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0日 星期一

追求新年新希望的達成,或許該先從了解目標管理做起

新春假期,許多人都會利用這個工作上的空檔,為自己訂下許多新年新目標,希望能用一個嶄新的自己,面對新的一年許多機會與挑戰。

所以,我也不能免俗的利用假期空檔翻閱了這期的《經理人月刊》一月號,因為這期的封面故事是正應景的「目標管理」。


許多人聽過目標管理,許多人也曾經為自己或別人訂下許多目標,但卻經常遇到挫敗,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根據我的經驗,通常目標管理發生問題的原因有以下三項:

1.     目標訂得很糟而不切實際;

2.     為了訂立目標而訂立目標;

3.     有了目標,但卻沒有行動方案。

在我開始談目標管理之前,先讓我說句題外話。

本期雜誌一開始,就提到發明「目標」一詞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杜拉克的書,是經典中的經典,廿年我陸續翻過好多遍,每次都覺得自己又多領悟了一點。經典之作,不只歷久彌新,而且經得起一讀再讀。

周遭有許多朋友很勤奮的讀書來充實自己,我自己讀書倒不見得那麼有目的性,單純是喜歡翻閱書籍當作消遣而已。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喜歡是那種讀書的感覺,而不見得是書的內容本身;就算是一本漫畫也好,翻閱起來也會讓我覺得樂趣橫生而收穫滿滿。

之前看到許多朋友轉貼國外知名CEO博覽群籍的文章,言下之意好像是成功者果然連閱讀都量大的不同凡響。雖然可能會得罪很多人,我還是希望分享一些我自己看書的觀點和經驗,我了解每個人的看書方式都不相同,但我想藉著這個機會順便給大家一個參考,萬一你的目標是充實自己的話,以目前的方式讀書是否會達成你的目標。

拜我第一份工作是在文字媒體所賜,我在年輕時就親身接觸過國內外不少CEO,之後踏入商場,每天周旋的企業高階人士也不在少數。撇除為了休閒娛樂或消磨時間的看書不談,高階商務人士讀書的目的其實有兩種,其一是汲取新知,其二則是觸類旁通。很多人常誤以為看書只為了第一種的汲取新知,但卻忽略了在看書的同時要能思考、轉化、和應用。

對每天都要面對龐大壓力而又每秒都很珍貴的CEO來說,你真的以為他們會遇到問題後、再看書找解答嗎?假如真有那麼容易,乾脆上網google搜尋更快;但顯然看書的目的,不是簡單讓書本中的內容告訴我們一些事情而已。

另一個更有趣的媒介是商業類雜誌。仔細看看,台灣的商業類雜誌特別喜歡說故事,尤其是人物類的故事。我常常看到許多朋友對某些名人或有名企業的故事感到大有啟發,但我都不太敢潑他們的冷水,因為有為者亦若是的心態是值得欽佩的,但若你真的以為看那類的文章會讓你知道什麼成功的眉角,你就真的太天真了。為了增強對讀者的吸引力,那類文章通常充斥了太多的包裝;再者,你真以為受訪者會將自己成功的秘訣全盤托出嗎?不但他們未必每個人都那麼大氣,很多記者更多沒有花夠多的時間去挖出真正的問題啊!當一篇報導只花了區區幾個月的時間來規劃,中間可能只訪問過那位CEO一到兩次,其餘的篇幅則充斥著他的部屬或所謂的「觀察家」的一些溢美之詞,你不妨想想,這樣的報導值得參考的價值能有多少。

回到看書這件事,就拿商業類或管理的書籍來說,你隨便拿我的一本書看看,你會發現我和許多人又劃線、又筆記的完全不同,我的書本內頁通常會非常乾淨。

為何如此?因為對我來說,這本書寫得再好,記下它內容講的到底是3點或5點、完全不是我的目標。我的目標很簡單,即使真是為了學到東西,我也希望看完之後就學到,所以我花很多的時間在理解而非記憶。

具體來說,我在看任何一本商業或管理類的書籍時,我通常在想的有三點:(1) 作者為何這樣寫?(2) 假如換了一種情況,作者講的道理還適不適用?(3) 假如作者的道理或方法相當好,我該如何運用到我的工作或任何相關的主題上?

簡單說,當我讀書時,我習慣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喜歡看到讓我不解而試圖找出答案的內容,而若是一本書讓我整本唸完後,都覺得不需要用到大腦思考就能通盤理解,這本書大概連留下來的價值都沒有了。

當然,一本書中一定會有值得記憶的部分,但與其邊看邊劃線,我喜歡看完之後再寫下一篇心得,或是直接把其中需要記憶的重點做成投影片,我覺得這比事後翻閱查找更有效益。


再回到《經理人月刊》這期的封面故事,我們該怎麼避免自己的目標訂得很糟呢?舉例來說,這期的其中一篇就提到了一個HARD計分表,分別用(1) 內心渴望(Heartfelt)、(2) 生動想像(Animated)、(3) 急迫感(Required)、(4) 高度挑戰(Difficult四個不同面向來衡量你的目標。這當然不會是唯一的方法,但卻是一個我覺得值得拿來一試的方法。接下來我就會找出自己的不同目標,試著用這樣的HARD原則來檢視,看看自己的目標會落在哪個區間、自己是不是又有必要做出任何調整。

延伸來說,尤其是在職場上訂立一個團體而非個人的目標,有了目標但卻沒有接下來的行動方案固然很糟,但訂完目標後就直接跳到行動方案也絕不明智。

你所需要的,是給自己一個檢視目標的期間,以及一套在制訂目標前就確立的檢視方法;為什麼這套方法的確立要在制訂目標之前?這樣才能避免你老是先射箭再畫靶,反而把目標變成合理化自己妄想的藉口。

目標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這個詞也許很舊,許多商學院的學生也可以隨手寫下一拖拉庫MBO的缺陷,但我的實務經驗告訴我,目標管理之所以出了問題,通常不代表杜拉克的學說有什麼問題,而是我們這些應用的人自己在目標管理上做的並不紮實,又或者是不懂得與時俱進而活學活用。

舉例來說,目標管理MBO5階段循環,許多人都耳熟能詳,但大家真的有確認每個人或單位的個別目標和組織目標相符嗎?還是只是Top-down由上至下的強壓到每個單位以及每個員工身上?

再者,許多人或許也都看過績效評估如何毀了微軟等大型企業的那些文章,但請問你或者你的公司,真的知道該如何正確的評量員工表現嗎?你又覺得自己在評量這件工作上做的好嗎?

在我看來,重點是許多公司的績效評估制度和執行並不好,而不是目標管理中的「評量」這一段有什麼問題。目標管理若是做的夠好,其實不只能讓工作成效倍增,而且還可以應用到生活中的許多不同面向。

就拿我自己最近正在思考的一件事來說,我的大目標是希望讓我的女兒更加積極而自動自發,當我再往下拆解並設定個別目標時,我可能就把這個大目標分成3個不同方向的小目標:(1) 生活上的、(2) 學習上的、(3) 精神層面上的

假如其中一個面向的目標中,有一點的具體行動方案是透過她自行閱讀我的部落格文章、來了解更多我的思維,雙方溝通才能更同調,我接下來就可以柔性的監督她是否有主動去看我的部落格寫了些什麼,之後可以透過深度對談交流的方式,來達成評量她理解及產生共鳴的進度。倘若我覺得她在這點上都有落實,甚至具體回應的讓大目標的自動自發有可被衡量的具體改善,那麼我可能就會如她所願而帶她出國去玩,用來當做一種獎勵

這可不是我假設性的寫寫而已,事實上,就在我提筆寫下這篇文章之前,她才在我未提醒的狀況下、主動看完了我昨天那篇我寫到兩則短片和為所當為的那篇文章(連結點此);看完之後,她急忙跑回房間拿了筆記本,我看到她一字字的寫下我文章中的其中一句話:Do The Right Thing,最需要的就是從自己開始做起我沒有叫她要特別寫下這句話,但她顯然對這句話特別有感觸。我們接下來花了15分鐘聊了一聊她的想法,接著我再從她的口中聽到(而不是我告訴她),主動積極和自動自發,和人生會不會更有色彩而與眾不同有什麼關係。

看似簡單,但這就是一種落實目標管理循環的方式,各位也不妨試試。


延伸閱讀之一:抄筆記不如人?你該掌握學習的三個方法:「應用」、「啟發」、「分享」

延伸閱讀之二:績效評估的狀況題

延伸閱讀之三:《金牌法則》──不只讓飛魚菲爾普斯拿下史上最多的奧運金牌,更有助於讓我們都能追求人生中的勝利

參考連結:你是在進行目標管理,還是只在管理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