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贏家】是我在去年才推出的全新系列,系列第一彈【一談就贏:銷售贏家必勝攻略】一轉眼就已經上完四班了,就連系列第二彈【一談就贏 X 銷售贏家:進階拒絕處理】的第二班都即將推出,真的很感謝大家的支持。
有別於已經是長年熱門談判課程的【一談就贏】,【銷售贏家】是個以銷售為主題的系列課程。說起銷售,坊間許多其他銷售課程總把重點只集中在個人銷售技巧、甚至侷限在所謂的銷售話術,結果只是造就更多在旁人眼中「一張嘴胡蕊蕊」的業務,而那並不是我設計這個課程的目的。我認為即使是一個成熟的業務人員養成,都必須要包括業務銷售策略、銷售團隊的運作及任務分派、薪酬及獎金的設計、甚至包括業務支援等;無論銷售技巧再好,對前述銷售架構中的重要組成元素一竅不通,即使再想要衝刺業績、也只會事半功倍。
因此,即使每次都幾乎上不完,我還是在課程內容中添加了一段「業務工作到底在做什麼」,因為即使來報名上課的朋友中不乏各行各業的資深業務同仁,但我還是發現,許多人其實多年來都只在負責片面的業務工作而已,甚至還是有人以為,只要拿得到訂單才是好業務,但這樣就可惜了。
就像我在課程中會提到的一個重點:銷售的本質之一,就是要創造差異化。那麼,【銷售贏家】這個課程本身,到底差異化又在哪裡呢?白話一點說,假如銷售是要把你的產品或服務賣出去,我不僅希望能讓第一線從事業務銷售工作的朋友賣得更好,這一整個系列課程其實是要從不同的銷售環節下手,讓每個人的生意都能做得更好。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就拿我們兩週前剛上完的【一談就贏:銷售贏家必勝攻略】四班來說,除了不同行業的業務同仁及業務主管之外,我們還有許多工程師、客服、設計師、醫師、護理師,乃至不同領域的創業者及公司負責人來上課。不只這一班,其實我們連續幾班都是如此,而這種情況也很符合我當初設計這個課程的理想:我不只想要讓每個從事業務工作的人把自己的工作能做得更好,我還希望每個就算不懂該怎麼從事業務銷售工作的朋友,都能藉由這個課程而讓生意做得更好。更簡單一點說,只要你會面對顧客或客戶、而你希望他們能對你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買單,這就是一個能夠讓你業績有效提升的課程。我不只希望你懂得什麼是銷售,而更希望你上完之後就馬上能做得更好。
那麼到底這群朋友們在上完這個課程之後,會有什麼收穫呢?而他們的收穫又能帶給你什麼生意上的啟發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次【一談就贏:銷售贏家必勝攻略】四班的心得。
在能源產業擔任業務工作的Pearl在心得中寫的很客氣(全文點此),但其實積極度一流的她,光是能在Fortune 500大的知名外商中擔任現在的這個職位,就不是每個人都能辦到的了:
🎉我是從當業務開始,才開始學著怎麼當業務的
身為一個寫完論文就跟自己說這輩子再也不要念書的孩紙,雖然是從管院畢業的,但是在校的時候沒有好好念書,拿到畢業證書大概就是比雞腿換駕照好一點點的等級,還有大學同學評比我能碩士畢業是班上最不可思議事件之一XD 自然那些大家覺得管院生該會的,嗯,我什麼都不會Orz。
開始工作以後,察覺了自己的不足,去上了行銷的課程,去上了商業分析的課程,在PM的職涯中,開始扮演業務開發的角色,曾經合作夥伴幫我算命,說我最適合當業務,後來就真的開始了業務的工作。
開始業務工作的這幾年,公司有很多內訓課程去強化業務的能力,但是,這些課程大多和行銷綑綁,總給我一種一切都是高大上的策略理論,很適合拿來做報告進行向上管理,卻讓我這種浮游生物底層的業務覺得不夠接地氣,很難轉換成實務上立馬上手的做法;所以,這些年就在懵懂與曾學過的知識中,不斷探索匍匐前進。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業務,真假?!
現在似乎來到了一個:事事皆銷售,人人皆可賣的世道;畢竟某虎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打出了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的口號,那在你心中,業務到底在做什麼?
業務難道不是只出一張嘴就可以討生活?
這門課裡面,明確定義了業務的範疇與所需扮演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告訴你一個好的業務該有什麼樣的特質。因為,有這樣明確的定義,所以,可以讓人去省視自己會了什麼,如果要再精進,還需要加強什麼。
#好Sales的條件 #我會讓你的生意做得更好
回顧自己過往的經驗,曾經在高中的補習班打工招生,整個團隊在那年招收了全縣市將近一半的學生,在新創公司,成功讓產品首次在市場上亮相;但是,一路走來當然也有很多慘痛的失敗經驗。
到底 #做對什麼所以成交
#做錯什麼所以不成交
問我,我還真回答不出來(難道是我鞋貓式無辜又誠懇的眼神??)
所以,成功的經驗無法複製,失敗的原因無法避免。
這門課裡面給了很好的解答:
☝️ Follow up 檢討及跟進
☝️ Planning 算得比人家多
☝️ CRM 讓客戶喜歡你
🎉🎉🎉問對問題,99%的交易都會成交
這個標題改自談判19班冠軍組贈書,但是,頗切合這門課的重頭戲:問對問題。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那種開口就跟機關槍一樣,瘋狂推銷自己產品的業務?可惜不去了解客戶需求的傾倒式推銷,往往只是白忙一場。但是,如何問對問題,引出客戶需求,似乎是門難以領略的高深學問。
在課堂上用了簡單的方式,就讓你知道怎麼問對問題。
CORE讓你破冰:哼哼,不管你再怎麼冷若冰山,總有一個問題會融化你的心,讓你願意回答,開展我們更進一步的關係。
SPIN就更厲害了,就像設計好的腳本,讓客戶順著你的問題,最後只覺得,這東西我不買怎麼可以!!
上課的時候,也說明了實務上如何操作,確認成效,還有各種常見的操作誤區;快問快答單元,幫忙釐清各種問題的屬型類型,上台實際演練,也給了深刻的學習,常常覺得自己可以,沒做錯什麼,但是卻還是犯了事先就被提醒會犯的錯誤;除卻問題本身,表情、語氣、順序這些細節,都會影響到劇情的進展,由此可知,發展腳本的重要性,有了腳本照著演,就不容易出錯,而且好的腳本,不只要一套,還要很多套!!
#問題問得好成交沒煩惱
#客戶會因為影響而買單
#系統化的方法邁向成交
技術出身的人需不需要學銷售?在我看來,技術出身的人或許更應該學銷售。在軟體開發產業有十幾年經驗、目前在車聯網擔任技術產品經理的岳霖,寫下了他的經驗與看法(心得參此):
我是因為剛好工作上面需要我去跟客戶sell自己設計的軟體解決方案,過程中不斷的摸索想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模式,其中也剛好之前在上海的工作幫助了我,以分享案例模式與客戶談趨勢。但是過程還是欠缺不知道如何往下轉化成為訂單。過程一直撞牆,老闆給予我的指導我也無法轉化,因為不是我過往的所接觸過的工作方式。
#回顧我的問題
我嘗試回顧我自己在sell自己提案的過程遇到的問題。我在針對自己行業可以從國外案例萃取insights,但是需要借用簡報的方式,才能有辦法把自己要說的故事說完整。但是過程都是我在說,似乎欠缺客戶說他們的故事。可是要怎麼樣讓對我陌生的人、跟我說出他們現在公司遇到的問題呢?總感覺我做的事情有脈絡,但是我不知道怎樣把這些一點一點的脈絡牽成一個面。
#一篇文章的分享
Jay Chen的一篇文章分享,讓我換個角度,看著問題。我一直相信,很多時候有專家的帶領可以將自己的問題一個一個畫成一個面,而且別自己花時間去試錯還來的快,因此我就想要替自己遇到的問題找到一個可以學習的老師,像他學習。
#發現銷售是人人該會的技巧
雖然後面我因為換了工作,不再需要面對客戶,但是這堂課教我們的是一種不同於工程師的思維模式,認真說,他教導的顧問式銷售,是一種你在職場上,需要讓自己可以在了解對方後,將自己的專業用一種讓人很自然的方式去接受並且認同。但是必須說,銷售這思維是需要持續的練習,讓他可以越自然越好。
也因為這堂課,讓我理解,以前我老闆跟我說的一些問題,在這堂課,我也找到自己的答案。老闆跟我說過,要我用江湖的方式去銷售,不懂江湖的我,這堂課我懂了,也謝謝老師跟我們分享,因為每個人想要為對方做出是怎樣的付出,因此就會有不同的銷售方式。試想著,每次跟客戶要去介紹或是會議討論時,老闆跟我沙盤推演多種劇本,以前的我不懂,經過這課,我了解當時老闆這麼做的原因,我們越能預期客戶的心理,做出相對劇本應對,更可以臨危不亂。
說來也巧,這堂課其實不只一位醫師來參加、也當然不只一個科別的醫師來參加,其實還有醫美、牙醫、外科、和麻醉科的醫師也來上課,但正好這班就有三位復健科醫師一起來共襄盛舉,接下來也讓我們看看,與銷售表面上看起來關係不大的這些醫師,課後對銷售又有著什麼樣的看法。
在一家醫院擔任副院長的俊郎,有著這樣的心得(全文點此):
印象中的業務生活是挨家挨戶發傳單,被東趕西趕,不受大家歡迎,或是電話一接通只說了你好,我是xxx就被掛斷,或是在大賣場聲嘶力竭的吶喊,民眾卻默默從前面走過,或是坐在冷氣房裡用著傲慢無比的表情打量你的穿著,這確實都是業務人生,但都只是業務的其中一面,Alex老師在一天的時間詳細剖析與分享全能業務的點點滴滴,更是顛覆了我對業務的刻板印象。
銷售的中心價值就我而言是對客戶著想,同理客戶的需求與想要,對比醫師其實與業務工作本質上是相同的,需要極佳的專業知識,良好的溝通技巧,與同理對方的心,還有就是累得跟狗一樣,原本以為醫師跟業務扯不上關係,上完課發現原來各行各業都能按照銷售步驟拆解出來,從準備及找尋到檢討及跟進等7個步驟,只是比例不同罷了,從高中畢業的暑假開始,有超過五年的大學生涯在升學補習班打工,從第一線的電訪員開始,當時很多的不明瞭,像是對於考慮中的學生,甚至已經拒絕的學生依舊跟進再跟進,初入社會的我只覺得對方有需求就會打來,一直打去會有用嗎?原來一個是可以增加銷售成功比例,一個則是對方不想與你成交的推託之詞。
當時最困難的其實是如何打電話給陌生人還能聊上幾句,在陌生拜訪的時候,常不知道要說什麼,老師提到利用CORE法則來破冰,透過詢問好奇/開放/為何/經驗的問題來跟新客戶建立彼此關係,但意味著你必須先理解對方的背景與想法,事前的情蒐與準備相當重要,甚至曾出過的書籍,過去與現在的工作內容,最基本的學經歷,都要瞭若指掌,才能不經意的問出這些問題,成功破冰而不是碰面時關係如冰。
上課時我投票自詡為顧問型的業務,殊不知顧問式銷售的工作範圍根本包山包海,就差沒包生小孩,而我對其中一項「重視長期關係」特別有感,對比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情式銷售,或是有新產品才來叮咚叮咚,通常關係都很難長久,而且帶著濃厚商業氣息,為了賣商品而賣商品,總是令人不舒服,這也是大家常說的,賺了錢財卻失去朋友,如何讓客戶明明知道你是來銷售,卻還能歡喜接受,更凸顯出業務的價值所在。
復健科醫師易澄也在心得中結合他對醫病關係的看法,提出了他的見解(原文點此):
病人做完檢查走進診間,摸著雙腳腫脹疼痛的膝蓋問我說:醫師,你有什麼建議的治療方式?我想了想,說:這些是針對你症狀的所有治療項目,有健保也有自費的選擇。並且一一分析不同治療的優缺點,站在省錢的立場幫病人列出幾個可以考慮的治療。病人點點頭說:好,我回去考慮看看。
❤️就算道出所有心裡話,還是會有一言難盡的時候
就算再怎麼說明體驗到的事,還是會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尼采-偶像的黃昏
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提出專業完善的選項,但看著最後沒下決定的背影,有時候會有這樣的感覺。
如果有門課,能歸納全球知名哈佛商學院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 銷售課程的精華,加上講師豐富的銷售經驗,統整成幾個心法步驟讓你持續練功,上課的人很多不是銷售出身的,他們只是想讓自己的專業被更多人接受,上過的朋友也推薦,我會不會想來這邊解決自己的問題、創造未來的價值?
❤️時代在變,看待事物的觀點也要改變
在過去,不符合傳統與習慣的自由行為可能就是異端,特立獨行的舉動、超越身份的平等、無法預測與不習慣的事,都被視為惡。銷售在很多行業也被道德所束縛。這些束縛綁著許多人,或許目的地是一樣的,能力是類似的,卻能說出不一樣的話。
工作中與病人的關係對我來說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以為站在對方角度想就能把服務做好,後來接觸其他產業的朋友,發覺其實很多人的做法都類似,自己想得很多,卻不知道對方心中想的是什麼?溝通技巧非常重要,有系統架構性地問出對方內心想知道的、想要的,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掌握老師提到的CORE原則,從好奇、開放、原因、體驗四個層次,建立的不只是冰冷的服務,更是貼近對方心中的溫暖。
❤️前往更美好的地方,有時候可以不只用一種速度
依過去的經驗,每個人心目中的業務高手可能像江湖大叔般地叫賣、西裝筆挺的提供完善資料、噓寒問暖般的服務,或許根據自己的想像而不同,但在課堂中,我體驗到不同的人設在大家前面散發熱情、分享專業,時而用連環珠炮的語速讓人提振精神,時而振振有詞地分析這段課程的精華重點,時而停下讓人知道哪些事情該注意、該小心,有時候不是不替對方想,而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原來一個人可以同時在一個場域有那麼多人設而不會錯亂,還能讓我有不同觀點、各種層次的感受,打破過去上課的思考框架,這個人,就是Alex老師。
❤️沒有思考,再多體驗也沒用
體驗很重要,人都在體驗中成長,但是體驗過後如果沒有思考,也得不到任何東西,課程心得是一種思考,反覆練習也是,透過老師上課中讓大家練習到手抖的SPIN四個問題,不只跟同組不同職業的朋友互相學習,每個人都在自己行業中不斷成長,也再次跟自己對話,想想當初會報名的初衷、掙扎、轉折與心得,我知道這堂課不只是銷售,也讓我知道自己跟對方的未來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位復健科醫師俊諺,則結合了他在看診及參加醫學會年會的經驗,與大家分享了他的心得(心得參此)。從他的心得中可以看出來,許多藥廠或醫療器材的業務代表,以醫院或醫師當作他們的客群,但他們自以為有效的銷售方式,其實在醫師的眼中卻很不一樣:
銷售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不是在買東西就是在被銷售東西的路上,有些厲害的銷售員常常讓你不自覺的就掏出錢包,有些確會讓你覺得多停留一秒都是痛苦,這中間有什麼不同呢?
上完課後我便依稀回想起來為什麼有一次接到電話行銷,在沒有馬上掛掉電話的情況下,被問了一連串問題後就莫名其妙升級了某項服務,原來是我一步步踏上「SPIN」的結果!
Situation現況:很高興您目前有採用我們公司的產品,目前家裡成員啊?一系列身家調查…
Problem問題:對於目前產品的涵蓋項目滿不滿意啊?還有沒有擔心什麼?
Implication影響:您覺得如果多一些保障是不是可以降低對於未來風險的擔心?
Need-Payoff需求及回報:假如每個月多一點點,就可以提供更多的保障,解決您的擔心…
🏆金句:客戶會因為影響而買單,不是問題而買單
上完課的隔天,剛好是醫學會的年會,是個會有許多廠商參展的嘉年華會。因為未來預計引進某項自費儀器,因此就去了會場中的4家廠商暸解。
3家廠商都把握時間一開口就霹哩啪拉介紹產品特性,只有1家在介紹產品前問了許多問題,好奇為什麼會想引進自費?為什麼會想選擇這項儀器?分享以他們經驗不同設備在自費市場推廣的接受度….,在產品性能很相近的情況下,雖然停留時間不長,但對於他們的印象卻特別深刻。
看似閒聊,但卻有效的運用了CORE(Curiosity, Open, Reason Why, Experience)發問技巧破冰。
對了,還有1間讓人印象深刻,在體驗儀器治療的時候,一邊滔滔不絕的敘述設備性能時,然後就把我燙到了。
🏆金句:讓客戶不滿意的銷售比沒成交更糟糕
醫療的場域,我們往往就是專注本業,埋首精進技術,但為什麼在與病患的溝通上到處卡卡處處碰壁呢?醫院很重視績效卻老是無顯著的提升呢?
上過課後以銷售的角度來看便會發現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選擇來我們的地方做治療,但是否有針對潛在市場,潛在對象,潛在客戶來做行銷?
-暸解客戶的期望,需求與顧慮,而你的產品可以滿足他的需求,消除他的顧慮,便有成交的機會。
-「客戶的購買決策循環」,從發現/產生需求 → 找尋商品/方案提供者 → 評估選擇 → 完成交易 → 獲得成效/高滿意度 → 再次交易 → 成為忠誠客戶 → 推薦新客戶,更提供了可以在不同時間點介入的改進方式,如何藉由有效率的客戶網絡發掘潛在客戶,如何藉由跟進完成交易與提升客戶滿意度的重要性。
🏆金句:對每個人而言,銷售都是核心技巧,銷售就是要能影響他人
要銷售產品,銷售治療方式,銷售健康觀念都不是亂槍打鳥,而是要經過有策略的設計與演練,才能創造需求,創造價值,與創造差異化。
當然,不同性質、不同規模的生意,也都能因為這堂課程受益。從事代購10年的心心是這樣描述她的課後感想(原文參此):
……朋友說:你已經很會賣了,為什麼要花錢上課?
我不認為我很會賣,只是幸運有人願意買單。
以往的學習,告訴我哪裡有魚,哪邊買釣竿!這次的學習是從教你製作出屬於自己的釣竿,如何找到魚開始。⋯
課程中讓我最受用的系統式銷售方法:「S(現況)P(問題)I(影響)N(需求及回報)」
這是一套可以發掘客戶真正需求的好方法,所以隔日芳療聚會我馬上運用這個流程與目標對象聊天。目標對象簡介情況如下:
▪️現況:對精油有簡單的了解,想要更多的學習相關知識。
▪️問題:對於精油相關知識不足,以及對於組織制度不了解。
▪️影響:對於精油信任不足,導致使用方式上有疑慮。對組織制度不了解以致投入不夠。
▪️需求與回報:藉由使用精油來達到身心靈平衡,透過分享來提升生活品質。
以往做銷售時,從未有系統性的歸納方法,經由這次課程,透過輸出演練讓我更能審視自己的銷售能力的優缺點,針對不足的部分再思考提升。
對我而言銷售是這麼一回事!「賣的是自己,賣的是口碑、賣的是信任」
用對方法銷售,建立自我價值後,賣什麼都能成功!
所以這就是老師說的,不管你的職業是什麼,都應該要學會銷售。因為打從娘胎落地,我們就開始銷售自己了。
-這是一堂不是心靈雞湯掛的課程
我們要的是方法,是實際上的幫助,因此這不是堂精神喊話淚流滿面的課程
-這也不是一堂等鐘聲一響才學習的課程
在開課前兩週,我們就開始進入課前預習,我把老師的文章大概看了一半以上,一篇至少看三次,在這個步驟,我已經找到好多我要的答案跟需改進的部分,這是知識大爆炸的開始。
-更不是只有讓你坐在座位單純聽課的課程:打破我們以前的學習方式,浩瀚的銷售知識如何在7小時讓我們學以致用?每個課程段落討論五分鐘,馬上起身演練,透過演練加深印象。我的思考、反應很慢,以為自己經常動腦筋,但是輸入後要馬上輸出真的很不容易。這點真的很感謝同組夥伴的包容,包容我的反應慢很多!
課程豐富密集精彩,不會只有單純燒腦,老師的幽默笑聲滿場,同組夥伴的提攜包容更讓我安心學習。
的確,許多人或許沒有一個相關職稱,但許多人其實都在進行銷售,而且也都需要更好的銷售技巧。擔任客服工作的雅惠,更用許多例句來表達她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全文點此):
客人:「今晚,我想來點.....觀音素食的麻醬乾麵配味噌湯! 」
----
「叮咚」
我:「歡迎光臨!」
「您好,請問有什麼需要為您服務的地方嗎?」
客人:「你好,聽說你們這邊有在賣吃的?!」
我:「有啊!有啊!我這邊有肉有菜,應有盡有!」
客人:「那您可以先介紹一下菜色嗎?」
我:「當然可以啊!」
「我們這邊喔~招牌就是油滋滋的大雞腿,再配上渾圓飽滿剔透的池上米。
「這樣一份便當只要99元而已啦!」
客人:「那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我:「有有有!!!」
「我跟你說齁~如果你不喜歡吃雞腿,我這邊也可以換成香噴噴的牛排啦!」
「價錢一樣99元!很便宜喔~~」
客人: 「這樣啊...那我考慮一下...」
我:「考慮?!請問您要考慮甚麼?!」
「是炸的不合口味嗎?我還有滷的、清蒸的、紅燒的都有喔。」
客人:「痾,不是啦,我需要再想一下...」
我:「小姐,都賣你這麼便宜了,這樣還要想喔?!」
「那這樣好了,我直接把大雞腿加牛排一起包給你,只算你150元就好。」
「怎樣,夠阿莎力了吧!」
客人:「我覺得...我需要跟我家人再商量看看好了。」
我:「蛤?!只是買個便當也要跟家人商量喔?!」
「阿不然這樣好了啦!」
「來來來,哩來,哩來~」
「你不能作主,不然你給我你家人的電話,我直接來跟他講比較快!」
「阿請問他都是早上還是下午方便聯繫??」
客人:「!!!」
「不用啦!家人在上班,他沒空接電話。」
我:「這樣啊~~」
「那,還是說我直接照剛剛的大雞腿加牛排150元賣你之外,另再幫你送到府。」
「運費我出,如何? 」
客人:「不...不用了,老闆,謝謝你的好意。」
「那我確認好再過來找妳買好了,謝謝你。」
「對了,老闆,請問怎麼稱呼妳??」
我:「我姓曾,曾國藩的曾。」
客人:「好的,曾國藩的曾小姐,謝謝你的熱情招呼,我才不會忘記妳呢!! 」
「祝妳生意興隆喔!掰掰~」
我:「掰...掰......」
(看著客人的背影,逐漸地越來越小,也越來越模糊,含淚目送.....)
----
難道,最終結局的我,只能剩下說「掰..掰...…」的份嗎??
----
基本上,這就是我平常與客人的對話模式。
我是一位0800的客服員,並且肩負著推銷第四台及網路等商品。
以上述情境為例,客人最後的反應有兩種:
一、覺得商品可有可無,沒有急迫性的需求。
二、覺得商品沒特色,所以就會以價格來當做衡量的基準。
而我自己,在上過課的前後,反應也有兩種:
一、課前:
覺得公司就是優惠給得太少,價錢太貴,或是語調不夠熱情...等等,才會賣不出去。
二、課後:
完全錯在沒先破冰,以及沒問對問題,才是不成交的最大主因。
----
#九成的顧客需求都是問出來的
----
首先,要先知道「為什麼要問問題?」
一、讓對話延續,增加信任感,拉近距離,消除防備,做出差異化。
二、從對方的回答中才能了解客戶的需求、知道他的痛點、與恐懼,再提供符合需求的商品給他。
----
#問題,問對了嗎?
以往我都「自認為」每一通的銷售電話中,「只要有個問句」都算有問問題。
比如:
「你在考慮什麼?」
「你要問家人的原因是什麼?」
「你是在意價格嗎?」
「有哪一點需要再補充的嗎?」
「早上還是下午方便再次聯繫?」
但,真的是這樣嗎?
在問客戶問題之前,我得先好好來問自己幾個問題:
「客戶是透過什麼方式,得知我有賣此商品?」
「客戶要的需求是什麼?」
「客戶是什麼樣的原因才想到要來了解我方資訊?」
「客戶在還沒購買前,平常都怎麼樣去應付目前的困擾?」....
當我還沒辦法得知以上這些資訊之前,我又該如何能確定我丟出來的優惠,可以能夠真正的打動人心呢?
----
人,只會跟自己喜歡的人買東西。
----
回想起我之前寫的自我介紹中,特別寫到「為什麼要來上這堂課? 」
「因為業績不好。」
「在銷售過程中,對於客戶內心真正的聲音,我時常不拿翹。 」
「從『考慮』一直到『成交』這一大段的過程中,時常走的跌跌撞撞。 」
而在這個關鍵點上,Alex老師教的方法,完完全全的可以有切入點,讓我直接解成就,上天堂。
----
#如何問問題?
一、「破冰」(CORE):
起手式:
1.「信任」的起點,聆聽+觀察。
2.初次見面,起碼客戶要對我「感興趣」。
3.問得越多,對方會越感受到「重視」。
4.多問「開放式」問題。
帶入開場例句實測:
C (Curiosity),好奇:
「我很好奇,請問小姐您有興趣的是哪一類的食物?」
「我很好奇,請問小姐您目前是想參考幾人份的餐點?」
O(Open),直接問:
「在選擇餐點類型上,請問小姐您注重的是葷食、素食、還是有特製的無麩質餐食?」
「請問您理想的菜色需包含哪幾中品項?」
R(Reason Why),理由(問出背後的原因):
「我剛看您在蔬食區停留了不短的時間,請問可以請教原因嗎?」
「您剛在我們店門口徘徊了三次,過門而不入,請問是為什麼呢?」
E(Experience),經驗(你的/我的/他的):
「這附近上班的小王也常來我這買便當,跟您一樣特別注重食物本身的原味,吃得特別清淡,身體也特別健康。」
「在我這消費老顧客中,對於美食的要求也跟您一樣是行家,也因此我們的菜色也是被老主顧調教出來的,肯定經得起考驗。」
----
客戶不會為了問題而買單,
但客戶會為了問題所造成的影響而買單。
----
二、發掘顧客的「真正需求」(SPIN):
1.用「詢問」來替代說服。
2.講話中不中聽,直接影響「成交」。
2-1.「我能不能夠信任你?」 (信任度)。
2-2.「我夠不夠喜歡你?」(喜愛度)。
再次帶入開場例句實測:
S(Situation),現況:
1.「請問小姐,您平常都是自行料理還是外食居多?」
2.「可以冒昧請問您,平時都習慣選擇哪一區的素食餐廳居多?」
P(Problem),問題:
1-1.「是是是,那平常在選擇餐點或採買食材上,有什麼不便的地方嗎?」
2-1.「原來如此,那平常出門在外要找個素食餐廳,曾經有遇到那些問題呢?」
I(Implication),影響:
1-1-1.「你覺得若工作忙碌之餘,沒時間外出吃飯或採買時,該如何兼顧健康飲食與生活品質?」
2-1-1.「是這樣喔,那假如工作空檔臨時想填飽肚子,但光找個素食餐廳就要花您30分鐘的時間,那豈不是連後續的工作進度也要被跟著延後了30分鐘以上,那您每天都要拖到多久才能下班啊?」
N(Need-Payoff),需求及回報:
1-1-1-1.「假如有一個軟體,可以先依照客人的喜好,設定出特製的餐點需求,並且整合後又及時外送到府上,您覺得是不是會更方便?」
2-1-1-1.「想像一下,假如您現在只要簡單的APP按鍵點選,就能在半小時內立即將餐點送到您的面前,這樣會不會讓您的工作變得更有效率?」
----
銷售,始終來自於人性。
----
想起之前在工作上,有請主管隨意側聽我關於「不成交」的原因,有提及二個問題點:
在通話中,幾乎都是一直塞資訊,但完全沒有「讓客戶有說話的空間」,完全沒有「在聽客戶的意見」,當客戶被塞滿資訊後,再用優惠做最後的收割。
建議:
(1)改採「提問式銷售」,才能將雙方的信任度建立起來,而「討價還價」則算是後面的事情了。
當客人喜歡自己做決定時,我越努力將商品優惠推的越用力,但對方的防備心就越強,基本上這個現況就已破局了。
(2)銷售過程中,聽起來太像「銷售機器」了,講話速率單一,很缺乏「人味」。
----
客戶「未必能準確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或期望,
客戶「未必真正察覺」自己淺在的需求或期望。
----
#真心話,有說嗎?
課堂上,Alex老師有提到關於「小孩近視」的例子,讓我實在很有印象。
醫生的立場:
A診所醫師,為了避免醫療糾紛及後續麻煩,直接給點眼藥水治療,比較方便且快速。
B診所醫師,另有提供「角塑片」可以給小孩戴,避免近視惡化。
家長的立場:「為何不提早告訴我?」
如果提早戴,可以快點好,至少不會惡化,小孩也不會不舒服這麼久。
其實生活上,也有遇到很多類似的問題,消費這並不會知道專業度的事情,在過程中時常存在著「資訊不對等」的情況;而我最近也有個例子是關於「小臼齒的逆襲」,從蛀牙一直到抽神經的故事。
去年一月,去平常光顧的A診所醫師,洗牙:
我:「醫生,我感覺這顆牙怪怪的,是不是有蛀牙?。」
A診所醫師:「沒有啊!我剛看正常,補牙的地方也沒掉啊,那妳再觀察看看好了。」
去年七月,跑去GOOGLE說評價很好的的B診所,洗牙:
我:「醫生,我感覺這顆牙怪怪的,是不是蛀牙啦?」
B診所醫師:「沒有啊!我剛看正常,補牙的地方也沒掉啊,那妳再觀察看看好了。」
今年三月,因牙痛再跑去第三家C診所,抽神經:
我:「醫生,我感覺這顆牙怪怪的,是不是蛀牙啦?」
C診所醫師:「經X光片檢查,妳原本補牙的地方就滿大的,但後續也有再蛀,看起來要抽神經了」
我心中在想:「為何之前的醫生都不早說,我提出的疑問都沒被解決,讓牙齒持續惡化下去。難道是因為做完根管治療後,放入釘子以及後續的牙套的利潤比較可觀,才會一直放著置之不理?」
而在銷售的最終目的,不就是解決客戶的問題,並且滿足他的需求嗎?
很多人以為,因為自己比對方專業,所以對方應該聽他的話、接受他的意見。
其實就是因為你對你的顧客更專業,所以你更應該用能讓他更能夠接受的話,創造一個讓買賣雙方都更愉快的情境。
銷售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專業,而希望更多人都能掌握這項專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