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適合看這部電影?我認為下面三種類型的人很適合買票進場:
1. 覺得人生漸漸失去希望及衝勁的中年大叔;
2. 覺得生意欲振乏力的各行各業業務銷售人員;
3. 半推半就之下,被公司指派去一個自己不熟悉國家的外派人員。
「梭哈人生」的英文片名:A Hologram for the King,給國王的立體投像設備,大概已經說明了整個劇情背景。
湯姆漢克飾演一個面臨中年失業危機的業務員,他之前在一家知名的自行車品牌Schwinn擔任列名董事會的高階主管,但隨著Schwinn的式微和被收購,他只好為了五斗米折腰而轉任另一家科技設備公司。當他只求混一碗飯吃時,其實心中一直無法面對自己為何淪落至此的震撼,他的業績表現自然慘不忍睹。
他的主管對他很不滿意,給他最後一條生路,就是飛去他從來沒去過的沙烏地阿拉伯,說服國王購買他們的3D立體投影設備。不成功,便成仁,主管等於對他下了做不到就滾蛋的最後通牒。
已經離婚、女兒又因為他付不出大學學費而輟學在餐館端盤子,湯姆漢克已經毫無退路。沒想到,等他飛到人生地不熟的沙烏地阿拉伯,他卻絕望地發現,難處不在於他是否能說服國王掏錢購買投影設備,而是他連國王的面都見不到…。
這不是一部勵志片,但卻很貼近現實人生。我真的很不想破梗,但我不得不透露,湯姆漢克最後雖然見到了國王,也完成了一場成功的銷售簡報,但最後並沒有成功拿到這筆訂單。
然而,透過這趟在異鄉的煎熬,他終於能夠不再逢人便問對方打哪兒來,而是勇敢地決定自己要往哪兒去。曾經,他視到沙烏地阿拉伯開發市場為畏途;但在一連串的失敗與挫折後,他最後決定留在這個陌生國家打拚,為自己爭取人生第二次的機會。
1. 雖然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拍得很帶有些非現實的類喜劇意味,但這完全不是一部有娛樂效果的電影,不過,我看起來卻很能感同身受,而且不全是因為自己也早已踏入中年大叔的年紀。
面對困境,退無可退的湯姆漢克,只能選擇強顏歡笑。
當主管疾言厲色地要求他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而且強調這就是公司給他的最後一次機會時,湯姆漢克強顏歡笑地說,「不就是業務嘛!你可以設定目標、擬訂計畫,但到頭來,一個業務就是要想辦法成交。」話雖如此,但那完全是場面話,因為他當時心裡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
等他到了當地,當他發現自己公司的技術團隊,居然被安排在沙漠中一個空蕩蕩的帳篷時,他的整張臉都氣的扭曲了。沒有食物、沒有網路,就連冷氣空調都會無預警地故障,這已經不只是能否成交的問題,而是他如何能安撫整個團隊而繼續撐下去的問題。
心中雖然不滿,但作為一個領導者,他不能讓自己看起來毫無頭緒而失去自信。於是,他再度強顏歡笑地一一幫團隊成員打氣,起碼給他們一些虛無飄渺的承諾,掩飾自己對現實情況的無力掌握。
為什麼讓我感同身受?因為男主角的背景設定,是一位之前在全美最大自行車品牌任職的高階主管,而像我一樣曾經任職於自行車相關產業、和全球各大自行車品牌打過交道的人並不多。
其實,當我看到他被派到人生地不熟的沙烏地阿拉伯時,我更是有感到不行,因為我雖然沒有湯姆漢克那麼被迫且無助、而完全是自己當初歡喜做甘願受的選擇,但我也曾經多次隻身帶著一個行李箱就踏上市場開發的旅程。日本、韓國、泰國、…這些我之前都是遊玩才去過的地方,我後來得在那兒操作數以億計的生意,而且我並沒有相關的產業背景。
所幸,我後來做的很成功,我從無到有地為這個知名品牌打造了整個中國的經銷網絡,我讓紐西蘭的生意成長到居然比人口有五倍之多的澳洲都還大,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我轄下的整個亞太地區業績都大躍進,我自己母國的台灣市場反倒成為成長幅度最小的國家。
我很幸運。你可以說我勇於跳出舒適圈,你可以說我擅長突破逆境,你更可以說我天生就能適合業務開發而能夠快速應變,但我自己認為,這一切都必須先來自於自己願意接受一個新的挑戰,而且心態上不能只是「願意去做」而已,而得要有一個強烈的「把它搞定!」的動機。
2. 不曉得這部小說改編的片子在中國能不能上映,因為小說作者和電影導演顯然對中國都沒有什麼好感。湯姆漢克的前一家公司Schwinn,曾經是美國最大的自行車公司,把生產交給中國代工後,不但品牌價值下滑,而且中國廠商馬上學會了生產技術,而用低上數倍的價格做出自有品牌的自行車。
在一場對國王的成功銷售簡報後,為什麼湯姆漢克和他的公司還是沒有拿到訂單?沒想到,又是來自中國的競爭者,用只有他們一半的報價,賣給沙烏地阿拉伯國王一模一樣功能的商品。
聽來諷刺,對吧?連續兩場生涯的敗仗都輸給中國製造,湯姆漢克也真的算是有始有終了。
不過,正因為講的是自行車產業,所以我不得不說說我親身在那個業界打滾過的看法。
雖然電影說法如此,但其實不管是美國或歐洲的各大自行車品牌,莫不紛紛找上亞洲代工,只把極少數的高階車種留在本國生產。
為什麼我說的是「亞洲」代工而不是「中國」代工?因為這方面最強的其實是台灣廠商,而包含兩大巨擘捷安特和美利達在內,它們的生產線雖然擴及大陸,但有相當數量的中高階車種還是在台灣生產,而且不只這兩家,我知道其他多家台灣廠商也是如此。
中國大陸的白牌自行車就不提了,我們就拿捷安特來說,它幫許多歐美大廠代工,但它同時有自有品牌的自行車行銷全世界。坦若它靠的只是拷貝別人的技術,那些歐美大廠早就不找它代工了。再者,捷安特行銷全世界,出貨量當然驚人,但當你進去歐美的自行車店中,捷安特的檔次其實不會和那些歐美知名品牌相衝突(當然,在中國大陸就不是如此,捷安特和美利達在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價值和排名突然升級了許多)。
也就是說,這部片子呈現的是一個全然的美國觀點,中國乃至整個亞洲代工商在價格上的競爭,雖然是一個的確存在的事實,但不是客戶真的棄他們而去的原因。歐美知名品牌的經營者,自己在企業策略上失去了競爭力,自己在公司管理及業務行銷做出了種種的錯誤決定,才是讓自己窮途末路的主因。
舉例來說,電影一開始的主管和湯姆漢克之間的對話,很有戲劇效果,但卻處處顯示了主管既不會交辦任務、也不會激勵部屬。等到湯姆漢克到達沙烏地阿拉伯後,處處碰壁,但主管卻每日不間斷地電話奪命連環叩,只知道給他壓力、不知道該如何給他協助,焉能不敗?
戲如人生,曾經服務過美商、德商、法商的我,看到這段也只能苦笑,因為那樣的主管嘴臉,絕不只是電影誇張的想要博君一笑而已,因為現實生活中的職場極可能也是如此。
3. 失敗找藉口,成功找動機。很多人都聽過「失敗找藉口,成功找方法」,但這部片子中的湯姆漢克不是如此。
湯姆漢克其實陷入了不知道人生該怎麼過下去的迷惘,也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一個能力和鬥志都已經不在巔峰的自己。這時,他的背部莫名其妙地長了顆腫瘤,讓他更加心煩意亂。
後來,他在沙烏地阿拉伯的當地醫院,進行了移除這顆腫瘤的手術。腫瘤移除後,他寫了封電子郵件給那位讓他心儀的女醫生,自承自己過去常把長期以來的焦躁、頭痛、心悸、暈眩、…,全都一股腦地歸咎給那顆腫瘤。後來,腫瘤移除了,他卻也找不到自己可以責怪自己能力或精神不濟的藉口了。
其實,我們之中的許多人也是如此。當自己不小心犯錯或時運不濟時,總喜歡幫自己找個藉口,家庭不睦、身體不適、風水不佳、老闆不好、…,為什麼如此?因為怪別人比怪自己容易,而且,明明是自己能力不足以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但若把問題歸咎於某項外在因素,起碼讓自己有著明天起床後還可以繼續嘗試的勇氣,否則,恐怕連嘗試都不敢去嘗試了。
就短期來說,有顆腫瘤可以怪罪,起碼可以讓自己不會沮喪的了無生趣。但就長期來講,歸咎(或者可以更正面地稱之為「轉移焦點」)給任何其他原因,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本片給了個和小說版不同的較正面結局。人若無法面對自己過去的錯誤,起碼可以設法重新開始。於是,湯姆漢克找到了一個人生的新動機,也就是和阿拉伯的熟女醫生譜出一段黃昏戀情。在一段彷彿和「課長島耕作」作者弘兼憲史另一鉅作「黃昏流星群」般的劇情演進,有了新動機的湯姆漢克,人生又開始了一段新的展開。
4. 解放自己,融入當地。一開始,湯姆漢克對沙烏地阿拉伯這個陌生的國家,毫無認識、也絕無愛好,只是一個不得不來的地方,他只想把這兒當做無奈人生的一個中途站,但不想讓這兒變成自己職場生涯含恨告終的終點站。
後來,拯救他的不是願意給他一筆訂單的國王,而是偶然間搭上車的一位當地運將,以及看診時巧遇的熟女醫師。
從一開始覺得那位運將既神經質而又莫名其妙,後來不僅願意接納、更願意主動進入那位運將的日常生活,湯姆漢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融入了當地社會和在地文化,而這也成為他人生的一大契機。
正如我在自己的「跨文化管理」課程中所常常建議各企業的外派人員,只有設法融入當地社會和做生意的方式,不要老把自己當個過客,你才可能在最短時間內降低文化衝擊,同時也能為未來在當地的登峰造極、呼風喚雨做好準備。不一定要和湯姆漢克一樣,跑去和當地人交往,才能熟悉當地文化。但一定要把自己的社交圈和朋友圈擴大,懂得讓當地人帶領你了解更多那兒的風土人情,而不要一去三年卻天天只跟當地的台商混在一起,這樣只會侷限自己的視野。格格不入或如魚得水,其實得先看你自己如何選擇。
電影裡面有一幕,導演的原意可能是要為男女主角創造羅曼蒂克的氛圍吧!但當我看見湯姆漢克在女醫生的帶領下潛入水中,我先是一陣訝異,因為沙漠中居然有海啊!接下來,我彷彿透過銀幕感覺到海水的清涼。跨文化的融合和溝通,其實最高境界正是如此。當你能夠勇於嘗試,不自我設限地跨出那一步,自然就會看到一片不一樣的光景,也自然就會讓自己更海闊天空。接下來,你不只在心境上能更加清明,更可能為眼前的逆境想出前所未有的解決方法,就像湯姆漢克「打不過他、就加入他」的留在當地幫國王新城招商了。誰說難題一定無解?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法,本來就可以不只一種。
在另一部電影「十全大補男」中,基努李維帶著一群過氣的板凳球員去打職業美式足球,片子並沒有個「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童話般美好結局,但每次看都讓我振奮無比,因為那群人生魯蛇過得了一個很多人都得不到的東西,那就是人生的第二次機會。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犯錯,也可能都曾經時運不濟,但不要就這樣放棄,因為只要我們能夠正視自己,我們都可能會獲得人生的第二次機會。
延伸閱讀之一:展開外派人生新頁前的三點提醒
延伸閱讀之二:經過一段摸索的道路,才能找到自己的天職
延伸閱讀之三:從「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連想到的跨文化管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