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換位思考,是為了創造出更多機會──【一談就贏:哈佛教我的換位思考】心得集錦

 「不爽就不要談啊!」作為一個教談判的老師,我經常遇到有人會有如此誤解。其實,萬一談判過後無法讓結果更好,甚至不與對方談的結果會讓你神清氣爽,那當然可以連談都不要談,但真的你每次的談判經驗都是不談比談來得好嗎?我很難相信。


「你不是很會『談』嗎?來來來,跟我好好『談』啊!」還有些人會口氣帶點威脅恫嚇意味的這樣說,我卻很不能理解,不懂談判就算了,難不成中文也不懂嗎?「談判」這個詞,明明除了「談」之外、還有「判」這個字,而你連情勢都判斷不出來,當你用這樣的口氣激怒對方時,又怎麼期望會有好的結果?

「你今天要是不接受,就是不給我面子,至於不給我面子的下場,你應該很清楚啊!」另一種常聽到「談判」一詞的場合,卻像極了在廟口帶一群小弟過去「談判」,威逼要脅之下,其實就是要對方無條件的同意自己的提議,否則就要找對方麻煩。萬一談判真是如此,豈不只是在比誰的拳頭大而已,而這又怎麼會讓我們能夠處在一個更好的世界?

是的,我所認識的談判,和很多人心中的談判不同;把談判學好,就更有機會能讓世界變得更好;這只是我一個人的痴人說夢?其實我已經提倡這種說法好幾年了,而當我第二度前去哈佛時,聽到經典好書《哈佛這樣教談判力》的共同作者布魯斯派頓在結尾說出和我幾乎一模一樣的話時,我驚訝又感動地幾乎連下巴都掉下來:原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人和我抱持一樣的理想啊!

在那次進修的過程中,其中有一天,我們談到的就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換位思考」。在哈佛參加舉世聞名的談判學程有個好處,我們不需要聽那麼多艱深的理論或大道理,不管心理學或理則學怎麼說,我們重視的是如何讓大家能夠實用,能把談判技巧和能力落實在生活中。於是,我在當天聽到及自己演練得到的換位思考,重點不只在於我有多麼會幫對方想,而就像談判是為了解決問題一樣,換位思考其實也是為了創造出許多不同的機會和可能;我無論能多麼為對方設身處地都沒有用,假如我們接下來的對話和動作,無法為我們當下的問題開展出更多不同的可能,其實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就在3月底,我與60位朋友一起就「換位思考」這個議題進行了一場講座,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寫下了精彩的課後心得,希望能透過這篇的摘錄及引用,讓更多對「換位思考」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觀念有興趣的朋友能增加更多瞭解。

心臟外科醫師詠斯擅長用扁平化圖示來為他的心得生色(原文點此):

#下刀第一件事情趕心得報告
4/1- 4/5 莫名其妙在"鳳梨酥"的加持下,每天都過23:00 才有機會回家的日子....(攤)....

這次在上完一談就贏思維班時,一股作氣搶到的「換位思考」講座,讓我有機會帶內人在比較輕鬆的狀態下,認識Alex Cheng老師的課程魅力。

「換位思考」這回事,大家總是嘴上說說。實際上,要操作到純熟,還真是有點門檻。

第一, 如果不了解事情的概況,是完全無法想像各方的想法;

第二, 如果有特定細節或常規是自己不知道的,也無法理解對方的考量;

第三, 自己的、對方的、與其他關係人、與其他非關係人,想法會差異大到無法用想像推論。



課程之前,有同事被捲入麻煩的事件,已經搞到對簿公堂,但因為事情鬧得很大,所以,不止雙方對彼此很有意見,連原本不相關的其他同事,也都各自表達看法。我在聆聽各方敘述的過程中,常常會聽到一些很令人傻眼的評論....,後來,在上課這個「愛心」活動時,才真的親眼看到,事情就是我看到的那樣,大家真的想的都不一樣........。



課程演練的「換椅子」,當我坐上對手的椅子時,我想的是...原來我還是不夠了解對手。當我坐上旁觀者的椅子時,我只感到羞愧,想到自己都沒有認真蒐集第三方的情報,自己真是眼界狹隘。



為了可以蒐集更多方面的情報,聊天這個技能,可以拆解成「詢問、重述、同理」,過去在看門診時,我就很常用這個技能,但我都以為這是只有「醫病」這種,醫師問病人,病人就該回答的優勢,才可以使用的招數,原來,這是一個到哪裡都實用的聊天(情蒐)技能。

正如詠斯在心得中提到的,許多人常誤以為,「換位思考」是種需要豐富經驗才能做好的事情,又或者關鍵是在心態調整;其實,只要懂得正確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做好換位思考;而且也正如他提到的,其實我們在基礎談判訓練中,也經常強調蒐集情報的重要,而掌握了換位技巧的技巧,也就可以讓情蒐做得更好。

一直以來,【一談就贏】有許多不同科別的醫師及醫療產業的朋友來參加,連設計課程的我本人都不知道為什麼,畢竟我們也從來沒有針對相關產業類別進行什麼行動活動。但我和許多來參加的同學後來都發現,原來我們運用的許多概念及工具,他們在醫學訓練上也用得到,這就真是一個美麗的巧合了。

在醫療產業擔任衛教師的嘉珍,也在心得中提到這一點(心得參此):

我跟我的夥伴帶著自己困擾的問題前來,我的問題是一個心魔,要人推一把往前行動(好吧,是需要人踹一腳)。另外一個問題看著是一個死結,聽了他抱怨二十年,經過換位思考的過程才發現背後是這麼一言難盡。

同理心我很熟悉,我曾經在精神科病病房當過護理師,也在精神科當研究護理師三年,建立同理心跟治療會談,我再熟悉不過了;進入藥廠工作,不敢講優勢,至少在職場人際關係中求生存,使用同理心地圖也用的熟練。

這場講座,我感受到那些全新的領受。

層次:從思考方式開始重新建立、進行對話的類型跟如何執行的技巧。老師舉的例子是醫療業常用的鑑別診斷:

1. 定義問題 (想出所有可能的診斷 )
2. 診斷問題 ( 詢問subjective date & objective date )
3. 列出所有的可能解決方案 (analysis)
4. 發展特定行動方案 ( plan & implementation )

接下來細緻的教導如何對話的技巧:我是對的,不代表你是錯的。

老師把對話分成:談事實、談情緒、談尊嚴
實際的執行分:詢問、重複改寫、跟同理。

很多事很多技巧,我們都曾經用過,真的讀過理論後重新分析,感覺是不一樣的,我們對談話中敘述事實跟情緒,都相當熟悉跟熟練,對自我認知的威脅重要性,其實比我過去想像中還重要。

接下來最精采的換位思考,我們可以有同理心,可以設身處地,但是不可能跟對方一模一樣的生長歷程的一樣的想法,再怎麼樣也不可能變成對方,但是可以努力站到一個象徵性的第三方來看整件事。

我的夥伴沒上過大人學也沒上一談就贏,僅用上班族基本的做人應對,就可以精彩的解決我的困擾。

講到我的夥伴的問題,我以為二十年來無解的問題,當我們兩個人互換身分時,我懷疑可以正常對話嗎?我的夥伴被荼毒三十幾年來說,模仿起來相當到位,我們兩個直接假裝吵起來了。我才明白,其實根源他都知道,她知道對方生命中最恐懼的部分最缺乏的部分,直接殘忍的用自己的不舒服讓對方痛苦,怪不得對方會這麼歇斯底里……。其實問題不是這麼無解,他知道問題在哪裡,也知道可以做甚麼,就是不爽執行,這個不爽太多新仇舊恨了。雖然知道怎麼解開,路人甲還是傾聽陪伴就好了。

知道歸知道,這麼棒的工具還是要練習再練習。

我們共同解決才叫好關係。

衝突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會處理衝突。

許多人都有心魔,就連我自己也一樣。我也不時會有衝動,讓自己想要做出一個損己又不利人的決定。這時的我會問問自己:萬一是另一個人帶著同樣的問題來問我,我會建議他這麼做嗎?其實,這就是來參加這場活動的大家現場演練的「從第三方角度來看事情」,而且那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難,關鍵在於能不能經常性的練習。

除了在貿易公司擔任業務工作之外,也在台南經營一家叫做「鯤島」的餐酒館,Nicky的心得也相當值得一讀(全文點此):

上課前,我跟(一起前來的夥伴)毛毛說,皮繃緊一點,Alex的課程會讓妳很有感。」

於是,以親親的鋼琴演奏揭幕,Workshop形式的換位思考課程有別於思維班的緊張,在稍微輕鬆但含金量一樣滿滿的氣氛下,度過了一個收穫充足的下午。

#談判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

在思維班中,我們學到談判的目的在於「解決自己的問題」。於是以自身為出發點去思考,我們先計算了自身的條件,再去盤算對方的籌碼,推敲對方可能的行為,進而擬定戰術,最後戰勝對方。在思維班的演練中,我們大部分的出發點都是自身,我們很少使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對方,更多的時候是自說自話,因此在演練中常會發生己方堅持己見,但對方不接受而談不下去的狀況。

我覺得Alex的課程最棒的設計在於演練,透過演練,讓學員能夠真的學習換位思考的真諦。話語人人會說,但知道不等同做到,當真的實際演練後,才知其難處與效益。在第一階段演練中,與夥伴討論自身的談判課題,但是用不同的身分與角度去理解同樣的事情,的確讓自己看到了不一樣的結果與可能性。當我們是當事者時,我們是容不太下別人的質疑,因為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就是因為我是對的,所以我才要用談判談贏你;而當自己的身分轉為第三者時,抽離自己的情緒,原來的盲點似乎更清楚了一點,有時我們堅持的東西,其實就只是一個情緒的點;而最後,我們站在我們的對立面去探討時,事情似乎有了轉圜跟共創價值的空間。

這段演練其實很難,尤其你要抽離自己的角色去融入對立面。而這也是我們總是會在激烈討論中無法得出結論,因為我們只想講自己想聽的話,聽自己想聽的話。這段的演練讓我想起之前棋靈王裡面的某段劇情:進藤光在不知道如何下下一步棋時,他轉換思考,思考如果他是對手,會怎麼去走下一步,而此時,往往困境就會豁然開朗。

#每個交易都有更好的價值

誠如在思維班的心得,過去的我總是害怕衝突,所以避免衝突。但真正的問題從來都不是衝突本身,而是解決衝突的能力。過去為了避免衝突,所以快速的妥協,以為找到雙方平衡的點,但這個結果,真的有產生最好的價值嗎?如同課堂中提到的Pareto Frontier,每個交易都有更好的價值,只是我們有沒有更進一步去談到更多。

這次課程,我帶來的談判議題其實是跟家族的事業有關。如同大部分的第二代經營者,總是在與第一代創業者中有著說不完理還亂的心靈議題,兩代之間對於事業經營的角度不同、成長經驗的不同、學經歷的不同等種種,總是讓隔閡日益加深。我曾經深思這個問題,是不是我不夠貼心地站在前者的立場去思考,總是以自身為出發,又拉不下面子去請益甚至溝通。在經過第一階段的演練後,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是。

#我是對的,不代表你是錯的

因為我太想證明我自己是對的,而你是錯的。因為只有我是對的時候,他人就必須聽我的,我可以擁有全然的自由度,不再受制於前人。但是事情並不是一體兩面的,這世間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前人自有他的思量,因此無法如我所願的全然放手,畢竟,這也是他們刻骨銘心創立出來的事業,流的血與汗,可能也無法與外人道也。因此在理智與情感之間,長輩們選擇了對他們而言最安全的方式,而那部份可能對我而言顯得保守而不入流。

在身為第三者的角色中,我看到了自己過於堅持的那一面,那部分未必不好,但對於事情的推展是有阻礙的;而換到對立面的腳色中,試著去體會用前輩的眼光看著後輩做事,有衝勁跟想法但又顯得魯莽跟幼稚,這樣的焦慮該如何讓對方明瞭呢?

#談事實/談情緒/談尊嚴

於是回過頭來,我們在面對事情上,往往為了事實而爭得面紅耳赤,但未必解決問題。如同我帶來的課題,情緒與尊嚴往往大於事實,畢竟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這時候處理情緒與尊嚴往往比單談事實更重要。有時候,事情的點在於情緒的關卡,而非其他。而要理解情緒與尊嚴,單以自己出發,只會更往死胡同鑽。於是,換位思考更顯重要。

我在課前任務的任務一,問及對於換位思考有甚麼想法時,寫下「了解對方想法,進而談贏對方」。但當我們連換位都無法,去站在對方的角度時,更何論去了解對方的想法呢?

……比起思維班與銷售班,換位思考課程對我而言更像是心靈課程,讓我帶著不安而來,暖心離去。很多事情都需要出口,而出口可能於我們自身的盲點,透過換位,那個出口就自然而生。



這次活動有趣的地方之一,是我刻意要求許多上過【一談就贏】的朋友,帶一個朋友或夥伴一起來。我這樣安排是有用意的,於是就有許多人帶了自己的好友來、也有人帶了自己的另一半來。玉婷就是其中一位的另一半,讓我們看看對我門的課程或談判這件事都未必熟悉的她,又有什麼樣的心得(原文點此):

謝謝我老公帶我參加這個課程,由於當初會想上這門課程主要原因是想突破自己的盲點,看看能不能藉由上課找出自己的問題,並且能夠解決問題。外加沒有上過老師的課,所以也引發我的好奇心,到底會準備什麼樣的內容才能讓學生明白換位思考呢?

#哈佛學程

感謝老師願意分享他所上課的經驗並且帶回來台灣給大家。我在英日語補習班上班,所以我的工作上常常需要用到換位思考,補習班競爭激烈,我們必須要創造很多新鮮感才能留住學生,單靠只教語言已經無法成為話題了。為了滿足會員們奇奇怪怪的需求,我們現在連國外的數學都要有老師會教,不然現在滿街都是補習班沒有啥特別的話,幹嘛選我們這間呢?當今天老師曾說過哈佛的課程裡有教到遇到事情的所有流程處理時速度要「Be Prompt快」,並且遇到問題時也應要有提出許多的備案,這點完全認同,最好是一招能打遍天下無敵手啦!所以我們在開主管會議時,其他部門的同事們常會覺得我點子很多,但不切實際也很多。

補充:我個人除了「快」之外也喜歡「狠、準」。服務業及餐飲業做久了,我想基本的Sense真的是能被訓練出來的,如果無法「眼觀四面 耳聽八方」的話,前輩們應該已經開始大翻白眼給我看了。

#角色扮演

對我來說人生就像是一場戲,每一天要扮演的角色其實很多,但在我們所扮演的角色當中是不是很稱職、或者我真的有演對自己所扮的角色?今天上課時第一場的演練對象是我的老公,我們在家雖然也會討論到彼此工作上的事情,但今天利用A+B+第三方的演練方式,對象雖然還是我們,但卻讓我們彼此去了解到原來藉由這樣換腦袋思考的邏輯方式,站在不同的角度互換了一下位子而已卻能讓我們明白到如何去有效的解決對方的困擾,換作是我我又該會怎麼處理等。與其說「換位思考」我覺得還多加了點「心靈座談會」,談完以後很想跟對方說一聲「謝謝師父」。XD這是一個很好棒的經驗。

#同理心

這個單字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執行卻很難,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同理心也知道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但當你們彼此之間有利害關係時,各位真的還有辦法用同理心來看待這件事情嗎?在日本的文化裡有個叫做「おもてなし」所謂以客為尊的說法。相信各位去日本旅遊時應該都會覺得自己很像貴賓一樣被禮遇著,我個人所學到及感受到的讀解是日本人不管在做任何事情前,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對方」,例:公司賣出產品時會先考慮的是能帶給客戶什麼?好用嗎?方便嗎?會不會反而造成客戶的困擾,沒有先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時,有可能對方他也無法「感同身受」你們公司為何要出這樣的產品。我的老闆跟我一樣都是受日本教育,但畢竟他是要開門做生意的,為了公司的未來發展還是必須要考慮到利益、收入、盈虧等。所以當遇到有這樣衝突的關係時,又該如何去化解及有同理心呢?像我常被罵老是為會員想,然後都說我沒有為公司的利益去想....真的是讓我深陷兩難。

#詢問 #重述 #同理

第一場在練習時我覺得我有點在鬼打牆,由於我不太懂重述的意思是什麼?不過三場下來藉由同學們的引導,讓我發現他們有去傾聽到我的不明白,並且站在我的立場去解釋告訴我該如何做,我想這就是他們有去了解到我的困難點,換個角度去想就可以海闊天空,你就不會一直在死胡同裡打轉。與其敷衍的回覆對方說「對、是喔、嘿ㄚ」等,不如放下周邊的事情,好好去聽聽對方怎麼了?利用這三個觀點來讓對方能感受到該要有的「尊重」。當你都不懂得去尊重對方時,幹嘛又要期待對方能來尊重你呢?

#我的視角

上完課下來我喜歡聽重點少講廢話然後多一些練習機會,而今天這個練習機會是不太有壓力的,是可以用比較輕鬆愉快的方式去表現的,當然結果是有很大的收穫。我想這就很重要了!老師備課是非常辛苦的,我自己也當過短暫的老師,很能體會老師在準備這些過程的辛勞,也相信老師聽到同學們的回應是正面時心中應該會覺得很爽很開心。站在老師們的立場當學員們能學以致用把所學的帶到日常生活上時,之前所有的辛苦都變成是值得。

在軟體業當產品經理的 Yiling,更系統化的整理出這次活動的許多操作型重點(心得參此):

為什麼需要「換位思考」課程?

課程的一開頭,Alex 老師請大家想像,遇到一個問題,你會如何找解答?如果你覺得頭痛,通常大家會開始想辦法解決這個「症狀」,因此吃阿斯匹靈緩解可能是一種做法。

然而醫生怎麼做呢?站在一個第三者的角色,要提供你解決方案時,單純聽你的描述就下診斷是足夠的嗎?

還記得「一談就贏思維班」時老師提到的:談判,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不斷學習,其實都是為了累積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論是自己或他人的困難。大家在課前寫了一個作業,描述最近遇到的溝通難題,在場的每一位學員都希望能透過學習系統性的思考框架,佐以實際練習與操作,進而突破自身困境。
而這次的「換位思考」工作坊,可以說是完整談判框架的「初心」,幫助我們突破看待問題的盲點。

澄清思緒/有效解題 4 步驟

回到前面醫生看診的模擬,解題 4 步驟其實不難理解:

1. 定義問題:醫生會先透過問診,盡量蒐集問題相關資訊,了解病患實際上遇到的情況、病徵等等。也就是談判準備五部曲中最重視的前兩步:釐清目的、蒐集情報。如果資訊不夠充足,就會變成產生解決方案的限制,甚至可說是成敗的關鍵因素。

2. 診斷問題:有足夠資訊之後,醫生會運用醫學專業進行診斷,分析這個問題在理論框架中的類型,以嘗試可行的治療方法。就像資料庫的索引 (index) 一樣,我們整理、過濾、分析有價值的資訊,也就是準備五部曲中的腦力激盪,希望能找出問題的關鍵,再去資料庫中有效的搜尋出應對方法。

3. 列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如同準備五部曲的戰術擬定步驟,此時需要搜尋方案空間,列舉出所有可行的解法或戰術,試著發展出價值最高的方案,追求可額外創造價值的「雙贏」局面。

4. 發展特定行動方案:最後我們需要依實際狀況,挑選出可執行的方案,實際嘗試解決。

嘗試換位思考

那麼就實際嘗試一遍吧!工作坊設計讓我們練習,輪流扮演 3 種角色:自己、對方、第三方,嘗試從對方的思考角度出發。這是非常有趣的練習,換個位子換個腦袋,看待同一個問題的感受與動機都大不相同。

此時會發現「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如果缺乏了另一個視角的資訊、不了解對方在想什麼,在定義與診斷問題的階段就會出問題,雙方溝通就會有很大的盲點存在,導致無效溝通,也就錯失了更有價值的解決方案。不了解對方,怎麼達到雙贏呢?

換位思考,可以怎麼做?Alex 老師介紹了 3 項核心溝通技巧:

1. 詢問 (Inquiry):問問對方,他們如何看待這件事?

2. 認可(Acknowledgement):展現你了解對方所說的事實及他的感受

3. 提倡 (Advocacy):解釋自己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

在主張自己的看法之前,要建立起有效溝通的管道,需要先運用「同理心」,透過實際的交流做到換位思考。這裡進行了工作坊的第二個練習,在對話過程中,練習交叉運用詢問/重述/同理 3 種說話方式。實際操作後,發現可以有效的延續整個談話,也會願意分享更多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們可以與對方進行「建設性談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建立彼此的關係,而「換位思考」就是其中的關鍵技巧。

課後心得

我發現,自己平常同理心只運用在感性上的情緒安撫,而不是用到問題解決上,讓雙方在同樣的頻率上交談。這次的工作坊除了再一次認知到自己溝通上的盲點,也深化了思維班有教導過的核心觀念,學習讓自己在問題剖析的階段做得更好。

尤其是Yiling的結論,看似平凡無奇,但卻是許多人都該明白的重點:許多人都把所謂的「同理心」都只用在感性上的情緒安撫,但假如只做到這個程度的話,那「同理心」和「同情心」又有什麼不同?讓雙方在同樣的頻率上交談,設法讓對話更深入的進行下去,然後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而且會讓彼此之間產生更多不同的可能。



最後,兒童牙醫育成把這堂課給他的感想,設法在跟廠商的合作洽談上印證,也設法在自己和妻兒之間的家庭相處上轉化對照(全文點此):

會說,但很少人作到

在課程開始之前,Alex 就讓我們有個小小的課前問卷:你覺得換位思考是什麼?

我當時寫下的回答是:「大家都會說,但很少人作到的事。」

我自認為我是個喜歡觀察、而且可能觀察得還不錯的人,但能觀察到的只有結果,為什麼會這樣做的原因,我們可能看再久都看不出個所以然。

當對方做出了我們無法理解的舉動時,我們可以大罵「因為對方就是個低能白癡啊,X!」就掉頭就走;

我們也可以觀察、猜測、驗證背後可能的原因,也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跟對方互動,找出解答。

你知道你們在談什麼嗎?

當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常常會很快地想要找出一個解答,但在找出問題之前,更好的作法是先確定一下,我們到底面臨的是什麼問題?

上完課,我去跟朋友們吃飯,提到了談事實、談情緒、談尊嚴,覺得尊嚴跟情緒問題似乎有點難割捨,感覺尊嚴問題屬於情緒問題的一環?

朋友阿吉師提到一個經典案例,說一對夫妻在家,是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問題。

老公下班回到家看到沙發下有隻蟑螂,邊尖叫邊對老婆說:「沙發下怎麼有隻蟑螂?」

老婆聽到了很生氣,但老公不懂老婆為什麼要生氣。

老公可能覺得他自己說的是客觀的事實,或是沙發讓他不開心的情緒

但老婆覺得老公在說的是尊嚴問題,也就是老公在指責老婆:「你怎麼在家都打掃不乾淨,讓沙發底下有蟑螂。」

比原地踏步更糟糕的事情是,往終點的反方向跑去,當雙方對於問題的認知都沒有交集,那找出來的解答再好,也都沒有意義。

讓對話延續下去

來北上參加課程的那一天,剛好我太太凱雯在台中有活動,所以她帶著小艾去參加活動,我自己一人北上。

課程結束後,我先回高雄,然後再去高鐵站接她們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邊開車,一邊聽我們家太座訴說這幾天的狀況。

凱雯:「小艾這幾天剛好有點感冒,晚上睡覺睡得都很不安穩,呼吸聲都很大聲。」

我:「好可憐...所以他都睡得不太熟、動來動去的嗎?」

凱雯:「對啊,她翻來翻去的,我也很擔心,而且他本來睡在我的左邊,後來一路翻來覆去的。」

我:「哇...那你應該也睡得不太安穩吧。」

凱雯:「對啊,六點多就起床了,睡不飽的感覺。」

我:「真辛苦,這樣你們今天吃飯吃得好嗎?」

凱雯:「他早餐中午吃不太下,午睡睡了一下之後才比較好一點,可是媽媽我還是覺得好累。」

我:「一個人帶小艾回台中真是辛苦你了。」

看起來是個夫妻相互敬重關心很順利,對嗎?

上面提到的,要了解對方在想什麼的方法之一是詢問,但直接問他「你現在怎麼想」的話,可能對方不會那麼直白的跟你說,也可能對方也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所以簡單的詢問、重述、同理,讓對話可以繼續下去,對方願意說更多,你就能了解他更多,甚至可能他會覺得「你怎麼這麼懂我」而對你有更多的好感,氣氛融洽了,什麼事情就好談了,對吧?

可惜的是人總有年輕的時候,在多年以前,我還不懂得這個道理,我曾經跟凱雯一次大吵的議題就是:你跟我說那麼多幹嘛?

育成的這篇心得很長、但卻很精彩,希望大家都能點進前面連結的心得原文,把前後文都能讀完,相信會很有收穫。

包括育成在文中也提及的,假如你看到今天這一篇覺得太長、甚至點進育成的心得原文也覺得太長,我相信有些人心中的謎之音應該會是「這些道理不用講、我也懂,幹嘛費事看那麼長的文章!」假如你這樣想,其實就正如育成的自我檢討一樣: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不來自於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來自於我們經常太過武斷的就做出一個判斷或決定。更糟的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去傾聽別人的聲音。

這不是一篇心靈雞湯式的文章,我也老實跟你說,你看不看得懂不重要,你做不做的出來才重要。我自己都還得專程飛去美國波士頓去學呢!你真的以為換位思考那麼容易就能做到嗎?要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請不要在看這篇文章的當下自我判斷,你應該去問問周遭的另一位親密夥伴或好友:「你覺得我做得如何?」當你願意開口去問這個問題,你就已經踏出了成功換位的第一步;當你願意把對方的話聽進去,你就又踏出了成功的下一步了。這樣一步接一步踏出去,是不是沒什麼困難?因此,希望每位朋友都能一步一步的踏出去,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懂得換位思考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