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當「同島一命」喊得震天價響,疫苗爭議的正反立場到底在吵些什麼?或許你該先知道的是如何進行「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最近國內掀起疫苗之亂,支持政府和反對政府立場的人吵翻天。在這樣一個人心惶惶的時刻,我認為我們每個人其實更應該對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有著更深一層的瞭解。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立場,而且每個人本來也都有表達個別意見的自由。然而,無論哪個國家或哪個文化都一樣,權利和義務本來就是伴隨而生的,當你認為自己有著許多自由,其實你也應該為這份自由負起許多責任;就像我在不知道多少篇部落格文章中提到的這句話:每個人的權利都應該以不侵犯到他人的權利為依歸。假如每個人行使言論自由的背後,都是為了打壓或否定另外一派不同主張者的意見自由,這真的會是一個我們想要看到的世界嗎?還是到最後我們會遺憾的發現,當我們得意洋洋地歌頌我們所擁有的自由同時,其實骨子裡卻還是一個比誰聲音大、或誰拳頭大的人吃人世界?




以現在的狀況來說,我們沒有太多理性的討論,由於政治光譜或既得利益的影響,一派的人就罵另一派的人是綠共,另一派的人則罵意見相左者是韓粉,雙方都看不起對方,而且覺得對方肯定別有居心;即使看到了許多看起來煞有其事的訊息或分析,都一律認為這肯定都是網軍在帶風向,絲毫沒有想想,其實兩派可能都有網軍在帶風向,甚至可能還有不只一個國家的外國勢力在帶風向。由於這本來就是現在這種網路社群興起後的常態,而且不只在台灣是如此,所以大家也都見怪不怪了。

我自己學生時代在讀大眾傳播時,就已經很清楚大家都會選擇性的暴露選擇性的理解、也會選擇性的記憶,等到我出社會之後,更發現這不只是學術理論而已,而是幾乎可以適用到每個人或每個群體的傾向。簡單說,許多人常被公平客觀掛在嘴邊,但我們多數人其實都只會片面接受自己偏好的那派主張或意見,而對許多和自己既定立場的資訊跳過不看,或者未看先猜的認為那些資訊並不可信、甚至講出那些資訊的人也一定不可信。假如大家都跟我一樣,把這段文字自己打來看看,你一定會覺得很可笑,認為自己明明就是個有頭腦的人,哪可能這樣做?會這樣做的都是那些沒頭腦的偏執笨蛋啦!但很可惜的,我們多數人其實都很習慣這樣做而不自知,而需要透過一定的訓練,才能有效的面對並處理這些問題,讓自己的思考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包括世界經濟論壇在內,許多不同機構的研究調查都指出,在未來所有工作者最需要的前10大能力之中,不但都包含了批判性思考,而且排名還每年都逐漸高升。甚至許多專家都倡言,批判性思考是個我們應該協助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該培養了能力,但在台灣,也許多數人甚至對這個名詞的瞭解都付之闕如。

由於我大學讀的是新聞、後來畢業後一開始也去當了幾年記者,經過每次出刊後就是檢討檢討再檢討的多年訓練後,許多人剛認識我時、都會不解地問我說,「Alex,你是不喜歡這個主意嗎?」因為他們通常都會把我丟出了一個接一個的問題,誤解成那是一種想要反對這件事的尖酸批評,反倒是我自己覺得被誤解的莫名其妙;其實,一直到現在,我都保持著這樣的習慣,因為(1) 其實那些問題真的就只是想要問出答案的「問題」,我們總要知道更多資訊,才能做出更進一步的判斷;(2) 相較於大家一起鼓掌式的無異議通過那種一言堂式的管理,不同意見的衝突可能反而是一股進步的力量,所以我們該追求的不應該只是表面的和諧,而是一個更好的結果;(3) 透過不斷的質疑,我們才有機會讓大家有更多的思辨機會,也才能避免更多的疏漏、誤解、或錯誤。其實,雖然我後來到美國去讀研究所,但在大學時期,不只在傳播學院、連在法學院也一樣,我幸運地遇上很多歐洲深造回來的教授,其中又以德國為大宗,雖然我自然而然的養成了這種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且讓我後來到企業界也管了大用。看到現在批判性思考反倒成為一種職場技能的必修顯學,反而讓我覺得年輕時的自己很幸運,雖然和當時的社會風氣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無意間卻讓我獲得了一份可以終生運用的寶藏。

後來想想,為什麼有人常常誤會「批判性思考」這個詞呢?又為什麼有人對這個其實相當有用的技巧經常產生負面連想呢?後來發現,原來是中文的關係,許多人經常把「批判性思考」和「批判」混為一談、甚至以為兩者搞不好是同一件事啊!

其實,今天之所以特別寫下這一篇,正是覺得目前社會的亂象實在太多了,許多人為了反對而反對、只有批判而毫無建設。更糟糕的是,有人刻意為自己的立場和利益護航倒無可厚非,但這樣的趨勢卻讓許多其他更多數的人被誤導,在不知道如何有系統思考的情況下,不僅將錯就錯、而且還會以訛傳訛,讓整個社會愈來愈亂糟糟。在接下來進一步解釋何謂批判性思考之前,我也想把我自己的立場先交代清楚:我個人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及意見,但我希望每個人也都能先思考清楚再說,而這篇就是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些思考的方法;瞭解這些方法之後,你還是可以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你我之間的想法當然可以有所不同,但我希望我們都可以讓自己對每項議題都經過更多的思考。

什麼叫「批判」呢?網路上流傳著一張常被人諷刺地稱為「嘴砲金字塔」的圖,其實這是一位原本是程式設計師、後來成為一個創業家的葛拉漢(Paul Graham),有著哈佛大學電腦科學博士學位的他,在約13年前寫的「如何表達你的不同意」(How to Disagree);其實萬一不帶著取笑或揶揄之意來看這個金字塔的話,我覺得還蠻適用於今日許多人在網路上或其他媒介用來反駁或幹譙其他人主張的作法及現象。

葛拉漢 如何表達你的不同意

其實這樣的狀況,大家隨便在臉書上看看、應該都很常見。妙的是,許多人不知道有意還是無心,經常不知道自己的發言原來是等而下之的「為了反對而反對而已」,還沾沾自喜地認為自己有羞辱到不同立場的對方而感到開心,甚至還以為自己真有這種趨近下限的言論自由呢!

舉例來說,我假如批評你說「你的言論真的展現了你的下限有多低」,而你以為我只是單純的辱罵你、而你當然可以理直氣壯地罵回來的話,你可能要再看一看這張圖,因為不管我這個人道德是否高尚,我起碼可以引經據典地說,當你提不出論點來反駁我、你甚至還不是反駁我的原文而只是來辱罵時,我不是依據我個人的觀感來評判你的,而是就這張圖及這個在維基百科上都廣為流傳的分類來說,你的辱罵之言就是等而下之的趨近下限。

再舉一個例,也先順便一提,我現在舉出的實例、無論後來發言者有沒有刪除了,我其實都已經截圖,所以不要說我沒有雅量接受大家的批評指教,但請在不爽之前、先考慮你自己有沒有違法;我之前寫了一篇根據自己賞車經驗的文章,文中提到了幾家不同車商。妙的是,後來有一群汽車業務就來留言「指教」,不只文中提到的那幾家不同品牌來了,就連另一家知名品牌的多位汽車業務也來戰了。他們當然可以表達他們的不同意,但在多數發言中,我沒有看到有多少人反駁我的主要論點,我甚至也沒看到多少人來反駁我的原文,認為我所敘述的經歷並非事實或過於誇大;我看到了些什麼呢?我看到諸如「這個人一定很想貪小便宜,所以才會還是要議價」、「我們都已經被人殺得流血成河了,怎麼還會有人寫這種文章呢?」。像這樣的主張,就是如上圖的「就是反對」,因為他們連我的成交價都不知道,怎麼就可以斷言我一定把成交的那位sales殺到沒有生路呢?我甚至在此不客氣的說,我後來成交的那位業務其實不但個人業績很不錯、提供給我的後續服務及問題處理也都很好,假如他真的連一毛錢都賺不到的話,應該沒能力或沒熱忱繼續提供這些服務了吧?所以斷章取義也不是不行,但假如這些人還起碼做到斷章取義的話,他們可能至少還在「反駁原文」(refutation)那個層級;但提不出任何實質的證據或理由就反對對方的話,那只是在更下層的「就是反對」(contradiction)而已。

不只如此,我原本不想理會、任由大家抒發他們的不滿情緒,沒想到真有人想不清楚的發私訊來嗆我說為什麼不敢回應;於是我恭敬不如從命的回應了之後,許多人不滿我回覆的口氣、而紛紛再留言指責我講話怎麼不夠恭敬客氣,讓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假如他們站在的是賣方的立場,那我不就是掏錢出來買車的顧客嗎?我不覺得顧客就應該最大,但反而賣方的口氣充滿強勢的指責,而還希望我這位顧客對他們客氣一些?我也不要說誰是誰非,畢竟各有各的立場,但很感謝他們給我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因為這就是上圖中更下一層的「批評語氣」(responding to tone)

接下來,台灣知道該怎麼面對或處理問題的人很少,但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去嗆人的人始終不少。在一堆人眼見情況不對而紛紛刪文、或者簡單回一些場面話給彼此台階下之後,還是有很多人就是那麼硬頸,接著又公開寫一堆「你這個人一定沒有什麼銷售經驗,也不懂怎麼賣東西啦」,還有人寫說「你做為一個老師,可以像這樣對我們講話嗎?不是應該凡事都該好好講嗎!」我不是寫下這些來為自己辯白的,我只是用這些實例來示範,這就叫做「因人廢言」(ad hominem),因為他們開始來攻擊我的個人特質;不過既然寫了,就容我不客氣地提出一些回應:我不但可能比發言者的銷售經驗還多,也可能比一般人的銷售經驗也多得多,而且我相信這在網路上都搜尋得到。所以當你用明顯不是事實的說法來公開貶低我的人格時,就是一種誹謗。至於老師這種職業的人該怎麼講話,我想可能是這些人個人的誤解,因為我一向相信尤其是在成人學習中,講師不應該刻意的去討好台下的學員;我不曉得為什麼有些講師會造成那麼多人的誤解,但我可以這樣說:買賣這種事情,本來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不管你的公司聲名有多大,許多公司我是根本連來邀約都不去的。而當你們即使願意捧著錢上門,我都不願意去授課時,你還拿老師這種職業身份來企圖道德綁架我?先問自己請不請得到這位老師再說吧!否則我的職業身份根本與你無關啊!至於「辱罵」就應該不用再舉例了,大家應該每天都可以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在示範,而他們只是再次證明自己有多麼趨近下限而已,所以我真的不懂有些動輒辱罵他人的人到底在自嗨些什麼。

當然,其實我這是不好的示範,只是這種常見的狀況其實都只是「批判」而已,而根本不是「批判性思考」。但各位可以看看,不止這種情況有多麼常見,而是這些相互的批判其實對解決問題毫無意義,而只是大量運用從叔本華以降的詭辯技巧來否定他人、並捍衛自己的立場而已。

這也是我經常面對的另一個問題:許多人對於談判也毫無理解,還以為談判就是詭辯、就是非得講贏對方不可;其實對我這種真的進行過許多不同性質談判的人來說,講贏對方又有什麼意義呢?即使你的道理就是比別人充足,對方就一定會聽你的嗎?他們只會因為連講都講輸你而更加懷恨在心吧!所以我一直強調,談判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跟講不講得贏對方毫無關係。以前面提到的那些賞車經歷來說,重點在於每個汽車業務都不會讓未來的顧客都遇過這種狀況的話,自然可以主客盡歡的完成更多交易了;相反的,找個真的遇上這些荒謬經歷的顧客去嗆聲有什麼用呢?你只會讓這個顧客及他能觸及影響的其他人更加堵爛而已。到頭來他們都不去找你們這些人買車的話,對你們的業績會更有幫助嗎?因此,光是聚焦在真正應該解決的問題,才叫做懂得思考;光是每天在網路上找人嗆聲,只是讓你離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愈來愈遠而已。

因此,雖然中文聽起來很像,但到底什麼是「批判性思考」、什麼又是過於武斷的「批判」呢?下面這張表應該更有助於大家的理解:

批判性思考


所以,我無意針對特定一方加以肯定或否定,包括我自己在內,我顯然都會有一定的喜好和立場,但我盡可能保持用相同的方法來看問題。簡單說,我不先問這件事情是誰做的、或是哪一方比較支持這件事,我先問自己:哪些事情或說法看起來比較是任務導向而非自我導向?哪種說法又有比較多的證據和分析?這對整體來說有幫助嗎?這是一些我經常會問自己的問題,以免自己陷於人云亦云的迷思。

但我不得不說,包括我自己之前寫過的許多文章在內,無論是政治人物或企業,我的確對某些事情的處理覺得不夠完善。或許讀者會針對我當時提出的論點有所疑問:即使如此,這樣做有什麼不對嗎?對照現在針對疫苗的正反論調就可以看出來,你我可能都欠缺足夠的資訊來做出一個完美的決斷,而且國際情勢及疫情發展都瞬息萬變,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預知將來實際上會發生什麼問題,但就批判性思考的基本原則來說,我的確發現有些人只在天天嚷嚷著問題,而不是聚焦在一個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許多名嘴和政客表面上打著分析和評估的口號,其實多半都在訴諸恐懼的訴求,而且多半都在為了保全自己而打擊別人,不見得有什麼整體的大局觀;更不要說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很理性、但其實多半都憑感覺行事而已了,這篇文章後面的部分,我會簡單提到一些關於邏輯的說明,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沒有邏輯,但請耐心看到後面那個部分,然後問問自己,自己真的在決斷或發言時有足夠的邏輯嗎?還是我們只是一直都在應用詭辯技巧而不自知?尤其關於後者的詭辯,我必須老實跟大家說,跟道德高尚與否無關,但我對詭辯知之甚詳,因為就是會有源源不斷的對手拿這些招數來對付我們;我倒也不認為只要運用詭辯手段的人就是不道德,但我卻經常聽到有人拿著對方在詭辯這一點去指責對方手段骯髒,讓我啼笑皆非的卻是,你知道指責對方的人其實自己也在詭辯嗎?你又知道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其實每天都在詭辯嗎?假如你真的覺得這種手法那麼不道德,你為什麼又那麼經常性的使用,而且許多人還用得沾沾自喜呢?

當然,之所以要學習批判性思考,不是讓你只拿來評論時政的,當然更不是讓你的嘴砲功力更精進之用。面對疫情之後的2021年,批判性思考已經變成最被大家需要的職場技能之一;說的更直白些,未來許多工作都可能會消失,你所賴以維生的既有技能也可能遲早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想要讓自己未來還找得到一份工作可做,同時也有繼續向上發展的機會的話,你不應該只是把批判性思考這個詞看過就算而已。

想要培養批判性思考,你必須要瞭解並熟悉批判性思考的原則,而我建議可以從日常養成以下五種習慣做起。先提醒大家,萬一你看到以下這幾點後,你腦海中出現的第一想法就是「這些我都懂,而且我平常都有在做呢」,我敢跟你打包票,90%以上的人可能對自己誤解很深;你該做的不是看懂這幾個字而已,而正如批判性思考本身所要求的一樣,你該想的是更進一步的該如何讓自己做到、而且是隨時隨地都要能做得到。

1. 質疑每個假設:這是批判性思考的第一步,永遠讓自己質疑每個假設,然後你就會發現,我們許多的決斷其實都根源於同一個假設,然後假如那個假設有朝一日不再存在的話,我們許多的計畫和行動其實都會不一樣。

舉例來說,假如你的公司未來的年度計畫都基於過去曾經這樣操作過很成功,又或者市場正如過去五年來的平均趨勢而不會有巨大改變,你的計畫很可能在面臨驟變上全盤崩解,正如covid-19的疫情下全球目前面對的變化一樣。我們無法預知疫情會如何發展,但我們起碼可以讓自己準備好幾套不同的計畫,而這都要從質疑每個假設做起,不要凡事都視為理所當然。

2. 不要只憑直覺就驟下結論:懂得批判性思考和不懂批判性思考者最大的差別,就是你如何做出結論?當你只憑直覺就做出結論,又或者你只憑自己過去的經驗就做出結論,無論這個結論所引導的結果是好是壞,你都該問問自己:你真的有在思考嗎?即使你現在獲得的結果已經夠好,你都該問問自己,還有沒有方法可以做得更好?又或者是當結果都是一樣的情況下,我們能不能更省時或更不費力的完成這項工作?

除了別憑直覺和經驗驟下結論之外,我還有另外兩點建議:別只聽別人說,更別因為很多人說、或這樣說的人很有名,就輕易的把別人建議拿來當成自己的結論。

我就曾經聽過另外一位也頗富名聲的講師說,這個人是我的換帖兄弟,只要他說的話、我就一定相挺,然後號召大家也來共同相挺。

我猜想這個人的這番話是想昭告天下自己有多麼義薄雲天,但我覺得很促咪,因為自己心裡有多支持對方倒也罷了,但作為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講師,其實真的不太適合這樣教,因為只基於對方是誰就支持對方的論點或作法,正好就是本篇文章所希望大家改掉的習慣。就拿我自己來說好了,無論我支不支持現在的執政團隊、或者我支不支持這個執政團隊對於疫苗的主張,我都不可能只因為自己對這件事的支持、就同樣去支持同個團隊在其他政策上的每一件主張。對我來說,這不但盲目,而且危險。

回到別把他人的建議都直接拿來當成自己的結論,這不代表我認為所有人都是自私的壞人,而是對方的建議並不見得就會對應到你所面對的特定情況,正如不見得每個通則都能適用在每一件單一情況上一樣。因此,對方可能不是撒謊、也無心害你,但你自己囫圇吞棗地把對方的建議照單全收,然後毫不思索的就照做了,接下來若是出了紕漏,還不是你要硬著頭皮後續處理?所以你不該去怪那個看起來好像建議得頭頭是道的人,而是要問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凡事都先進行批判性思考再說?

包括我現在寫下的這些文字一樣,你該看了就大點其頭、然後照單全收嗎?當然不是。我當然知道我在寫些什麼、以及這背後的憑據及可能的變因到底是什麼,但不管是看一篇文章、甚或看一本書,不管是不是我寫的都一樣,我建議你都可以自行上網去搜尋一番,看看是不是這些說法原來真和世界現行的主流相符、只是自己過去不知道而已,然後再決定自己該採取什麼樣的下一步動作是什麼。簡單說,「看完書或文章」到「採取行動」之間,你應該讓自己起碼多增加一個步驟,而那個步驟就是批判性思考。

3. 願意依據新的事實及資訊,去修改自己原先的結論:其實這點我們從小就知道了,也就是「過則勿憚改」這句話。既然我們要強調重視證據、事實、和邏輯,那麼當情況發生變化、又或者有了新事實或新資訊的出現時,當然有可能影響自己原有的結論啊!不要害怕自己被自己打臉,因為萬一你自己的結論和主張是20年或30年不變,那才真是奇怪了,因為世界明明就分分秒秒都在改變啊!今天的你不打臉過去的自己,就可能只會等著別人來打你的臉了。

我從批判性思考學到的另外重要一點,就是錯誤本身也是一種資訊(mistake is data)。這是什麼意思呢?不要害怕犯錯,當然也不要因為自己犯錯、就選擇只為自己護航而爭辯到底;當一項錯誤產生時,代表我們也因此得到了一項新資訊,而從這項因為錯誤而產生的新資訊中,我們就可以也應該有新的論證,進而可以導致新的結論,而這比送別人花圈、再去硬凹不代表自己此舉帶有惡意好多了。

4. 思考各種不同的可能性:許多來參加過【一談就贏】談判課程的人,一定都知道我所謂的3 X 3,其實說穿了不出奇,那只代表我不斷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思考著各種不同的可能性而已;而且3 X 3的本身沒什麼厲害的,厲害的是把這種模式養成一種習慣,讓你自己隨時都做得到。

更進一步來說,你應該要持之以恆的思考各種不同的可能,而不要讓自己只侷限於一種定見;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文章連結點此)提到的「換條路走」,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外,讓自己不間斷的測試新想法,也會對多元思考有其助益。許多新點子也許不會更好,但重點不在於那個點子本身的好壞,而在於你在這個點子從成型到具體實行之間的那個過程,就能讓你練習如何思考出更多的不同可能性。

5. 努力去找還有什麼不足之處:這也是我自己到現在為止的一大信念:我們永遠都還可以做得更好,而且我們每天都應該設法比昨天的自己更好,哪怕只好上一點點都行。

不要以為這樣做會逼死自己,其實這也符合批判性思考的原則之一,那就是我們無須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自圓其說上,就像那些政客每天在打口水仗一樣;更重要的思考方向其實是:(1) 還有什麼環節可能被遺漏掉?(2) 我們有沒有什麼準備得還不周詳的地方?(3) 我們還有哪些事情可以做,才可以讓結果更好?

前面提出的五點是批判性思考的原則,是種你從日常工作或生活中應該養成的習慣。但更具體來說,進行批判性思考,其實有以下五個步驟:

1. 有系統的提出問題

2. 收集資訊

3. 解析並應用資訊

4. 考慮所帶來的影響

5. 研究其他觀點

由於不想把這篇文章弄得過於學術,我想藉由下面這個圖,讓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前面提到那麼多分析或評估的字眼,而多數人可能認為自己哪有可能那麼不經思考的就做出決定,但我想問問大家,你真的認為自己平常有在做那麼多分析和評估嗎?假如我們願意面對自己,你就會發現我們從小時候開始上學開始,其實我們主要的訓練大概只集中在記憶理解,就連應用都不知道是不是每科都做得到呢!到了長大出社會之後,表面上我們應老闆或主管的要求,寫了很多提案和計畫,看起來做了很多分析評估;其實中間很多人都是先射箭再畫靶,先應付過去再說,重點是公司願不願意分配給自己那麼多資源、又或者是起碼不要讓屎缺落在自己身上,誰管自己寫出來的分析到底和所提的案子到底連結有多強?然而,應付過去容易,把事情實際做好卻很難;久而久之下來,許多人其實一直在做的只有基本思考,高階思考的比重占得低之又低,於是當然更遑論什麼創造或創新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專家甚至主張,我們的下一代也應該從孩童時期就開始學習何謂批判性思考,而對以往在填鴨式教育中長大的我們,我覺得這樣的建議真的很實際,因為我們的孩子將面臨一個更不確定的未來,其中有許多我們這一代可能根本無法想像的挑戰。光是我講你聽是沒有用的,光靠記憶和理解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對於他們應付將來的挑戰也緩不濟急。

記得聽過一則TED演講,其中提出了四項具體方針,是針對該如何引導孩子們進行批判性思考

1. 不只問他們這是什麼,更要問他們「如何做」及「為什麼」

2. 在聽到他們的回答後,接著問「那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呢?」

3. 引導他們瞭解,自己的觀點可能和其他人的觀點有所不同,而且知道有哪些不同

4. 最後,請他們提出解決問題的作法

批判性思考

其實這篇文章已經長到不行了,原本前面提到會講到一些基本的邏輯,但我希望能用上面這張圖來取代,相信就算之前沒有相關訓練的朋友,稍加搜尋一下也不難理解:當你聽到一項主張,不妨先去思考提出項主張的人,他使用的是演繹法、還是歸納法?而無論他使用的是演繹或是歸納,他應該都會建立在一個前提上,而這個前提和他結論所要指出的那個主張之間,到底中間的關係是有效還是無效?又或者歸納的是強還是弱?萬一那個前提或假設與他的結論之間的連結都不夠強、甚至是無效的,你就該知道這樣的主張聽聽就好,不用讓自己盲目的追隨。

我甚至不敢讓自己隨便舉例,因為我相信在許多現實的例子之中,你會發現我們不能怪鼓吹某些特定主張的人如此無良,而該怪自己怎麼那麼蠢,居然會聽信這些無論前提是什麼、但邏輯上根本不成立的鬼話。以為這樣就夠糟了嗎?我還看過很多政客就連主張都沒有,而全部都是口號的呢!但無論哪個黨派,他們也都當選了,不是嗎?

再次強調,我針對的不只是專指哪個政黨,更不只是專指中央或地方;真要說的話,光是針對任何特定對象,就代表你還沒看懂這篇文章,因為重要的是他們的行動及作為,而不是任
何對象所做的事就一定是好的、或一定就是壞的。

最後只想呼籲大家,批判性思考比你想像的更重要,我們可以承受錯誤的決策,但我們卻不應該接受一代接著一代的盲從而不加思考。不要再把「批判」和「批判性思考」弄混了,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擁有更多元的思考能力,這個世界才會有更光明的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