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進到影城看電影了!為了看起來場面浩大的新片《天劫倒數》,終於又再進影城欣賞新片,而且既然要,當然是選擇22公尺的巨幅銀幕才過癮。不曉得是因為連爆炸場面都會震動的聲光音效、還是真的太久沒上影城看電影了,覺得電影還是要進影城觀賞比較好看,和在家看著電視畢竟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原本以為《天劫倒數》會是部和《2012》很像的科幻災難片,畢竟爸爸帶著家人逃離世界末日這種劇情,不就是另一部《2012》嗎?沒想到傑哈德巴特勒主演的這部新片比我想像的好看很多,撇除劇情設定的相關程度不談,單單就電影本身給人的感覺,居然很有布萊德彼特那部《末日之戰》加上我很喜歡的影集《絕夜逢生》的味道,順便再帶點湯姆克魯斯當年那部《世界大戰》的氛圍。
《天劫倒數》沒有病毒感染的殭屍、也沒有想要進攻地球的外星人,這次的地球面對的是一顆叫做來自一個其他星系的彗星,但地球顯然沒有準備好,萬一有太大的彗星撞上地球的話該怎麼辦,於是當大家還在等著看彗星掠過天際的奇景時,突然發現這顆彗星的碎片比大家想像的要大得多,然後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城市被碎片集中而燃燒毀滅;而當最大的一個彗星碎片裝上來時,地球上的人類將會隨著其他生態一起毀滅……。
這樣的劇情設定並不讓人陌生,但片中的政府作為卻很不一樣。面對災難性的全球毀滅,政府並不是先對全體社會大眾發佈警告,而是針對特殊職業背景的部份人發出個別簡訊,通知他們可以帶著他們的配偶及子女一起接受政府安排的疏散避難。簡單說,萬一你幸運地收到那則簡訊,而你也可以在時限內抵達被指定的空軍基地,你和你的家人就可以搭上飛機去避難,設法抓住最後一線生機。沒有收到簡訊的人呢?很抱歉,你不會有0800的客訴專線可打,也沒有其他管道可以申訴,你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傑哈德巴特勒飾演的結構技師沒有什麼人脈或特殊背景,而就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收到了這則簡訊,接著他就必須設法帶著妻兒前往被指定的機場。沒想到,抵達機場之後才發現,由於他年幼的兒子有著糖尿病,而顯然這個避難措施是以創造最大生存機會為優先,所以所有慢性病病患都不准登機,而他們一家珍貴的逃生資格就這樣被取消了。屋漏偏逢連夜雨,混亂之中,他們一家人又走失了,所以接下來他們就連一家相擁著面對末日也難……。
求自由、爭權利、要平等,這些都很重要。但當活下去的機會也不可得時,「生存」就變成了最大議題。那麼,我們該如何求生存?這或許不是等到末日的最後關頭,我們才需要思考的問題。
1. 化繁為簡 Less is more:看到前面的劇情設定,你或許會大喊:「這一點也不公平,誰決定誰可以進庇護所而誰不可以?叫負責人給我出來!」你當然可以覺得不公平,許多人或許也會認同你而也覺得不公平,但到了不到48小時就會全球毀滅的時候,你覺得誰會出來回應你的憤怒或無助?我想你連想找人爭取都找不到吧!
所以,當我們平日遇到一些委屈時,有人總覺得大聲就會贏,或者動不動就喊「叫你們老闆出來!」,然後自己覺得很威風而得意洋洋;姑且不論這樣的行為應不應該或是否道德,只要換個處境想想:當地球面對毀滅、而只有最後一線生機可以逃進庇護所時,你這種作法真會有效地達到你的目的嗎?還是別人會乾脆給你一槍叫你閉嘴?倘若你不覺得這會是在危急時刻最好的作法,你又為什麼會覺得這是你平時該對人的作法呢?
上個週六,我們有超過120位朋友齊聚成大校園,一起欣賞經典好片《教父》。《教父》可以探討的觀點很多,但我利用這個機會,和大家簡略提到了提出《君王論》的馬基維利,以及著有《社會契約論》的盧梭。每個人都可以對馬基維利和盧梭有著不同的見解和論述,但我之所以提到這兩位影響後世頗深的思想家,其實也和《天劫倒數》中出現的場景有其關係:首先,絕無貶低道德的重要性之意,但假如只想要用道德來解決一切問題,只怕很容易會淪為空談,不但是因為有人一旦生存受到威脅、就把道德拋在一旁,更由於每個人都可能會因為不同的種族、國籍、和背景,而有著不同的道德標準及認知,誰又願意接受你所認為的「道德」、應該高過我所認知的道德?這點在影集《絕夜逢生》就也赤裸裸地呈現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不但應該更瞭解該如何務實地處理問題,更不用老是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批評別人。我經常看到有些人,骨子裡其實只是為了打擊異己,於是就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批評他人的舉動沒有道德,殊不知這是毫無意義的指控。在不知前因後果的情況下,就去說別人的某個舉動沒有道德,偏偏這種作法還真能煽動一群人為之起舞,每每讓我覺得喟嘆。我為之可惜的還不只是那種明顯別有所圖的煽動者,我更覺得可惜的是那些還自以為加入正義之師的人,絲毫不知道自己毫無獨立思考能力的而和他沆瀣一氣,最後自己反而成為自己口中不屑的那種不義之人。對我來說,與其指責什麼人沒有道德良知,我反倒覺得自己坦然地跟對方說他和我的利益有所衝突,才是更直接有效的方法。偏偏個社會還是會有人硬是又把我這種作法安上「自私」、「眼紅」、或「無情」之類的道德評價,想來也真是荒謬了。
許多人提到盧梭,多半都會連想到他提倡的天賦人權和主權在民,包括台灣都有許多人高頌這種來自法國的「自由」主張。殊不知盧梭有另一本知名著作是《社會契約論》,而其中一些基本主張就包括,好人是因為社會的出現才有的。由於自然狀態下,常有個人能力無法應付的境況,所以才形成了社會,而社會的契約是人們對成員社會地位的協議。在社會契約中,每個人都放棄天然自由,而獲取契約自由;在參與政治的過程中,只有每個人同等地放棄全部天然自由,轉讓給整個集體,人類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約自由。
簡言之,多數人所謂的權利,其實來自於我們為了形成一個共同社會而承諾的規則及必須放棄部份個人自由,所以當有人高喊自己有著基於自由意志而有的個人自由及個人權利,包含發表什麼連對岸網友都在戲謔地說是「清新脫俗」的不參戰聲明,在我來看是相當可笑的。看看《天劫倒數》吧,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願意成為被犧牲的那一個,但當社會陷入脫序及暴動,所有人都可能送你一顆子彈來奪走你的財產、生命、家人、和其他一切的一切時,你會寧願自己還活在一個有社會秩序的世界,還是你真的也認同對方有隨意奪走你生命的自由和權利?凡事都是相對的,你不可能主張自己才有自由和權利而別人沒有,這是每個人都該有的基本認知。
當片中的傑哈德巴特勒和妻兒趕到機場時,首先犯下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把兒子賴以維生的胰島素掉在車上。情況危急,當然容易忙中有錯,但假如錯誤的代價就是你小孩的生命時,你會希望自己犯下任何難以彌補的過錯嗎?因此,我們在平日時可以讓自己做好準備的其中一項動作就是,讓自己養成減少犯錯的習慣。該如何讓自己減少錯誤呢?Less is more,少不如多的化繁為簡,就能有效減少犯錯的機會。
都已經好不容易地進入空軍基地,當傑哈德巴特勒返回車上去拿藥時,孩子的媽不知為何的要去向一旁的士兵說,「我的先生出去拿藥了,因為我的小孩有糖尿病……」,她的原意或許只是要確保自己會不會上錯飛機、以及她先生待會回來時找不找得到同一架飛機,但這句話若少了「我的小孩有糖尿病」後,會有什麼差別嗎?但就因為無心多說了這句話,接下來不但沒逃難飛機可搭,而且一家人的逃生資格都在電腦系統上被無情地註銷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一談就贏】的課程中,不斷跟大家強調:沒有意義的動作不要做,其實就是為了減少犯錯。
不過,很多人會對less is more有錯誤的解讀,所以我也特別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說明:less is more絕對不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所以就乾脆不做不錯嘍!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為了要讓沒有意義的動作降低到最少,重點不是只在減少動作而已,而是要減少「沒有意義」的動作;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具體的步驟應該是(1) 具體的知道自己完成一件事到底需要幾動;(2) 在前述「幾動」中,區分出哪些動作是有意義的動作,而哪些動作又是沒有意義的動作;(3) 在實際情況中不斷找機會讓自己練習,能夠用五動就完成的事情,不要做到第六動或甚至第七動才能完成,而且不要把多幾動視為沒有立即的影響就無所謂,因為等到更驚慌失措的時候,你只有可能會必須花更多動才完成,又或者是你會漏掉真正必要的那幾動。就像片中把藥遺留在車上的那一段,哪個父母沒有遇過小孩子不慎把東西弄掉的狀況?因此下車前要檢查必備品,不但不會是多餘的一動,而且甚至必須要是必備的那一動;再者,less is more不代表凡事都只追求最少的動作,反而是應該在無須思考的情況下就做出最好準備,就好像我出國時永遠不會把所有的現金都只放在一個皮夾一樣,我要是像傑哈德巴特勒他們一樣有不同包的藥劑,我一定會把藥劑放在兩個不同的包包,即使危急時不能帶走其中一個包包,我起碼還有機會帶到另一包,這就叫做分散風險。單純的減少動作不叫做less is more,希望大家謹記在心。
2. 制敵機先 Which head you prefer:當主角夫婦失散後,兩人分別搭上了不同陌生人的車子。由於他們手上都還戴著用來進出管制基地的手環,而且就算政府不公佈、新聞也會爆料,於是大家都知道那些特殊手環就代表著有官方認證逃生資格的人了,所以當然會引起覬覦。
先是帶著兒子的媽媽,遇上一對願意讓他們搭便車的夫婦,當她以為這是一對好心人時,這對夫婦居然開到一半就硬是把她拖下車,然後還搶走她的手環,並且還把她的兒子強行帶走,想要冒充小孩的父母而跑去另一處基地矇混登機。其實就連他們本人都不能登機了,冒充者的主意想要奏效的可能性當然也微乎其微;但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每個人的腦子都沒辦法那麼理性了,於是犧牲別人來爭取自己謀生的一點點機會也不放棄的就這樣出現了。當看到被打傷流血的媽媽,即使知道自己完全不可能追上,但還是在高速公路上去追著那台車的畫面,真的會讓人心碎,誰會希望自己的小孩就這樣被人帶走呢?但接下來又該怎麼辦呢?
畫面一轉,傑哈德巴特勒在和妻女走散的情況下,也坐上了一台載滿逃難者的貨車。這時,他也被人看到了他的手環,對方更不客氣地掏出了一根鐵槌,命令傑哈德巴特勒把手環交出來。旁邊有個同情傑哈德巴特勒的人,出言相勸說不要這樣,下場卻是被其他想搶手環的人一起打。一陣扭打之際,貨車翻了、大家都被甩到路邊。每個人原本都受傷而趴在地上,但傑哈德巴特勒很清楚,他萬一比別人爬起來的慢一點,下場就不堪設想了;於是,他掙扎起身、並且在千鈞一髮之際搶先拿到那支鐵鎚。兩個人朝向他衝來攻擊,他發了瘋地揮舞著鐵鎚想要驅趕對方,但對方當然也不肯放棄。一陣扭打搏鬥之際,他用鐵鎚插進其中一個人的頭,而對方就倒地斷氣了;另一個人見到這種狀況,就轉身跑了。
這部片中的傑哈德巴特勒不再是《全面攻佔》三部曲中身手矯捷的探員,能夠隻身就宰殺無數恐怖分子;也不是《氣象戰》中負責建造太空站的科學家,能有國家資源可以動用。《天劫倒數》中的傑哈德巴特勒就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他也只想帶著妻兒生存下去,但他跟大家一樣無助。
當他發現自己殺了人之後,無比驚恐而感到罪惡。但他看到另外一邊,那個在車上幫他說話的陌生人卻也已經死在路旁。
假如有人拿著鐵鎚要來殺你,你希望那把鐵鎚敲上的是你的頭,還是對方的頭?
我不是鼓勵大家都要以暴力解決事情,因為很多時候暴力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的。然而,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總以為「忍一時風平浪靜」會是最好的選擇?當面對有人用無理且無禮的態度來騷擾威脅時,你只能默默走開嗎?
每個情況下都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會奉勸各位,我們無須每次都必須要和對方做意氣之爭,但倘若你的默默走開,只是因為自己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以處理,你就必須要告訴自己,或許你該讓自己有做出不同選擇的能力。
各位在我過去的部落格文章中,應該不難找到我願意面對衝突的例子。而且不只是當場靠著拳頭大或和人嗆聲去解決問題而已,我也願意在不同的情況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討回公道,包括耗日費時的跑不同單位或法院也在所不惜。我並不是鼓勵大家都要正面去面對衝突不可,就以我自己來說,我相信自己選擇不和對方計較的情況也絕對超過50%,意思是我不會只因為自己爭得到、就非爭不可。然而,我知道我自己有所選擇,而當我的對手也知道我有所選擇、而且我不分大小事都可能做出另一項對他未必有利的選擇時,許多對手就更願意好好談了。
片中的另一幕,更證明了制敵機先的重要。
當傑哈德巴特勒發現妻兒不在機上而非要下機時,這時正好一群沒有獲得逃生資格的民眾突破圍牆衝來,硬是要在根本連每個人連坐下來的空間都不見得有的運輸機上也搶到一個位置時,現場當然爆發了衝突,而不肯坐以待斃的民眾衝來時也不是用拜託的,而是直接持槍射殺擋他們路的軍人。
當雙方開始相互射擊時,我不由得在想:雙方都有各自的立場和利益,但在過程中被射殺的任何人就真的有罪嗎?當我在《教父》電影班提到,管理或所謂的business decision,很多時候重點不在對錯,而在於有效與否時,我相信很多衛道人士只怕會不以為然吧!他們或許會想,凡事不弄清楚是非對錯的話,那人和禽獸何異呢?會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妨看看《天劫倒數》的這一幕;請問當你中槍倒地時,無論你是民眾那一方、還是軍隊那一方,你覺得他們之中誰是對的、又誰是錯的呢?即使你很馬基維利的說,活下來就是對的,死掉的那個就是錯的時,你知道下一幕有多麼諷刺嗎?由於衝進去的民眾開槍,導致拿著加油槍的士兵中彈倒地之後,油流了一地,然後雙方激烈槍戰之後,就連準備起飛的運輸機也一架架的爆炸了。現場的人死傷無數,而就算還沒失去生命的人,也失去了可以載他們逃生的運輸工具了,等於大家一起死。
假如真知道結局如此,面對闖入的民眾,現場駐守的軍隊還是會先試圖喝止他們嗎?還是應該一闖過禁區就格殺勿論的開槍射擊?你可以覺得後者的行動很慘無人道,但假如在作戰狀態,我相信那會是每支紀律嚴明的軍隊會做出的要求。
當我第一次去哈佛進修談判學程時,其實就已經面臨一個類似的艱難選擇,所以我非常清楚每個人在這樣的問題會有不同選擇。但我當時的選擇是什麼嗎?當只有少數人可以活下來、而我們被要求選擇該是哪些人可以活下來時,我選擇了不管是誰都好、只要有人活下來就行。我可能會做錯決定、也可能會選擇錯誤,但我絕不願意接受大家一起死這個選項。不管是工作或是生活,你可能總有機會要去做一些艱難的決定,但我寧可讓自己做出決定,也不願意猶疑而做不出決定,更不願意只因為想要規避責任而甩鍋式的推給別人做出決定。
3. 堅持到底 Don’t take no for answer:在片中看到好久不見的史考特葛倫時,真是好大的一個驚奇。他出場的戲份不多,但他的演技對本片卻是個畫龍點睛的存在。假如對此君不熟的話,他就是當年在《沉默的羔羊》中,要求茱蒂佛斯特去和殺人魔漢尼拔對談的上司。史考特葛倫在本片中飾演女主角的爸爸,當傑哈德巴特勒和妻兒失散之後,他們倆最後就是在這位爸爸/外公的家會合的。
這個角色或許是我在全片中最欣賞的角色。一家重逢之後,他拒絕了女兒女婿邀他一同上路抓住最後一絲機會逃生的請求,已經年邁的他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他坦然地說,「我當然知道(會死)啊!今天、明天、或是一年之後,我總是會死的,而我要死也要死在這棟房子裡,正如我的瑪莉(指他已故的太太)一樣。」相對於前面幾個片段中的人性醜惡,為了求生而不顧一切,對生死的坦然,或許更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一個境界。不只如此,在之前他用眼神教訓了之前出軌而面臨婚姻破裂的女婿,但在最後他們要上路的關頭,他也不說太多廢話,而是交給他一把上滿子彈的獵槍,叫他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老婆小孩。男主角差點滴下淚來,而鏡頭前的我們也差點滴下淚來,應該每個結婚生子的男人都可以知道那是什麼意思,而當我們成為別人的岳父時,也會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有一個人能夠保障他們的安全無憂。
那麼硬派的角色,面對年幼無知的孫子,他不忘記露出笑臉對他說,不要為他擔心,好好地跟父母去躲好,等事件結束後,阿公會和你再見的。一個充滿善意的謊言,不灑太多狗血,卻讓孫子能夠更加安心的步上逃難之旅,這真的是一種充滿貼心的灑脫,會讓我希望自己到了白首之年後,也能成為這樣讓兒孫沒有後顧之憂的長者。
前面不是提到患有糖尿病的小孩子被人強行帶走了嗎?媽媽並不放棄希望,設法趕到了另一個基地;果然那對想要冒充身份的夫妻無法矇混過關,而且守門的士兵機警的拘留了他們、並把小孩搶救了下來。媽媽之後到了基地,即使在現場一片混亂之下,她也不放棄的希望現場的軍人能伸出援手,幫她一起找出自己的小孩;好不容易獲得對方首肯之後,她一個接一個的營帳去尋找詢問,終於見到了自己的兒子。
假如她覺得找到小孩的機會微乎其微而放棄的話,她這輩子可能都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小孩了;假如她願意連最後一絲絲機會都不放棄,她才可能有機會母子重逢。很多人會以為這是機率的問題,其實這是選擇的問題;重點不在於機會是萬分之一或百萬分之一,而是當你選擇不去做的話,成功的機會就只會是0而已。
在你想要去達到目的的路上,會出現無數的人對你說no,但無論他們的動機或理由是什麼,don’t take no for answer,你才有機會成功。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他們一家三口開車趕去加拿大,想要孤注一擲地搭上最後一刻的飛機飛去格陵蘭的庇護所。
當他們趕到時,他們眼見空蕩蕩的機場中,最後一架小飛機就要起飛了,傑哈德巴特勒沒有選擇的把車開上飛機跑道正對著飛機機頭,硬是不讓飛機起飛。駕駛跳下飛機怒罵,並且跟他說就算想載走他們、飛機上也沒有位置了,但傑哈德巴特勒軟硬兼施的跟對方說,求求他好歹把老婆小孩載走吧,挪不出他的空間無所謂、但總把重量和佔用空間都較小的女人小孩載走;另一方面,他也不給對方選擇的說,萬一不同意的話,他死都不會移車,那大家都不要走了。
這樣做的風險當然很高,因為對方也可能重演之前在空軍基地那一幕,雙方各自掏出槍來試圖射殺對方;所幸在這一幕中,雙方都不想多生枝節、而選擇這條對雙方都有風險的選項,再者其實也沒有時間爭論或生死相拚了,所以最後他們還是搭上了那班飛機。
很多時候,我們也許不見得會有更好的辦法,但做得到don’t take no for answer而就是願意堅持到底的人,就會比那些過於習慣妥協的人有著更多機會。這不是末日當頭才應該知道的道理,而是我們在當下就該讓自己瞭解且能貫徹的一種人生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