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 星期五

如何打造出一個叫好又叫座的高效團隊?從《來吧!營業中》看貝爾賓團隊角色的應用

 該如何才能和一群陌生的成員一起合作,並且拿下好成績?假如是在一個自己不熟悉的環境或業界,我們還能靠著團隊合作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嗎?


答案是可以,而且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成功,但你必須先清楚團隊該如何運作才行,而對團隊角色(team role)的了解及運用,就會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成敗關鍵。

上回寫了一篇「從無到有打造出一家餐廳,《來吧!營業中》的老屋La’vou看熱鬧也要看門道的經營智慧」,不僅引起許多迴響,而且也收到包括商周在內的三家媒體網路主動要求轉載。其實我還蠻意外的,因為我不知道《來吧!營業中》居然那麼紅,以本土的實境秀而言,真的難能可貴。不過,有些媒體轉載的重點,似乎放在我曾經擔任過一家知名連鎖餐飲的總經理,這當然也是事實,但假如只從這一面來檢視我的想法,或許還不足以完整涵括我的那些感想為何值得一看。




其實,我不但接受過英國貝爾賓團隊角色(BELBIN Team Role)認證課程的洗禮,而且連鎖餐飲的服務經驗只是我整個職涯中的一小部份而已。撇除現在是個企業講師不談,我自己過去曾經在五個不同產業服務過,而在不同公司擔任過不同的職務及角色,同時也先後管理過許多不同性質及甚至成員來自不同國家的團隊,這才是我的感想及分析中值得大家借鏡的。最近才聽說《來吧!營業中》的老屋即將在第一季結束後還給房東,而已經預定會有下一季的這個節目極可能會請這個團隊重新再去經營另一家店,甚至很可能會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行業。我不但樂見其成,而且無論娛樂效果如何,從讓大家或許能更有收穫的實質經營面來說,跨業界的多元發展能力,相信才是大家最希望自己能夠擁有的;更直白點說,任何人怎麼會知道未來經營餐廳還會不會一直賺錢?萬一你只會做同一行、甚至你只知道該如何在同一個地區或同一個市場賣同一種菜色,萬一市場循環週期跌落谷底時該怎麼辦?因此,為自己培養出更多元且更能適應不同業界的能力,將會是每個人都必須培養的技能。



而到底該培養什麼技能呢?過去很多人說,愈專業才愈有保障;但後來發現,尤其是技術方面的專業,似乎也很容易因為科技的日新月異及業界標準的更迭,讓很多人在技術面的專業容易褪色,被淘汰的機會也愈來愈高。相較來說,包括如何讓不同成員得以合作並發揮團隊效能這項基本技能,講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毫不簡單;但假如連這項技能都做得不夠好的話,未來想要混一碗飯吃只怕會愈來愈難。因此,既然前篇文章的末尾也提到了貝爾賓的團隊角色,就讓我們透過《來吧!營業中》後面的其他集數,來檢視並說明如何透過團隊角色的運用,來讓這個團隊變得更好。也希望能有更多看過這篇文章的朋友,能透過更多的理解來讓自己在各行各業的團隊也變得更好。

首先,先來一點關於貝爾賓的基本概念吧!貝爾賓的團隊角色分為九種,而這九種又分為行動謀略、和人際三大類。即使像《來吧!營業中》只有六位主要成員的這個團隊,由於每個人都可能身兼不同的角色,所以我們會期待一個均衡而成功的團隊,會是九種角色都要具備的。就實務上來說,多數公司的一個部門或一個專案小組,經常會功效不彰、又或者是大家吵翻天而得不到一個共識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在詳加檢視之後,會發現大家在團隊角色的運作通常會出現以下幾種現象:

(1) 其中有些團隊角色沒有人扮演,甚至在有些公司會是一整大類的三種角色都沒人扮演,當然就會造成團隊運作失衡;

(2) 許多人自我認知的團隊角色,和團隊其他成員認為這個人應該扮演的角色不同,也就是遇到相關任務時會期待這個人主動跳出來處理,但這個人卻壓根本不知道那是自己該扮演的角色,然後就屢屢產生失誤漏接的狀況;

(3) 多數人通常只知道這個問題,但非但這不是唯一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其實相較之下還比其他幾個問題好處理,那就是扮演特定角色的人缺乏相關能力,例如協調者不知怎麼分派工作、又或者完成者不夠重視細節,但只要那個人有意願扮演好這個角色,其實這些能力反倒多半都是可以透過訓練來加強的;

(4) 最常見的問題之一,甚至我自己在許多公司及許多職位都遇過相同的問題,那就是一個人身兼太多的角色。雖然同一個人身兼兩到三種角色也是個常見的狀況,但假如大多數的團隊角色都只能由同一個人包辦,其他人卻都只做他自己喜歡或自認為適合的事,「能者多勞」這件事不只會累垮那個扮演多重角色的人,也很容易就會搞垮整個團隊;

(5) 另一個很普遍的迷思就是,職銜或職務上的階級,不代表一個人就必然會扮演好任何一種團隊角色。也因此,主管不代表管理能力必然就會很好,資歷深的人也不代表他的經驗之談一定正確或有用。 


雖然有許多網友對《來吧!營業中》那幾位成員屢有批評,而且在實境秀中出錯及衝突反而可能對收視率更有助益、意思是這些成員的實際表現其實不應該只用螢幕上出現的畫面來論斷,但或許讓大家很訝異的是,當我們用貝爾賓團隊角色來劃分的話,或許讓很多人訝異的是,其實這個團隊不缺行動導向的人,反而在其他面向上應該多加努力。


行動導向的三種角色分別是完成者執行者、和形塑者。以完成者(Completer Finisher,CF)來說,這個角色的重點是注重細節、凡事追求完美。在《來吧!營業中》的六位成員中,非姚元浩和炎亞綸莫屬。

或許有人會覺得姚元浩有些龜毛,甚至節目也會拿他的一些話和動作當成笑點。在其中一集中,他甚至在走上老屋餐廳那個石階時,看到階梯的縫隙中長出了雜草,他不但當場就說要把草拔掉,而且還邊走邊現場就拔了起來。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遇到這種工作夥伴或許會很煩,但也就是這種注重完美的完成者存在,才會讓我們許多工作都不會掛一漏萬。順便一提,很多人以為這出自於一個人的個性,也就是要有一定的人格特質才會導致這樣的表現;但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其實我不是一個很在乎細節的人,我相較之下寧可在大方向上保持正確的航道、但在小細節上保持一定的彈性。但不管是我之前在業界服務、或現在來當個講師時,我相信都會有和我長期接觸的人跳出來說:「哪有這回事!Alex這個人明明龜毛的要死!」然後他們可以舉證歷歷,我曾經如何在幾萬筆的資料中、一眼看出一個錯字,又如何在整家剛開幕的店中,找出那個水龍頭出水不順、又有那個號碼牌貼歪了;甚至連我太太都搞不好會向大家說,我之前如何在自己家裝潢時,發現一組系統櫃上的兩個把手不一樣高,後來師傅拿雷射測距儀來量,才發現兩個把手果真在離地高度上差了一公釐。妙的是,當許多人都覺得我這樣的行為實在很難逗陣相處時,但其實那不是我與生俱來的個性使然,而是我一路以來的職場歷練所養成的。當我的工作就是需要有人跳出來都細節都做到盡善盡美時,我只好努力勉強我自己做到這一點,而且是在沒人這樣要求我時就做到這一點。理由很簡單:當時年輕的我想要混一碗飯吃,而我知道競爭很激烈,自己想要混碗飯吃並不容易。後來,我在不到20年內,就一路從基層不斷竄升,接著順利當上知名企業的亞洲區業務主管及總經理。這不只是勤能補拙而已,而是要有意識地去做自己未必喜歡且未必擅長的事。萬一自己連自己未必擅長的事都可以做好,而當很多其他人都只願意挑自己喜歡做的事才做時,你就更有機會出頭。

炎亞綸在完成者這方面的特質就更明顯了,因為他總是很在乎一些小細節。在《來吧!營業中》正式開幕的第6集及第7集中,炎P不但要一人身兼多職,而且他屢屢和負責出餐的內場在出菜順序上發生爭執。這點我們也在之後提及不同角色時還會提到,但我先把自己針對這件事本身的立場先講清楚好了,因為我也知道有些網友或許和我的想法很不一樣:其實炎亞綸的初衷是一點沒錯的,不管大家對餐飲業是否熟悉、又或者每家餐廳在經營走向上或許也不盡相同,但其實一家餐廳不應該有什麼該以內場為重或該以外場為重的想法,而都應該以顧客會怎麼想為依歸。而做為一個顧客,我當然也會期待自己同桌的朋友和自己出餐的時間不要相差太多,這樣既省得我要只看著朋友吃而乾瞪眼,也省得對方還要等我一起吃完才能一起走;相信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那就是在一些餐廳用餐時,同桌的其他人都吃完了,但自己的主餐卻遲遲沒上來,那種感覺相信大家都覺得不好。假如多數顧客的感覺都會因而不好,那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至於楊銘威一直認為炎亞綸應該要顧及內場的出菜流程,其實應該是反過來,內場要思考如何調整或變動出菜流程、來達成顧客的需求,而不是反過來期望顧客諒解。簡單說,那不應該是內場和外場之爭,而應該是出菜流程要不要更貼近顧客需求的思考。



雖說如此,但不要以為完成者的這種特質就不會有附帶的缺點;事實上,每種角色在發揮他們應有的功能或優勢時,也通常會帶有一些缺點。以完成者來說,最常出現的缺點就是他們寧可延遲、也不願放棄完美;而以炎亞綸來說,他不是不懂得時間的重要性,但他顯然在完成者的角色特質上呈現的更為明顯,那就是即使他也知道當時內場的廚房這樣出菜會比較方便迅速,但他還是不只一次的反映他期待能夠同桌一起出菜的需求,即使這樣會讓內場的工序有所變動也在所不惜。

下一個角色就是執行者(Implementer,IMP)。這個角色的特質是務實且使命必達的完成任務,即使是一件看似困難且難以達到的任務,他們也會有組織性的去規劃每項該做的動作,設法達成那項任務。

聽完這樣的敘述,相信大家或許和我一樣會再度浮現出兩個名字,那就又是姚元浩和炎亞綸。坦白說,這兩位未必在每項工作上的想法都一定是最好的主意,因為那有賴後面會提到的監察員去思考;但起碼他們兩位都會認真去思考該怎麼完成一項工作,而且設法用一種有步驟或具體執行細項的方式去計劃如何完成。我尤其對炎亞綸和鬼鬼及庹宗康去採蜂蜜的那一集印象深刻,鬼鬼在那項任務當然也很具有執行者的特質,但炎亞綸即使對蜜蜂怕得要死,但說要對著鏡頭拍照時,他也依然敬業地拿起滿是蜜蜂的板上並對著鏡頭微笑,這也真的可以說是任勞任怨了。

說起鬼鬼,也不得不說,不管是採蜂蜜或是買海產時被花枝咬,鬼鬼其實在許多單項任務上也都呈現了執行者的特質。或許是前幾集她為了節目效果、扮演許多惹人怨的角色之故,後面幾集開始把她調去內場、又派她去學做甜點,不但對於她的螢幕形象大有洗白的助益,也讓她對團隊發揮了更多實質作用。然而,就貝爾賓來說,雖然前述幾項任務都讓她也呈現出了執行者的特質,但我可能最多也只能把她算成半個執行者;為了避免大家對貝爾賓的誤會或錯誤援引,請容我比較嚴格的這樣說:若真的是執行者,其實應該要有對所有工作都能具體落實的傾向和能力才行。而且所謂的具體落實,就是自己即使不會做、但也可以找出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做的系統化作法。就這方面而已,鬼鬼在執行者的特質有漸漸發揮出來、但還不夠全面。

行動導向的另一個角色,就是形塑者(Shaper,SH),這或許是《來吧!營業中》團隊目前較為缺乏的其中一個角色。

用個大家比較能理解、但未必涵蓋全貌的簡單方式來說明,形塑者就是團隊中扮黑臉的那一位。他們通常要能面對壓力及挑戰,並且要求整個團隊的所有成員即使逆風前行、也要達成任務。

就目前的節目來看,比較試著想扮演這個角色的人應該是姚元浩,但明顯的可以發現,他不時會把其他成員在這方面打壓下去,而他似乎也不想破壞團隊和諧,所以有時想個糾察隊般念一下大家就算了。但其實這個角色要能充分發揮,有時就必須要有不惜和人發生衝突的魄力,所以姚元浩在這方面也只能算是發揮少許形塑者的角色特質而已。



同樣的,炎亞綸也在部份任務上想要扮演這個角色,但顯然力有未逮,因為其他人就是不想聽他的。在正式開幕那一天,雖然我們可以體諒他有多麼心力交瘁、而顯然團隊中的其他成員也應該跳出來去協助收拾其他人的出包,但他不知道是不是為了節目效果而呈現出的崩潰,最後還跑出去自己靜一靜,其實我個人是百分百支持每個人都該有暫時逃離一下、讓自己喘口氣的出口,但假如純以形塑者這個角色的特質來說,其中一項要件會是把壓力當飯吃的直接面對任何不可能的挑戰,在這點上就會讓炎亞綸不見得完全符合這個條件。

覺得這篇文章已經太長了嗎?假如想看其他六種角色說明及應用的話,歡迎留言讓我知道,或許很快就會有下集產生喔!


若使用手機更易讀的網站版請點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