定交易,成為當天的大贏家。

為什麼我要舉這個例子?我想證明給大家看的是,即使你和你的團隊成員互看不爽而有許多歧見,但那不代表你的團隊表現不能達到高標

拿我們昨天提到的團隊成功方程式來逐一檢驗:

我們之間的最小公約數是什麼?我們都想要贏,而且我們不是贏了就好,而是想要贏到讓對方脫褲子。

我們有了解彼此嗎?是的,因為了解不代表喜歡,更不代表信任,但我們大概都各自了解彼此肚子裡都在搞一堆詭計,但起碼在那時那刻,我們是願意槍口一致對外的。

參與,這不用說,在小組只有3人的情況下,每個人的參與程度都很高,尤其我不會因為別人的排擠或歧視就變得消極,更不可能在我自知有優勢之處輕言妥協。

同舟共濟三部曲提醒、不批評的有效回饋、加油打氣的激勵,我們全用上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的成果是如此甜美。

事後還有一個小插曲,麗莎從一開始就一直籠絡凱文,但當天的課上完後,凱文顯然知道誰是可以交的朋友,我們邊喝著主辦單位提供的香檳、邊聊了一整個小時。我和他其實又各自達到了一個目標,那就是建立一個將來可能有用的人脈。

所以,團隊成功方程式其實和彼此喜不喜歡無涉,它的好用之處正是在於,只要你能具體依照方程式一一打造出成功的條件,你的團隊表現一定會突飛猛進。希望我的親身經歷,能讓總是覺得有人跟你就是不對盤時,依然不影響你創造團隊表現的高峰。
 
 
 
 
 

2 則留言:

  1. 「提醒、不批評的有效回饋、加油打氣的激勵」真心覺得是上班前要會的基本技能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