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irbnb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irbnb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Uber out,其實我並不意外…

Uber宣布退出台灣市場,其實我並不意外,我意外的是,怎麼到現在還沒有其他業者跳出來擁抱這個商機?


由於某位網路大神cue到我,總覺得自己該回應一下,以免失禮。我的意見其實很單純:我未必支持Uber台灣這家公司,但我無比歡迎專車或網路叫車這種新經濟模式,連帶包括Airbnb和其他共享經濟的新模式,我都很樂意支持。

下一個問題是,台灣的政府願意跟Uber談判嗎?無論表面上看起來如何,我認為政府其實沒有給Uber太多選擇;然而,我必須要持平的說,假如真把Uber和政府之間的角力當做一場談判,Uber顯然也笨的可以,絲毫不懂該如何談判。

首先,Uber在台灣選擇的策略,顯然是要把消費者的支持和喜好當作籌碼,逼政府就範而就地合法。

我是個百分之百支持市場經濟的人,我認為台灣多數的問題,其實來自於我們不是個自由市場。然而,對Uber來說,若把爭取顧客的認同和支持當作行銷策略或公司的根本原則,當然沒有什麼不對,但它若把這種認同或支持,當做自己最大甚至唯一的籌碼,那就是大錯特錯,因為我們政府最不在意的其實就是民意所趨及消費者權益,你拿一個對方只有表面上會在意的東西當做自己最大的籌碼,焉能不敗?

再者,在談判中,很少有只關乎談判雙方的情況發生,一定會有一些第三方,而且鮮少是「公正的」第三方;在這個事例中,那個第三方就是舊有的計程車業者。要嘛你就拉攏政府後再去跟計程車者談,要嘛你就先拉攏計程車業者後再去跟政府談,在籌碼有限的情況下,你同時跟兩邊宣戰,你覺得勝算會有多少?這就是為什麼我開宗明義就說,我對Uber的退出毫不意外。

很多人大罵政府開倒車而阻礙了創新的腳步,我實在不想跟風而因為這件事而加入罵政府的行列。不代表我支持政府這樣的做法,而是我們的政府該優先解決的問題太多了:偏重財團而不敢對很多大企業開鍘、疊床架屋而公務效率低落、許多不該花的預算持續不斷的亂花一氣我們根本不用奢望要如何創新而跟上時代的腳步,光想想這些幾十年不變的老問題若能設法減輕(我還不敢用「解決」二字),我們大概就該開心的求神拜佛了吧!

簡單說,我完全不期待政府能創造一個足以推動新經濟的環境,我也奉勸大家不用痴心妄想。然而,讓我意外的是,怎麼到現在還沒有其他業者跳出來擁抱這個商機?政府或現行法規的確有許多限制,但我們的強項之一,不就是鑽出一條生路來殺出重圍嗎?既然看到這個市場的確有前景,怎麼不會有其他本國或外國業者也來搞個叫車平台?

即使在Uber退出台灣市場之前,Uber在很多國家也從來不是沒有同類型的競爭者,包括美國的Lyft、印度的Ola、中國的滴滴或神州。台灣或許沒有那個市場讓多家不同網路叫車業者同時生存,但當Uber不玩了之際,你告訴我說我們只能走傳統小黃的回頭路,你叫我怎麼相信?

看到一篇報導,不少Uber司機大吐苦水而人心惶惶。在那篇報導中,許多人後來轉為全職的Uber司機,一個月收入據說有67萬元,是他們原來正職工作的近2倍強,加上更彈性自由的工作型態而不用看老闆臉色,所以他們乾脆把開Uber當做正職。

我對那篇報導並不存疑,因為我自己就曾經在台中搭到過一趟好有禮貌的年輕人開的Uber,我上車時聞到濃濃的全新皮革味,順口問了一下,果然發現那是台剛交車不到兩個禮拜的新車,而那位年輕人真的是專門買台新車來全職當Uber司機的。

可想而知,在那篇報導中,生計受到影響的Uber司機無不大罵政府不夠開放,但他們同樣也抱怨Uber說走就走而不顧他們死活。文末,還有幾個司機殷切的期盼Uber將來會回心轉意,重返台灣市場。

我不覺得Uber會重返台灣市場,我甚至不覺得Uber即使重返台灣市場後會有什麼更好的發展;但我從那篇報導所看到機會的是,現在有一批司機正在等待有人給他們工作,而且我們周遭有一大群消費者,已經被Uber教育好了而等著合適的網路叫車服務,只要有任何一個能投出曲球而規避符合現行法規的新興平台業者出現,它同時可以獲得服務提供者服務使用者兩大塊族群,還有比這更好的機會嗎?

會不會嗅出我的感想中對Uber有些不友善?別擔心,我到其他國家時,還是會選搭Uber的,因為我確實喜歡這種型態的服務和所能帶來的好處。但對Uber台灣而言呢?之前的糟糕經驗(之前的不良經驗請點此),讓我其實還蠻慶幸它能關門大吉的;萬一Uber繼續經營下去,以台灣的市場規模來說,可能容不下另一家同性質的網路叫車平台,而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管理不良的Uber很可能會沒有改善服務的動力。

不要因為一次的糟糕經驗就否定台灣的Uber這家公司?很不幸的要跟各位說,我選擇寫出來其中一次的糟糕經驗,不代表我只遇過一次的不良經驗;能把顧客放鳥而事後毫不回應,我不相信它在乘客安全或許多人關切的繳稅問題上會有多少令人安心的保障。想要聽一個對比嗎?在Uber進入台灣之前,我曾經打過3次客訴電話給台灣大車隊,而在Uber已經進入台灣時,我又打了另外2次客訴電話給台灣大車隊。結果呢?前後5次台灣大車隊都給了我還算OK的回應及後續處理。所謂OK,就是未必高度滿意、但卻起碼能夠接受的結果。就我的經驗來看,一個是事後幾度反映而沒有回應的Uber,另一個是起碼每回都沒有虛應故事的小黃業者,就算後者只能拿到70分,但對應我認為在服務缺失補救上0分的Uber,我跟許多Uber支持者的經驗和觀感其實是有一段差距的。

傳統的計程車業者能否轉型而能承接這股商機呢?我覺得不但它們會有這個機會、而且它們理應要有這個企圖心,因為市場需求顯然就擺在那裏。

我曾經和一位偶遇的計程車司機聊過,大家詬病的傳統小黃司機缺點,這位仁兄一樣沒少:車又髒又舊、還充斥著他本人留下的煙味;全程叨唸不休,而且車也開得相當隨興,對乘客和路上的其他人車都帶來很大的風險。我用很客氣的口氣和他聊聊這些狀況,他或許看出來我沒有惡意、又或者他本人也不是壞人,他用無奈的口氣跟我說,「我就是甘苦人啊!要不然我還能怎麼辦?」

很多傳統的小黃司機,或許當初真是迫於生活無奈,才來做這一行。我可以理解他們之中的有些人無力在短期內改善硬體設備,但我很遺憾地要跟他們說,不是每一位計程車司機都像他們一樣,用過去的失敗當作今天持續沉淪的藉口。

當了一個講師之後,由於我得四處搭車去上課,我遇到的計程車司機更多了。他們之中有許多人,其實年紀已經不小了,開計程車也已經開了一、二十年。上了他們的車,不但整齊清潔,而且司機本人還彬彬有禮,態度之禮貌和服務周到的程度,恐怕會讓很多空服員都覺得汗顏。

同樣的,我也很喜歡和他們聊聊。我發現,他們當初來開計程車時,和前面那群大家並不喜歡的司機一樣,都是因為生活所逼而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做。但是,他們願意精進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上用心;雖然未必念過很多書,但他們依然盡可能的找出方法,讓顧客坐上車的享受和舒適感能夠提升。於是,一、二十年過去了,他們不但把孩子拉拔大了,還有人累積了不只一間房子的資產。

在我看來,傳統計程車模式並不該是所有司機的原罪,之中有很多其實並不年輕的司機,早知道該如何適應時代潮流而轉變自己。當我們老是用Uber一定又新又好、而小黃一定既老舊又服務不良的二分法來談Uber相關議題時,其實那並不是完整的事實。

別再只把責任或期望放在政府身上了,台灣還有沒有創新的希望,若我們還指望著政府能幫我們做些什麼,或許我們自己也不夠資格享用什麼創新帶來的好處。對我來說,我對這塊土地還有信心,我相信一定還有人能突破障礙而提供我們需要的服務,而勝利的果實終將為不怕失敗的勇者所享有。



延伸閱讀之一:一年後重遊北京,吸引我的不再是長城或故宮,而是他們求新求變的活躍競爭力

延伸閱讀之二:「用服務精神,爭取第二次生意的機會」一位讓我領悟良多的計程車司機

延伸閱讀之三:從Uber司機得到的三點啟示

延伸閱讀之四:我的Airbnb初體驗

參考連結之一:另一篇Uber 在各國面臨的法規問題相關報導

參考連結之二:從 Airbnb 說起,整天喊著顛覆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在紐約踢了大鐵板?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我的Airbnb初體驗

端午連假,假如寫的還是工作或職場相關的議題,我自己都會覺得過意不去。

這樣好了,來談談之前我去波士頓的那趟行程吧!


這趟行程,是我第一次使用知名的Airbnb網站。以往出國,我都是選擇當地的飯店,而且我還很自豪於自己找到便宜飯店的功力,甚至還寫過兩篇文章來分享(其中一篇請點此)。畢竟,能在曼谷花不到台幣3000元住到交通便利的五星級飯店,以及在歐洲都能在台幣5000元以下找到一家三口住起來夠舒適的飯店(有的竟然還有三溫暖及游泳池!),我想我的飯店搜尋功力應該不算太差。

沒想到,這次打算來去美國波士頓、參加哈佛大學的談判學程(Harvard PON),卻踢到好大一塊鐵板。(關於哈佛談判學程的參與經驗請點此)稍微近一點的旅館,即使只是二星的接近汽車旅館等級,居然都要價一晚起碼9000元台幣!我一則不是很想住這種等級的旅館,再則那麼多晚住下來,那個花費可不得了,於是,我就展開了我的Airbnb初體驗。

後來我才發現,就在我去的第二週,居然正好是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她們還請到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來演講。想當然爾,許多畢業生父母會來躬逢其盛(我女兒若哪天念得到哈佛,我當然也不會錯過她的畢業典禮)。所以,周遭的飯店旅館不只是費用水漲船高,很多稍微像樣的飯店根本是一房難求。

主辦單位沒有幫我們安排住宿嗎?其實有,而且是一家地理位置相當方便的飯店,但我一看到給我們的「專屬優惠價」是一晚675元美金,也就是超過22千元台幣,在學費已經不便宜的情況下,我只好敬謝不敏了。

Airbnb的房源,其實就是所謂的民宿。雖然也有一些是專門用來出租的日租型套房或公寓,但有很多其實是當地人自己的房子,也就是共享經濟的另一種實踐,你得和屋主共居一個屋簷下,很多設施都要與屋主共用。

所以,跟國內很多以「民宿」為名的經營模式不同,沒有人會幫我們鋪床或準備早餐,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單純就是找一個落腳的地方。


所幸,使用介面相當容易,所以即使我之前沒有使用過,也馬上就能上手。

由於我有預算考量,又不想離得太遠,所以我首先以「區域」來搜尋,接著也同時用「價格區間」來過濾。

「區域」搜尋時,我一開始並不習慣。以往在用Agodabooking.com來搜尋時,可以有飯店的確實地址讓我們可以再行google究竟有多遠,甚至還可以在Tripadvisor上看看之前房客的評價如何。

Airbnb上的民宿,在確定要訂之前,只有一個大概的地理位置。當然,你可以從房東的文字敘述中,大概猜測交通是否方便,或離你要去的目的地究竟有多遠。之前房客的評價中,也可能可以看出來交通到底方不方便。但是,這些多半還是比較主觀性的敘述,即使已經寫得清楚的像「距XX地鐵站步行只要5分鐘」或「哈佛大學步行可達」,實際到現場時,還是會發現有些差距,只是差距到底是大還是小而已。

用「區域」和「價格區間」搜尋完後,我接下來會看它們的「評價」,決定到底要住哪一間。Airbnb也有個詢問的功能,讓你可以在預訂前就詢問屋主一些相關問題,諸如交通動線或該如何洗衣等。

根據我這次的經驗看來,評價和詢問回覆的積極度幾乎是正相關的。有房東根本不回、有房東回的讓你看起來就覺得不想去住,而回覆內容能讓人滿意的,大概都是五星級評價的房東。若是真要比擬,大概就像國內的雅虎拍賣一樣,賣價便宜的所在多有,但評價滿分的通常會比較客氣、也比較值得信賴。

不過,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時正值哈佛畢業典禮,我的選擇其實不那麼多。

而且,就算當時正好還沒被別人訂走,也不是每個房源都能直接即時下訂,而需要房東先行同意才行。也就是說,若是自己的大頭照看起來就一臉壞人像,又或是自我介紹的描述看來就不正經,別說我們想不想去住,恐怕房東就直接把我們打槍了。所以,跟飯店型的訂房網站比起來,Airbnb上不太能抱著「有錢就是大爺」的心態想訂就訂,而在預訂之前得經過一段蠻有趣的互動過程。

而且,住完之後,房東和房客可以互給評價。在搜尋過程中,我就看到過一位大陸去的遊客,雖然給了房東盡善盡美的評價,但房東毫不留情地用評價猛批,指責這位大陸遊客的衛生習慣不佳、把整個房間和廚房都弄得亂糟糟等。就以這個例子來說,我原本也希望去住那一間,但最後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我相信房東不會無的放矢,而他現在肯定對中國乃至亞洲籍的遊客都沒有好感。在還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我不太想花時間去向一個陌生人解釋,台灣和大陸究竟有何不同。

最後,我終於找到兩家適合的房源。前一家較小但較便宜,我決定第一週就住在那兒。第二家稍遠但較大,由於我的家人接著將到波士頓來跟我會合,順便讓我的女兒體驗她的初次美國行,所以我們第二週將改住那一家。

第一家的房東叫Debra,她是一位有兩個小孩的單親媽媽。房子整間小小的,但距離我去哈佛上課的地方走路就可以到,所以有一好就沒二好。

房間整齊清潔,倒還不錯。但得和另外三個人共用一間浴室,也只能和他們共用一個冰箱,這就是一個難得的經驗了,因為我上次有這種經歷,可能得回溯到大學時代。


連我共四個人擠在一個屋簷下還不稀奇,房東還養了一隻狗、一隻貓、和一隻比貓還龐大的兔子。幸好我很喜歡動物,每天都和那隻小狗玩得不亦樂乎。但若是一位不喜歡寵物的人來住這家,應該會度日如年而以淚洗面。


有了第一家小而美的體驗,到了第二家,我當場嚇傻了!那是一棟兩層樓的獨立房屋,主人在我第一天入住時,跟我握手表達歡迎後,馬上和他老公飛去杜拜度假了。所以,整棟房子除了他們的臥房外,主人熱情地歡迎我自由運用所走的其他空間。


於是,我們享用了在台灣很難享有的大客廳、大廚房、不只一間的書房、還有自己的花園和車庫。環境之舒適典雅,讓我女兒直嚷嚷著未來應該住搬來美國住;我不想打破一個小孩的美夢,因為我們應該負擔不起在波士頓的這樣一棟房子,不過有夢想畢竟是好的。


就像我有一位朋友坐Uber而坐到保時捷一樣,Airbnb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你有機會能住到一間自己可能一輩子買不起的豪宅,但始終弄不懂,為什麼看起來如此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屋主,還願意與陌生人分享他的居住空間。

而有了一個大廚房的好處,就是在美國也可以繼續享用老婆的好手藝,而正好又在龍蝦滿滿是的波士頓,我們連續好幾晚自己下廚享用龍蝦吃到飽,也算是這趟波士頓之行的一大亮點。(對龍蝦有興趣的朋友請點此
 


延伸閱讀:這趟美國行的搭機體驗
 

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

用優惠價格訂到好飯店的小秘訣

出國旅遊,你會怎麼訂飯店?

正值農曆春節,許多人會選擇利用年假出國旅遊,若不跟團而要自由行,如何用實惠的價格訂到想住的飯店,就是一項學問

我不是民宿控,多半還是以飯店為主,所以Airbnb到目前為止還不是我的選項

雖然在某些國家,可能三星級的也就可以了,但我當然還是以挑那種俗又大碗的選擇為優先。舉例來說,各位可能在FB上看到我住的都是些還不錯的飯店,但事實上,去年暑假在阿姆斯特丹住的那間公園廣場酒店,一晚要價台幣五千多元,大概已經是我在各國旅遊所願意支付的飯店房價上限了;那還是因為我帶著家人小孩出遊,回國前的行李又多,所以我特別找一家出火車站就走得到的飯店。倘若不是受限於特定的位置及文通便捷度,我肯定可以在當地找到更便宜的選擇

更具體的來說,我在東京或上海,大概住的飯店都是三、四千元之譜,而且等級大概都起碼是上海龍之夢以上;就算是歐洲的比利時布魯塞爾或德國法蘭克福,我大概也都只花四千元上下。最離譜的是曼谷,我最近一次造訪時,住的是一家交通便利的五星級飯店,但我正好撿到一個不錯的優惠,所以一晚的房價連三千元都不到

這也是為什麼我對國內很多要價上萬元一晚的飯店(實付價而不是訂價)望之卻步。我住過其中的好幾家,但除非是公司要辦特定活動而需要做面子,若是我自己的私人旅遊,我實在不願意花那麼多錢來「享用」那家飯店,而寧可花一半的價格在國外愜意入住

各位一定看過TrivagoHotelscombined等兩家比價網站舖天蓋地式的廣告,我雖然也用這兩家飯店比價網站,但我絶不會一開始就用比價網站來比價

由於各家網站都有cookie來追蹤使用者的查詢及登入,我有不只一次的經驗,發現先用比價網路站後,反而找不到同飯店最低的優惠,但若我用完比價網站後才進入某家如booking.comAgoda之類的訂房網站,訂房網站上的同飯店房價就會跟比價網站上是一模一樣的了

也就是說,要找到最低房價,先不要查價錢,而是先google出兩、三家你想要住的飯店,然後再逐一上各家訂房網站,找出那兩、三家飯店的優惠價格。那HotelscombinedTrivago什麼時候用呢?就是當你在某家訂房網站上看到同飯店的最低價時,你再上比價網站去做double check,因為你出發前可能會至少花個一、兩天搜尋不同房價,萬一正巧在你下訂的那一天,某家飯店正好推出更低價的優惠,你不太可能會把所有動作全部重做一遍,這時比價網站大概會是你最快速能再檢視各項優惠的選擇

當然,選定飯店、也選定最低價的訂房網站後,也別忘了用那個訂房網站的名稱和「coupon」這個關鍵字再孤狗一次,你會發現,某些網站會有5%10%不等的折扣(和國內信用卡的折扣不同),甚至你可能會發現,某家訂房網站若在它的澳洲或香港網站下訂,而不是在它的台灣網站下訂,搞不好會再優惠10%也說不定

至於國內信用卡跟特定訂房網站配合的特惠折扣,包括富邦、花旗、國泰世華...等各大信用卡銀行都經常性的有這些優惠。在使用這些信用卡優惠時,有三點必須注意

1. 千萬不要看到A銀行和B網站有配合7%優惠,就傻傻地直接前往B網站訂房,昨天提到的比價動作還是不可少,而且得先照昨天提到的順序,先確定要在哪家訂房網站訂哪家飯店,接著再來看自己的信用卡還有沒有什麼折扣

2. 這點最重要。我最喜歡的是那種只要持該銀行信用卡而在某特定網站訂房,僅須打個銀行0800用電話登錄,之後便會在帳單上依當時的結帳金額折7%給我;只可惜,這樣的行銷活動屬於少數。

比較常見的是,銀行會要求你用銀行所提供的連結進入一個專屬網頁,而在那個網頁完成結帳手續後,結帳金額就會直接折掉7%

直接折?這樣不是更好嗎?偏偏我有不只一次的經驗,是C飯店在D網站上明明只要價3500元,但若透過E銀行的專屬連結進去D網站訂房,同一家C飯店可能變成要價5100元。這樣別說折7%了,就算折17%給我,一樣還是不划算啊!

3.一律折10%」和「最低9折起」有什麼不同,相信都不用再跟各位強調。但很多銀行的優惠活動,不但並非所有目的地國家都一定適用相同折扣,而且並不是每家在那家有配合的訂房網站上訂得到的飯店,都一定可以適用同樣的優惠活動。這點中信和HSBC都註明的蠻清楚,但我覺得很多其他銀行在活動說明上,針對這一點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另外,飯店大多是愈早訂愈便宜(而且很多訂房網站都可以免費取消),但假若你在二月就要訂暑假七月時的飯店,但銀行這波優惠活動期限只到六月底,那麼這個「六月底」指的是顧客下訂單的日期,還是顧客入住的日期,建議你還是先打銀行的0800問清楚,因為我兩種情況都有遇過,而且居然是同家訂房網站、但兩家不同的配合銀行活動辦法認定有異

最後一點小tips,很多訂房網站在愈來愈重視台灣市場後,最後結帳時都能選用台幣。但能選用台幣,不代表它不收你外幣交易手續費的1.5%

不過,外幣計費也不見得全是壞處。雖然絶大多數的銀行不同優惠都只能擇一適用,但我就曾經遇過佛心來著的富邦,同筆交易居然能同時適用不同優惠,也就是先能上某訂房網站訂房折掉7%,然後在期間內外幣消費滿額能再回饋一定金額,最後我還可以拿那筆消費去申請JCB的機場接送,可謂功德圓滿

延伸閱讀:訂房網站比一比 - 別忘了考慮風險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