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女兒的一席談話,讓我動心起念想要寫下這一篇。
我的女兒現在是個國二生,但她突然想去補托福和多益,我當然也樂見其成。她從小就有一個很妙的習慣,那就是她和她媽媽幾乎每天都會「討論」作業或其他功課,其實我一直不太喜歡,但她們母女倆卻不顧我反對的樂此不疲。聽起來是個蠻正常的動作啊,為什麼我會不喜歡呢?昨天就是個好例子。
她從補習班下課回來後,一時沒見到她媽媽的人,於是她就走進書房問我,原來是她在上課時抄了一些都是英文縮寫的筆記,而她不記得那些縮寫代表的是什麼。我冷冷看了一眼後,沒有直接告訴她答案,而是轉身在電腦上用google打入其中兩個縮寫,果然就出現了那些縮寫的中文翻譯;不僅如此,我隨便點進一個網頁,那個網頁還畫了一個這些縮寫的關係圖,基本上就跟她在補習班抄回來的沒什麼不同,而且解說還更為詳盡。
我接下來板著臉跟她說,這不是我第一次跟妳這樣說了,一有問題就想要問人最快,那什麼時候才能自己把書念好?把答案找出來有那麼難嗎?別以為我指的只有上網搜尋,我去年書展幫妳買了那一大本英文文法書,妳是不是翻都沒翻?現在去給我拿出來,看看上面有沒有妳要找的答案!
後來她看了那本書,果然不但也能找得到那些縮寫的解釋,而且延伸的講解比我剛剛隨手搜尋到的網頁還更詳盡。我正色跟她說:其實妳自己想要多念點東西也是好事,所以妳說要去補習,我也就二話不說的答應妳了。但是我覺得妳始終沒有搞清楚,書不是靠別人講解給妳聽的,而是要靠妳自己弄懂的;為了兩個小時的課程,去程和回程要搭公車加上火車的花上將近一個小時,結果妳連抄個東西回來都還搞不清楚是什麼,那真的需要浪費這些時間嗎?再者,假如妳去個補習班上完兩個小時的東西,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花一個小時就弄得懂,那又何必去補習?
接下來,我進入【一談就贏】的臉書社團,把我不到一天前才回別人的一句留言展示給她看:「具體該改進些什麼?先從大家不要只把記筆記當成優先事項做起吧!即使你把我講的每一個字都記下來,又有什麼用呢?我跟你保證,只要你能在現場即時反應,把我們設計的每個活動都設法做到最好,接下來那個肌肉記憶會讓你記住一輩子,遠比你當下抄起來的每個字都還更有效。」然後我對著女兒說,「我連對自己的學員都這樣說,而妳是我的女兒,萬一連妳都不知道這種道理,不覺得很可笑嗎?」
其實,不只我自己的小孩,包括成人在內,我見過無數人都有相同的傾向:
1. 希望有人能直接告訴他答案;
2. 只用耳朵來吸收,既不用眼睛去觀察,也不用腦去理解;
3. 先記憶再思考,或根本是先記憶然後根本不思考。
我是個從小孩子滿月就開始每天親自接送到托兒所的爸爸,一路到了小學高年級才交棒。我看到我女兒在幼稚園小班及中班的英語學習的成長讓作為爸爸的我都羨慕不已,但在大班時,因為原先的幼稚園換地方了,換去一個更有名且更貴、標榜蒙特梭利式的幼稚園後,英語卻不進反退,而且退步的程度讓我心驚。小學二年級時,也不知道學校怎麼教得那麼好,她一開始就學會用心智圖法寫筆記,讓也花了一些時間學心智圖的我,覺得現在的教育真先進;到了現在,她卻又走回條列式把老師講的所有東西抄下來的老路子,而且顯然不是每項都有聽就會懂。
這是她一個人的問題嗎?在我自己執教的【一談就贏】中,我看到許多人振筆疾書的做筆記,用寫的也好、用電腦打的也罷,好像要把我講的每一個例子及每一個字都抄下來才甘心;偏偏我的語速又驚人的快,讓他們覺得無比吃力。
公開班的這群人還算是奮發圖強的呢!當我去企業內訓時,許多人經常聽都不聽、直接把每張投影片都用手機拍下來,甚至還有人下課時會主動來說,能不能把投影片的檔案給他們,或者是提供更完整版本的講義云云。別的老師之所以會拒絕這種要求,最主要是有版權及智慧財產權的顧慮,又或者更直白一點說,假如每個老師都把投影片給大家,那豈不是接下來都沒有人要請他們去教課了嗎?很快應該就有很多山寨版出來了。
但我自己拒絕的最大原因還不是這個。我之所以會帶著惋惜的心情拒絕這種要求,是因為我很想告訴每個以為用這種方式才叫學習的人:假如你連跟上我的速度的能力都沒有,你什麼時候會做的跟我一樣好?又什麼時候才會做的比我更好?
很多人都覺得我的這番言論很刺耳,所以有些企業會愛我愛的要死,有些企業會邀我去上過一次課後就列為拒絕往來戶,因為他們覺得我的配合度實在差,連給個內容更詳細的講義也不願意。假如你看到這一段也覺得刺耳,容我不客氣的跟各位報告,我自己的小孩在不到十歲時聽的也是這番話,而且口氣只會更嚴峻、而不會更溫和;假如都已經出社會的大家連這種話都聽不得,大家幹嘛去笑對岸小粉紅的玻璃心呢?我們自己有許多人的玻璃心也不惶多讓啊!
我自己從小是個很平凡的小孩子,在很多方面的表現一開始甚至可以用「差」來形容;隨著求學過程以來的不斷調整和改進,中間也經過不少次的路線修正,後來的我在多個領域及多個位置上都能出類拔萃,而且不客氣的說,是面對世界級的對手也依然名列前茅,所以我一直在想,我跟多數人一樣都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而且我也不是那種花了大把銀子靠著菁英教育培養下的產物,那麼現在許多人的學習成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
我後來發現,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大家其實弄不清楚:
你學到的是知識、還是資訊?
你培養的是能力、還是技巧?
這也是我為什麼今天提筆寫下這一篇,我不僅想寫給我的女兒看看,也想寫給許多來上【一談就贏】而尋求突破的朋友看看,更想和更多有志提升自己、卻找不到關鍵到底在哪裡的朋友分享,會不會是你一直在用錯誤的方法及心態去學不同的東西,而且還認為不同的東西會有著相同的學習軌跡,然後才造成今天這種進三步、退兩步的窘境。
可以參考本篇最上方的圖示,應該會對接下來的說明有更詳盡的理解。
首先,不管你是中學生、大學生、或甚至成人學習,萬一你只會把老師上課說的內容整個記下來,那你所記的其實連知識(knowledge)都還不是,而只是資訊(information)
至於何謂知識?何謂資訊?用下面這張示意圖來看,可能更甚我們再寫上1,000字來講解。唯一想要提醒大家的是,萬一你上完一堂課得到的連資訊都不是、而是資料(data)的話,我們常說的「garbage in, garbage out」指的就是輸入的都是這種東西;偏偏我們在企業運作時,經常有人輸入數千萬、甚至數億元打造的系統的也都是這種垃圾,也難怪做出來的決策會荒謬到可笑的程度。接著就有許多人怪系統不良、老闆太蠢、決策僵化、……最後得到的結論就是自己懷才不遇,所有當下的問題都是別人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問題;站著講話不腰疼,但你可知道,我平常見到的人之中,可能有超過85%的人都只習慣處理資料和資訊,而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可以、也應該累積並運用更多知識?所以,你是根本不自覺自己有什麼問題,還是害怕想起來?
然而,即使你也學習並累積了知識,但是你還是可能只侷限在知道了些什麼而已,到底該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呢?你可能就要設法讓自己通曉更多技巧(skills)。
不過,就像所有上過【一談就贏】的朋友都能琅琅上口的一樣:知道不等於做到。具備了知識和技巧之後,要設法把這些知識和技巧轉化為各式各樣的能力(capabilities)。以談判來說,你可能知道了談判的各個步驟及應該注意的事項,你甚至也學會了許多諸如把餅做大或開高殺低等種種談判技巧,但接下來你該做什麼呢?就這樣直接上談判桌了嗎?還是你該知道什麼時機上場才最好?上場時又要先做什麼、才會讓對方卸下心防?對方的種種動作是不是又有玄機?假如自己想要在實戰前有些練習的話,又該怎麼掌握練習機會?能夠理解並進而掌握這些之後,你才有足夠的能力去實踐。
所以,就以前段最後一點提到的掌握練習機會來說,我個人覺得,與其花那麼多力氣去寫筆記,不如在每次的練習之後都具體寫張檢討表,我相信這一定會對你的實務談判能力的增強最為有效。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在【一談就贏】的頂尖高階班上課之前,請大家先去進行一場實務談判、然後寫下一張談判紀錄表;無論你覺得自己這場談判進行的好或不好,接下來是不是能夠更好才是重點,而且是馬上就應該要能更好。
不只談判,其實銷售也是一樣。你可能知道許多銷售流程及理論,然後也學會了許多包括拒絕處理和締結成交的技巧,但接下來實際向顧客銷售時,你就會順風順水的讓對方點頭了嗎?相信多數從事過業務銷售工作的朋友,都知道實際上會遭遇到多少困難;因此,該怎麼建立信任?該怎麼樣才讓對方知道自己正在用心傾聽?又該怎麼發問才不會碰到鐵板?要突破這些關卡,有時你會需要培養出更高的同理心,有時你會需要不屈不撓的毅力,而不只是知道如何做(how)就行,而要能讓自己真的能夠做得到(be able to it)。
從我轉換跑道來當個企業講師以來,我一直專心致志的就是在協助大家進行這個過程,也就是設法讓大家從單純的知識和技巧面、進而成功轉換成真的能用得出來的能力。老實說,在一開始時頗為挫折,因為不斷會有企業要求,要在一天7個小時之內塞進愈多的內容愈好;為了擔心有人說這不夠落地或不夠實用,還會要講師們少講一些理論、多講一些技巧。希望今天這篇可以讓他們這些學富五車的人明白,即使你要求我們「講」了一大堆技巧,但台下的學員回去還是只會做他自己的那一套,這樣的培訓又有什麼樣?會像我這麼直言不諱地在課堂上跟大家說的講師應該不多吧!因為我向來會對台下的學員說,其實他們根本無須把我這一整天7個小時講的都要聽懂聽會,只要能把其中一點學會到回去會用,甚至能在上課後把一個一直打不通的關卡給打通了,我覺得就是功德無量了。
其實,真要我說,即使同樣是我自己設計的課程,我覺得【一談就贏】的進階班和頂尖高階班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樣子:我們不需要學那麼複雜的理論或架構,我們只學一件事情,然後我們花一整天把它一練再練到就是會用為止;到了頂尖高階班,我們把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用更結構化的方式來拆解運用,接下來花兩天來練到你比多數人都強為止。坦白說,假如你想學的只有知識和技巧,不管是企業內訓或公開班,其實你去上別的老師的課程就好,因為我的課程焦點不在於此;但是,萬一你想要讓自己真的能做得到、接下來更能做得好,或許你一開始不會習慣,但我相信我的課程會更適合你,因為我們的確有許多人就這樣開始讓自己從知道邁向做到。
沒有不敬之意,因為我自己也上了許多教學設計的課程,但根據我幾年下來的成功經驗,再對照我在國外許多一流學府所參加過的培訓來看,體驗式教學是種很棒的方式,但許多人為了進行體驗式教學、而把課程設計成體驗式教學,在我看來就有點疊床架屋,說的更直白點,那的確提升了學員的參與興趣,也讓整體課程看起來更熱鬧了,但半數以上這樣的課程卻也因此浪費了時間,讓學員花了一整天7個小時,結果卻和我在前面用來提醒我女兒的一樣,其實他只學到了靠自己自修也該1個小時就學會的知識量;最慘的還並非如此,而是你以為自己累積了不管是1個小時的知識量也好、7個小時的知識量也罷,但你得到的充其量就是知識、甚至很多時候其實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什麼都不是,而當你離開課堂、回到現實生活中,你做不到的還是做不到,徒然留下熱門打卡和更多的嘴砲。
我自己也在自己的課程結合了許多非講述性的活動,很多人也以為那就是體驗式教學的應用,搞不好還有人會誤以為是跟其他老師一樣的「硬」用;但我可以跟各位保證的是,我所進行的每個活動、提到的每個例子、甚至執行的每個動作,都有它在教學上的意義。能在我不過度提式或解釋的情況下瞭解這些動作或事例所為何來,你就會從中養成你所期待的能力。當然,我的課程不是毫無缺點;最離經叛道的其中一點,就是教科書要求我們做講師的要能在活動後收斂整理,但我卻認為這只會造成學員愈來愈懶,最後還是只期待一個簡單的固定答案、而且還需要有人告訴他那些答案。假如我連自己14歲的女兒都無法忍受這種學習習慣,我又怎麼會因為市場上的盲目要求就妥協?因此,我只能誠懇地跟大家說,我相信這種非傳統式的學習方法只會更好,我也相信世界級的人才不會是靠著抄筆記養成的,更不會是靠著老師給答案來訓練出來的,其他的就只能交由市場來決定。
最後,有了能力就夠了嗎?能力只是你能做到些什麼,不代表你每次都能做得到啊!然而,就我們的訓練來說,我們不僅期待你每次都能做得到且不犯錯,而且我們還希望你能一次比一次更好、一天比一天更好。因此,培養出能力之後,我們還會希望你把這些能力的運用養成習慣(habits),最好能像呼吸喝水一樣自然。
該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呢?就拿我對著現在的公司同仁一項簡單的要求來舉例吧!當我提出一項要求、或給出一個指令時,我不希望他們只能回答「好」或「我知道了」,而是在答應的第一時間,就要能同時回答我,到底預計何時(when)能完成。簡單說,你不只要瞭解我說的是什麼,你同時也要能即刻思考自己該做些什麼,而且設法要求自己起碼能簡單想想接下來的步驟該包含哪些、手頭有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完成、自己又還有沒有其他事情會產生時間上的衝突,接著就是在最短時間內做出反應,告訴對方自己預期會在什麼時候完成。經常這樣練習,而不是一定要寫完一整份提案報告才能做完詳盡評估,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能力逐步提升,你也逐漸能夠從熟練到精通的養成習慣了。
道理或許很簡單,但關鍵在於要去做才行,而且要能讓自己能夠確實做到。
祝每位朋友都能朝向世界級人才之路邁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