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只有自己能夠捍衛自己心中的正義:《造雨人》在24年後帶給我的4大啟示

 在你心中,正義等於多少錢?





看到這個問題,或許很多人會嚇一跳。「正義哪能用錢來衡量?正義當然是無價的啊」也許是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的答案,然而,多數人到底願意花多少錢去伸張正義?又或者讓我換個問題:假如有機會拿到一筆上百萬的錢,和有機會伸張自己心中的正義、但卻可能一毛錢都拿不到,這兩個選項只能擇其一的話,你會選擇哪一個?

相信看到上面那兩個選項,有些人可能就會開始動搖了;甚至有些人會先問:所謂的「有機會」,到底指的是多大的機會?假如機會不大,是不是就有更多人不會選擇後者了呢?不只如此,除了伸張正義的機會之外,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面臨許多人來質疑你「心中的」正義標準到底為何,是不是會讓你很不是滋味?萬一你後來發現,自己心中的正義原來和社會多數人所謂的正義之間是有很大差距的,你是會從眾的接受大多數人的標準,還是會繼續堅持下去?

偶然間在電視上看到《造雨人》(The Rainmaker)這部老片,這是一部1997年上映的電影,那時主角麥特戴蒙還清秀的很、甚至還在片中大露腹肌;廿幾年前的我,幾乎每一部法庭片都會上電影院看,這部當然也不例外。當時的我會覺得,《造雨人》雖然好看、但或許太理想化了,和現實世界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今日飽經風霜的我無意間又重看了一遍,卻發現這個世界原來比我想像的更險惡,但或許卻更需要這種充滿理想到有些天真的片子,提醒我們這個世界還是可以充滿希望的。於是,廿幾年後反而對這部片子更加感動的我,馬上想上網找來這部片子珍藏,這才發現,原來這部片已經絕版了;雖然我後來還是設法找到了好不容易到手的DVD,但也再度提醒自己,許多好片寧可看錯、但不容放過,否則就像片中過於理想的正義一樣,等到你想要選擇擁抱或堅持的那一刻,你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造雨人》值得一看之處,不只在於當年大牌雲集的卡司,包括那時當紅的麥特戴蒙和克萊兒丹妮絲,以及一堆硬底子演員如丹尼狄維托、強沃特、米基洛克、丹尼葛洛佛等,就連飾演黑心保險公司CEO的羅伊謝德(Roy Scheider)、大家可能都會和我一樣感到很眼熟、但一時之間卻認不出來,但他其實就是史蒂芬史匹柏那部撼動影壇的《大白鯊》中的那位警長;卡司固然堅強,但我當初之所以去看,其實主要是因為這是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又一部小說改編的作品。約翰葛里遜這個名字也曾經讓人如雷貫耳,《黑色豪門企業》、《絕對機密》、《終極證人》、《殺戮時刻》、《終極審判》、《失控的陪審團》這幾部電影,全都改編自他的作品,也讓他成為當時全美最暢銷的作家之一。不只如此,《造雨人》還是《教父》一代名導柯波拉自編自導的作品,而且這部片之後他的作品也就愈來愈少了,更讓《造雨人》是那麼讓人難以錯過。



看到片名,或許大家會覺得困惑的是,到底什麼是「造雨人」?其實這個詞指的是能帶大客戶上門的人,就片中劇情來說,意思就是指能拉進一個賺大錢機會案子的律師,只要勝訴,白花花的銀子就會滾滾而來,也就是錢會像雨一樣從天上掉下來的形容。

麥特戴蒙飾演一個剛拿到執照的律師,滿腔熱血但卻缺乏經驗。他雖然充滿理想,但靠著在酒吧打工才能念完法學院的他,不只阮囊羞澀,一開始就連住的地方都沒有,這時什麼理想都只能先放在一邊,先能圖個溫飽再說。

他在法律服務處遇上了一個客戶,對方的兒子罹患血癌、但保險公司卻拒絕理賠。麥特戴蒙接受了這個委託之後,要對上的是為富不仁但卻有錢有勢的保險公司,以及代表那家保險公司的大型律師事務所,展開了一場典型的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戲碼。

我想廿幾年前的老片子,也無所謂劇透不劇透的,但大家應該很容易就能猜出來,結局應該就是很好萊塢式的振奮人心。然而關鍵不只在於結局,而是在劇情過程中給我的幾點觸發。

1. 遊走灰色地帶的為與不為:片中主角無疑是代表著理想和正義的麥特戴蒙,但我的眼光卻離不開飾演他拍檔的丹尼狄維托。

麥特戴蒙飾演的角色後來加入了一家聲名狼藉的律師事務所,作為老闆的主持律師米基洛克後來還因為涉及不法賄賂就跑路了,所以麥特戴蒙當然很不能適應,但為了生計及一個執業的機會,也就只能硬著頭皮在那工作了。丹尼狄維托是他在這家事務所的前輩,一直想考律師卻沒考上,但靠著三教九流無所不沾的手段,卻也讓他混出了一條生存之道。



或許我的感想和原片想要帶給大家的啟示天差地遠,因為最後反而是麥特戴蒙頓悟到自己不想凡事不擇手段、最後放棄了自己的律師執業美夢,但我反而認為,假如所有人都只想當個不沾鍋、不想把自己的手弄髒,那誰來和那些三教九流打交道?誰又來做那些會涉及許多爭議議題的事?假如每個人都先只求自清自保的話,這個社會該怎麼變得更好?難不成我們該期待所有的骯髒事都會在一夕之間自動停止、所有人也都會自動變成聖人嗎?這無疑地是種不切實際的妄想。

別以為我指的是為達目的就可以不擇手段,但許多方法在不同時機的使用,卻應該是可以被納入考慮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懂得選擇適合的方法和正確的時機。

雖然我沒有從事過法律工作,但從我進入社會以來,面對的矛盾和衝突也多得不可勝數;講句「聽從自己內心 follow your heart」之類的口號,但卻有很多時候,我會面臨許多我不想做、甚至認為我不應該做的決定,但後來卻發現做了之後,反而會為整家公司或更多利害關係人帶來助益?直到現在,我甚至可以坦承的說,累積了那麼多知識、工具、和經驗,我還是不敢說自己永遠能做出當下最好的決定,我只能作出當下相對來說可能是所有選項中最好的那個決定,然而祈禱自己的判斷不會誤差太大。

這麼多年來的職場生涯,我只能得出這些結論:(1) 凡事不是非黑即白(2) 我們也無法預知未來(3) 許多時候我們就是缺乏能夠準確預判的足夠依據。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依然得勇敢地做出決策和選擇,因為我始終相信,即使我們知道自己可能會做出個不好的決策,但總比束手無策地坐等下一個狀況發生來得強,因為等到事情一件接一件的像滾雪球般接連來到,我們可能連應變的機會都沒有了。

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參考我之前針對《管理最難的一課:灰色地帶》這本書寫的感想(文章點此),尤其是其中針對不同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也常稱為利益關係人)的一段,許多時候當我們做了一個決定,例如說我們就是必須解雇一批員工,被解雇的員工當然會因此被打擊而受到影響,但我們只因為要顧及他們的生計、就不解雇任何人了嗎?那可能只會影響到更多不同的利害關係人而已,就像書中提到的摩登紡織也是如此,而那個事件也正巧就發生在《造雨人》電影上映的那個年代。因此,很難做出一個絕對好或絕對壞的決定,因為當你從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角度來看這個決定,就一定會有不同的觀感。

對我來說,我認為愈是要討好每個人、或爭取每一方的認同,可能只會讓事情的結果更加不圓滿而已。與其讓像片中的那家大型保險公司繼續為惡下去,我寧可有像丹尼狄維托或米基洛克那樣的夥伴,他們或許在道德上有瑕疵,但他們願意也懂得如何把手弄髒,進而讓我們獲得一個可以和對手抗衡的力量。

那麼該如何避免讓自己入魔呢?(1) 時時檢討和反省自己,懂得和自己對話、(2) 凡事三思而後行,最好和與自己持不同立場的人充分討論完之後再去做,避免自己一時鬼迷了心竅、(3) 正如我現在也不斷要求自己和周遭可以影響到的人,雖然凡事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但我們若能始終追求下一次會比這一次更好,我們起碼能夠避免自己不斷的犯錯。

2. 好運會從天而降?看了《造雨人》之後,或許你也會認為,若不是原來的法官猝死、而改由較有良心的丹尼葛洛佛出任法官的話,初出茅廬的麥特戴蒙哪有機會勝訴?

你的確可以把最後的勝利歸結於好運、或電影的主角威能,但我不禁在想,現實生活中的好運要從哪裡來?非得我們遇到的每個關鍵人物都有良心不可嗎?

以《造雨人》中的麥特戴蒙來說,我認為他的3種特質,才是讓他在第一件訴訟案就能好運連連的關鍵:(1) 真誠(2) 堅持(3) 信念

因為夠真誠,所以他才能得道多助,不但後來這個法官喜歡他,他原本只是要委託他寫遺囑的老太太也喜歡他,後來甚至願意把房子租給他,讓他不用繼續睡在車上;也是因為真誠,所以他最後才能在陪審團之前流淚。

到底什麼是真誠呢?我也遇過很多人說,他們也很真誠的表現出自己啊,但別人就是討厭他,他該怎麼辦?

麥特戴蒙在片中所展現出的真誠,並不是沒有自己的個性或立場,而是他願意幫別人想,也就是他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展現出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或同理心。但許多人自以為做自己就叫做一種真誠的表現,但毫不在意別人看法的情況下,在他人眼中卻反而可能會被貼上一個自私的標籤,所以千萬不要弄錯了。



另外,不管是《造雨人》中的麥特戴蒙、或是《黑色豪門企業》中的湯姆克魯斯,若是遇到一些挫折就退卻,又或是覺得情況不利於自己就倒戈了,那就無法成為片中的男主角最後化險為夷、撥逆反正了。因此,堅持也是為自己帶來好運的重要因素。

但到底該怎麼讓自己堅持下去?你必須要有強大的信念才行。在片子一開頭,麥特戴蒙用口白的方式說明了自己為何想當一位律師的動機,那就解釋了他的信念來源。當然,信念本身沒有什麼好壞之分,但你有著什麼樣的信念卻很重要。片中太過善惡二元論的分法,或許是讓這部片子無法再更上一層樓的原因;例如你的信念若是賺大錢、發大財,你當然就會設法成立一家像片中那種無良的保險公司,因為那可能就是你極大化自身財富的一種方式。所以,也請不要因為目前的自己好像還沒有個強大的信念而氣餒,每個人的信念都是逐漸養成的,你還在確認自己信念的路上,總好過你在很早的時候就立定一個損人利己的志向要來得好。

這裡也順便提醒,雖然麥特戴蒙是個願意幫別人想的人,但他與女主角因為同情而陷入感情那一段,卻正好印證了同理 vs 同情的常見命題:當我們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我們該運用的是同理心、而非同情心,否則就很容易喪失自己的專業而惹禍,不可不慎。

3. 總有人會說出實話:正義終究會勝利?不用等《魷魚遊戲》問世,即使早在當年,這種論調只怕只有在迪士尼動畫中才看得到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及盲點,每個人也都有各自的立場和利益,更不要說很多人不時會爆衝而做出許多莫名其妙的決定了,你假如冀望的是所有人都會是個有理性的好人、而且他們都會認同你是對的而主動來幫助你,你可能太過樂觀了,而光是樂觀是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的。

我不認為我們永遠都有幸遇得到幫助自己的好人,但我的親身體驗卻告訴我,每個人都不缺敵人。因此,當你想要找人幫忙來對抗特定對象時,你優先該找的就是那個對象的敵人,而且你會發現,通常他的敵人也就是最了解他、且擁有最多證據的人。

就像麥特戴蒙後來找到了被離職的理賠審理員,那位女性審理員不但因為自己被迫離職而感到不甘,而且也對公司長期剝削底層保戶的作法感到不滿,而她出庭時,更吐露出那家保險公司居然還要求員工用性行為換取升職機會,難怪那位女性審理員會挺身而出,因為她實在無法忍受被這樣欺壓!

在片中的另一幕中,法官問保險公司請來的大牌律師說,他自己曾經同意過緊急上訴嗎?對方律師為了說服法官,面不改色地回了一句「有啊!」沒想到法官居然要求他,回去查出到底何時在哪個案子同意過這項要求。在我們的【一談就贏】公開班中,我常常提醒大家:不要說謊、不要說謊、不要說謊;我不是基於道德上勸人為善的理由才這樣說,我只是很務實地告訴大家,萬一謊言被揭穿之後,反作用力只會讓你更受傷。更何況,假如你必須把許多精力和時間都花在圓謊上,不如把這些精神都花在做一些更實在的事上會更有意義。

因此,我不認為什麼「善惡到頭終有報」或「多行不義必自斃」,但我相信夜路走多了總會出事,假如你執意要像片中那家保險公司如此無惡不作,你就很難相信沒有任何人會出來揭發你。

4. 不能任人宰割:雖然和本片的主題無關,但很多人都問過我這個問題,為什麼學談判?我們不要去惹麻煩不就好了嗎?

讓我們回到本篇文章一開始的那個問題:假如有機會拿到一筆上百萬的錢,和有機會伸張自己心中的正義、但卻可能一毛錢都拿不到,你會選擇兩者中的哪一個?




片中的麥特戴蒙選擇了後者,他打贏了官司,而且獲判高達5000萬美金的懲罰性賠償。真是大快人心,是不?

但也正因為他贏得太漂亮了,這個賠償金額之高,讓保險公司當場宣布破產,也就是他和他的當事人一毛都拿不到。

但這也是我在那麼多年之後、愈來愈喜歡這部片子的原因。雖然兒子在訴訟進行中就因為血癌而過世了,但那位打贏官司卻一毛都拿不到的媽媽,並沒有因為自己之前拒絕過保險公司17萬5千美金的和解金而感到遺憾,她反而的很驕傲的對自己說,自己不過是一個沒錢沒勢的弱女子,但卻可以讓這麼大的一家無良保險公司倒閉。也許她本人拿不到任何一毛錢,但她卻間接讓更多人不用再因為這家保險公司而受害。



很多人也曾經問我,就像一家知名的電商平台屢屢遲送或送錯商品這種小事,我為什麼不像別人一樣、收對方個折價券就好,要花那麼多時間和對方周旋?同樣的時間我若拿去授課,豈不是幾十倍或甚至幾百倍的收益?

我不是不會算數,但假如我願意接受對方客服主管一句「我們未來也不能保證每件商品都一定會送對」這種回覆(而且後來對方果然又送來一件與網頁標註不符的即期商品),請問那家這麼大的電商平台會願意改進嗎?假如對方始終不改進,我自己可以不去買就算了,但是不是還會有更多的無辜消費者要因而受氣或蒙受損失呢?

片中關於那家保險公司的獲利模式,正可以用來說明我們為何不該姑息養奸,而且當然不只限於保險業而已。

就片中那家離譜的保險公司來說,他們鎖定一些低收入或社會階級較低的家庭推銷保單,然後刻意刁難的一率拒絕理賠。他們的算盤打得很精,那就是他們寧可花錢請大牌律師來打官司,因為這樣可以阻絕更多保戶願意耗費時間和更多成本去和他們打官司;即使面對非輸不可的訴訟,搞不好半哄半騙的拿出一些和解金就解決掉了。

放眼台灣,保險業會不會那麼離譜我不敢說,但許多惡行惡狀的其他不同行業的業者卻是比比皆是啊!他們的獲利模式也很簡單,與其花大成本去改善產品或服務,不如先用低價或華而不實的行銷宣傳來哄騙你上門光顧,等到出了問題之後,先讓你感受到索賠的困難,接著要嘛就置之不信或準備跑路、要嘛就賞給你一些糖吃的給你一些象徵性的補償;他們想的很簡單:即使他們在你這一單賠了100元,接下來他們只要在另外100個受委屈也不會吭聲的客戶身上各賺10元就行了,這樣他們還倒賺900元呢!

該如何終止這種惡行?要靠著每位業者都良心發現嗎?在我看來,只有兩種方法最能立竿見影:一種是讓他們在一個case上就賠了1萬元,另一種則是讓他們發現1%願意追根究柢的客戶、變成了50%甚至70%,那麼他們想黑心都黑心不起來,只好認真去改善產品和服務的每一個環節了。而當他們願意把錢不是拿去讓自己中飽私囊、而是回頭用在改善自己公司的體質上時,我們許多人也都會因為這家公司的合法開銷而得到更多工作機會。

因此,不是希望大家愛計較、更絕非希望大家只為自己一時一地的損失而計較,而是當你願意捍衛自己權利的同時,也就是當這些企業或不同的團體不再把我們當作可以任由他們宰割的肥羊的時候,其實每個消費者都會獲利,甚至每個不向這家公司購買商品的人也有機會獲利。

當每個人都更懂得談判,這個世界就會更好,而我也始終這樣相信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