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你是我的勇氣》(Stronger):從生命的挫折中再站起來,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堅持和勇氣

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是英雄,但我們卻可以練習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英雄,只是不該等到失去之後再開始練習。

一趟日本行回來,待看的電影清單就多了起碼四部,但是每天都時間有限,勢必得排出個優先順序才行。於是,我優先選擇了傑克葛倫霍主演的《你是我的勇氣》(Stronger)。

為何選這部以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倖存者為主角的片子?不只是我喜歡這個既沒得獎緣、又沒觀眾緣的傑克葛倫霍,同時也是因為當我看完同樣以震驚世界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為主題的《愛國者行動》後,我就對故事支線的那些爆炸案倖存者感到深深的感動與佩服,因此我決定絕不錯過《你是我的勇氣》。

 
說到這裡,先來插播一個時間管理常提到的艾森豪矩陣。以許多人熟知的這個工具來說,我們應將許多待辦事項依優先順序分為「緊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且不重要」。那麼,把同樣的概念放到看電影這件事上時,我該做出什麼選擇呢?

我能想像,對許多人來說,在很多正事要忙的情況下,看電影這種事應該會被大家建議歸類成「不緊急而不重要」而根本不應該優先去做的事吧!但是,每個人本來就會有不同的選擇,以我自己來說,看電影不只是一種休閒娛樂,而是一種很重要的生活體驗與啟發的工具。我之前推出過「看電影學談判」、明年很可能會推出「看電影學管理」,這可不是為了推出新課程而才萌生的主意,而是我真的多年以來都從電影中得到許多談判和管理的借鏡。因此,對我來說,看電影不只是一種可以轉移焦點的休閒娛樂,而是更多其他功能。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不同事情不也是這樣嗎?當我們為一件事情賦予了更多意義,我們就會有不同收穫。當身為父母的我們有時候覺得「自己哪有那麼多時間講睡前故事給小孩子聽」時,萬一能把睡前故事當作一種讓自己想像力馳騁的時間,不但你會因此得到更多和小孩子相處的機會與時間,你也因為能有更多練習的機會、不再讓自己會在辦公室中被人嫌說「毫無新意」「欠缺想像力」,這樣不是很好嗎?

你我每一天都只有24小時,有人會選擇在這24小時內完成別人兩倍的事情,有人會選擇犧牲自己的睡眠而讓自己有比別人更多的工作時間,但若我能把完成一件事的時間來達成多重目標,這會不會也是個不錯的主意?

那麼,選擇《你是我的勇氣》,符合「緊急且重要」這個優先順序嗎?

若把一部電影好看到不能不看當作在這裡「重要」的定義,那什麼又是「緊急」呢?

跟很多人想的可能不一樣,我這裡的「緊急」其實指的是這部電影會不會很快下檔,因為一旦下檔,我就無法進戲院看到了,而在大銀幕上跟在家裡觀影畢竟還是兩種不同的體驗。而當我一進電影院、就發現那一場被我和老婆兩人包場時,我就開始慶幸自己學過艾森豪矩陣了,因為我若選擇了熱門的《大佛普拉斯》或其他片子,下週可能就看不到《你是我的勇氣》了。


先跟大家承認,由於主角都是在爆炸中斷腿,所以我一開始把真人實事改編的《你是我的勇氣》主角傑夫鮑曼(Jeff Bauman)以為是《愛國者行動》中的那位派屈克道尼(Patrick Downes),後來才發現自己弄錯人,但卻無損我對這個故事的感動。

傑克葛倫霍飾演的傑夫,是好市多一位基層員工,跟女友艾琳分分合合,但卻始終深愛著她。由於知道艾琳為了幫醫院募款而參加波士頓馬拉松,之前常被艾琳指責經常爽約的傑夫,決定利用這個機會證明自己是個可以信守承諾的男人,所以準時出現在馬拉松的終點線等她。沒想到,傑夫這次的洗心革面,卻沒為他自己帶來好運,因為炸彈客就在經過他身旁時放下了裝有炸彈的背包,而爆炸也當場讓年輕的傑夫失去了雙腿,從膝蓋以上都要被迫切除。

這部電影的一個重點,當然是看傑克葛倫霍的演技。我曾經在另一篇談《獨家腥聞》的文章中(連結點此),提到奧斯卡當初實在欠他一個入圍;到了這次的《你是我的勇氣》,我覺得傑克葛倫霍若再沒有入圍,那表示奧斯卡選委可能真的不夠喜歡他,因為他不但再度展現隨著角色而變化身形的本領,而且許多情緒的起伏表現都是年輕一代男演員中少有的。像這樣讓人看電影看到會有痛楚感的經驗,我前一次遇到是在《神鬼獵人》,而《神鬼獵人》也成功的讓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得償宿願的拿下一座小金人。傑克葛倫霍會不會也有如此好運呢?我覺得他的演技雖然還沒能藉由此片攻頂,但也算是一部光憑他的演技就值得一看的佳作。


只因為這是一部會讓人感動的真實故事,我們就該走進電影院嗎?我從《你是我的勇氣》,其實更得到三個面向的啟發。

第一個面向是溝通

片中有兩幕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幕是被炸斷雙腿的傑夫、首次要幫雙腿手術後的傷口拆繃帶時,第二幕則是當他要去製作義肢,負責人員幫他打模的時候。

當在病床上發現自己的雙腿已經被切除時,傑夫醒來後的第一反應並不是哭天喊地,而是居然還跟來探望的朋友說,「(我變成《阿甘正傳》中的)丹中尉了嗎?」在這樣的劇變下,還能夠幽默地自嘲,起碼可以讓自己和周遭傷痛的家人不再那麼愁雲慘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可能是逃避現實的另一個徵兆。

不過,無論是不是正向思考,接下來拆繃帶時實際痛徹心扉的痛楚感覺,卻是無法逃避的。面對傷者的痛苦,醫護人員做了三項動作,讓我覺得在很多不同情況下都值得學習:

1.  事先告知。即使傑夫害怕的不願正視這個過程,醫生還是詳細而具體的告訴他,自己的每個下一步會做什麼。不只是事先把一整串動作講完就算,而是在做每一個動作時、都預先跟傑夫說自己會做些什麼,並且預想傑夫會不會因而感到疼痛,進而提醒他疼痛的可能程度。細緻之極,就連傑夫是否想看傷口拆繃帶的這個過程,醫護人員都要用溫和的口氣先問清楚。

我自己是一個相當害怕看牙醫的人,因為從小看牙醫的經驗並不愉快,而以後來幾顆被抽神經的牙都必須重新處理的結果來說,當初的不愉快顯然都是其來有自,而不單純只是我個人的感受問題而已。

最近十幾年來,我都固定只看一位牙醫,而在他的處理之下,我的牙齒狀況也明顯變好。一開始,只是因為同事介紹,所以我在當時的公司附近就近嘗試了給這位牙醫看診。後來我覺得這位牙醫實在細心,但他的診愈來愈難掛號,原來他之後已經變成商業周刊的百大良醫之一,果然不只有我一位病人慧眼識英雄。

認識了他十幾年,我絕不會把他稱為健談的那一型,他的語調也不見得親善、而偏向冷靜。但在就診時,他知道我看牙時習慣的不安,他每個動作都會確實的跟我說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讓我不會有任何意外。張口看牙時,我就不能講話了,但只要我眼神一動,這位牙醫就會主動問我「是不是不舒服」、「這樣還可以嗎」。你或許會覺得這樣的互動平凡無奇,但我前後看了超過十位的牙醫生,能像我現在的這位牙醫願意事先告知自己每個下一步會如何操作的,卻是一個也沒有。

在我們的【一談就贏】課程中,有許多的醫護人員來報名。你或許會想,這些醫生來學談判,難不成是想學如何和病人對告嗎?其實,談判和你想的不一樣,這些醫生或護理師對於改善醫病關係的重視,也和許多一般人心中認為他們都不在乎病人想法不同。其實,要做好醫病溝通,只要能讓病人安心和信賴,接下來的治療可能就會在雙方能夠配合下更有成效。

那為什麼現在的醫病關係如此惡劣?我個人的感想是,病患往往擔心自己成為醫生應付了事的對象,而醫生更因此擔心自己的好心給雷親而紛紛尋求自保途徑。別說醫病關係了,在任何其他狀態的人與人相處及互動上,這樣的猜忌和對立,有可能帶來好下場嗎?要能耐心的讓病人安心,難道有哪個醫生不知道嗎?但很多醫護人員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因為結構性的因素是他們被迫要看很多的門診、及處理很多繁文縟節的作業程序,當每個病人都只能被分到兩分鐘的關注時,想要經營每段醫病關係只能算是緣木求魚了。

就拿我的牙醫來說,他為什麼愈來愈難掛號掛得到?因為即使他後來愈來愈紅了,他依然堅持自己最多就是只看那幾天診,其他的時間還是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當他只看一定的病人數時,自己的愛心和耐心就更不容易減低。這讓做為一個職業講師的我真的很有感觸,因為當我每天都在講課時,單單體力的影響,就可能讓我無法有一百分的表現,更不要說我的生活品質可能因為工作佔用我太多時間而下降。也許有些人就是典型的工作狂,一刻也閒不下來。但對我來說,要把課上的更好,減量而專注會是更好的選擇,而我應該要好好向我的牙醫效法,不該只是坐而言但無法起而行。因此,包括最近各位無法每天看到我的部落格發文在內,我雖然對很多支持者很抱歉,但這也是我重新掌握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我也只能懇請大家多多擔待並繼續支持。

所以,回過頭來說,醫護人員該不該學談判?當然應該,但他們的談判對象不會是病人,而更應該是整個醫療體制。當你下次聽到自己的醫生或護理師跑去學談判時,千萬不要嚇一跳,因為他可能正在為了經營更好的醫病關係而努力。

2.  提前準備。在片中拆繃帶的那一段,醫護人員知道斷肢的痛苦是很難忍受的,所以不但提前讓傑夫吃了止痛藥,也隨時注意並詢問傑夫的狀況,來隨時提高止痛劑的劑量。試想,假如當時並沒有提前準備止痛劑,而是等到病患要痛暈時再準備給藥,病患身體和心理承受的痛苦是不是又多了一分?

記得我女兒要出生那時,要幫我們接生的婦產科醫生信誓旦旦地跟我們說,他一定會親自幫我們接生。沒想到,我的女兒不但過了預產期都還不出來,就連當了醫院而準備要生產時,她還在媽媽肚子裡耍賴而硬是拖了好久。

那時就要農曆過年了,醫生看我們一直不生,總不能24小時都待在醫院裡等候,於是他就先回家了。沒想到,醫生一走,我們的小寶貝就終於願意出來了。當時我太太已經痛的一整天而痛到不行,之前信誓旦旦說自然分娩的她,那時高喊著叫我趕快找人幫她打止痛針。但到了她想要靠藥劑來止痛的那一刻,其實已經不宜打止痛針了。面對痛到歇斯底里的親愛老婆,我該理性的跟她說明為何那時不宜打止痛針嗎?我當場只好使出混身解數哄她說,「醫生快來了,來了就幫妳打針喔」「乖乖,我去叫他們盡快」。就這樣撐到了小孩子終於順產,而看到我們寶貝女兒的那一剎那,做媽媽的當場什麼痛都忘了。

到現在為止,我的老婆大人都還覺得這是我這輩子撒的少數謊言中、她最能接受的一次。但對我來說,這真是次驚險的經驗。就一個新手爸媽來說,我真希望自己當初能提前做好準備,不要把自然分娩當作那麼簡單,也不要輕忽了醫生就是會不在現場的可能性。

3.  轉移注意力。在第一幕中的醫護人員只用了前兩個技巧,但在第二幕要做義肢時,負責打模的人員除了同樣運用前兩個技巧外,還多加了轉移注意力這一招。

他們是怎麼做的呢?他們在邊進行動作時,邊對看起來因為未知而不安的傑夫講了個笑話。之所以選在這個時候講個笑話,不只是讓氣氛更加和緩而輕鬆,最主要是要轉移傑夫的注意力。

很多人能把笑話講得眉飛色舞,讓在場的人都能哄堂大笑。但有時候娛樂效果雖然達到了,但卻沒有讓你的目標對象轉移注意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喜劇演員,但很多時候我們卻需要學會如何講一些工作所需的笑話,因為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對象過度緊張而失控。

舉例來說,你可能是個公司的主管,正要和部屬關起門來進行一場績效面談。你的原始目的可能是和部屬一起討論接下來的工作該如何調整才會更有效率,但由於進行的方向走偏了,部屬很可能誤以為你是在怪罪和責罵他,於是一場雙方聚焦在「接下來部屬該怎麼做、公司又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的談話,很可能演變成部屬一連串辯解自己有多麼沒有責任,主管卻也因為氣氛弄凝了而愈來愈急,結果變成一場雙方毫無交集而互有怨懟的唇槍舌戰。

這時,明知道對方可能不安或緊張,心裡想的是「主管這樣把我叫進來,該不會是叫我做到今天為止吧!」主管若能講個笑話、或用其他的方式轉移對方的注意力,接下來的對話進行會不會順暢的多?

很多人往往只把心力集中在如何抓住對方的注意力上,其實,無論溝通或是管理,學會如何轉移對方的注意力也是同等重要。

第二個面向是關係。《你是我的勇氣》花了很多篇幅在傑夫的女友艾琳、以及以傑夫媽媽為首的家人朋友間的格格不入上。當然,為了劇情要夠好看,一定程度的衝突和對立是必要的,但這不代表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傑夫媽媽在現實生活中也必然就是如此。

但是,就以劇情描寫的部分來說,觀眾很容易覺得願意重回傑夫身邊而守護他的艾琳真是不離不棄,而傑夫的媽媽好像就比較自私而不負責任,傑夫的其他朋友也都是酒肉朋友。

其實,就我自己來說,艾琳的付出當然讓人敬佩,但我覺得傑夫的媽媽乃至其他親友願意付出的程度,大概已經比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看到的許多例子好太多了。誰說親生父母就一定會無怨無悔的照料自己失去雙腿的孩子?更不要說周遭的親戚朋友了。我們的確看到很多偉大而值得向他們致敬的父母,但我們同時也看到很多把孩子性命視為無物的雙親。至於親友就更不用提了,無論有血緣或沒有血緣的,我就親眼見識過劇變來臨時鳥獸散的;不用等到失去雙腿,當你在人生的路上跌倒時,很多人根本不管你是否還站得起來、就避之唯恐不及了,現實就是那麼殘酷,我們可以歌頌並讓自己矢志追求人生的良善面,但不要對自己以外的別人抱持著過多的幻想和期望。

這也是我為何覺得自己非得來看真人實事改編的《你是我的勇氣》原因之一。就像片中的傑夫一樣,到頭來,必須站起來的還是你自己,而且也只能仰仗你自己。當你過度冀望別人的協助時,其實對自己站起來毫無助益。

也許正是因為一開始還會幽默的自嘲,讓家人覺得傑夫很能接受現實;其實,傑夫很可能只是換個方式來逃避而已,但他周遭的家人並不知道。當傑夫被視為「堅強波士頓」Boston Strong)的勇氣象徵而變成鎂光燈焦點時,他心中的恐懼和無助,其實正一點點的侵蝕他、讓他愈來愈難以面對自己。

我不覺得酗酒且菸不離手的傑夫媽媽是個自私的壞人,但她和她的親友可能忽略了一個動作,那就是去問、去感受傑夫的想法;他們也許並不自私,但卻犯了自以為是的毛病,總以為自己這樣的想法或作法對傑夫是好的。

其實,這哪裡只是電影情節呢?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是親子關係、或是我們和家人之間的關係,最常犯的毛病之一,就是這種自以為是的心態,自以為自己對小孩或父母等其他家人的想法是好的;進而延伸下來,只要初衷是好的,好像以為接下來的作為一切都沒錯;到最後,做為父母或子女的自己永遠不會錯,彷彿就變成了一項顛簸不破的真理了。

然而,哪有人是永遠不會錯的呢?當我們小時候厭煩於父母長輩那句「我是為你好」,自己長大之後會不會卻變成了同樣「是為對方好」的那種人?而且,不但對自己的小孩如此,甚至變得對自己年邁的父母也是如此,再接下來搞不好對所有的朋友同事都是如此了吧。

要想知道自己做的、想的究竟對對方好不好?很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去問他、去感受他。不要自以為是,更不要凡事都視為理所當然


第三個面向則是目標。在受傷之前,傑夫本來就不是一個完人,否則艾琳就不會和他分分合合了。而在意外斷肢之後呢?傑夫或任何一個人會變得無法承受挑戰,本來就是一件極可能的事。腿都沒了,還有什麼必要重新站起來呢?不只傑夫,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這樣想。

於是,當你沒有目標之後,自然就喪失努力的動機了

接著,我們看到傑夫不再努力復健,選擇了和朋友終日泡在酒吧。原因不難想像,他想要藉由酒精逃避這一切,畢竟現實世界真的太難熬了。

兩個轉機,讓傑夫有了願意接受現實的目標。

再也看不慣傑夫的逃避,懷孕的艾琳勇於選擇離開傑夫。艾琳很清楚,當她的相伴反而變成傑夫無法自理、也不願改善的一個藉口時,她的愛對傑夫反而沒有任何好處。於是,她選擇離開,讓兩人的愛成為一個再站起來的動機,而不再是一個逃避現實的藉口

第二個轉機則是傑夫和當初把他從爆炸現場推上輪椅的卡洛斯相遇。中間一直有人想安排兩人相會,好像想要營造一個倖存者和救命恩人再會的灑狗血場景,傑夫一直很排斥,原因其實是自己不想再回想當時爆炸的恐怖回憶。

後來,他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當說不出謝謝二字的他,見到理應是救命恩人角色的卡洛斯反倒對他說「謝謝」時,傑夫真的無比詫異了;再聽到卡洛斯兩個兒子喪生、自己原本也打算輕生的遭遇後,傑夫終於頓悟了:自己雖然失去了雙腿,但自己存活下來這件事情,原來可以帶給無數的人繼續奮鬥下去的勇氣。傑夫原本不想成為英雄、他自己也覺得自己根本不算是個英雄,但一件悲劇性的遭遇,卻可以帶給許多人繼續活下去並努力奮鬥的勇氣,前提是他自己要能勇敢奮鬥再站起來。

有了一個值得奮鬥的目標,傑夫終於不再只會自怨自艾,勇敢地開始自己的另一段人生,因為他必須為自己的愛人、自己的小孩、以及千千萬萬個把他視為象徵的人帶來勇氣。

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是英雄,但我們卻可以練習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英雄,只是不該等到失去之後再開始這樣的嘗試和練習。


電影中飾演傑夫鮑曼的傑克葛倫霍和現實生活中的傑夫鮑曼

 

這篇搞不好是部落格開張以來寫的最長的一篇了,為了一部不見得有什麼人想看的電影寫了那麼長的一篇,這也算是難得一見了的吧。

最近我的發文頻率有計畫的降低了,但幾篇文章卻無意識的更長了,到了這篇已經到了不可置信的長度了,一篇大概可抵之前三篇的量。希望這不是下意識對各位讀者的愧疚而造成的結果,因為我雖然的確有很多觀點想分享,但我也深知文章太長其實完全違背網路閱讀的慣性原則。有些人勸我說,太長的文章可以切成上下篇來寫。你又覺得如何呢?有什麼其他的建議或想法嗎?歡迎在FB上留言,給我一些建議及回饋喔!


延伸閱讀之一:《愛國者行動》(Patriots Day)──震驚全球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和生死關頭的契機掌握

延伸閱讀之二:對人性和正義有不同詮釋的《神鬼獵人》(The Revenant)

延伸閱讀之三:成為一個善待父母的成人,讓我們的孩子不要陷入情感勒索和情緒綁架的惡性循環

延伸閱讀之四:為自己的信念奮鬥,然後我們才能有一個更好的世界:國慶連假的第一天,讓我們一起來攻敵必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