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比岡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
∎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正常化偏誤(Normalcy Bias)
你需要瞭解或精通以上哪一個或哪幾個心理學的專有名詞,才能減少自己在決策時被盲點或偏見蒙蔽的可能?
答案是:都不需要。你只要輕鬆看完一本書,然後讓自己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多多練習,就能有效強化自己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
我對《零盲點的決定力》作者DaiGo並不熟悉,但上日本Amazon一看,發現他的著作洋洋灑灑一大串,是個相當多產的作家,而且對心理學相當熟悉。老實說,國內市面上與心理學應用相關的書相當多,其中包含許多心理測驗之類內容的更是不勝枚舉,但《零盲點的決定力》卻是少數我邊看、會邊拿著筆認真勾選並算分數的書,真的相當實用而又引人入勝。
假如出版社不在書名中加上Google和Amazon兩家知名企業、而只用《零盲點的決定力》來當作書名的話,只怕多數人根本搞不懂什麼是零盲點、也不會知道零盲點有什麼重要,而根本連翻都不會翻開來看吧!但到底零盲點決定力有什麼重要呢?舉個例來說,公司中有個同事一直找你碴,你到最後忍無可忍,心裡頓時出現了「馬的我一定要想辦法弄死他!」的念頭,最後失去理智而引爆了衝突,又或者只要遇上這個人就死命地抵制他,結果連自己都兩敗俱傷、甚至連公司都因此被搞垮了。這時你才後悔:萬一自己頭腦清楚一點,不要那麼盲目又衝動,或許結果就會很不一樣了。像這樣「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經驗,大概許多人都有過,而怎麼讓自己做出更好的決定,就是作者所謂的零盲點決定力。
雖然書中內文輕鬆地讓人看起來沒有壓力,但全書的結構卻意外地清楚而又循序漸進,能讓人不僅得到分析,更有許多實際可以用來自我練習的作法。
到底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多影響判斷的盲點,作者認為,因為多數人的心中都有以下三大成見:
1. 覺得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比別人正確
2. 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最清楚
3. 自己的事最好由自己來判斷
很多事情其實只要換個角度來看,就可以得出很多不一樣的解法,但偏偏許多人經常都只由自己的角度來看事情,反而容易看不出事情的全貌,接著就做出一個以偏概全的決定。甚至我自己也是一樣,有時候我也會魯莽的差點想要做出一些自己認為想當然爾的決定,但我萬一覺得怪怪的,我就會開始想「假如是隔壁的小馬來問我這個問題,我會給他什麼建議呢?」有時我會訝然發現,讓自己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居然會建議別人採取不同的行動,這時我就會發現,自己原來那個決定到底有多魯莽了。
當然,你假如本來就可以像我這樣從不同人的角度換位思考,你就不用那麼擔心自己會做出過多不夠圓滿的決定;但假如你還不見得隨時都能做到這個程度,不妨翻開《零盲點的決定力》這本書看一看,因為書中有許多可以協助你養成良好思考習慣的方法。
關於零盲點決定力的養成,作者認為有兩個要素,一個是自我省察,另一個則是知性謙虛。前者我自己到還蠻經常做的,但後者我則是在透過書中的簡單測驗之後,才發現我還有提升的空間;或許是因為我現在是以教導他人的講師為業,所以多少影響了我在知性謙虛上的分數,但無論如何,能知道自己還有什麼改進的空間、以及方向為何,還是一件讓人振奮的事。
針對自我省察,書中有個價值觀量表可以讓讀者自行檢測自己的價值觀為何,不過就請各位參看原書而不在此贅述了。可以與大家分享的是,當你對自己的價值觀有一定瞭解之後,下一步應該是讓自己和自己的價值觀中也能得出一個客觀的觀點,本書建議大家問自己以下六個問題來加以釐清,而我也提供自己的回答給大家參考:
【Q1】家庭的價值觀
A1:說也奇怪,在回答這一題之前,我認為自己和原生家庭之間的價值觀有許多格格不入的地方;但當我直覺地想要回答這一題時,我卻馬上想起小時候媽媽跟我說過的一句話:「享受要往下比,成就要往上比」。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不管自己的起點有多麼不如人,或是資源有多麼缺乏,永遠看看那些比我們環境更糟的人,然後自己要知足感恩;然而,不要把這當作自己可以表現不如人的藉口,每件事都要向頂尖邁進,而不要讓自己輕易接受比不上其他人的現實。
【Q2】高中及之前發生的經歷
A2:相關經歷其實我在不同文章中提過很多了,簡單來說,年少輕狂的我當然犯下過許多無知的錯誤,由今天的我再回頭看一次,雖然一路跌跌撞撞的經歷也才造就了現在的我,但此刻的我還是認為,萬一當初的我能更有目標、讓自己更能堅忍卓絕的努力邁進,同時也更關心且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現在的我就能更對得起自己。
【Q3】尊敬的人
A3:我尊敬那種永遠追逐夢想、能帶給大家幸福快樂,而又能腳踏實地的人。
【Q4】無法尊敬的人
A4:或許許多人都自私自利,但我尤其討厭那種明明自私自利,卻又要刻意營造形象而以此牟利的人。
【Q5】最棒的領導者
A5:我心目中最棒的領導者是天下雜誌的發行人殷允芃女士,我終生都在努力實踐她當年給我的教誨,就算我是個頑劣的學生,無法像她一樣為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做出貢獻,我也努力的讓周遭的人能因為我的存在而更好,設法為大家帶來一些正面的價值。
【Q6】想教小孩的事
A6:其實早在我在有機會看到這本書之前,這十幾年來我的人生幾乎都在做這件事,也就是凡事都先想想,我想教給自己的女兒什麼?於是,我騎車開車都不再紅燈右轉了,即使再小的巷子也一樣。因為我不想告訴她,只要沒人看到的地方就可以違規;當我膝蓋有傷、卻又還要參加環島路跑時,我其實很想找個藉口就不去了,但我轉念一想,我將來該怎麼告訴她,人不要為了一點小事就放棄?於是我咬緊牙關、裹上護膝就開始練跑,讓自己用更好的狀態去面對那場從台東太麻里開始起跑的挑戰。我覺得這個問題真的對形塑自己的價值觀很有用,因為我到今天都不斷地在問自己這個問題。
在釐清自己的價值觀之後,接下來就該設法改善自己的現況。本書提供了上方所示的靶心技巧圖可以給大家運用。其實看到圖本身就應該不難理解,許多人或許在工作、學習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或時間,但卻因此犧牲了成長、健康;又或許自以為自己的價值觀偏向玩樂、興趣,但實際上卻玩也玩得不夠盡興,興趣也沒有多大發揮的空間。
請注意,這張圖的軸度並不是時間,也就是並非你在某一項花了很多時間,你就真的過著一個符合你價值觀的生活。舉例來說,假如你的人生價值觀很著重人際關係,甚至你有特定的族群或人物是想要好好與他們建立起更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但你發現自己整天泡在各式各樣的社群媒體上,又或者你天天都和不同的人吃飯聊天,但當你回家之後,發現家中沒有一個人願意和你深入的交談,即使你又上網去跟一群網友打屁或說著一堆幹話,而當你不再自欺欺人時,你才發現這些人之中沒有一個是你想要跟他講真心話的朋友,午夜夢迴時,你還是覺得空虛寂寞覺得冷,那即使你時間花的再多,卻顯然花在不對的方式或人身上,所以顯然你還是過著一個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
面對類似這種情況,作者建議你把這些與價值觀不符的人生障礙用1~7分給個分數,而在給分之後,你就能更清楚的為這些問題排出該解決的優先順序,接下來才能找出方法去對應。
除了缺乏對自己的瞭解,本書認為,人們之所以不那麼會客觀地看待事物,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忽略大部分的思考;更簡單地說,許多人認為想都不想就去做、會是更有效率的做法,因為他們不知道從哪裡來的自信,認為自己就算隨便做一做、也不至於犯錯,所以何必想那麼多呢?
我不知道我相知相惜的另一半看到這段會對我怎麼樣,但在我看來,她在許多事情上就是個典型會選擇不加思考就去做的人。不只如此,她還不時會取笑我:每件事情都想那麼多幹嘛?我當然不敢隨便反駁她,但我內心深處其實覺得,即使追求的是更高的效率,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事情因為不經周詳思考而犯錯,機會成本之類的都還先暫且不算,去收拾那些錯誤的時間和精力都可能足以再多去做好另外三件事了。
書中有一段更這樣說:人平均一天面對超過70個選擇,並思考5萬件以上的事情。光是看到這一段,有些人搞不好會想:「哪有那麼多時間思考那麼多事情,不如就隨便做一做吧」,但我卻完全想的不一樣:「每天都得做那麼多決定,那我最好找出辦法想快一點,而且要能在夠快的時間內提高準確率,否則每次都只會更浪費時間而已」。
覺得這太理想化、人無法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速度?其實那取決於你是否能熟練一種或多種思考方式而已。就拿我設計的【一談就贏】課程來說,我們到了高階班會介紹一個需要按部就班逐步進行的談判模型,這個課程要求大家分組討論一個實際案例,而我們從一天到一天半、再從一天半到兩天,到後來大家終於能在兩天內各自研討出一個案例該怎麼處理,而且那還包括他們自己在課前花了不知多少時間討論並瞭解那個案例;但在去年,我們開設了另一個實例班,同樣請他們自己提供全新的案例,並且運用同一個談判模型來處理這些新案例。許多人離剛學那個模型還不到半年,然後我們可以用一天就討論完三個案例該怎麼處理,而且每個人都是現場才拿到那個案例、而必須從零開始的去瞭解它。相較之下的速度躍進,已經不只是幾倍快的差距。雖然解決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方法,但只要願意在方法上精進,把思考速度提升到幾倍或甚至十幾倍,其實也不是那麼困難的事,而且每個人都做得到。
不過,也別以為學會了方法就行,要想讓自己得到思考力的提升,你還必須要讓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都要能維持到夠好的程度。因此,本書強調要定時記錄自己的兩大變化:(1) 情緒的變化、(2) 身體的變化。
針對情緒的變化,本書提供如上圖的每日情緒變化表來給大家使用,希望大家能把自己一個月來每天的心情變化記錄下來。
另一個與情緒有關的量表,則是如下圖的壓力記錄表,作者建議大家可以不定時記錄自己一到兩週的壓力變化,但他也強調,若是一開始並不習慣,其實先做個一兩天也很有參考價值,關鍵在於能否讓自己更能覺察出壓力的存在和影響,進而就能更瞭解自己。
至於若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當然也會影響自己的決策品質。我自己過去在上班族歲月時,經年累月的都在工作,就算難得有個假期可以放鬆,通常就會生病而什麼都做不了,這就代表身體在對自己抗議了。本來這幾年都還算好,沒想到前陣子過年時卻又突然健康亮起紅燈,好久沒生病那麼嚴重的我恐慌不已,別說要維持工作進度了,就連做出一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小決定都不再那麼俐落。因此,身體狀況非得維持得夠好才行,我自己也這樣告誡我自己。
書中提到,藉由Apple Watch及許多app,就可以讓現代人對自己身體的狀況更能隨時掌控。另一個書中的建議則是,要能把日常的活動量維持在一定程度,才能有效維持零盲點決定力。書中提出了個NEAT 36問,可以讓大家自行看看自己的日常活動量到底足不足夠;所謂NEAT,指的是「非運動性活動產熱」(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各位可以自行參看書中的那36個問題,然後設法藉由自己缺乏者予以增加頻率。舉例來說,其中一題居然問的是有沒有經常泡澡?這對前陣子才跑去宜蘭和苗栗泡湯、中間在家也不時有泡澡的我來說,當然算是一個得分項目;但就另一題是否經常騎腳踏車來說,從去年天氣變冷到現在都沒有騎車的我就感到十分慚愧了,趕緊去把好久沒騎的單車打氣才感到稍微沒那麼大的罪惡感。
除了自我覺察,知性謙虛也是培養零盲點決定力的另一關鍵。所謂的知性謙虛,簡單的來說就是接納自己是個容易犯錯的人。前面才提到,我和另一半在針對許多事物的思考上可以說是南轅北轍,而她經常對我為什麼要把每件事情都想那麼多感到不解。
其實,我對知性謙虛並不熟悉,但我對於許多事情的假設,都是以「萬一事情出錯了該怎麼辦」為前提,並且盡可能讓自己能在每個方案之外都有備案,為的就是盡可能減少犯錯的機會。許多人常誤以為我是個反應很快的人,其實正因為我知道自己的反應沒那麼快,所以我才會盡可能讓許多事都預先設想不同狀況,所以就某種程度來說,正因為我願意接納自己是個會犯錯的人,所以才會盡可能設法讓犯錯的機率降低。
同樣的,本書也提供了關於檢測自我知性謙虛程度的22項問題,可以讓大家自行瞭解自己目前的知性謙虛程度。萬一你發現自己在知性謙虛上的程度還不夠高,千萬不用沮喪,因為本書也提供了兩種相當容易上手的訓練方式:
1. 能夠清楚解釋,才能稱得上是瞭解;
2. 不斷不斷的問問題,你會看得更清楚。
關於這兩點,其實我自己的感受也很深刻。例如我們在【一談就贏】課程中會多方鼓勵大家公開發表心得,許多不熟悉的人還會誤以為我們是要叫大家幫我們打廣告呢。其實我很清楚,包括我自己在國外接受許多頂尖名校的訓練也是如此,要想加強自己的學習效果,你不能只有輸入、還要試著輸出;不只如此,本書中也很具體地指出,光是把學到的知識寫在只有自己看得到的筆記、或是自言自語而不公開對大家解釋說明的話,很容易又產生自以為對這個領域夠熟悉的認知偏誤,等於又走回了死胡同。
另外,針對第2點,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很會問問題啊,包括在我上課時,有許多人會問許許多多的問題,但他們弄不清楚的是,當他們問問題時,不是為了讓自己釐清狀況、也不是為了讓自己找到盲點,而是希望我能直接給他們一個答案,而且最好是愈平鋪直敘愈好的答案。只可惜,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正如人生本來也就不簡單相同。
因此,我反倒會問他們很多問題,因為有些人就是不會自己問自己問題;至於他們答的出來也好、答不出來也罷,其實關鍵從來就不在於有沒有想出一個夠好的答案,而是你能不能從一重又一重的問題之中,讓自己找到真正的問題核心。
最後,本書也提出了多達10項的方法供大家進行更多的練習,包括奇蹟提問法、一日檢測法、資訊來源擴充法、對比提問法、自我故事分析法、……等,這些方法其實都不難,其中有許多方法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問題,讓你可以鉅細靡遺地知道該如何對自己發問。細節就請大家自行看書了,相信一定會有不少收穫。這裡謹以其中較簡單、我之前在不少文章中也提過的資訊來源擴充法為例來提醒大家:
1. 有意義的選擇多項資訊來源,甚至是去積極搜尋平常不會接觸的管道;
2. 尋找與自己持不同意見的人,設法與他們進行對話。
去除盲點和偏見,讓自己能夠做出更好的決定,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到,也祝大家都能順利開創出更好的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