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壞教育》(Bad Education):騙子從來沒有消失,他們只是變成足以博取你信任的不同樣子

什麼叫做值得信賴的好人?學識淵博?待人和善?正面思考?眾所肯定?

這些特質,在休傑克曼飾演的法蘭克塔松博士身上全都看得到。但這個備受同仁及家長肯定的學區總校長,後來卻被發現污了數百萬美元,成為美國史上最令人震驚的校園弊案之一。



最近疫情延燒,難得有一部新片會在院線上映,那就是這部真人實事改編的《壞教育》。然而,形象向來正面良好的休傑克曼不再是我們熟悉的金鋼狼,也不是《大娛樂家》中魅力十足的馬戲團團長,而在這部新片中化身為一個人前魅力十足、人後卻污錢不手軟的校長,讓人幾乎不敢把這部片子看完,因為休傑克曼演得雖好、但這個角色真是讓人有種形象大崩壞的感覺啊!

許多人或許會以為,自己哪有那麼容易被騙?荒謬的是,會說這些話的人,往往卻連好人和壞人都分不清楚,只把對自己好、或實質上給了自己一些好處的人,全都當成剛正不阿的好人無誤;而在一些懂得從不同觀點來看那個人的他人眼中,那個人卻連基本的道德都沒有,是種我連自己的小孩搭車或搭機和他相鄰而座都不願意的角色,更不要說讓自己的小孩在他掌管的學校接受教育了。更直白點說,這個社會上多的是靠著經營形象而汲汲名利的騙子,無論是否像法蘭克塔松博士那樣逾越法律界線,但他們的自私自利及缺乏道德卻顯然超過了自己的良知,而這種騙子用來取信於人的工具和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四項:


1. 正面形象。或許每個人對於好人和壞人的定義不同,就像我在《絕夜逢生》那篇提到的,犯了罪的人就一定是壞人嗎?又或者凡事不沾鍋而什麼都不是他的責任的人就是好人?起碼對我來說,我在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好人」,指的是萬一我要跟他共處一室、半夜還能讓我安心睡得著覺的那種人,我既不用擔心他時時刻刻會來害我,也不用擔心他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賣我或我關心的人。

然而,許多人為了取信他人,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為自己建立一種正面形象,就像片中的休傑克曼一樣,風度翩翩而總是會激勵別人。我自己之所以討厭心靈雞湯式的文章,是因為我們雖然的確也需要鼓舞大家正面向上的力量,但許多人常常把鼓勵大家做個好人掛在嘴上,但卻是為了建立自己本身的形象,為的是要讓更多人相信他;表面上是種懂得大是大非而正氣凜然的人設,實際上卻是雞腸鳥肚、一肚子拐,完全是表面說一套、私底下做一套,這種人賣給你的就是一種信任感,偏偏這種人最糟的就是完全不可信賴。

別以為這種人不會做好事,就好像片中的休傑克曼一樣,他不但真的為許多學生帶來鼓舞人心的效果,我也相信他心中也曾有熱情而充滿人性光輝的一面啊!因為光是假裝是不會有那麼好的說服效果的。

然而,或許是一時走偏了,也或許是成名之後野心愈來愈大、到最後連自己都不知道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是錯的,慢慢的就讓自己成為一個形象勝於實質的騙子,而且會為周遭的人帶來實際的損害。

就我觀察,尤其是在臉書等社群媒體興盛的今日,我們周遭有些人經常運用下面這種手段,而且顯然是刻意地運用這種手段,大家也可以自行觀察看看:這種人經常會分享一些文章或發些短文,用來歌頌一種普世認同的價值,又或者是假裝義憤填膺地去抨擊那篇文章所代表的一種特定立場。事實上,看到那些分享的你會以為這個人的價值觀與你接近,但其實他個人根本不相信那篇文章的價值觀、搞不好連那篇文章在針砭的行為他也照做不誤,但他還是會分享在自己的臉書上,因為他知道這種價值觀最能讓許多人認同而已;至於後者,當他藉由分享去抨擊一種立場時,你會以為這個人好像很有大是大非,但認真看看,假如牽扯到的事件或對象和他自己有利益牽扯時,他就一聲不吭了。舉例來說,這種人可能一方面會四處分享些善待員工才是永續經營之道的文章,但遇到了那些涉入苛待員工醜聞的企業、但這家企業跟他卻有往來的話,你會發現那段日子他卻一聲不吭,那你接下來就應該讓自己更小心評量這種人,好好分辨什麼是他經營出來的形象、什麼又是他真正信奉的價值觀。



2. 刻意討好。有些騙子的段數之高,會讓你即使發現了真相,你都捨不得把他的騙子面具摘下。為什麼呢?因為就算你覺得這個人的行徑和人格都未必值得大家信賴,但他對你來說還是個「好人」,因為他不但會有意的向你示好,而且還真的會讓你享有實質的好處,但這其實就是所謂的刻意討好。

討好大家的人未必都是騙子,但騙子卻肯定會四處去刻意討好。表示善意和尊重當然是好的,但有些人的刻意討好會讓人看了都難受。我在擔任記者時,有次要去採訪一位後來當上總統的市長。其實那次我只是臨危受命而去代班的,但那位市長卻在我一進門時、就從最裡面的辦公室起身並遠遠的伸出手來,一邊還高喊著「志豪兄啊~久仰久仰了」;「久仰久仰」當然是一句禮貌話,但以我當時尚嫌青澀的資歷來說,有什麼好「久仰」的?細節姑且不提了,但我雖然舉這一句話為例、但其實當時給我這種過份禮遇的不適感的絕對不只這句話而已。後來這位市長當上了總統,實際政績表現暫且不論,因為我想不同黨派的人會有不同的評價,但對我來說,他過於在意自己受不受歡迎、又過於想要讓每個人都喜歡他,實在是他的一項硬傷,否則我相信他的才幹應該足以讓他的表現更好。

如同片中的休傑克曼飾演的角色,他總是試圖記得每個人的名字和許多小細節,甚至會在與其他人見面前先整理資料並rehearsal一番。這裡要強調,「有心討好」和「刻意討好」之間的界線其實很模糊,所以並非只要有人試著討你喜歡、你就該把他是為騙子或混蛋,前者甚至可能是許多CEO必備的技巧,也就是試著記住每位員工和一些小事情,在每次難得與他們見面時若能叫出他們的名字、甚至知道他的兒子即將上國中而主動問起的話,對方就會感念在心,而覺得你很重視他。這點是我以前在企業服務時,雖然很不擅長、但卻也是會刻意磨練的,所以我的確也會像休傑克曼那個角色一樣,試著在每次與一群人會面前,設法先知道當天參加者的名單,確保自己不會叫錯名字、或者臉和名字連不起來。當然,這方面實在不是我的強項,所以我出糗的機會倒也沒少過,但我還是會很認真的去針對這一點做準備。

沒有人會情願被人討厭,所以討好這件事本身未必有錯,但在程度和動機上的差別可能會影響很大,我自己是從兩個方面來看對方是否為「刻意討好」:一種是差別待遇,也就是對他的衣食父母就百般討好,但對其他人卻冷若冰霜;另一種則是骨頭軟,意思是這種人只懂得討好別人,但卻不敢去得罪別人,尤其是那種與他有利害關係的人就特別不敢得罪的話,我也不會把這種人視為一種自己可以安心往來的朋友。

3. 眾人擁戴。騙子和詐騙集團最大的不同點之一,是後者通常會假扮成一種別的身分,然後藉著被詐騙對象的無知或資訊不充足來博取信任;前者就不一樣了,他不是要一個一個騙,而是要瞞天過海的一次騙一大群人,所以這種人不是「假扮」成一個身分而已,而是「塑造」出一種地位和形象,而且這個角色的形象還會被許多人倍加愛戴。


在《壞教育》中,最可怕的一段莫過於幫法蘭克塔松博士作假帳的犯罪拍檔潘東窗事發了,法蘭克在校董會議面前不但假裝成事不關己、而且甚至還假裝自責的表示是自己督導不周,為的就是博取其他人的同情和更多的信任。當他發現紙包不住火時,他先把可被覺察的損害金額控制在一定範圍,然後面對原本堅持一定要報警處理的校董們,他為了擔心有關單位追根究柢之後、自己也會被揪了出來,於是就跟校董們說,萬一學校陷入醜聞,不但他們本來因為學區排名逐步升高而賴以獲利的房地產只怕會一蹶不振,而且他們的子女搞不好去申請大學時也會被牽連,導致哈佛和史丹佛之類的一流大學不會錄取他們的子女;就在他貌似誠懇的踩住校董們的痛腳之後,大家決定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只要作假帳的潘歸還款項並自動請辭即可。

之後,負責稽查的會計師都已經找出了法蘭克濫用公款的工具,但法蘭克這時卻反過來威脅對方,倘若把這抖出來,大家一定也會去追究那位會計師過往那麼多年稽核不力的事實,所以那個會計師也肯定會有連帶的責任和損害。於是,會計師也噤聲了。

這是這部電影最值得人深思的地方,因為這在我們的社會和周遭環境也處處可以見到。我們常以為,一個人受歡迎,就代表他是個好人;當有一群人都很支持這個人,這個人的行為肯定有可取之處,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支持他。

這個道理看似沒錯,仔細一想卻狗屁不通。每個人都一定有他的人際交友圈,而即使是政治光譜兩端的極端份子,也一定可以吸引到一定的支持者,因為就是有人對現況不滿。李來希之流或許跟本文所謂的騙子無涉,但即使他一些讓許多社會大眾都為之驚訝憤怒的言論,一樣會有上百個留言支持他說的真好。再者,萬一所謂的是非可以用受歡迎的程度來做為決斷標準,是不是每個人可以先不論這個人的意見有無根據或是否真實合理,而是先看這個人的粉絲數量來決定呢?那假如有兩個人的意見針鋒相對,我們該用什麼來做判斷?難不成就是粉絲數量較多的那個人就是對的嗎?

每個人都該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偏偏這個社會充斥的卻是眾口鑠金或三人成虎。我接連寫了《絕夜逢生》和《十二怒漢》兩篇觀影心得,其中常出現的就是這兩個詞。我在google搜尋打入這兩個詞,接下來出現的同義詞就包括了空穴來風、以訛傳訛、人言可畏……等等。假如我們都知道眾口鑠金的現象就會造成一大堆空穴來風的謠言,那我們為什麼還那麼相信那些眾人擁戴的騙子呢?

接下來,能當一個成功的騙子,他的本領也絕對不只有信口開河而已;他知道深受眾人擁戴很重要,所以他接下來就要進行綁樁,要讓這些支持者對他的喜愛非讓更多人知道不可。所以他會開始籠絡那些人際網絡中的重要人士,甚至不時給大家一些好處,好像彼此都是好兄弟、好哥兒們一樣,其實不只是要塑造出一種形象,更是要把各自的人際關係圈交相加持到力量無限放大。

每個人都會廣結人脈,所以經營人脈這件事的本身是沒有什麼錯的。但騙子的差別就是當事情總有出差錯的時候,當他做了一件不容於世的骯髒事時,他的那些好友或哥兒們不但不會聲張、而且還會幫他想辦法掩蓋,重點其實不是他們之間的交情有多好,而是他們的利益早就錯綜複雜的交織在一起,假如這個帶頭的騙子被揭穿了,重點還不是自己的形象受損而已,而是會像片中一樣的資產貶值或子女難以錄取好的學校等連帶損害,所以你會發現,有些人在形成一個同溫層之後,他們會不斷的吹捧這個所謂的「教主」有多好,而且無論對方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都叫好,為什麼呢?因為當他們自己有其他的生意或好處時,就可以請這個「教主」一起來站台加持,於是雙方的聲勢都可以一起水漲船高。



花花轎子人抬人,或許就是這個社會的現實,而沒有太多人敢逆風而行。在片中揭發這件醜聞的校園記者瑞秋,雖然只不過是個高中生,但她卻勇於挖掘出更多其他人並不在乎的細節和真相。雖然只是電影中的一小段,但我卻認為那是這部片子的精髓:瑞秋問她失業在家的爸爸,他是不是就像傳言中所說的,是因為內線交易才被解雇的?她爸爸望著瑞秋對她說,自己從來沒有進行過人家都說他做的內線交易,但的確周遭的同事有許多人都在進行內線交易,她爸爸心知肚明,但既沒有阻止、也沒有揭發真相,所以失去工作和信譽的他其實也算是罪有應得。

看看電影情節,再想想自己。我們之中有許多人,總覺得自己沒有拿過髒錢、所以就不算犯罪;但假如我們明知道有不法或不義的惡行,但自己非但沒有去揭發那些惡行,而且還加入為那些騙子喝采的行列,那麼自己是不是也該算是那些共犯結構的一部分?或者自己是不是間接也助長了這個社會今日充斥著那麼多騙子和惡人的這個事實?

許多騙子每天在汲汲營營的,其實就是讓更多人變成他的共犯結構之一,因為他知道,等到有一天東窗事發,萬一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甚至每個人都有罪,那麼他所犯下的罪就不會被揭發了,因為其他人並不想也成為罪人。

這樣的社會極其可悲,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在每件事上都慎思明辨,不要讓自己無意間成為共犯結構的一部分。

4. 社會地位。我在前一段用了「教主」一詞,因為在爭取眾人擁戴這件事上,好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形成一種讓人五體投地的宗教,於是有許多各式各樣不同的個人或團體都採取類宗教式的方向去經營,表面上看起來是經營粉絲,其實在做的更像是培養信眾,而且還會以帶你經營一個真善美的人生之類的崇高方向邁進。

不過,也不要忘記我們在第1點中所提的一種伎倆,有些人分享文章或新聞所抨擊的,很可能也是這種類宗教團體,但他們在抨擊這件事時,其實未必代表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就是純正的,而只是刻意打壓其他會分掉他更多潛在利益的競爭者而已,義正詞嚴的背後,其實是為了讓他自己的信眾極大化及更加支持而已;不僅如此,這種人接下來就開始會用同樣的話術和理由去抹黑其他人,其實重點只在於謀取更多的利益而已。

除了形象、好處、和支持群眾之外,騙子的另一道護身符就是社會地位。畢竟社會很現實,當你有個響叮噹的頭銜或名號,大家總會更當一回事。別說是任何一家公司或任何一個協會的頭銜了,我自己雖然沒有這種經驗,但我還曾經聽業界人士說過,只要你出了一本書、即使都是中文而其他國的審查單位並看不懂內容,但你還可以拿著那本書就去向其他國家的學校或其他單位聲稱自己就是那個領域的專業傑出人士了呢!真是如此嗎?姑且不論台灣還有花錢就能出書的出版社了(而且那些出版社可也不是沒人聽過的小咖),就拿我自己知道的一些人來說,我實在不覺得他的見識足以著書立說,甚至還不乏那種說的頭頭是道、實際上我也不知道他的領導本事和管理能力到底是什麼蔥薑蒜的等級,但卻還可以寫一本那方面的書呢!更不要說那些會出本書歌頌什麼愛、信任、和合作,骨子裡卻最會搞鬥爭、拍馬屁和抱大腿;別說該領域的傑出人士了,我覺得除了說和寫都很有一套之外,這些人從專業本領到人格素養上甚至還遜於許多我在各個不同公司看到的優先同仁,假如這些人都可以出書,那其實有很多大家不熟悉的人才更應該出書啊!差別在哪裡呢?其實只在於一個頭銜,或是一個得過什麼獎的榮譽,讓他們看起來比較有賣點。

很多騙子也就是知道這一點,所以動不動就會去追逐一個頭銜或一個榮譽,為的就是要讓自己有個看起來像是號人物的社會地位,而當有了這樣一個社會地位之後,這種無形資產也可以像實質的金錢一樣,錢滾錢、利滾利的讓他去騙更多的人。


就像片中的休傑克曼一樣,片中所有人一見到他,都會尊敬的稱他一聲「塔松博士」;博士學位當然代表一種學術成就,但在一項學術領域中拿到一個博士學位,既不代表其他的他什麼都懂,更不代表他不會害人啊!別說一個博士學位了,就算拿到的諾貝爾獎,也不代表這個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每一項意見都一定比所有人都對,不是嗎?但在台灣,這樣的社會地位或個人榮耀很容易能被轉換成一項個人品牌資產,而假如這樣的品牌資產落在有心人手上,就很容易被拿來變成騙取名聲的工具。

以我自己來說,我最尷尬的時刻之一,就是每次去一家陌生企業上課之時,我總要把自己的經歷放在講義或投影片上。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其實是想讓台下的學員知道這位老師曾經做過些什麼,所以不但可以讓他們知道這部會是個閒雜人等在台上信口開河,而且在舉例說明時也可以讓大家更能進入那個情境。

然而,就像我對於名聲和地位一貫的看法,我個人其實並不覺得應該讓這些頭銜或榮譽定義了一個人,而反倒是這個人的本身應該去定義他到底如何寫下這些里程碑。所以你會看到,在我的部落格許多文章之中,我會使用「當我在管理一家連鎖餐飲業時」「我當時負責亞洲區的業務」之類的詞語,為的就是讓大家知道我在說什麼,但我既沒有拿那家公司的品牌、又或者是總經理之類的職銜去刻意沾光,除非文章中的確需要呈現出一種成長或對比。反觀之,有些同業總拿著老東家的光環來襯托出自己好像有多麼厲害一樣,又或者是天天把自己在那些公司得過什麼獎項掛在嘴邊;一方面我真的很佩服他們,因為我自己即使也在各公司得過那麼多獎,但要我舉出其中最有名的一項獎全名的話、我搞不好還真的講不出來呢!對一個管理者而言,那些獎項是用來激勵和肯定同仁表現的重要工具,哪裡會是自己用來炫耀的一件事呢?

還有許多同業,或許是因為自己任職時沒有去過那麼多大型企業,所以自己會在臉書上動不動就show出自己去了哪些知名企業講課的照片,甚至不時還會寫出「這家公司的總經理全程坐在台下熱情的參與,真是讓我非常感動」之類的話語;表面上說的是感謝對方,其實意在言外的不就是跟所有看到他臉書的人說:「我的課教得有夠棒,就連某某公司的總經理都會願意花時間聽一整天,所以趕快來請我上課吧!」Promote自己無可厚非,但當頻率一多了之後,會不會讓人覺得有些噁心呢?

既然寫出來了,我也不怕得罪人,我就跟各位分享我的真實想法:只有那種自己當不上總經理的人,才會覺得有個總經理坐在台下聽自己的課當做一種肯定。作為一個講師,我假如連自己講的內容都還需要對方肯定才有價值的話,就代表對方懂得比我還多了啊!那他不如自己下來教就行,何必浪費公司的預算?類似的經歷我也有過,有家知名企業大中華區的日本籍總經理聽我講課講到要趕飛機前的最後一刻才肯走,還有一家外商藥廠的總經理在幫我上課開場完之後,居然還自己主動把現場學員的每支手機收起來,對我展現了無比的尊重,這些動作我都感念在心,但有必要把每次經歷都拿出來聲張、深怕別人不知道嗎?假如那些人沒做過總經理,容我站在一個總經理的角色說給他們聽聽:當一個總經理花時間全程坐在那聽一位老師講課時,其實很少機會是如同你們說的或暗示的,也就是他本人對你的教學內容有多大的興趣;他之所以花這個時間,是因為關心他的員工,想知道他們之中的每個人在接受外部訓練時表現如何,藉以從旁觀察者這些人之中有哪些人值得培養、又有哪些人需要再多多調教。這是許多知名企業CEO養成的基本一課,請不要再拿來自我膨脹了,好嗎?

再講個不客氣些,別說你教過那些知名企業了,就算你還真的在哪些知名企業服務過,也不要說成一幅你成就了這家企業一樣;我就有一個學弟,當時他在鴻海擔任一個小主管,而鴻海正好那時的鋒頭正健;一次聚會時,他不但動不動就把「我們鴻海如何如何」掛在嘴上,而且還真的自以為是的會打斷別人來表示自己的鴻海經驗最對呢!後來我實在忍不下去了,當著他的面對他說,「萬一是郭台銘本人跟我這樣講,我就願意聽進去,你不過是個在鴻海領薪水的,鴻海做的再好,你又貢獻了什麼?有資格這樣講話嗎!」同樣的道理,也送給那些老把一些頭銜或資歷用來襯托自己社會地位的人身上:別人客客氣氣的讚美就是給你一個面子了,不要真以為自己是號人物了。

我還曾經遇過,有的講師用自己後來不去那些刁蠻的知名企業授課這樣的說詞來拉抬自己的身價,等到自己出書時,只差沒有把他口中不滿的企業放在封面上當作自己的經歷認證而已;我真的很為他感到唏噓,假如真的不喜歡那家企業,為什麼還要用那家企業來拉抬自己呢?我自己去授課過的企業也很多,當我真的覺得彼此不是很投契,我連自己的公開班在招生時,還會把那些企業從自己的授課經歷中略過不提;更不要說有些企業其實讓我覺得價值觀大相牴觸的,對方就算找了不同的管顧公司連續幾年來邀課,我也大不了就是婉拒而已,何必拿對方的牌子來自抬身價呢?我常自稱為「鐘點工人」就是這個道理,基本上是有邀約來就去,也不分客戶是大是小;但總是有些工我願意接、有些工我不願意接的,但那既不是它不對、也不是我不好,反正就是沒機會合作,大家好聚好散的也無須口出惡言。即使這樣,我也不愁沒有工可以開,所以假如不是做個事業有成的騙子的話,又何必沾別人的光、更何必莫名其妙的自我膨脹呢?

至於我們自己立身處世,試著跳開別人的社會地位去認清一個人,也試著用自己當下的每個作為來定義自己是怎麼的一個人,或許這個社會就會有更多的真誠相處,我們的將來也才會是一片光明。

騙子從來沒有消失,他們只是變成足以博取你信任的不同樣子,別讓這個世界那麼輕易就變成一個騙子當道的墮落社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