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

叛逆才能成為好人才?讓《莫守成規》告訴你,如何養成五大叛逆能力,讓自己成為企業夢寐以求的風雲人物

許多企業都喜歡找個會聽話的員工,但是你知道嗎?原來「叛逆」也是一種能力,而且充分發揮五大叛逆能力的話,或許才是足以幫企業開創新局的新世紀人才?



看到《莫守成規》這本書出了中文版,我心中不免有點小小的激動,原因來自於作者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當我首次去參加哈佛談判學程時,她是其中一天的主講教授。台上的她看起來年輕而又不失幹練,後來我才發現,原來當我幾年前遇見她時,她果然還不到40歲;但我不知道的是,她原來在前一年剛當選為全球40歲以下排名前40位的最佳商學院教授。此外,她也入選為Thinker 50全球最具影響力的50位管理思想家之一。這位一頭黑髮的義大利裔女教授(她在本書中也提到了她的義大利血統及許多相關軼事),在台上談笑風生而又活靈活現的講述,馬上就抓緊了全場學員的心,即使現場有許多人都是年紀遠比她大的企業高階主管也一樣。而在私下,她又是個會和老公一起騎重機出遊的率性女子,和我們印象中的一般行為科學家好像很不一樣。

其實,法蘭西絲卡除了是位行為科學家之外,她也在哈佛大學的商學院及法學院都有主講談判課題。我當時利用下課時間與她請教了許多問題,最主要的是關於談判風格(negotiation styles),因為她當天上課的其中一項重點,就是在講談判風格,而且雖然與我的內容不完全一致,但她所運用的理論模型卻是和我相同的。我自己一直覺得很奇怪,因為我所理解的談判風格,居然和國內多數其他教談判的講師有著很大的出入;不只如此,而且其他人那種「什麼談判風格就應該怎麼對應」的荒謬且粗糙的說法,居然還被大量引用在報章雜誌或書籍中,我猜想可能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但很多人根本連自己抄的是第幾手的都不知道所致。為了確定我的理解無誤,我才會和自己也有在持續進行研究的法蘭西絲卡多方請教及相互驗證,後來確認了我一直以來的懷疑:台灣有許多人對於談判風格的解釋不但毫無根據、在談判實務上也毫無運用的價值。

雖然這樣說會得罪一些人,但我必須老實說,國內有些拿了心理學或其他學位的人,常拿自己讀了些論文或研究報告就聲稱只有自己最懂,好像全台灣只有他們會念原文報告一樣;我不是想要吐槽你,但我實在忍不住想問:你自己有做過多少實證研究?假如你看看《莫守成規》這本書,你就會發現,這些哈佛教授不只是自己任教的學校有名氣而已,而是他們會不斷的進行相關研究,試著找出每一個課題的癥結和每一個變因到底和什麼有關。讀別人的報告就會變成專家嗎?我不知道,但我寧可相信曾經拿過全球排名的知名教授,而不是每個拿了個學位或寫本書的人,都可以自以為是行家的去否定他人。

不過,別被行為科學幾個字就嚇跑了,《莫守成規》不只是本有用的書,更是本好看的書,全書其實是從一家義大利餐廳開始寫起的,而之後作者還可以首尾呼應的繼續回到那家義大利餐廳和那位主廚,我想這樣的取材應該夠平易近人了吧!

正如本篇文章一開始提到的,作者提到的叛逆能力rebel talent有五大核心元素:

 追求新鮮感(novelty

 發揮好奇心(curiosity

 開拓視野(perspective

 多樣性(diversity

 忠於自我(authenticity

而且根據她的研究及觀察,擁有這些叛逆能力的人,經常可以充滿幹勁並時時領先。

1. 追求新鮮感:假如每個人都穿上黑色西裝,唯獨只有你一個人穿的是白色套頭毛衣,你會不會覺得不好意思,怕別人都以為你標新立異或特立獨行?

這種狀況尤其容易發生在從小被要求集體一致性的台灣,畢竟就連我們的議員去參加個告別式,都會被人以「口紅太紅」當作看不爽的理由而被當面指責了,自小在台灣長大的我們,聽慣了「不打勤、不打懶,專打不長眼」這種論述,所以動不動只求和群體一樣、能安身立命就好。不過,會不會有人和我一樣很好奇,假如凡事都要和別人一樣,那我們如何能要求自己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

作者顯然也有一樣的想法,所以她做了一些小實驗。後來發現,在有對照組的情況下,上述這種「不服從行為」反而會提高了這樣做的人自信,不只如此,旁人也對這些人的創新力和績效都給出了更高的評價;包括作者自己本人在內,她也被觀察者認為自己的位階較高且收的顧問費更高,但她所做的其實只是換上一雙紅球鞋而已。

本書也在這個章節引用了一位非典型主廚來當作例子,作者認為,就是因為這位主廚會去做例如幫忙卸貨這種不是每個主廚都會做的事,並且會在服務時段之間的空檔,和員工在餐廳外面踢足球,所以反倒他和他的團隊格外敬業並追求卓越,然後才能打造出一家米其林星級餐廳。這讓我想起,當我自己在一家連鎖餐飲業服務時,我也曾經在新門市開幕時,主動幫同仁搬起一箱又一箱的鮭魚頭。當時店長看到我動手去搬,她急忙的說:「總經理,不要啦!我們來就好!」但我卻覺得那成箱的鮭魚頭蠻重的,我哪好意思只看著一些女性員工在搬?所以我的回答是:「沒關係,大家一起來,很快就搬完了。」坦白說,現場的工作很多,許多事情我也插不上手,但就是那種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搬冷凍食材的樣子,乍看之下或許突兀、甚至有些笨拙的感覺,但反而能讓現場同仁向心力更強而士氣更高。

此外,每個月和各店的師傅開會,好像都變成例行公事宣達而已、相當沉悶,我就利用那次開會的時機,順便來一場料理競賽,每個月的主題不同,而且現場才會公佈主題是什麼,競賽前三名就能獲得獎品。那個獎金的金額其實並不高,但師傅們反而都被這種即興的比賽激出興趣來了,現場開心無比,甚至還有人開直播讓全省其他分店同仁也都看得到;這不但讓原本沉悶的會議有了變化,而且比想像更確實的改善了我們當時的許多問題。舉例來說,因為其中有幾場是考驗他們對不同食材的刀工,由於現場的氣氛太high,變得他們回去店裡也會大家主動練習,接下來不管是處理食材的速度或下刀的精準度都提升了,效果遠比我們之前三令五申來得好,而我認為這就是一種有變化而又不落俗套的管理。

作者法蘭西絲卡沒有聽過我上面說的那個例子,但她卻做出了和我一樣的結論。她認為,新鮮感是制式流程中的提神劑,而新鮮感能提升我們的工作滿意度、創意、及整體表現,新鮮感也能增長我們的信心和能力。

作為一位行為科學家的她,認為我們在組織和社會裡遇到的傳統和儀式,通常是從慣例熬出來的,而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所以只要大家都進行一個相同的流程,許多團隊成員都會默默接受這個沒有道理的流程,而甚至不會發出抗議,而這正是心理學和經濟學所謂的安於現狀謬誤(status quo bias)。

該怎麼突破這種溫水煮青蛙的困境呢?作者在此處的一句話說的好:放下輸的恐懼,就能抓住贏的機會。她更指出,舒服自在並不會像我們所想的那般讓我們快樂,人過於安逸,就不會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有所期待,但不可預期性才能帶來新鮮感,而在人類大腦中,新鮮感會產生驚奇感,驚奇感又會帶來愉悅感。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我自己設計的【一談就贏】這個公開班課程中,我們會刻意讓大家走出舒適圈,設法去接受一些自己並不習慣的挑戰。過去有很多人都問我說,為什麼需要如此?就不能像其他的課程一樣,讓他們省點事嗎?我希望他們在看完這一段之後,能更明白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瞭解你們會有許多顧慮,也瞭解你們之中有很多人並不習慣這種方式,但假如什麼事都要照你原先習慣的做,你其實就更難抓住前述那種的機會了。

這個課程到了進階班之後,因為面對的挑戰似乎就更困難了,過去就有些人會去用一種找考古題的方式,想辦法預先知道課程進行的每一個環節會做些什麼,好像自己這樣就會比較心安。我也可以瞭解,若是要求你在一片黑暗中摸索前進,你當然會擔心一個踩空而掉下萬丈深淵啊!這也正是前面提到所謂輸的恐懼。然而,在這樣一個坐在教室中的課程裡,你哪有可能踩空而跌下萬丈深淵呢?所以,你又何必那麼害怕失敗?讓自己確實的迎接那種可預期性,然後不但能夠真的懂得如何,而且你也會讓自己更加愉悅、更加開心。現在知道,為什麼我常把【一談就贏】稱之為一個輕鬆愉快的課程了嗎?

2. 發揮好奇心:看過由嬰兒逐漸到學齡兒童的小孩子,揮舞著他們的小手小腳探索著這個陌生的世界嗎?在我們的生命中,這段孩童時期是最有好奇心的時候。當然,大概沒有幾個天才是可以第一次就做對的,所以在我們探索世界的同時,多數時間都會伴隨著家長們慌張的尖叫:「哎呀!那個東西不能摸」、「那個地方不能去啊!」接下來可能就會聽到花瓶或其他易碎物品碎了滿地的聲音,很多時候甚至小孩也不甚受傷了,接下來就會無可避免地傳來一陣哭聲。 

接下來呢?我們停止探索了嗎?在絕大多數的例子中,明明傷口都還沒好,小孩卻早就等不及展開另一段探索的旅程了。

作者提醒我們,要成為叛逆人才的另一個關鍵,就是要保留如這份孩子般天真的好奇心,永遠一直問「為什麼」

成年後的你或許會想:「我經常發問啊!為什麼許多人反而給我白眼?」假如你也有這種疑惑,試著回想看看,自己的多數發問到底是「告訴我是什麼」,還是「為什麼」?假如多數都是前者,也難怪別人會覺得你是不成氣候的巨嬰,因為你不是因為好奇,而是只想要輕鬆地等別人給你一個答案,而且最好是一個簡單的答案。我自己在職場生涯也經常遇見這種人,他們通常連問你答案是什麼都懶了,甚至會直接問你說,「AB,告訴我你要選哪一個?」而且連想要知道你為什麼選其中一個選項的背後理由都不感興趣,而這種毫無好奇心的人才,經常就是一群在職場上畫地自限的人;當他們天天在埋怨自己為何時運不濟而老是不得志時,他們甚至連問自己「為什麼」會造成目前這種現況的興致都沒有,而只剩下不停的抱怨。

我自己是個在40歲之前就當上知名企業總經理的人,而我不但是從基層做起,而且也沒有顯赫的學經歷或家世背景。我不曉得自己有沒有什麼過人的長處,但我很清楚的知道,即使當我還是個基層小員工時,我就已經知道要在上面的AB兩個選項之外,設法找出第三個選項,並且主動去評估那個方案的風險和可行性。我相信我年輕時的每個主管應該都可以為我作證,我應該從未在任何公司要求的任務上,給出少於三個提案給我的主管。我也不知道這種習慣從何而來,但我始終樂此不疲的這樣做。

許多人會以為,假如你經常問對方「為什麼」,搞不好對方會覺得你這個人很煩,所以還是不如閉嘴假裝自己懂了就好;我不是不瞭解這樣的處境,就拿我前面才提過的習慣來說吧,你以為當我初出茅廬這樣做時,我的主管會幫我鼓掌嗎?我也希望如此。但事實上,有一半以上的機會,我也會被對方要求不要有那麼多異想天開的想法,甚至連同事都會叫我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
不過,事後證明,當初這樣對待我的主管與同事們,他們的職涯多數都無法達到我所經歷過的,也就是負責年營業額上百億元的業績範圍。本書作者顯然也認同這個概念,因為她在書中提醒大家:敢於提問,才能解決問題。

在【一談就贏】的課程中,我們也提到,要累積談判經驗值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要懂得如何發問,而不是多去談、就能累積更多的經驗值。我也在企業內訓時,經常遇到談判資歷比我還深、動輒二三十年的前輩,而他們之中有些人的態度也溢於言表:「我怎麼會不懂談判?我每天都在跟客戶和廠商談判,都已經談了三十年了啊!」但真的年資夠久、就一定懂嗎?萬一你用錯誤的方法把一件事情做了三十年,你其實也只累積了三十年錯誤的經驗而已。到底該如何才能把一場談判圓滿的完成?你所認為的一切,拿去談另一場性質不同、對象也不同的談判時,真的有用嗎?假如不行,你或許應該想想,自己累積的經驗到底有什麼價值。

所以,在我們的進階班中,我們會訓練大家發問的功夫。在我們今年才新開發的【銷售贏家必勝攻略】銷售課程中,我們也花了很多心力在訓練大家如何發問,因為太多人以為發問是為了得到對方口中的答案,但其實好的發問不但足以讓你釐清你自己的思緒,並且發掘出真正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如《莫守成規》這本書中所提到的,對方會對你更加信任,你們之間的關係也會更穩固。假如你還只會讓對方覺得無奈和不耐的提問,你可能先得好好磨練自己發問的技術不可。

3. 開拓視野:本章的一開始,就提到薩利機長的故事。薩利機長迫降在哈德遜河上的真人實事,後來被導演克林伊斯威特改編成電影,假如你對這個故事不熟悉的話,不妨看看我之前另一篇觀影心得(全文點此)。

假如你只聽到薩利機長這個名字,你或許會猜想:這是要說明薩利機長根據他的經驗和直覺,所以才做出了常人不會做、電腦系統也無法模擬的超凡決斷吧!

偏偏作者法蘭西絲卡看事情的觀點很不一樣,所以她才會成為當代最被肯定的年輕教授之一:她認為關鍵在於我們面對危機的思維,有人在壓力下只會從記憶庫中搜尋少數可能方案,他們想的是自己「應該」做什麼;但像薩利機長這樣的人很不一樣,他們能把思維變得更寬廣的去想自己「能夠」做什麼,所以就能探索更多不同的可能性,然後才能化不可能為可能。

作者更直白地說,雖然經驗不是不重要,但經驗有時候可能會蒙蔽真相。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該做的是要為預料之外的狀況做好準備,也就是說,為了成為一個頂尖人才,我們不只是要把一種可能的處理方式練習個一百遍就成,而是要為一百種不同的狀況預先做好準備。

為了區別一般認為的「經驗」一詞、而可能會讓大家誤以為「經驗」並不重要,作者在此提出了另一個叫做「既知感」的名詞,基本上就是一種我們基於過往經驗、而認為接下來事情理應會這樣發生的感覺;容我摘錄作者的這段話:既知感的危險在於,它會導致我們合理化之前的觀點和決策,而這種衝動會因為經驗愈多而變得愈強烈。更可怕的是,我們往往會以迎合自己的方式來面對眼前的現況,當現實與我們相信的事情相符時,我們就選擇從寬接受,但當兩者不符時,我們就漠視那個現實。

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答案是要不斷的挑戰自己,永遠質疑自己心中跳出來的第一個想法,並且花時間去想想,到底還有什麼更好的解答。

不時會在臉書上看到,有些學員會這樣讚美其他的講師:能把複雜的管理理論或情境,融會成簡單的幾個要點,讓我們能夠快速吸收……。每次看到這樣的陳述,我都很想問問這些人說:你們怎麼會覺得這樣的教學是種優點呢?對我來說,這樣的「金句式教學」是台灣許多企業訓練的常態,但卻與我在全世界其他地方看到的大異其趣。要我更直白點說,就是我不相信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訓練出世界級的人才。

有人或許會不服氣地說,「我們每天都那麼忙,當然需要有人幫我們整理成快速吸收的內容嘍!」是的,我也知道你忙,所以你應該欠缺的是時間,對吧!但你以為你欠缺的是來上課的時間嗎?你欠缺的其實是去處理問題的時間啊!假如你沒親身體驗過其他類型的教學,讓我來告訴你:在我們【一談就贏】的高階班中,我們會把全球許多人都在使用的談判架構拆成七個單元來要求學員現場練習發想及運用,而每次只給他們10~20分鐘不等的時間,而他們幾乎每次都覺得時間不夠用。我雖然能體會他們心中的苦楚,但我卻選擇冷酷地對他們說,「我去年去哈佛時,我們每天的第一件事就先用一個類似的架構來討論不同的例子,你們七個單元的每一個都要花上10~20分鐘,而我們把七項一口氣做完卻只需要25分鐘」。這還不是極致,因為我們過去有另一個實例班,討論的是學員在現實生活中的case、而不是我給他們的case;從開始閱讀那個case的內容、到實際產出解決方案,我們每個case都只花了35分鐘。所以,當你很忙時,我能給你的最好建議,就是去提升你處理每個問題的速度。假如你的競爭對手動輒都能用你十幾倍的速度去產出一個比你更好的解決方案,你們之間的比試可能還沒開始,你就已經輸了。

這也正是為什麼,當許多企業內訓或公開班的學員來問我問題時,他們或許總希望我直接給他們一個簡單的答案,但卻很意外地會讓我反問他們許多問題。為什麼如此?因為正如前面提到的,萬一我只憑我的經驗給你一個簡單的答案,老實說那連屁都不如;真正好的方法,來自於不斷的挑戰自己原先的想法,並且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整個問題。本書作者引用薩利機長的一句話,很適合送給大家:所謂的「專業」不是一個靜態的終點,而是一個必須保持活絡的動態過程。因此,你還會只想要一個直接而簡單的答案嗎?

雖然叛逆能力的核心元素多達五點,但假如我全都分享完了,各位不就喪失了閱讀本書的樂趣嗎?我唯一可以告訴大家的是,《莫守成規》是本值得讀上不只一遍的好書,雖然我在今天這篇引用了許多自己的談判課程當作例子,但其實這本書更可以應用在領導管理、職場生存、以及個人的自我學習及成長上,真的不容錯過。

順便一提,大家知道為什麼我會在文中提及許多我自己的職場經驗、或我在教學上的反思嗎?正如我在之前一篇「自我滿足 → 自我挑戰 → 自我成長:《最高學以致用法》 讓你的學習成果就是能比別人更強大!」(文章點此)提過的,輸出筆輸入更重要,你若能像我一樣,在看完這本書之後,舉一反三的將自己的經驗及想法與書中的內容相互印證並加以輸出,你所得到的收穫絕對比單純把書中的每一點都記下來要多得多。

最後,讓我分享書中另一句讓我感觸良多的話送給大家:波折不代表「失敗」,只是「嘗試過的東西」而已。

祝每位朋友都能勇於嘗試,成為一個打破常規的頂尖人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