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正義的實現,來自勇於表達不同的意見

假如有一天,你的命運交到12個陌生人手上,你會希望他們能站在你的角度仔細考量一切可行的方法和有用的證據,還是希望他們只憑自己的好惡或直覺的觀感就做出決定?

假如又有一天,你發現整間會議室的人都和你意見相左,你敢直白的跟大家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大家不同嗎?

之前和我的女兒聊到經典佳片《教父》,跟她說《教父》的一、二集在影史上都有難以取代的傳奇地位,是影史上最好的電影之一,僅次於另一部我也很喜歡的《刺激1995》。這時,親親突然問了我一個問題:「把拔,那影史前十名的電影有哪一些?」我不敢隨口回答,於是對她說:「我改天查完之後再告訴妳。」



後來一查,虧我還自詡自己是個電影愛好者呢!lMDB的影史十大佳片中,前三名和我說的並無二致,但排名最高的十大佳片中,居然還有一部是我沒看過的!雖然那是我出生十幾年前的黑白片年代,但是我也看過重播的《賓漢》和《大國民》啊!怎麼卻漏了這麼一部呢?而且我也相當懷疑,古早黑白片年代的經典何其多,為什麼只有這一部名列十大佳片?

幸好上網還買得到DVD,所以我趕緊買回來見識一番。看完這部影史第五名的《十二怒漢》後,我終於懂了,為什麼一部場景和情節如此簡單的黑白片,居然能得到如此高的肯定。

《十二怒漢》是一部劇情設定和場景都簡單到讓人訝異的片子,就拿場景來說,除了開頭和結尾的法庭內外之外,整部電影發生的主要場景就在一個不大的房間,偶爾把鏡頭會帶到與那間房間相連的洗手間,接著就看12位陪審員在那個房間內激動的討論一樁死刑案件,如此而已,就是那麼簡單。但是,本片的可觀之處也正在此:不靠炫目的鏡頭運作、不靠刺激的聲光特效,就用簡單的場景和簡單的劇情卻能呈現出那麼多不同的觀點,而且讓你可以從其中深刻的瞭解人性,真的是一部讓人不能錯過的好片。


這部1957年就上映的好片,處理的議題其實正是這篇文章一開頭所說的那兩種情況:片子一開始時,法庭辯論已經終結,12人陪審團將要做出判決,決定一位剛滿18歲的年輕人是否殺了他自己的父親;一旦他們判定有罪,這個年輕人就會被判處死刑。由於有罪的判定必須要12人一致通過才行,而當陪審團進行投票時,有別於11位陪審員都認為該速戰速決而認為被告有罪,其中一位8號陪審員獨排眾議地說,「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殺人了,但假如我們要判定一個人死刑,我覺得我們應該進行更多討論。」

一部超過60年的老片,但所探討的議題及呈現的人性,即使到今日都還普遍存在,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往往不只在於當下它能給人多少震撼,而是在經過歲月的洗鍊之後,猶能為大家帶來深刻的反思,而《十二怒漢》就是一部這樣的經典。

假如你只把這部好片當成法律系學生或律師才需要看的片子,你就大錯特錯了。試著想想文章開頭的那兩個場景,你真的以為只有在擔任陪審團時才會出現,而台灣既然沒有陪審團制度,我們就把這些問題丟給那些學法律的人就好了嗎?就拿第一個場景來說吧,假如你目前正在任職的公司或就讀的學校,突然發現你這個人惹出了不必要的麻煩,然後希望你離開這間公司或學校,你會希望那些決定你當下命運的人,只憑著他們自己的好惡、或直覺你這個人是好是壞,然後就對你下逐客令嗎?再就第二個場景來看好了,那更大概是在每一個多人組成的團體都可能遇到的,差別恐怕只在於多數人都不是片中的8號陪審員亨利方達,面對和自己不相同的多數意見,不是默不作聲,就是打哈哈的帶過以避免正面衝突。

畢竟,能做人人喜歡的好人,誰願意當壞人?然而,只要和大家的意見不同,就代表這個人是一個壞人嗎?就拿我自己來說,許多人或許會狐疑,以我的資歷和經驗來說,我怎麼那麼不會做人?為什麼常常要去得罪人呢?我又不是笨蛋,我會不知道與人為善的道理嗎?其實我也不見得那麼願意得罪人,但是我想用自己的作為證明,衝突沒有不好,衝突也沒有不對,我們不該視引發衝突的人為洪水猛獸,而要把握每一次衝突的機會,試著找出是不是還有更好的做法。因為假如當下有問題而選擇不說,或許等到下次再看到同樣問題的時候,那個問題就已經蔓延到我們再也無法挽救的地步了。

這部好片能探討的觀點絕不只有寥寥數點而已,一篇文章實在難以道盡,就先以下面這幾點與大家分享我的感想吧!

1. 擇善固執:當我年輕時看到《十二怒漢》這個中文譯名時,我還以為是部像《桂河大橋》之類的戰爭片呢!或許是由於那時對這樣的片型並不特別有感,所以那麼多年來就這麼錯過了。其實顯然是我自己誤會了,因為中文片名還蠻直譯的,《12 angry men》若不翻譯成《十二怒漢》、還該翻譯成什麼呢!當亨利方達飾演的8號陪審員獨排眾議的站出來說,大家應該再好好討論一下時,其他11位陪審員有何反應?每個人都假掰的起碼裝成自己也很重視人權嗎?不但並非如此,而且幾乎是當場就有一堆人開始發飆了。面對就連電扇也停止轉動的悶熱室內空間,許多人根本不想再多浪費任何一秒鐘;還有人只想趕去看當晚的棒球賽,嫌犯的死活根本與他無關。面對如此多當面反對他、嘲諷他、甚至直接批評他的人,亨利方達依舊不卑不亢的表現出自己的意見。從眾是項最容易的選擇,但假如每個人都選擇從眾的話,那些少數族群的權益又該由誰來捍衛?尤其是身在台灣的我們,更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因為我們是一個不被國際承認的國家,而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強國還不斷打壓我們。假如我們自己都不懂得擇善固執的道理,不明白捍衛自己立場的重要,我們又該如何生存下去?因此,與其讓自己成為一個沒有意見的好好先生,請勇於成為唯一的反對者,不要隨著多數人的意見起舞,也不要讓自己淪於單挑式的腦充血,只要清楚知道自己相信的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那就找出方法、耐著性子讓自己的聲音能被別人聽到,因為唯有如此,這個社會才不會只有一種聲音,而我們的價值才會更不可取代。

2. 樂於傾聽:若只寫下前一點,或許會讓有些人曲解了擇善固執的意思,還會拿這點來為自己的特定立場護航,簡單說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如同李來希之流,認為所有與自己立場或利益相衝突者都是錯的,而一個要大砍自己既得利益的政府肯定每一點都是大錯特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最可怕的不是這種人的存在,而是會有愈來愈多人會隨之起舞,進而讓情緒矇蔽了眼睛,反而喪失了自己獨特的觀點。

《十二怒漢》的可貴之處,就是你會發現,亨利方達之所以能夠一個接一個的爭取到愈來愈多人的支持,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因為在他有著自己立場的情況下,依然願意把別人的話聽進去。相對的,和他持不同立場的人,卻只顧著要別人接受他的道理,但卻不願意聽別人說話、甚至別人一開口就嗤之以鼻,當然就會形成不必要的對立,以及被認為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正如我們在【一談就贏】這個課程的訓練中,不斷向大家強調:談判不是辯論、談判也不是說服,我們要的是讓自己的目的得以達成,至於對方是不是被我的意見說服了並無所謂。假如對這一點還不夠清楚、或者覺得怎麼可能做得到的朋友,真的很歡迎去看《十二怒漢》;我真的很遺憾自己過了那麼多年才看到這部好片,但從傾聽到讓對方感到尊重,亨利方達所展現的技巧絕不只是以理服人的說服而已。


3. 按部就班:亨利方達除了不卑不亢的態度之外,他那one step at a time的不疾不徐,更堪為表率。不管是開會、協商、或是一般的面對面溝通,許多人常犯的毛病之一,就是習慣用一口氣把所有話講完,不曉得是覺得這樣自己的論述才會比較完整、還是刻意要讓對方無話可說;從片中的許多場景就可以看到,反倒是其他陪審員比較有這種傾向,也就是連珠炮式的講出一番大道理,接著就不斷地用各種理性或非理性的理由去批評駁斥對方。

電影的好處之一,就是你可以把一個鏡頭一看再看。假如你認真看看《十二怒漢》就會發現,像上面那種動作做得愈多,就連螢幕前的你都會逐漸倒向另外一方,正如片中的那些陪審員一樣。

有些人會誤以為,【一談就贏】這個課程會協助他把話講得更加漂亮;但其實我們在談判訓練中,更基本的是希望大家盡量少犯錯。簡明扼要的幾句話和一整篇長篇大論,哪種比較容易犯錯?當然是後者犯錯的機會更高,所以我實在不理解,一口氣把所有話講完,到底為的是什麼?不要忘記,很多時候你的整個立意其實是對的,但正是因為你講的過多,所以對手就容易雞蛋裡挑骨頭的挑你話中的語病,即使那可能完全是斷章取義或惡意曲解,但他依然會達成他的目的,就是要嘛就讓其他人對你的信度降低,要嘛就是讓你被激怒而失去理智。包括叔本華著名的詭辯38招在內(想瞭解更多請看這篇),對方極可能會刻意扭曲你所說的事實,而你會不免苦於難以反駁自己曾經說過這句話,因為你的長篇大論給了對方太多攻擊點。

所以,亨利方達怎麼做呢?他顯然早就有很多的論點可以拿出來,但他並不是在一開始就把所有論點都提出來給大家討論,而是按部就班地提出一項又一項的質疑,甚至會等到有人提出那一點之後才回應反擊、而不是自己主動提出那一點;遇到許多人根本聽不下去的時候,他不但懂得先傾聽對方的聲音,而且還大量運用反問,讓自己更能聽見對方的意見(於是就有了更多可以質疑或反擊的點),甚至會在對方滔滔不絕的回答之際,讓整個房間的全體陪審員都聽出了對方的漏洞。不管是就掌控節奏來說,或是以談判中常見的掌控主導權角度來看,這都是教科書等級的表現。

4. 各個擊破:真理愈辯愈明,但是,每個人都會接受唯一的「真理」嗎?我在前一篇「《絕夜逢生》(Into The Night):不只世界末日才需要知道如何面對的三項關鍵課題」(全文見此)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而把那部今年才剛推出的新影集、和超過60年的《十二怒漢》相較,不禁會讓人訝異的發現,原來我們人類會面臨的處境和遭遇的問題,過了那麼多年卻都還是那麼接近。無論喜不喜歡,我們都必須瞭解並接受一個事實:這個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人,講道理既不會是最好的方法,也不會是唯一的選項,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願意接受那個道理。

就拿《十二怒漢》來說,就是有人會把趕去看球賽放在嫌犯到底是否無辜之前,而他對這個人會因為自己的決定而喪命毫無感覺。你可以大罵這種人冷血,但這種冷漠而不關心他人者在哪裡都不罕見。所以我們該怎麼做?該設法喚醒他們心中潛藏已久的良善一面嗎?在我和我的國中生女兒一起看這部電影時,當時對劇情一無所悉的我在片子開始不到10分鐘內就對我女兒說,「看著好了,他接下來根本不會浪費時間說服那個人,因為那個人不會在乎結果是什麼,而只在乎能不能早一分鐘離開。」後來正如我說的,男主角會花時間和其他人討論和溝通,但卻不會花同樣的時間去和這位7號陪審員爭辯;而也正如我一開始預料的,當不同的陪審員逐步改變主意而過半數時,這位7號陪審員也倒戈投了「無罪」一票。

我女兒深感佩服,但其實這正是一個好的談判者所需要的重要能力和特質:我們不需要去說服每一個人接受我們的想法,我們只要知道每個人想要的是什麼、不能接受的又是什麼,接下來就設法創造出那種局面,或針對各個重點改變他們的框架,接下來就水到渠成了。

我不確定片中的亨利方達是不是那個有策略性的預先安排了自己的每一步,但我可以想像,在電影並未拍出來的事件前段,他其實已經從每次的開庭審判中,好好觀察了每位陪審員,而對大家的個性和特質了然於胸。因此,在最後的關門討論中,他不急著先把自己的牌全都攤出來,而是先刻意以一人抵擋眾人反對的大無畏姿態(但卻不能顯得太過傲慢),爭取了有人基於同情的感性訴求而站在他那一邊;然後才開始運用理性訴求,找出其他願意相信不同論點的人;有了一定的支持票數之後,他再提出了更多合理的懷疑,讓那些包括前面提到的7號陪審員以及另一位廣告商這種游移票也改變主意,最後才集中火力對決最後三位各有不同堅持的陪審員。

雖然是另一條支線,但片中也提到了我在不同文章中所提過好幾次的一個論點:很多人常以「這個人沒有騙我的理由」、就認為這個人說的肯定正確無誤;但事實上可能就像片中的兩位證人一樣,他們其實並不認為自己在騙人,但他們斬釘截鐵的證詞,卻可能只是反映出他們自己主觀的想法、而不見得是客觀的事實。因此,在我們的日常工作或生活中,會不會也經常遇到這種狀況,也就是我們常以假設別人說的一定是對的為前提去規劃下一步,接著卻發現牛頭不對馬嘴的狀況層出不窮?要想減少這種狀況,當然不是非得把每個人都當成騙子不可,但我們自己的預設立場要能做出調整,也就是每個人都可能犯錯、甚至自己也可能聽錯,所以下列三個動作不可少:(1) 反覆確認(2) 尋求其他意見(3) 永遠預作備


5. 強烈≠堅定:中的10號陪審員及3號陪審員,也就是倒數第三個以及最後一個堅持有罪的陪審員,每每會用過於強烈的態度和言詞陳述自己的主張,但事實上,過於強烈的語氣及言詞表達,並不是個最好的方法,因為許多人總以為強烈的口氣才代表自己的立場或信念很堅定,但其實強烈從來就不代表堅定,反倒可能適得其反的刺傷許多人。

就拿片中的10號陪審員來說,只不過是個中小企業主,就口氣不佳的輕蔑年邁的9號陪審員,並且對社經地位不如他的人也都看不起,最後連「貧民窟出身的人就是罪犯」及「像(嫌犯)那種人少一個是一個」的極度歧視言語都出口了,所以一開始先是讓勞動階級的其他陪審員不爽,接下來所有陪審員都一個接著一個的起立離席背對著他表示抗議,可以說是眾叛親離到一個極致了。

而對那位堅持到最後的3號陪審員來說,整場討論他都激動無比,其實身心深處是因為自己的兒子就此離開他的悲痛、而產生了被背叛的不平衡,所以對於有弒父之嫌的陌生疑犯也恨之入骨;也因為如此,在過程中他不斷的用強烈的言詞去攻擊和他意見相左的每一個人,但我們可以從片中發現一個在現實生活中也處處可以印證的道理:當對方陣營多得罪了一個人,就等於己方陣營多了一個支持者。所以倘若對方激憤難平、你卻用同樣激憤而強烈的言詞語句和對方硬碰硬,你可能會以為自己好歹不會讓對方吃夠夠的予取予求,但假如你是在一個像這樣要爭取多數支持的場合,多數旁觀者不會真的那麼理性的在判斷你們雙方誰是誰非、誰的道理又比誰更充足,而只會各打五十大板的認為你們是咎由自取。相反的,你可以不用同意對方的論點,但你同時可以選擇不去攻擊對方,而這時假如對方還持續蠻橫地對你進行人身攻擊的話,風向就會開始倒向你這一邊。更有甚者,假如對方這時甚至對表示中立冷靜的人也開始像瘋狗般亂咬的話,那些被攻擊或被羞辱的人就會轉而支持你這一邊;也就是說,他未必比較喜歡或比較支持你的主張,但當他對另外一邊感到反感時,你就會多得到一個支持者。

亨利方達飾演的8號陪審員,就是一個立場和意志顯然都很堅定,但卻不見得全部都是用強烈語氣來壓迫其他人的好示範。我們在【一談就贏】常提到戰意無雙這個詞,其實和這有相同的道理:所謂的戰意無雙,並不是比所有的對手都更強悍、或者只是像石頭一樣硬而已;因為戰意無雙,所以我們懂得堅持到底,也因為戰意無雙,所以我們會願意在該柔軟的時候柔軟、該低頭的時候低頭,因為我們知道到底什麼東西是我們追求的、什麼東西又是值得我們堅持的,而那絕不會是我們妄自尊大的自我。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和自己有不同意見的人,我們也都會希望自己的主張能被他人認可,更重要的是,我們會希望自己相信的價值能被彰顯。希望以上五點,能給大家實踐這些價值與信念的重要啟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