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怒海戰艦》(Greyhound):湯姆漢克新手上路也能成功領導的4大關鍵

 在兩年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經把主演《決勝女王》和《攻敵必救》的潔西卡雀斯坦稱之為「信念女王」,因為她在前述兩部片子之中,都扮演了備受爭議且飽受打擊,但卻不顧他人眼光而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奮鬥的女性;那麼,假如用這樣的條件來看,誰又可以稱得上是我心中的「信念男神」呢?


最近推出新片《怒海戰艦》的湯姆漢克,應該會是我心中的首選。



《攻敵必救》和《決勝女王》都是我們曾經為之舉辦百人電影班的主題電影,但【一談就贏】電影班的首發班看的又是哪部電影呢?答案就是湯姆漢克主演的《間諜橋》。不只如此,環顧我的部落格文章中,除了《間諜橋》之外,湯姆漢克主演的電影就包括了《梭哈人生》、《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怒海劫》、《直播風暴》、和《郵報:密戰》,而這還不包括他早期主演的那些膾炙人口的好片:《費城》、《阿甘正傳》、《搶救雷恩大兵》、和《浩劫重生》呢!雖然他演的角色千變萬化,但他特別擅長演出那些能夠堅持自己信念的人物,栩栩如生的讓人動容。

在他最新推出的《怒海戰艦》中,身兼編劇的湯姆漢克飾演一位首次擔任指揮任務的艦長克勞斯,他要率領一艘戰艦灰獵犬號,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護一支英美商船隊伍橫越大西洋,避免在航程中被德軍納粹的潛艦部隊殲滅,英美聯軍的前線部隊以及人民也才能得到足夠的後勤補給。

相較於大家在銀幕上常見且較為熟悉的諾曼地大登陸或不列顛空戰來說,大西洋海戰是個多數人或許比較陌生的題材。但在二戰時德軍所實施的無差別潛艦作戰之下,萬一真讓德軍切斷了美國到英國及歐陸的補給,或許根本就不會有後來的諾曼地大登陸了,因此這樣的海運對同時代表自由世界的同盟國來說,重要性可見一斑。

《怒海戰艦》這部新片也算是命運多舛了,原定排定上院線的時間正好遇到美國疫情嚴重之際,於是就用7000萬美金把播映權賣給了Apple+影音串流平台。對許多今年預計要上映的新片來說,直接上影音串流平台或許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畢竟能像《天能》一樣、跳過北美多數院線而直接在全球其他地區發行的熱門強片不是那麼多。對我這個原本愛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來說,這段時間也算是有夠折磨的了;畢竟每天看Netflix也不是辦法,很多電影在家看和到電影院看還是很有一些差距的。再者,就部落格文章來說,能取材的新片也變少了,難不成我接下來該寫莎莉賽隆的《不死軍團》或走搞笑路線的《歐洲歌唱大賽:火焰傳說》嗎?必須很認真的說,就算《不死軍團》或《驚天營救》以動作片來說看起來好像很過癮,但總覺得這些為了影音平台而拍的片子、好像在節奏的鋪陳上還是有點怪怪的;從片中的場面和卡司可以看得出來,Netflix或其他影音平台在砸成本這方面絲毫不手軟,但不曉得是不是收視族群或在家看電影的環境等種種差異,總覺得許多節奏的安排和劇情的鋪陳很不一樣了,而我到目前都還只是勉強接受、但不是全然習慣而已。不過,或許之後也不得不習慣了,因為看來在疫情影響之下的世界會很不一樣,而其中一個影響甚鉅的就會是電影工業,甚至可能會徹底改變大家上電影院的習慣。

這樣的現象,其實在《怒海戰艦》也不難看到。整部片子其實刺激無比而節奏很快,但我總覺得,萬一要把這部片子拍成一部很值得一看的片子的話,似乎還可以再多加約半小時的鋪陳空間,否則就像許多影評所說的,除了湯姆漢克以外的角色都扁平到誰來演都無所謂,而我自己也認為,即使是湯姆漢克這個角色,他心中的轉折若能再多描寫一些的話,很可能就能讓劇情在層次上更加豐富。大膽的猜測,我不認為當初他們沒有這樣拍,但很可能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有許多地方都被剪掉了也說不一定。當然,持平而言,正如我們會提到的一樣,每種決定都會有它的優缺點,而多數決定都不會是從每個角度來看都成為一個最好的決定;就我們看到的《怒海戰艦》這個版本來說,能把一部海戰片、而且是二戰時期的海戰片拍得那麼緊張刺激,真的是相當少見了。我的妻女平常對戰爭片都不特別感興趣,但在看《怒海戰艦》時,卻因為不停歇的海戰場景而大呼過癮,所以顯然這個版本也會對特定族群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1. 決斷:湯姆漢克飾演的艦長克勞斯,當然是全片的靈魂人物。這個角色在片中的表現,當然也是我們最值得探討的對象。作為一位首次率艦出航的指揮官,在大西洋上遇見敵軍來襲,而且是多艘潛艦一起向自己的船隊攻擊,那樣的壓力當然驚人的大。他所面對的困境不只是敵重我寡的難以兼顧每一處攻擊點,而且還有一種孤立無援的心理壓力,因為德軍之所以選在那個海域發動攻擊,就是因為他們會進入一個空軍無法支援作戰的地點,即使全速前進,他們會有一段長達50小時的空窗期,就只能靠著自己和另外兩艘驅逐艦來作戰,但對手的潛艦數量卻多了一倍還不只,而且雷達或聲納還未必能準確掌握敵軍的行蹤。

在壓力下做出決斷,其實是我們在企業經營也經常會面臨到的狀況。許多人經常認為,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訓練,就集中在如何遇到問題時、答出正確的答案;然後一進入社會,通常很快就會破功,因為首先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先未必會找出問題並定義那個問題,接著就是我們不懂如何在壓力下做出正確的反應。在壓力下,人人都可能會犯錯,那該怎麼辦呢?難不成只能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最後反而是不做不錯嗎?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可以由下列三點讓自己能在壓力下表現得更好:

(1) 速度。包括【一談就贏】的訓練在內,我們有項許多人或許會覺得很奇怪的訓練重點,那就是速度。簡單說,壓力下一定會有所遲疑,大敵當前,當然不可能想都不想的就憑直覺反應,但你一定要強迫自己的思考速度能夠提升。當我思考的速度夠快時,即使壓力爆棚且因而減速,我還是可能會在最後一秒做出正確的決斷,但假如我連平常時的決斷速度都無法提升,一旦面對壓力、疲憊、或情況不斷變動時,整個團隊就會因為我的舉棋不定,而承受原本可能有機會更好的後果了。其實,不只上課,我自己之前在企業服務時也不斷的要求自己和整個團隊:寧可做出一個很糟的決定,也不要因為無法在時限內做出決定而失敗,讓自己在速度上能夠具體提升。

(2) 修正。有人或許會質疑,哪有人只追求速度、而不追求正確性的?即使你跑的再快,但假如往反方向跑的話,你依然不會贏過別人啊?這樣的質疑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所以當我們提升速度之後,我們要學會懂得修正。這裡的修正指的有兩個方面,一種是事中的修正,另一種是事後的修正。前者可能是你在做出一個決斷之後,當下發現了問題就做出了修正;對我來說,這樣的修正當然刻不容緩、一秒鐘都不能遲。就像《怒海戰艦》片中多次遇見敵軍的魚雷來襲一樣,你接下來可能只有幾分鐘的反應時間,而要讓那麼大的一艘戰艦轉向,可不是像打電玩一樣用搖桿操作就行了,所以你很可能只有幾秒能夠看清楚狀況、也只有幾秒可以做出決定、然後你也只有幾秒能清楚地發佈自己的命令,因為你的部屬也會需要反應和操作的時間。因此,你當然還是可以修正,但假如你沒有前一點提到的速度,你就會連修正的機會都沒有。

至於事後的修正,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檢討。我經常看到許多虛應故事的檢討報告,多半都是在上司主管要求下被逼迫寫的,也就是當事人本身並不覺得檢討有什麼重要或必要的情況下寫出來的產物。像這樣的檢討報告會有什麼問題呢?就是報告本身可能洋洋灑灑一大串,但即使列出了表面上的問題,卻沒有找出真正的問題點,更沒有寫出下次應該改進的方法;到了下次執行相同的活動時,同樣的問題卻都又出現了。舉例來說,假如這次活動發現的問題是沒帶到其中一項道具的話,只在檢討報告中列出一點沒帶到道具,就是一種偷懶而毫無用錯的作法;重點不在於你沒帶到哪一項道具,而是你為什麼沒帶到那項道具?是事前的準備清單沒有逐一核對嗎?還是交辦的對象不清楚是哪項道具?又或者是用來準備道具的空間不足所導致的?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後才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就像湯姆漢克的角色在其中一幕所說的,當別人在稱讚他昨天做的不錯時,他卻自責的說,「昨天做的一點都不夠好」。坦白說,多數人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存活下來都不容易了,更不要說還把對方的其中一艘潛艦擊沉;但對湯姆漢克來說,面對船隊的損失和傷亡,他卻還是覺得自己做得遠遠不夠好。其實,這也正是事後修正的最重要精神:永遠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也永遠能找出做的更好的方法

(3) 意志力。在《怒海戰艦》開始不久的第一次交戰中,湯姆漢克突然在敵軍潛艦逼近時、發現對方在雷達上的蹤影消失了,他馬上做出了一個決定,不是朝原先的方向追擊,而是整個轉向去試圖重新找到那艘敵軍潛艦;他沒有解釋自己為什麼這麼做、自己艦上的官兵也面面相覷地不知道這樣做到底對不對,但接下來卻神奇地發現,那艘敵軍潛艦果然又出現在自己的正前方,之後也順利地把對方擊沉。

片中或許把這個決斷歸因於湯姆漢克的信念,但我更重視的是做出那個決定的意志力。當你在領導一個團隊時,你一定會遇到自己做出的決定會讓大家不解或質疑的時候,而且最麻煩的地方在於,有時你自己也不知道那會不會是最好的決定、甚至那到底是不是個正確的決定;我不是勸大家非得一意孤行不可,因為就連片中的湯姆漢克,也會有私下找副艦長商量的時候。然而,如何做出決定是一回事,但當你做出決定之後,你就要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因為這個世界上或許不會有最好的決策,但三心二意的難以做出個決定卻肯定會導致失敗。

在【一談就贏】的思維班中,我們每次都會看凱文科斯納主演的《超級選秀日》。除了片中提及的談判技巧之外,其實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幕,是作為球隊總管的凱文科斯納,在最後不管自己的幕僚、教練、老闆、或甚至輿論及球迷有多麼不支持他的決定,他依然用第一順位的狀元籤選了自己心中的最好人選。當所有人因為他的決定而群起嘩然甚至謾罵之際,他依然堅信自己做出的是一個正確的決定。自信不見得會讓你做出最好的決定,但若缺少了強大的意志力,你即使能夠每次都做出最好的決策,但假如你太容易因為周遭意見或現實壓力所屈服的話,你也未必能看到開花結果的那一天。


2. 反應:在看《怒海戰艦》時,我其實一直會聯想到另一部片子《潛艦獵殺令》。原因不只是因為背景都是海戰、也不是因為湯姆漢克在《怒海戰艦》得對付的也是神出鬼沒的潛艦,而是在《潛艦獵殺令》中,飾演艦長的傑哈德巴特勒也是個首次擔任艦長的菜鳥指揮官。雖然風格和這部片中的湯姆漢克大異其趣,但相同的都是臨危受命的他們展現出了傑出的領導成效。

在《潛艦獵殺令》的其中一幕中,傑哈德巴特勒向對他的命令遲疑的部屬說,「萬一我每句話都要說兩次,我們大概就沒有機會活著離開這裡了。」在《怒海戰艦》中,湯姆漢克並沒有那麼冷峻,但面對反應遲緩且聽不清楚指令的部屬,他卻也用神情表現出不滿,讓對方也馬上道歉說自己不敢再犯。所以,不只領導者的反應得要夠迅速,其實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的反應也都要夠迅速。

假如你是一個被領導的角色,如何讓自己的反應夠迅速、而不是讓整個團隊因為你的失誤或延遲而被犧牲?其實重點在於平時的訓練及要求。很多時候我們會在公司中聽到這種耳語或聲音:「又不急在這一時,為什麼非要我們今天就做出來不可?」我不知道多數主管會怎麼面對這種質疑或挑戰,但我會開誠佈公地對我的團隊成員說,「假如有件事今天做或明天做都行,除非你能告訴我明天做為什麼會更好,否則一律都請選擇今天做;我最不希望聽到的,就是你認為為什麼今天不該做的理由。」對我來說,要找出任何不這樣做的理由都很容易,但我們的重點應該永遠都放在怎麼做會「更好」,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找出不做的理由上。

後來我更極端了,因為我會交辦一些不可能的任務給我的團隊成員。記得有位同仁要從副理升職為經理前,兢兢業業的他主動來感謝我給他這個機會,並且和我聊一聊過去一年的種種表現。在之前我並沒有在當下這樣告訴他,但我知道他接下來需要肩負更大的管理責任,所以我決定老實跟他說,過去我所交代給他以及其他人的任務,其實之中起碼有三成、是我交代下去時就知道不會成功的;他聽了相當訝異,反問我說,假如明知道不會成功,為什麼還要交代他們去做?我微微一笑地對他說,作為一家公司,我要的不是每個人都不會犯錯,而是大家可以從犯錯中學到什麼;萬一每個人都只做那些不會出錯的工作,他們就不會有從嘗試中得到能力提升的機會了。

假如你是一個主管、甚至你本身就是老闆,假如你只給你的公司同仁一些他們的能力足以應付的工作,我並不會認為你是個傑出的領導者,因為你不知道如何在平日就會練兵。我們在這篇文章接下來第4點會提到,對人的重視很重要。但假如你在意的只是任務是否被達成、甚至公司的營收表現如何,不覺得這很諷刺嗎?因為顯然你在乎事多於在乎人啊!而對人的重視代表我們得讓團隊成員每天上班都覺得賓至如歸嗎?當然不是,因為我們不是請他們來當客人的;相對來說,什麼是比他們的滿意度可能更適合的指標呢?假如你重視他們每個人的學習及成長曲線,也就是這個人在我們這個公司上班能否精進他自己的能力,我覺得那才會是對他及對你都更實際有用的指標。



3. 體力:片中另外一個讓人動容的一幕,是身為艦長的湯姆漢克緊張到不吃不睡,讓艦上同仁都為他擔憂。畢竟,其他崗位的船員及軍官都還會輪番去休息,但面對隨時都會被擊沉的壓力及恐懼,身為艦長的他知道,自己的責任重大、同時也無人可以替代;因此,即使他當然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很疲憊,但他卻選擇繼續支撐下去,連續50個小時都為隨時交戰做好準備。其中一幕中,他實在站的有些受不了了,於是請傳令兵幫他把柔軟的起居室拖鞋拿來,因為自己脫下軍靴都已經流血了;接下來敵軍來襲,穿著拖鞋的他就這樣繼續指揮作戰,而且成功擊退對方。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企業中奮戰的我們都絕不陌生,尤其在賣肝幾乎是一個常態的台灣更是如此。我常跟許多人說,不管是談判、銷售、甚至領導管理,很多時候根本不是在比誰比誰更厲害,而只要是堅持到底的那個人就贏了。假如一累了就神智不清而做錯決定,接下來可能更不知道要怎麼收拾。

因此,對一個企業戰士來說,體力真的很重要。曾經有好幾年的時間,由於我當時負責的業務範圍大了一些,所以我每個非休假日的平均睡眠時間只有三小時左右;我用的是「非休假日」而非「工作日」,因為我擔心大家會以為只有週一到週五才要如此,但其實不然。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領過加班費,但由於工作選擇的關係,我從連「責任制」這三個字都還沒聽過的年代,就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做朝九晚五的工作。

曾經有一次,我不但連續三天72小時都在工作,而且我不只是一個人埋頭苦幹就好,我還要指揮不同的同仁用最快的速度弄出成果來。就像片中的湯姆漢克一樣,其他同仁可以輪番去休息小憩一下,我卻始終必須保持清醒的繼續指揮。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經歷,我可以很誠懇地跟大家說,那真的很難熬,因為你必須保持著輕微亢奮,才可能始終維持著一定的運轉速度,並同時能對不同崗位進行指揮;中間其實就算能休息個2030分鐘都好,因為我在其他次的經驗也曾經這樣試過。但以連續72小時不停歇的那次經驗來說,我真的一刻都沒有休息的保持專注。這時該注意些什麼呢?由於你必須讓自己保持在比平常更活躍的輕微亢奮狀態,所以你會更容易失去耐心而生氣,所以你的團隊成員可能就會因而感到更大的壓力。我之所以把這段寫出來,不只是要表達個人的懺悔之意,而是要藉由自己的經驗提醒大家,萬一你也經常有需要和其他人一起熬夜奮戰,記得在保持清醒之餘、也要留意自己的言語或動作對別人造成的感受。當然,假如你在團隊扮演的是另一個角色,而你遇上的是因為長時間工作而不耐煩的主管時,也不妨對他有更多的同理心,因為那個狀況換了是你也未必會表現得更好。

我自己曾經在美商、德商、和法商服務過很長的一段時間,而我也在台灣本土公司服務過。假如要我回首過去那20年的工作經歷,我覺得老外CEO和台灣高階主管的最大差異之一,就是即使在過去那個年代,他們也很著重於經常性體能的維持。相較之下,假如讓我重新選擇,我選擇的未必是讓自己的工作時間更長(坦白說也很難更長了),而是會把其中一些時間挪去進行體能的維持,不管是跑步游泳等運動或瑜珈、打坐都好。曾經有位上司建議我,利用午飯過後去游泳,就算會耽誤到接下來的一點上班時間都無所謂;我當時以為他瘋了,但現在想想,我反而應該接受這個建議,並感謝他的支持和包容。

【一談就贏】曾經舉辦過兩次實例班,由學員把他們現實生活或工作中實例帶來,然後由現場參與的成員一起研討如何解決那些case。這個類似workshop的活動有兩大挑戰:第一,我們通常只用35分鐘處理一個case,而且是從了解那個case的內容做起,然後一路到產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可想而知,多數人會覺得這樣的速度根本不可思議。第二個挑戰則是,我們要在一天之內處理56cases,而到了最後一個case時,你會發現多數人連眼神都開始渙散了。

課後,有人來問我,Alex,你是怎麼做到保持全神貫注那麼久的?」我聳聳肩地對他們說,當我還在企業上班時,這不就是典型的一天嗎?我們每天要開五到八個預先排定的會議,而且每個會議都是不同的cases;中間我還得抓空檔去回e-mail及口頭交辦不同的同仁其他工作事項,然後永遠都會有同仁敲門回說,「不好意思,我可以臨時打擾總經理一下嗎?」我曾經統計過,在我擔任講師之前的兩個工作,我平均每天要做200~400個必須知會他人的決定,而這還不包括那些看過知道就算的e-mail或其他呢!試想,萬一你無法持續全神貫注個一整天,你該如何做出最好的決策?

因此,真要我說的話,無論你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上,假如你想把繁雜的工作做好的話,三件事情很重要:(1) 鍛鍊並維持夠好的體力(2) 對自己的要求高一點(3) 做好時間管理和工作分配。尤其是最後一點,我雖然絕對不算什麼時間管理大師,但我很清楚的知道,許多人或許在單項工作上可以做的比我好,但我其實只要在安排工作的優先順序上贏過別人,我的績效就會比其他人更好。



4. 對人的重視:在《怒海戰艦》中,湯姆漢克另一項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他對每個人的重視。即使只是一個小兵,他希望知道每個人的名字。當這個聲納兵做的很好時,他會主動問對方的名字並感謝對方;當他試圖叫其他人的名字而叫錯時,他不會因為自己本來就是第一次當指揮官而輕易原諒自己,他會讓自己把對方的名字叫對,並且向對方說聲對不起。不只如此,當艦上被攻擊而發生傷亡時,他聽到死傷人數後問的第一句話是:「死的那三位是誰?」這更代表了一種尊重,因為每個人都不應該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該怎麼在領導團隊時展現對人的尊重?下列三項重點應該確實把握:(1) 重視個體(2) 重視差異 (3)接受不完美。重視每一個個人,而不是以「平等」為名,企圖把自己疏於對每一個不同個人的重視詮釋為「一視同仁」;既然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他們之間原本就是不一樣的,了解並重視他們之間的差異,並且讓他們得到適如其所的發揮,他和整個團隊才會更如魚得水。

最近才聽到一群人對於人格特質的看法,我不知道他們到底對所謂的人格特質及如何在工作上運用懂得多少,但我卻不由得感到有些悲哀。在我自己的團隊領導課程中,我會提到了解團隊成員是其中至為重要、且應該在初期就先做好的一步。在了解他人之前該做些什麼呢?首先是要了解自己。因此,包括MBTIDISC之類的應用,其實對於那些不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人來說應該會幫助很大;然而,假如接下來你要用同一套邏輯去理解他人時,千萬不要以偏概全了。先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當這個人在做出任何一項行動或決定時,他真的都是根據自己的人格特質來做出這個決定的嗎?假如不是,你硬要用任何一種特定的人格特質分類去歸因對方的行為,到底意義何在?換個方式來問好了:當這個人做出一個決定時,請問他的人格特質影響的比較大,還是他當下的心理狀態會影響的比較大?我相信答案應該會是,會影響的因素和變數很多,所以我們應該儘可能地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對方,並且找出他之所以這樣做或不做的原因或思考路徑,而那絕對不只包括他的心理因素或人格特質,這才叫做重視個體,也才叫做重視差異,然後你才能在工作上成為一個更好的團隊領導者。

至於(3) 接受不完美,更是每個團隊領導者都應該設法讓自己做好的功課。喬丹或巴克利等NBA大神級的明星球員都曾經說過,自己絕對不會去當教練,因為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球隊的球員,做不出他們自己能打出的水準。然而,放眼史上的NBA,又有多少人能打的跟喬丹一樣?就連全盛時期的巴克利,也是MVP的水平啊!萬一他們的期望是每個球員都能打的跟他們一樣好,那恐怕只有在夢中做得到了。

然而,作為一個團隊的領導者,我們要的不是讓其他的成員都去做的和自己一樣,而應該把目標放在讓他們能夠發揮到最好。在這個過程中,有人甚至可能會在我們自己不擅長且不熟悉的面向上,做的比我們自己能做的更好,而這當然是個再好不過的結果;但會不會有人就是在某方面做得沒有自己能做到的更好?這當然極有可能,否則你也不會靠那個強項升到自己今天那個位置了。

因此,重點當然是要讓整個團隊更好,但過程中你就得讓自己接受許多不完美,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會驚慌遲疑,也可能都會犯錯。把那些犯錯都計算在內,在計畫或安排分工時針對那些可能的錯誤都預先配置好容錯的空間,你才有機會整合出最好的團隊戰力。

記得前面提到,自己永遠要想著怎麼做才能更好嗎?我們當然可以嘗試把這樣的精神貫徹下去,但在現實面上,我們同時也要能接受他人的不完美,然後繼續奮鬥下去。這裡的重點不只是要同時兼顧「更好」和「不完美」這兩個看似相悖的目標,另一個重點則是「自己」和「他人」,不要把對象弄錯了。萬一只會寬以律己、但卻嚴以待人,講再多的信念和刻劃再好的願景都沒用,你最終只會發現,自己是個沒有人會信服的空殼領導而已。



《怒海戰艦》或許是部還不夠完美的片子,但我們依然可以在其中得到許多啟示。電影如此,人生亦然。讓我們努力朝向讓自己成為個更好的領導者邁進!

2020年8月9日 星期日

如何成功轉調到自己想去的新單位或新職務?內部請調的3大地雷及4大關係人

「每天都讓我處理一些一成不變的瑣事,要申請調部門卻始終不同意我調,再這樣我實在待不下去了啦!」莉莉沮喪的這樣對我說。



莉莉在一家知名的半導體設備業公司擔任PM,從加入到現在已經快四年了,一直都待在同一個部門。一開始她覺得,能加入這家名聲響亮的公司是件很不錯的事,加上薪水待遇也都能符合她的預期,甚至工作壓力也不如她許多也在科技業工作的同學或朋友來得大,所以即使看起來部門的運作有些鬆散,但那時的她是很滿意的。

沒想到,這種運作鬆散的情況一直沒有改變,壓力不大的另外一面,就是許多這個部門所負責的專案常常做到一半就無疾而終。即使莉莉有心想要做出一番成績來,但部門主管和其他較資深的同事卻好像毫不在乎,讓莉莉的努力常常半途而廢;過了一年又一年,她甚至會開始感覺,自己的單位好像很不受公司重視,雖然一時三刻也還不至於有裁撤的危機,但她總覺得自己有種不進則退的無力感。

公司不是每個部門都像如此,所以她也希望能爭取內部請調的機會,但卻始終得不到主管一個肯定的回應。於是莉莉苦惱地來問我,到底她該怎麼辦?

莉莉所面臨的情況,其實許多人都會遇到。不管是因為自己想要多一點的發展機會,又或者只是單純對自己當下的工作覺得了無新意而感到厭煩,在公司內要求調動部門或調動職務的機會,其實許多人都遇得到。姑且不論調去一個新部門或新單位,是不是真的會有好的結果,但當你有這樣的想法時,真能隨心所欲地換去你想要去的單位嗎?這才是今天這篇文章想與大家分享的重點。

雖然之間可能會因為個別狀況而有些許差異,但一般來說,這篇提到的一些通則,應該能適用於大多數的(1) 想要調轉到公司的其他部門、(2) 想要調動到別的地區或國家的分公司或廠區、(3) 想要平行調動去擔任不同的職務或負責不同的業務區域等3種不同狀況。不過,由於向上升級會是另一種有所不同的談法,所以這篇就先以平行調動為主,暫不考慮其他更複雜的狀況。

就像談判要先學的不是多少談判技巧、而是要先學如何克服談判的盲點一樣,想要成功的內部轉調,要先知道的是哪些話或哪些動作最好避免:

1. 大談原因。這裡指的原因,是你自己為何待不下去的原因。想要調去一個自己期望的單位,固然需要一個好理由,但請注意,你自己待不下去的原因,並不必然是一個公司會認同的好理由。因此,諸如「我受不了每天的工作都一成不變」「在這裡我看不到未來」這種抱怨,固然還是可以在中間選擇對的時機脫口而出,但既不要拿來當開頭、也不要占整段談話中過高的比重。沒有人會喜歡聽到抱怨,所以超過10%就已經很多了,萬一不幸超過20%或甚而30%,除非你的目的就是要煩到對方受不了,否則你很可能會發現自己這類話語講得愈多,自己成功的機率反而愈少。

2. 語帶威脅。另一個許多人經常會一出口卻弄巧成拙的錯誤,就是彷彿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用威脅的方式來要求主管或公司高層來把自己調走。威脅的方式又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假如到年底前都還讓我待在同一個單位的話,我乾脆換個工作好了!」,另一種則是「公司若是那麼不重視我的聲音,我的工作熱忱也就熄滅了」;前者是以離職做威脅,後者看似稍微溫和一些,但其實言者即使無心、聽者卻會有意的會聽成一種你一副「我就爛」的意思,兩者對你的形象都不是一件好事,尤其當你自己的優先選項都還以留在這家公司為前提之下。

試想,什麼人願意接受威脅?假如你只有向對方提出「不配合就拉倒」的威脅,就算對方原本願意考慮讓你調轉其他部門的要求,但也可能會因為堵爛你的態度,反而毫不考慮的就拒絕吧!不只如此,對那些原本就不打算答應你的要求的公司經營階層來說,萬一你真的提出一個讓對方「非得配合不可」的要求,對方只要單純地說一句「不便配合」,也不用特別說是什麼原因,不但就可以幫公司請走一尊顯然不好伺候的大菩薩,而且還可以在你頭上冠一頂「鴨霸」之名,你只會因此得不償失。 

3. 過於直白。有些人一根腸子通到底,覺得面對問題是最好的對策,所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對上司淨說些我雖然覺得我的主管人很不錯,但他太軟弱了,底下的人一個都管不動,造成許多同仁都拿翹而不做事」「公司對我們這個部門的稽核大有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非走不可的原因,否則明明可以辦成的專案卻都為此搞砸了」。即使你講的都是事實、你也真的是因為這些理由而想要調部門或調到不同崗位,但你認為公司高層若還聽進去這些話之後,對你的話會有什麼反應?他們是會先滿足你的需求、把你調走,還是先設法進行改革來解決問題?

就拿一個對你影響最小的假設狀況來說吧!假如公司高層把一批不適任的主管和同仁都請走了,你覺得公司會讓你在這個時候調部門、而讓原來的部門呈現真空狀態嗎?還是會請你先待在原來的部門填補人力再說?

再來講一個變動不那麼大的狀況好了,倘若上頭只是震怒、而把那些問題份子全都留校察看的留任了,即使這時候公司也願意讓你調去新單位,請問那些因為你而被牽連的人會有什麼,請問那些因為你而被牽連的人會有什麼感想?你以為公司會有什麼證人保護計畫嗎?假如那些人就是要來找你麻煩,除非你掉到天高皇帝遠的另一個國家,否則若你只不過是調到和原單位每天都還是要相互往來的新部門去的話,你覺得原來的同事們會給你好臉色看?你又該怎麼期待新部門還相識不深的新同事們對你會有好印象?所以,誠實當然是個美德,但要求公司改革、和設法讓自己調個單位明明是兩件事,千萬不要搞錯自己的目的了。

那麼,到底該怎麼談,才能順利達成轉調其他部門的目的呢?你該由下面四點著手:


1. 關係人。在想著「怎麼談」之前,可能更該想清楚的是到底「跟誰談」,因為跟不同的人談,當然要有不同的談法及不同的重點。很多時候內部請調之所以卡關,其實只是因為你對錯的關係人講出了錯的話:

(1) 放的人。多數人提出請調要求的第一站,通常都是自己目前部門的主管。其實光是這樣的起手式就很奇怪,試想,若是因為對自己現在的工作或現在的部門有所不滿而想要請調,直接跟那個負責的主管談的話,豈不是很容易引爆不必要的衝突?但若沒有不滿、而只是為了自己更好的發展,當你的主管採用溫情攻勢希望你留下來幫忙時,你又該對他說什麼?

因此,想要你的主管放人,最好的方法是製造出讓他主動跟你談這個問題的機會。兩項可能的做法之一,是趁著他對你進行如年度績效會談或其他定期面談的時候,引導他問出「你對自己在公司的未來有什麼看法時?」,就可以向他表明自己想要請調其他單位的想法;假如和這位主管其實有著經常見面並討論的機會,就可以採用兩段式提出:第一次先表明自己想要有更多部門的歷練,第二次則找個時機去主動追蹤跟進,跟主管明確地表示自己想去的其他部門或駐點到底是哪裡。藉由年度績效面談提出的好處是,主管通常不能假裝沒聽到,而必須據實把這樣的要求記載下來,之後也才有憑有據,成功性當然也會更高。當然,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的作法,但假如一家公司只有每年年終時會做績效會談,而不是每季都會做一次的話,你就更應該把握難得的機會,因為誰知道你還能不能再多撐一年?不過,也在此呼籲,其實多數到達一定規模的公司都應該把績效面談的頻率提升到每季一次、或至少半年一次;試想,我們可能會每季乃至每月去檢討業績目標的達到,但我們假如連一季都沒有去關心部屬同仁的想法或整體表現,我們豈不是只重視數字、而不重視人?給對方一個機會讓他去到想去的部門,總比讓他積怨已久之後,不知道哪時瞬間爆發就離職,然後工作無人承接來的要好吧!

另外一項讓主管主動會來找你談的可能作法,就是相較於單刀直入的直接找他談,不如放一點消息、讓他覺得你不想久留;不過當然不是在工作時大聲嘆氣、或總是把交辦任務甩鍋的擺爛式作法,而是例如試著透過其他資深同事去讓主管知道,你有著需要主管來跟你談談的困擾,然後等主管覺察到之後再跟你詳談。

後面這種作法的執行關鍵也在於。假如你找到的人不能忠實傳達你的意思,把你「想要在另一個單位獲得歷練的機會」,扭曲成「他說這裡埋葬了他的人生」,恐怕主管來跟你談時的預設立場就不會太友善了。

假如真找不到什麼合適的對象,平常跟公司的人資主管講不講得上話就很重要。我常遇到一些人,一整年都不會跟自己公司的人資單位任何同仁互動或打交道,更不要說人資單位的主管了。我常為他們覺得很惋惜,因為我自己打從出社會第一份正職工作開始,人力資源或行政管理部就是我不時都會去轉轉聊個天的單位,聊到當時的工讀生都在若干年後已經升成經理了,我還樂此不疲。

假如你平常就跟人資主管有著起碼比點頭打招呼更深一層的交情,當你想要自己的主管放人時,又或者你想要獲得哪個單位有缺之類的情報,你既不會無人可問、也不會找不到人幫你向你的主管開口。畢竟,對多數的人資主管來說,即使特定的事業群或特定部門的主管只想幫自己的單位留才,但人資的角色卻希望能幫整家公司留才,因為萬一流動率過高,不但他自己的績效不好看,而且他還要花時間去招募頂替你萬一離職之後的遞補人選。與其如此,何不讓大家都能適得其所?

(2) 收的人。你想去什麼新單位,當然不是你或者你目前單位的主管就能決定的,你的目標單位的主管願不願意收你、以及該部門到底有沒有缺額,當然更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要去跟對方談之前,先得弄清楚不同關係人之間的恩怨糾葛,以及公司內部的組織關係。

例如萬一你想從業務部調去行銷部,但兩個部門之前就一直爭端四起,即使你讓行銷部的主管點頭、甚至他還願意幫你去向業務部的主管提這件事,但雙方萬一平常就交情不佳,只怕你非但無法如願,還會因此登上業務部的黑名單。

又或者是想從A事業群調到B事業群,而且你還預先打聽到,B事業群的老總其實也是A事業群出來的,現在的B事業群也另外還有很多人都是A事業群調過去的,所以你就以為自己想要調去日正當中的B事業群應該也是個順理成章的要求了。

你沒想到的是,B事業群的老總以前的確是A事業群老總的手下愛將,但自從他被公司要求去擔任B事業群的頭頭之後,把B事業群做的風生水起、完全把A事業群的鋒頭壓了下去;A事業群的老總早就很不是滋味,沒想到B事業群的老總還一直從他這邊挖人,把他那當作新進人才培訓中心一樣。表面上看起來兩邊還有說有笑,實際上A事業群的老總一想到有人想去B事業群就火冒三丈;這時你若還提出轉調B事業群的要求,而且還呈現出一副之前早就跟對方談好的模樣,你恐怕會發現自己無意間又得罪了不少人,甚至比你直接跳去同業的競爭者那邊還糟糕。

所以,要跟想去的單位那邊的主管談好是個好的動作,但哪邊先談,就同時也考驗你在職場的敏感度。

一般來說,假如你是要調去另一個國家的分公司、或是另一個地理上有相當距離的其他廠區,找機會與收的人談就更有其必要。不過與其等到真的想調單位時再來談,平常有機會見到其他單位的主管時就不妨先為自己鋪路。因此,諸如公司的培訓或會議等種種活動,當你可以見到別的國家或別的團隊的主管時,假如那是一個你未來也有興趣加入的團隊,你就應該好好把握與對方認識、甚至初步交換意見的機會。「哇,你們那邊聽起來既有挑戰、而且很有趣,有機會的話,一定要麻煩你多多指教了」這種話若是說的夠真誠,搞不好你就會自動有機會上門了。

作為一個在各大企業授課的講師,我經常看到許多被公司指派來上課的同仁都一張臭臉的不知所謂何來,甚至還有些人就是會把「公司好像錢太多」的譏諷之意寫在臉上。面對這些人,我不曉得他們之後的職場發展之路是否順遂,但我總覺得這些人還蠻蠢的;尤其是那種跨部門的團隊建立課程,乃至於每次跨國會議結束後的餘興活動,你以為公司為什麼會花錢、又花時間的來做這些看起來無助於生產力立即提升的事?他們就是期望能大家一些非正式交流的機會啊!與其什麼事情都硬梆梆的直接談,假如大家在平常就有更多互動的情況下能把事情談妥、雙方也都能更快有所共識,溝通效率就能提升、不同部門間無意義的對抗也會降低,而這正是公司會把成本和時間投資在這些活動或課程的目的,而不見得是這個活動或課程的本身能讓你學會什麼驚世駭俗的神奇秘技。相對來說,一堆來參加公司活動或上課就覺得是浪費自己時間的蠢蛋,在有其他部門主管看得到你整天表現的情況下,只呈現出自己軟爛和不用心的一面,你覺得當他將來看到你想要請調到他那個部門時,他會對你有什麼樣的印象?

(3) 管的人。想要調轉到其他部門或其他國家,除了兩邊的主管之外,整家公司有人事決策權的大老闆,當然更是一個決定性的人物,而他就是這裡所謂管的人;他未必會對每一個想要請調的同仁本身有什麼意見,但假如你原先的部門或分公司讓他印象不佳的話,他搞不好一見到請調申請就直接駁回了,就算兩邊的主管已經喬好了也沒用。

我自己之前在一家著名外商服務時,那家外商每年都會針對經理級的主管以上,要求我們填一份職涯計畫(career plan),所以我們有著足夠而清楚的管道,表明自己未來一年到三年有沒有什麼想歷練的職務、單位、或地區/國家,然後主管或公司的其他高層就必須要有所回應,通常起碼是一次面對面會談的機會;相較於很多其他公司來說,起碼感覺起來更加透明並直接,只要說為了自己未來的發展、及對公司更全方面的貢獻,就有機會請公司安排下一個位置,不用拐彎抹角的去說明自己到底對現在的職位有沒有不滿。

然而,我當時卻有些弄巧成拙。原因說起來很不好意思,就是那時年輕的我弄不清楚今天這篇文章提到的這四種人到底有什麼分別、各自又為什麼那麼重要。於是到後來就變成,我的績效表現讓公司難以拒絕我的要求,但是大中華區總裁和先後兩任的台灣區總經理卻對我的發展計畫有著不同的意見;後來那位大中華區總裁高升去另一個全球的職位,繼任的台灣區總經理卻完全無視於他之前對我的承諾與安排,理由也很簡單,就像下棋要多看之後幾步一樣,假如我接下來真的調去我原先被安排的位置,再下一步就可能是擠掉那位總經理的下一個位置了。當時的我直接去和那位總經理懇談,因為我看穿了他為何要如此做,但我跟他很殘酷地說了一個以他的職場資歷居然還弄不清楚的事實:聰明人會把自己人多弄上各個不同的位置,因為假如那些位置被不同國家的人搶走之後,他自己只會更孤立無援,之後只會讓自己更升不上去;相反的,現在硬擋著我,對他自己不但毫無好處,而且只會讓自己樹敵更多。不只是我,而可能更包括那位原大中華區總裁的其他人馬。

我說的話到後來一一實現,但那位總經理卻是聽不進去的。我也來不及在原來那家公司等著看他黯然下台,因為我自己在別的公司拿到了一個更讓人夢寐以求的職位。雖然如此,但以今天內部轉調的主題來說,當時的我其實是做的不夠成功的,但其中一部分原因,反而是因為當時的我相信公司那方面的制度和溝通管道很健全。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鼓勵大家,萬一你真的認為不同職務或不同單位會讓你的發展更好,麻煩請自己積極主動地去爭取,而不是坐等公司高層的安排。

(4) 留的人。假如你真的順心如意的轉調到自己想去的單位或部門,又或者換去擔任了一個自己期望的職務,你還有另一群人需要關係管理,那就是那些被你留下去在原單位的同事。

試想,萬一你順利到了新單位,每天開心到不行的與大家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種種趣事,留在原單位的同事卻還是覺得身處一灘死水,你覺得他們的心中會怎麼想?更慘的或許是那個必須承接你原先業務的人,假如之前的你就已經覺得當時被交辦的工作是一個屎缺,你覺得承接的人會因為你把那些任務留給他而快樂似神仙嗎?當然不會。

因此,在還沒成局之前,固然不用四處大聲嚷嚷,但假如已經確定有機會可走之後,別忘了利用最後的時間,向那些留下來的人表達善意,並且展現自己未來有需要一定會幫忙的誠意。甚至在已經離開之後,都要不時用回娘家的心態來看看大家,把彼此之間的關係設法維持好。

我自己就見過許多政通人和的同事,即使都已經調去了另一個國家,但只要有機會出差回台灣,不管行程多緊多忙,都一定會回去原來的單位轉轉敘敘舊;很多時候就連人都沒有回來,但原部門還是可能會在過年過節前,收到他專程寄回來的一大箱禮物。甚至搞不好都已經離開到了另一家公司,不時還會發現他居然還來跟原先團隊的團購。這是為了團購能享有的一些便宜好康嗎?當然不是,而是為了繼續維持那種人際間的連結。而我也發現,愈會用心維持好這些關係的人,通常他們後來的職場發展也都會一路高升的相當順遂。畢竟,經營關係也是一種軟實力,而那絕不只侷限於經營與上司或客戶的關係而已。

2. 時機。這篇在寫完前面四種不同關係人後,就難以置信的又變成太長了,就讓我快速把後面三點交代一下,詳細說明就等之後有機會另外再發文討論了。

同樣是請調,不同的時機申請調單位、當然會有不同的結果。最好的時機之一,當然就是你想去的部門不但正好有缺待補、而且需要的條件正好與你相符時。

以文章最前面的莉莉來說,她原本擔任的職務是PM,但她假如想調去擔任採購,而正好目前採購部門最新出缺職位所需要面對的廠商,正好和她前一份工作是相同產業,這時若她毛遂自薦的申請要調過去,而且說話的對象又找對人的話,豈不成功機會頓時大增?

3. 利益。除了對不同人要講對話之外,訴諸對方的利益,才能讓對方點頭答應自己請調的要求。就以前一個莉莉要轉調去採購部門的例子來說,假如她有機會能向收的人或管的人對話,「我一直對採購工作很有興趣,所以我也持續讓自己精進相關能力……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公司會希望任何一個擔任這些工作的人能盡快上手,而且還能確實達成今年度的目標;我正好對那條線的供應商都相當熟悉,因為我之前在那個業界也服務了超過五年,再加上我對我們自己公司的熟悉度,相信也不是其他剛加入我們公司的人可以比的,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公司能給我這個機會。」不過短短的幾句話,不但凸顯了自己的優勢、並且對應了公司及用人單位的利益,更聰明的是削弱了其他可能更具有採購經驗、但卻來自公司外的角逐者優勢,用談判術語來說,就是削弱了對手的BATNA(最佳替代方案),光是能在一段那麼簡單的對話中,就能同時展現這種程度的話,不但證明自己的確是有備而來,而且也適當的展現了自己的積極度,對許多公司來說,絕對是個能讓自己大大加分的舉動。

4. 選項。同樣的一個意思,萬一處理的夠好,就會像是你提供了對方不同選項;但假如處理得不夠好,就會聽起來很像在威脅對方,而結果當然也會天差地遠。

舉例來說,當你要跟放的人、也就是自己原先的主管談時,除了前面提到的時機和利益之外,你可能要口氣夠好、但卻別怕出口的跟對方說,「我了解臨時要走的話,不但新人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上手,而且我們正好下個月就有一個一年一度的大活動,所以我當然也不想在這個時候造成您及大家的麻煩……不然這樣好了,假如您願意幫忙的話,我不但會待到活動執行完畢,而且連之後的檢討報告也都會做到收尾為止,所以我假如這一季結束後再轉調的話,您覺得合適嗎?」接下來就把球丟給對方。

當然,光這樣講還不夠,所謂選項,代表你要讓對方有不同選項,或者讓對方知道你也有不同選項。「不調就走」這種話固然不應該出口,但例如「其實不瞞您說,最近也有好幾家headhunter也在找我,而且若是同樣的單位或職務也就算了,但就像我剛剛跟您報告的,我其實想轉換跑道去當採購,而正好也另外有家公司願意給我機會嘗試……」;這時你的主管就會有其壓力,因為萬一他真的對你虛與委蛇、而你之後也真的另謀高就的話,萬一哪一天你正面對上老東家,而被大老闆知道你曾經要求轉調部門而被拒絕,所以現在才會在競爭者那邊效力的話,你的原主管難免會被認為是領導不力。

因此,讓公司了解不同選項的存在,並且能體會到讓你轉調會是其中最好的一種選項,你想要調到新單位或新職務就不這麼難了。







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成就非凡,來自於你願意踏出改變的第一步:【一談就贏:實戰談判思維】17班心得給我們的啟發

【一談就贏:實戰談判思維】即將邁入18班,而在展開報名之前,希望每位想要來報名這個課程的朋友,都能先來看看本月剛上完課的17班同學心得。



坦白說,不是每個人在一開始都會那麼快就習慣這個談判課程,但許多人不但會漸漸接受這個不同的步調,甚至會開始喜歡上這種感覺,並且能夠在生活中付諸實用。

在飯店業擔任品牌行銷公關工作的Helen,是這樣描述著【一談就贏】帶給她的影響和衝擊( 心得見此 ):

如果你也是很喜歡挖掘寶藏的人
那麼你一定不可以錯過這一趟淘金的旅程!
坦白說,這真的不是一堂很輕鬆的課,但毫無疑問絕對是一堂收穫最多的課!
雖然在報名之前先打聽過, 聽聞這堂課有可以讓人改變的秘密
也知道「投入的越多,收獲也越多」
但在人的惰性使然下,真的也很不想做作業
(本人心裡覺得麻煩XDD尤其是一定要跟同學互動,不然隨時都會OUT)
不過課後想想,其實從願意寫作業開始
一路到成功爭取到上課的門票
「改變」的魔法就已經悄悄發揮
所以只要你願意,你會得到一個嶄新的自己

回溯整段學習歷程
當你在作業期反覆摸索、思考各種可能,接受來自學長姐的挑戰
上課藉由與同學演練,學會了準備五部曲,課後也進行了罕見的小組會議
原本以為這就是自己最大的突破
(我想不是只有我,這應該是一般人都有的迷思吧XDD)
但實際執行起來,往往卻還是會依照自己的原有習慣或經驗做事
不過時間永遠都不等人,問題也不會等你學好了某項技能才來
就是這麼巧,一上完課沒有幾天,就來了兩件事,馬上就能應用上了

●一件是我朋友遇到臨時要退租場地的違約金賠償問題

我聽完朋友訴說事情經過,才知道除了賠償金問題之外,殺傷力比較大的還有黑名單,且被要求臨時換場地並不在預期之中。就此突發狀況來說,朋友雖然只是經辦,無奈之餘也認為很麻煩,想說賠錢了事就好了吧

以前的我下意識理應會回覆朋友:「這樣也太不合理,臨時改場地,但卻不給任何資源,違約金也要我們付? 如果真的求助無門就只好自己吞了…….」

但當下我的第一反應竟然是跟他說:「時間太近的話,可以藉此跟要求換場地的一方要求往後提供更多資源嗎?不可以白吞了這一筆帳;場地那邊不能全額退款,可以問看看租借期間延後供後續辦活動使用,黑名單應該就也不是問題,如果兩邊都成功最好,你什麼都不損失。」

 ●另一件則是家人發生車禍後的賠償協商

週三一睡醒看到我媽的訊息就陷入惶恐,說希望今天晚上要我跟室友陪著家人一起去談判

當下心理OS多到爆:這是在上演八點檔嗎?我啥都不知道,叫我跟室友去幫著談判?我是幫倒忙的吧?還是壯聲勢的?還今天晚上就要談,準備時間不到10個小時,我連我的優閒早餐都還沒吃呢!扣掉合理用餐時間,嚴格說起來,我只有8小時可以運用,我臨時去哪找人跟我沙推阿!是在拍不可的任務嗎?我這麼有明星特質,本人怎麼都不知道(誤)

在初步蒐集事發經過與後續對談截圖,看對方講話有條有理,賠償事項一一條列,也隱隱感覺到對方有備而來,而且應該有法律背景,除了獅子大開口外,還故意做了台階要給我們下(EX:某某損傷的地方就不修了,也不跟你們討賠償了),反觀我方什麼準備都沒有,加上與家人間連共識都還沒有達成,每個人要的目的不同,也增加了處理的難易度,頓時莫名的壓力大! 

後來真的很感謝智凱學長,幫著我一起找資料,蒐集情報,針對對方提出的不合理賠償點提出質疑,甚至也找到了雙方BATNA/WATNA可能可以操作的方向。雖然賠償金額不多大約兩萬出頭,也都在可以負擔範圍內,同樣的事情以前的我應該會說:「要是今晚真的談不來就花錢消災了…….」

不過這次我同樣是慌張、同樣是沒準備好、同樣是時間壓力大…(真的有那麼一瞬間我以為我又在上談判課了,而且還更真實一點,這一次不能做任何沒有意義的事,對方是委託唸台大法律系的兒子來處理,只要出錯馬上就會被抓住成為對方的機會)

所以這次我選擇拒絕走對方鋪好的路,我要走自己爭取出來的路。

事後回想起來,托這兩件事的福,我才又發現突破不只如此
不知道曾幾何時,因為身為公關,需要能八面玲瓏而要常配合別人
結果卻忘了自己也有爭取的本能
其實我可以為自己做更多,不必要每次都犧牲自己的利益
從上面兩件事的當下反應,我更加確信「投入的越多,收獲也越多」
不論今天的目的是保護自己還是為自己爭取
在寫作業跟實際演練的時候,我也被激發出渴望想贏的感覺
進而漸漸找回我失去已久的本能

許多人常誤以為,談判就是要爭,該你的也爭、不該你的也爭,反正不爭白不爭嘛!我之所以創辦了這個談判課程,其實就是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比較正確的觀念:其實,包括我自己在內,雖然不是沒去爭取過,但從來就沒有每次都非爭到更多不可啊!我比較想要提醒大家的反而是,即使你願意溫良恭儉讓,但假如遇到一個窮凶極惡而就是要爭的對手時,你有能力對抗對方嗎?重點其實從來就不在於是非對錯,而在於我們能否讓自己有所選擇。而把談判學好,你起碼能讓自己有了更多選擇。

【一談就贏】一直以來都有許多不同領域的朋友來接受課程洗禮,以這次的17班來說,就有一位飛機設計工程師榮唐也來參加。一聽到設計飛機,就覺得這是個好酷的工作啊!那為什麼一位飛機設計工程師會想來參加這樣一個以談判為主題的課程呢?在自我介紹時,他是這樣說的:


我會想上這門課的目的,就是想解決上班時的所遭遇的各種協商挫折與失敗。畢竟專案時程、經費有限,以及各路人馬的自我盤算,真的沒有那種談不好可以再重來的機會。

為什麼我會這麼想克服這個困境,是因為真心喜歡打造飛機這件事,程度大概就像「十月的天空」裡的那位火箭男孩那樣。

一架飛機從需求確定到原型機出廠首飛,動輒7~8年以上的研發時間,再加上幾年的飛試,直到後面的確定量產成軍、壽命中期性能提升、因應威脅而又做的各種升級 / 延壽,產品生命週期動輒超過40年,幾乎是等同於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對於一個從小就在書店翻軍事雜誌的我,能有幸在人生中能把握到這個機會,能從最源頭的起點開始參與專案,自然會想用盡所有的辦法、手邊所有的牌去打贏這場局,而能在專案初期,自由度最大的時候,遇到Alex老師、各位學長姐、各位同學,就是現階段我能獲得最好的牌。

上完課後,榮唐又有了什麼樣的感想呢?( 心得點此

課程中的各種訓練內容,在老師的官網已有多篇文章,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去爬文。這裡我比較想談的是願意踏出改變的第一步,畢竟這是一切的源頭,容我來講段小故事:

1960年代,美蘇兩國正在互相競爭誰能第一個把人類送上月球。1961年,美國正頭痛要用哪種方式送人過去,然後在安全地回來。在那時,美國只有15分鐘的太空飛行經驗,突然間就得接下登月這艱鉅的任務。在初期的會議中,大家都認為要到月球,就要用一架超大的太空船直接往返,但NASA之到這樣做會有問題,若選用又大又重的太空船來登路月球,那麼當太空船從月球升空返航時,就需要推動很大的重量。另一項缺點是,這樣的太空船大概會有15~22公尺高,那太空船這麼高,太空人要怎麼走到月球表面? 這個問題令NASA相當困擾。

此時,有位默默無名的工程師 約翰霍博 (John Houbolt),提出了一個創新的想法,與其用一架巨大的太空船往返月球,不如打造一架輕型的登月艇,在月球與母船之間往返。這登月艇將會是更輕巧、更容易操控的載具。

但這方法有一大缺點,返回地球時,登月艇要在月球軌道與母船會合。在1961年,美國毫無太空飛行經驗,光在地球軌道會和就讓大家頭疼不已,更何況是在離地球有25萬哩(相當於從台北到高雄搭高鐵116,620次)的月球上。他每次提出這想法就遭到拒絕,大家都說他什麼都不懂,這很令他難堪,因為他是非常沉默寡言的人,反彈聲浪這麼大,令他非常地訝異。

主要的反對人物是NASA的頭號火箭專家 馮.布朗 (Wernher von Braun),他在美國很受歡迎,名氣很大,又有電視的曝光率。他向來支持大型太空船的方法,並且要霍博不要再提月球軌道會合的點子。最後,霍博走投無路,決定寫信給NASA高層-希曼斯 (Robert Seamans)。霍博寫說: 我知道這是踰矩的行為,我知道這封信可能會讓我遭到開除,但這件事很重要,必須讓你知道,我願意用事業做賭注,登陸月球只能用月球軌道會合的辦法(注意這裡沒說其中一種辦法,或是最好的辦法,他說這是唯一的方法)。這封信的措詞相當強硬,西曼斯看完當下的反應就是真想把這討厭鬼趕走,但這封信的確引起西曼斯的興趣,他建議大家至少要聽霍博仔細說明一次,這可是個轉捩點。

最後,馮布朗總算了解這是唯一的登月方法,在19627月,那個沒啥鬼機會成功的方案,成功了。最終,在1969720日,阿波羅11號帶著的登月艇首度登陸月球,在指揮中心歡聲雷動的同時,馮布朗尋找著某人,最後他看到霍博,他說:John, you are right, we wouldn’t be there without you

那這個故事跟談判有啥關係 ? 是在哈囉嗎 ? 不,關係可大了。試想一下,當有一天有件事你覺得是對的,而且必須該做,你覺得好聲好氣地跟擁有絕對優勢的對方溝通,對方就會同意你嗎 ? 不,你只會被碾壓,若你不知如何談判,你認為霍博有辦法天生強運地自動就讓對立的一方接受他的提案嗎 ? 那或許你會問我要怎麼開始贏,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現在隨時就讓自己認清「我已經無處可逃、無法再躲事、在這樣下去就永遠只能割地賠款」的事實。越快接受這個事實,就越能像一流的談判好手那樣的行動,你就越有能力守護那些你覺得重要的人、事。

當然,以我現在的能力,能贏個10元就很不錯了,更多時候應該是輸到脫褲。但,如同我在一開始寫的,每天持續訓練自己,持續接受最強的大師打臉,你也可以像約翰霍博那樣在關鍵時刻 do the right thing. So, History is made by these who take actions.

其實,榮唐的這篇文章標題,來自於我上課時提到的其中一張投影片。上課當天正好是美國國慶日,而我前一天正好剛看完Netflix《愛國者法案》最新一季的最後一集。在那一集中,言辭犀利而又風趣無比的主持人哈桑·明哈吉,在結束前突然感性地說,面對當前的疫情以及種種動盪不安,他每天醒來都很焦慮。他不知道未來會是如何,但他相信,歷史是由那些願意採取行動者所定義的(History is made by these who take actions)。他希望1520年之後,他可以讓他的小孩那一代看見,現在的自己這一代是願意採取行動的,而不只是聽天由命或隨波逐流。

麻醉科醫師蚊子王也在她的心得中,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心得參此):



當遇到一座大山時?

當遇到一座大山時?該繞過?還是該鑽個洞?
一週前的我,會摸摸鼻子,努力繞過......

Fight or flight?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在社會和諧至上的氛圍中,連「被討厭的勇氣」也可以假借阿德勒之名登上排行榜。

隱忍退讓成為美德,漸漸分不清,在做決定的當下,究竟是因為「修養好」?是因為無法打破的階級倫理?還是只因為沒有選擇?

一談就「贏」

一般想到「贏」,便是勾心鬥角爭強好勝,爭個你死我活。在課程最初,便提綱挈領的定義所謂「贏」:就是「達成目標,完成目的」。

為了達成「雙方」目標,傾聽比說服更重要。唯有釐清雙方聲稱的「立場」、想要的「利益」、與需要的「需求」,才有可能跳脫線性思考,找到雙方可接受,由多維因素組成的立體協議區(ZOPA)。

為了完成「我的」目的,必須清楚界定自己問題所在,如同每個回答的起手式:「你的目的是什麼?」

每談「不輸」

有時候,遇到事情時,總會想說這還好啦,讓讓忍忍,一下就過了。但如同一談的名言「十元都爭不過了,還爭得了十億嗎?」平時都沒演習的軍隊,在戰爭來臨時,是否還記得如何磨槍?一個平時處處忍讓的「好好人」,在需要挺身而出的關鍵時刻,究竟有多少戰力?(摸頭+好人卡遞)

這次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有一群同學,可以一起推演各種策略、一同回溯每個環節。在精心設計的個案中,人性本善的大家,都以不畏戰不想輸的精神,使出渾身解術,體驗不同對手的無限可能。

我想再也找不到一個團體,分別來自不同背景,樂於分享學習,享有多重角度,沒有利益糾葛,人人戰意無雙,不用怕犯任何錯,反正沒啥好輸的,又不會丟訂單,大不了 unfriend 而已(喂)。

看別人如何輸?檢討自己為何輸?輸了如何給交代?如何優雅讓步?經由多次演練汲取經驗,不怕輸,才有可能不輸。

當我再次遇到一座大山時?

如今,我會先退後一步,確認目的地,規劃最佳方案。

我可能轉頭就走,如果我發現其實我真正目的地,不在山的後頭;我可能用金斧頭銀斧頭,和樵夫交換開往山另一頭的火車頭;我可能會找採礦業者一起炸山,不只因為我有火藥,更因為想要山內藏的金礦;我可能在拜訪愚公前,想破頭也沒想出 3X3,回頭揪 17 班的同學來吃吃喝喝沙盤推演一番。

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我要去哪,而且選擇權在我手上。

回到起手式:你的目的是什麼?

Cleverness is a gift, kindness is a choice.
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這裡沒有要討論何謂「善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詮釋,但只希望未來「善良」是真的選擇,而不是無從選擇。

對公共事務及地方創生等議題都相當有興趣的旻真,目前在顧問公司擔任專案經理。她很積極也很大膽的在心得中( 心得見此)寫下,要把這堂課的學費用N倍的努力賺回來,我很欣賞她的氣魄,但要藉這篇文章公開提醒她一下,不妨把自己的目標再設高一點,應該是「要把N倍於這堂課的學費賺回來」才對;畢竟,這並不是一個太難的目標,因為過去賺回上百倍學費的朋友其實已經不只一位,而且我指的絕非只有精神面的收穫而已,而是實質做得到且已經達成的功效。



旻真的心得相當長但卻相當值得一看,歡迎大家點進前述連結去看完整版,這裡先摘錄她在結尾時提到的這段:

「買一送三的超值大滿貫課!」

(一) 學習社群

這堂課除了紮實地摧毀某種談判觀念是很大的收穫之外,同學間交流及談判課的學習社群更是這堂課讓我覺得最加值的所在!
看到許多人不敢參加這門課的原因是害怕寫作業壓力太大等,但真的進入這門課的世界後,會開始感受到可以晉身在充滿學習動力的環境,如果報名成功是幸福,那開始享受學習社群就是是一種奢華的幸福。

社群內有許多人無私分享各種談判經驗、閱讀歷程以及大小的卡關難題。除了讓自己進步之外,無形中也讓自己獲得安慰「一個身經百練的前輩都卡關,我其實也不用太氣餒」但更重要的是,前輩怎麼走過卡關?甚至克服關卡?

此外社群內,可以觀察到Alex嘗試讓大家可以維持互動的經營法則(根本可以讓社群行銷界參考的許多撇步),簡單來說,如果Alex的課程是最大資本,那麼這個學習社群就像一個被動資產,成為課程的加值武器。
(二) 學長姐經驗分享

出社會後,有這樣臥虎藏龍的箇中好手,沒有利益算計,針對課程演練,課程後的回溯討論以及自我覺察的過程分享,甚至是在社群內的互動演練,只能說這堂課太物超所值了!

光想到可以跟這麼多平常根本怎麼參加活動也不會遇到的經驗前輩一起看見及學習,就覺得賺超大了啊!(聽學長分享甚至在這裡找到工作、人生解惑、職場就業困擾等等,根本是買一個Alex送一大群業師的超值課程)

參加過許多業界課程,課程結束後,通常都是「之後就是你們的事了!」,繼續在一知半解中摸索。

但這個很適合抖M參加的社群,參加完之後還是可以繼續找跟你一樣不求甚解也抖M的同學繼續交流切磋,這樣就算了,還有已經挑戰完所有考驗之後的學長姐,三不五時的跟你討論分享甚至被打擾,這真的已經不是買一送一而是買一送二的加值好康了!

(三)含金量高的人脈網路

另外有個隱藏版加值禮包是,有可能透過社團的人脈網絡,讓你的事業版圖或者機會更為寬廣。跟社團學長聊天後,才知道有許多人其實是透過社團找到工作(或者讓自己業績提升),甚至順利轉職加薪,這樣的服務可能是外面花個幾千大洋都換不到的透徹分析。

其實社團內的許多非同溫層的弱連結同學或學長姊,反而是未來不管在職涯或生活上可以強化甚至拓展的對象。

畢竟,會來參加一談就贏已經證明具備某些特質,而如果能夠跟社團內的夥伴(即使產業天差地別),許多不言而喻的機會跟可能都會在這個社團裡發生呀!

上了一門課,認識許多認真的夥伴,甚至彼此就自己的不足之處討論交流,在刻意練習中彼此進步,這點是除了金牌講師之外,個人覺得受益最大而且看見更多機會的加值效益所在。

『這是一堂人在台灣,但可以感受到哈佛氛圍的談判課
這是一堂你以為學的是談判術,但更多是談判思維的談判課
這是一堂48小時的課程中不強調技巧,但讓你得到談判整組談判思維的課程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堂能夠有金牌講師之外,還有各方高手切磋的學習殿堂』

思維課程的結束,是談判旅程的開始,帶著這樣的心法及濾鏡我也要開始屬於自己的談判價值追求的真愛之旅啦~

其實,假如你覺得上述文章太長,同時也是PTT資深鄉民的家醫科醫師博欽,有個更易讀的圖文並茂版心得,也很歡迎大家參考(心得點此)。

之前曾經提到,這班的特色之一,就是有特別多之前學員的另一半來參加。其中一位,是在資訊系統服務業擔任產品經理的Tracy,而她和她的另一半最近也正好在慶祝11週年。表現活躍的她,在心得中是這樣說的(心得參此):


時間回到20203月中,當時的我還在國外出差,準備回台的前一晚,室友急著打電話跟我訴說在課程中的各種收穫,他眉飛色舞的神情讓我著實驚訝不少,究竟是什麼課程讓他如此著迷?

平常知道他也參加了不少進修課程,但卻很少聽到如此積極地跟我分享課程內學習到的東西,最後還默默地說了一句話「我總算瞭解妳的立場與心態了。」(大驚!)

套句16班詩評學姐的話:「難不成,這人是入了邪教嗎?」

因著Covid19之故,各項國內外會議跟專案全數改為視訊進行。這讓許久沒有好好地待在室友身旁的我,總算有個機會可以陪伴(?)觀察(V)他。突然發現我身旁這位人稱暖男的好好先生,針對一些不公不義的事,會比較勇敢地表達自已想法;當自己的權益受損時,也會提出相關見解嘗試地去爭取,而不再是一如既往詢問我的想法。

甚至,在報名那晚,若無其事地詢問我接下來的七月工作檔期,然後在我面前就直接地幫我報名(難不成,這是我家暖男室友的逆襲?)
--
於是,我就開啟了這段令人充滿驚喜的談判學習旅程,加入了真愛17班。

拜託,千萬不要以為擁有眷屬身份的我們就會比較容易得知老師精心設計的課程各項細節。室友的一席話:「妳就好好地去體驗學習課程,保證絕不後悔,所以在此恕不劇透」,成功地堵住了我接下來準備想窺探課程內容的好奇心態。

在起初的課前作業期,恰巧碰上專案工作的最忙碌期間,只能拖著每晚工作後疲憊的身軀抱著手機快速瀏覽著老師在官網的文章們,就好似武林高手練功,試著想把所有的文章在短時間內化成自己的功力,準備在接下來的武林大會大秀身手一番。

殊不知,兩份課前作業的結果產出就像在關公面前耍大刀一樣:淒‧慘‧無‧比。所幸還有熱情的學長姐們與室友的陪同檢討,也要感謝同學們與老師在作業上的各種指點與討論,才能補足我真正換位思考的眼界。

原以為在作業期所接收到的談判觀念已經是醍醐灌頂,然而,這只不過是Alex 老師所準備的小菜兩碟。第一天的精彩課程不僅讓我完全改變過去對於談判的傳統看法:不再是你贏我輸或我贏你輸的分配式談判。對於談判思維更重要的是,原來成功的談判就是把餅做大,讓雙方共同創造最大利益,都能笑著離開,甚至還能為對手準備Winning Speech,最後,下了談判桌後依然是能夠繼續喝酒吃飯談天的好朋友。

當然,第一天的思維課程演練所帶來的衝擊絕對超乎想像,令人不得不調整自我心態,立刻投入在接下來的課程準備。所謂的「戰意無雙」絕對不是只有在課堂上的表現,更是在第一天課程結束後的回溯、解構、換位、重做,一一體現。

……正當你以為可以使用第一天學會的一招半式迎接第二天的戰役時,Alex老師又出其不意地使出「優雅讓步」招式,再再顛覆對於成功談判的既有框架,在不同的時機、順序、態勢與節奏之下,完美演繹。

在第二天經典不敗的多對多租屋談判演練裡,即便我們擁有完美團隊分工、縝密的戰術擬定與沙盤推演,仍然敗在自我認知的靜態談判架構之中。根本已經忘記談判的本質是一項需要隨時動態調整策略而非單純線性的策略思考。

在爾後的檢討下,終於理解老師在兩天思維班的課程設計,主要是帶給我們對於談判的正確思維。當然,要放下過往成見,在心中不停地說服自己、想盡辦法讓自己學習雙贏談判甚至是優雅讓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還在努力當中。

……這絕對是一場挑戰自我、滿足自我、否定自我與改變自我的旅程,同時也是讓人跳脫舒適圈的最佳作品集。

在大學擔任教職的家勝,則是又一位被另一半推坑來參加的本班學員,而且他的好牽手給了他一個讓他無法拒絕的理由:這是送給你的生日禮物(心得見此 ):



一個睡眼惺忪的早晨,太座王詩評在吃早餐的時候說要宣布一件大事,我以為是她買到限量版的日系或韓系的衣服,想著隨口稱讚一下衣服好看即可(大誤XD),結果她說出了我無法理解的話語:「你半夜答應我參加『一談就贏』的講座課程,這是你今年的生日禮物。」

我承認年紀漸大後記憶常跟魚差不多,但沒道理答應過的事情一點印象也沒有,經過解釋,原來是太座趁我半夜睡死的時候搖醒並問我要不要參加課程,但當下的選項是只有YES,不然無法繼續和周公打交道,白天教書已經累得快升天,當下只想趕快再回到溫暖的被窩,就在恍惚窈冥之中答應了。

這段記憶彷彿為接下來的課程按下開始鍵,就用王國維的「人生三種之境界」來回想,雖然這段期間不是成就大事業、大學問,但已在僵化的生活中,漸漸漾開,融化習慣封閉的心靈。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長達三十二天的作業期,是我以往沒有體會過的,從「自我介紹」開始,還要和老師、學長姐、同學互動,對於平時就沒在經營人際關係的我而言,只是衝擊的開始(四年前申請的fb居然在此時開始熱絡的使用,很多功能根本還不知如何運用),其實這就是Alex Cheng老師厲害的地方,他已經在暗中告訴你——談判的對象是「人」,這就是你蒐集情報的對象,一陣慌亂之後,也沒有記得多少同學的資料,反而突顯自己關係管理的薄弱。

作業一之後,就是不斷的看老師的文章及參考學長姐的作業,平時閱讀的習慣讓我吃盡苦頭,邊理解邊反芻導致速度沒法提升,更可怕的是,有同學把老師的文章全部讀完了,瞎米,「全!部!讀!完!了!」而且還不只一位。讓我更加確信自己就是一群「學霸」中的「學渣」,可能連渣都不如……

作業二時,同學的表現更上一層,萬言書般情理兼備的論述,一堆平時沒看過的圖表分析,排版精美的文章呈現,讓我有股想刪掉自己作業的衝動,還好理智挺住了。楊為巽學長此時的提點與鼓勵,讓我至少不會恐懼,並提出「釐清目的、Getting more、時間壓力、情緒處理」等四項建議,提醒我針對這四點加以瞭解。

總之,作業期就是要我們跳脫框架、排除干擾(西風凋碧樹),通過閱讀大量Alex老師的文章及學長姐心得,爬到各自的高樓(獨上高樓),望向未來可能的目標(望盡天涯路)。此階段其實就是立定志向,在探求「談判」之初的迷惘不確定中,不管形勢如何嚴峻,都要忍受孤獨,勇敢邁進。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實體課程的前一天,我詢問太座要如何準備,她告訴我就是一場「講座」,像學校請人來演講,我腦中浮現的是平時演講時學校老師的聽講情景(滑手機、改考卷,甚至閉目養神),想一想並不會太難熬。

結果實體課程當天,根本就不是太座跟我說的(是不是我誤會了什麼?),而且自身習慣低調的個性讓我吃足苦頭,從他人眼中反射的自己,竟是如此的令人討厭、不喜歡、不舒服,想要當下調整心態為時已晚,且上午的活動結束後,下午的團隊活動自己顯得更畏縮,更不想開口,心中恨死了當下的自己。

第一天結束後,習慣低調個性的「我」想要留在座位上反省,暫時不想離開,只好先由得「我」如此。在晚上聚餐的時候,聽到同學談天時說到「選我至少還會舉手」的話語,心中閃過一個念頭:「原來我『不舉』,連舉手的勇氣都沒有!」那一頓飯吃得很心虛,很煎熬。

當天夜裡回到台中,我跟太座說內心很討厭今天課堂上的自己,太座居然說:「看來報名費回本6000元了。」我以為她會說一些安慰我的話,她接著說:「這門課程是你今年的生日禮物,你越投入,得到的越多。你如果繼續『不舉』下去,那你根本就不會有改變,剩下的只有像今晚的低落心情。去回想看看班上的醫生、工程師等同學,他們是怎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當天晚上我幾乎沒什麼睡,不舒服的影像一直在腦中低迴盤旋,太座晚上起來,看到我沒睡,就說:「報名費又回收了5000元囉!」對阿,除了從他人眼中看到不舒服的自己外,我也可以觀察其他學霸同學如何面對及解決問題,這是花錢也買不到的經歷。

接下來的幾天,同屬第二組的楊家融、 劉榮唐、Lily LuArthur、 楊博欽等人,由家融帶領著大家進行視訊回溯,針對第一天的活動做紀錄與演練,家融還請Janet 學姐來跟大家一起討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學姐說:「一談就贏是沒有人生成本的戰場。」對啊!我不需要真實經歷這些事,不用花費昂貴的人生成本,就獲得了Alex老師的寶貴經驗及演練機會,這種「好康」哪裡找,而且還有那麼多有實務經驗的學長姐可以詢問,我的心也在此時轉向正面積極,雖然連續幾天都沒什麼睡,但好像也不會很累,也不會後悔(衣帶漸寬終不悔),繼續用過去的不舒服來折磨當下的自己,以求達到想贏的目的(為伊消得人憔悴)。

在實務演練的前一天,我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幾條自己應該做的改變,第一項是「不要因為自己的『不舉』而喪失贏的機會」,第二天的實務演練我也做到了,至少態度積極許多(終於沒有再當豬隊友了XD)。最後在隊長家融搶下關鍵的五百分後,身為第四組的我們在驚濤駭浪中成為當天的冠軍隊伍,只是心中仍有空虛與不滿,因為過程中仍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回溯與改進。

綜觀兩天的實體課程,讓我體會到認真投入的重要,就像為巽學長說的:「盡力付出,最終您會愛上它。」

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課程結束。及以後……

第二天實體課程一結束,我在和Alex老師照完相後,靜靜地走到第一天的座位,看到充滿不舒服及習慣低調的「我」一直坐在那天的位置,頭低低的不發一語,我跟「我」說:「別難過,該回去了。」

「我」抬起頭望著我,一時之間,兩者面對面的相擁而泣,「我」釋懷了,因為一切都將回歸平靜,但課程的精神已注入兩者的身上,重新調整在往後人生的道路上奮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同組的佳蓉在Line留言:「我不覺得你不會講話,因為我看你很努力想贏,你敢跟一個新的陌生人講你的弱點,我覺得你就已經贏得了別人的心。看家融努力的在那裡剪紙,我被你們兩個感動了,才開始努力的。」謝謝第四組隊長家融、楊子慶(小寶)、LilyArthur、 Chia Rong Hsieh(佳蓉),這真是最好的生日禮物,這本應在三月的禮物,因為你們,這份禮物在盛暑中綻放,且光彩絢爛得讓我無法直視,卻又捨不得轉移視線。

謝謝Alex老師認真的教學與帶領,師母、總監的細心照料,學長姐的從旁輔助,更重要的還有同班的三十五位同學,從未謀面的你們讓我看清自己的缺點,逼出我的潛能(我本以為再也不會改變了),且在這沒有人生成本的戰場中,重新磨練砥礪自己,謝謝你們。謝謝為巽學長在作業期間的提點與鼓勵。最後,感謝太座,你送了一份讓我難忘的生日禮物,禮物的本身沒有實體,但禮物的精神我已體會到,希望從思維班結業後,我們能一起面對生命中形形色色的談判時機,更重要的是太座在16班心得說的:「學習談判,保護所愛。」

Always ask for more!

未來,老師的心法不只用於談判,也會用於無止盡的學習!
我永遠記得2020年的七月,我們相遇於一談就贏!

感謝家勝,也感謝每一位來參加17班的同學,更感謝每一位在這些同學背後支持他們的家人與朋友,讓我們一起為了保護所愛繼續努力下去吧!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你還只會喊高殺低嗎?從DITF到FITD,8項讓你在談判時更有影響力的實用技巧

之前為大家介紹了《哈佛商學院的雙贏談判課》這本書,但由於這本書真的值得一看,只用一篇介紹顯然不夠,因此今天再另外寫一篇與大家分享另外兩個章節,同時也是常有人問起、但我之前的文章卻未必深入觸及的兩個主題:如何面對堅決抗拒的對手,以及什麼時候我們也根本不該進行談判



許多人對談判常見的誤解有兩個:(一)無論對方聲稱些什麼,雙方到最後一定會做出理性的決定,也就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途徑;事實上,在本書作者之一貝澤曼的另一本大作《頂尖名校必修的理性談判課》中就提出,包括大餅迷思、贏家詛咒、過度自信等等許多人常見的思考偏誤在內,即使我們能夠隨時都保持理性、也願意追求最大利益,但每個人都可能會做錯決定,而且做錯決定的機率遠比你想像的大。(二)包括我們在台灣遇到的許多人在內,對談判有著相當偏頗的印象,總覺得每個談判對手都不值得信賴,所以經常會因為防衛心過重,反而錯過了解決問題的契機,也難以為雙方或多方都創造價值。

因此,當許多人帶著偏見的眼光、或甚至用譏諷的口氣來看待談判這件事時,我對談判者這個角色的看法卻和許多人很不相同。在我心中,一個談判者代表的是:

(1) 一個了解該解決的是什麼問題的人;
(2) 一個想要用更好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人;
(3) 一個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創造出更多價值的人。

更簡單點說,萬一雙方本來就可以放下各自的立場而共同找出一個夠好的方案,那的確也就不需要談判了;然而,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更常看到的反而是,許多人正是因為互相猜疑、且各不相讓,所以才更需要靠著談判來解決問題。因此,許多人對「談判」的誤解,其實反倒是不懂得談判才會造成的情況,而一個真正會談判的人,其實要比大家都能拿得出更好的辦法才行,否則的確不應該自以為自己懂得談判。

當然,防衛心過重而造成談判停滯甚而破裂的狀況,其實所在多有。因此,《哈佛商學院的雙贏談判課》這本書特別提出了8項影響技巧,讓你可以有效降低談判對手的抗拒心理。

許多人都聽過羅伯特.席爾迪尼的6大影響力:(1) 互惠(2) 承諾及一致 (3) 社會認同(4) 喜好(5) 權威(6) 稀有性。而本書的這個部分,也引用了這些原理,提出了8項可以在談判時運用的實務作法:

1. 強調對方可能蒙受的損失,而不是他們可能的得利「假如你買下這台電動車,你每個月可能會省下的油錢會多達五千元」、「假如你繼續開目前這台老車,你每個月可能光是在油錢上的花費就會多五千元」。這兩句話所揭露的事實其實是完全一樣的,那就是(姑且不論車價或其他因素)換新的電動車會比開現在這台老車每個月多省五千元的油錢。然而,這兩種講法的效果都差不多嗎?研究顯示,後者比較能夠奏效,因為多數人會比較在意損失、而比較沒那麼在意自己的得利。所以,用談判的語言來說,套用得利框架去陳述,通常效果會低於套用損失框架去陳述。

假如用我們在【一談就贏】課堂上的說法,其實就是除了找出自己的BATNA(最佳替代方案)之外,別忘了也要找出對方的WATNA(最壞的下場),並且得適時地讓對方清楚瞭解那些對他自己不利的影響。

不過,本書之所以那麼值得推薦,就是因為它不會只寫到這裡就停了,否則難怪會有一群根本不懂談判的人,反而誤用了這一點,動輒只會威脅恫嚇對手,不但適得其反的達不成效果,而且恐怕還會讓對方硬是要跟你對拚。

書中明確的指出,假如過分仰仗這種損失框架的話,只會一直強調風險、代價、和損失,就很可能會被對方視為一種有敵意的行為。因此,這裡該劃線的重點是時機。本書的建議是在總結階段再來用,原因是因為前期得先建立信任再說;我自己在實務上的經驗的確也是中後段再用的機會更多,但本書殷殷以為不可的告誡在談判初期不可使用,我倒是覺得那要視你本身設定的戰術而定,而不是硬生生地認為初期使用是大忌。不過,無論如何,重點或許更在於你本身會不會隨著不同時機而運用不同戰術,以及你是否會就是靠著損失框架就一路不換檔的硬打到底。萬一真如後者,你所遭受到的挫折恐怕會比你想像的還要大。

2. 裂解對方的利得,聚合對方的損失。雖然中文翻譯有些饒口,但直白點說只有兩個重點:(1) 當自己要讓步給對方時,不要一口氣讓完,而是拆解成一個又一個的小部份讓給對方;(2) 然而,要向對方索討或要求讓步時,就要要求一次全讓,而不是分成數次去要;不僅如此,假如要把成本或其他負擔加諸給對方,就合起來一次堆加上去。我在這一段的摘錄都盡可能終於書內原文,所以,那種會莫名其妙指責他人獅子大開口的人,其實重點還不是這樣妄加評論是否合乎道德,而是真的是不念書又不用功,因為我相信不只一本談判經典提到的原則都是如此,由此更可以發現,「談判」二字究竟有多麼地被誤解濫用,因為就是有這麼多人不懂裝懂,然後連反躬自省都不會、居然還會去批評別人。除了「莫名其妙」四個字,我也真不出什麼其他的形容詞了。

3. 採用「以退為進」法(Door in The Face,DITF)。來看今天這篇文章的朋友,我猜可能半數以上是想來看這一點的DITF和下一點的FITD兩項技巧的。其實這兩項看起來對象和使用時機大不相同的兩項技巧真的很常見,但與其硬背兩個英文縮寫而容易背錯,不如直接背英文原文可能更容易記憶。

假如你向交往不久的男友或女友提出同居甚至結婚的要求,對方肯定會嚇一跳,畢竟終生大事不能兒戲;然而,萬一你先向對方提出,兩人一起去個三天兩夜的甜蜜旅行,對方點頭的機會就會大增。幾次旅行下來的感覺若又不錯,接下來或許就真的進入禮堂了。

書中舉出另外一個例子:在路上隨機詢問路人,是否願意陪一群少年觀護所的青少年罪犯到動物園進行一日遊,被詢問的對象通常都會被嚇到而拒絕;但假如先要求對方到觀護所擔任諮詢員,每週要去兩個小時、為期總共三年,果不其然聽到的人都會拒絕。但接著再問前面那個陪同動物園一日遊的話,居然願意答應的人驟增為三倍。

就談判來說,其實這就是一種定錨。勇敢地提出一個會讓對方拒絕的想法,就是這項技巧在操作上的關鍵。但許多人經常畏畏縮縮地只會提出一個又一個看起來好像「事緩則圓」的提議,結果反而通通都對方打回票,成功率反而沒有願意更積極定錨的人來得高。

當然啦,真就實務操作來說,所謂的「以退為進」要能派得上用場,當然還是要能讓對方在被定錨後、還有耐性聽完你的第二個提議時才會生效;萬一你把「以退為進」操作成只會讓對方立馬「奪門而出」,你應該就會知道自己操之過急了。

4. 採取「得寸進尺」法(Foot in The Door,FITD)。乍看之下,DITFFITD好像大異其趣到有點背道而馳的程度,但這兩種卻都是可行的談判技巧,只是必須在不同情況下使用。

所謂的FITD,中文的「得寸進尺」還真的很貼切;舉例來說,你在百貨公司經常會有專櫃人員給你一個派樣或試用品,當他對妳說,「小姐,這罐免費送給妳」,很多人想都不想地就拿了;拿了之後,他親切地又跟妳說,「小姐,耽誤妳幾分鐘,幫我做份問卷好嗎?只有4個問題而已」,假如你這時臉皮太薄,很可能就因為不忍拒絕而停下腳步了,而那也正是他們的目的。接著可能就是產品介紹、免費體驗、免費諮詢、……在妳意識到不對之前,妳可能已經被說動而向對方買下一大堆產品了。

這裡要談的,不是你在消費方面有沒有足夠的自制力;而是就談判來說,其中一項常見的方法或技巧,就是設法先讓對方答應一個看起來無害的要求,或者先從他認為你不會在乎的小地方開始談起,接著就打蛇隨棍上的要求更多了。

要對抗這種「得寸進尺」法倒也不難,就是時時謹守「交換優於接受」的原則就行了;但你假如是要操作「得寸進尺」的那一方,你又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成功率呢?假如損失框架操作的關鍵在於時機FITD的操作重點就是如何掌握對方的人格特質以及當時的狀態。更進一步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緊張或放鬆的狀態,也會有激動或平靜的狀態,而多數人都知道,萬一什麼都說no的話,其實什麼也談不下去了;因此,覺察並把握對方願意說yes的狀態,而不只是該說哪些話術,才是FITD真正能發揮威力之處。


5. 運用合理化、正當性的威力。其實合理性也正是我們在【一談就贏】頂尖高階班會談到的談判架構其中之一,而把這點的合理性或正當性與上面第3點的DITF「以退為進」法相互結合運用的話,就比較能減少當我們在定錨時、所可能帶給對方的冒犯感。要提醒大家的是,許多人常把辯論或說服誤以為和談判毫無差別,所以好像以為自己引證或論述的愈「合理」就會愈有效,而接下來甚至會變成雙方在比誰比更「合理」的對抗。其實,所謂的合理化或正當性,是能有一個夠合理的說詞即可,它提供的是一種過橋的效應,也就是藉由一個看起來有合理性或正當性的說法,讓對方願意與我們配合,而絕不等於「我比你『更』合理,所以你得聽我的!」似的照單全收,這點要請大家留意。

6. 運用社會認同的威力。為什麼美國電視的情境劇常常會有罐頭笑聲?因為當我們聽到別人在笑時,我們就會覺得電視上的笑話更好笑了;又如搭捷運時大家若都站在手扶梯的右側,即使是其他國來的遊客,發現只有自己站在左側的話就會覺得很奇怪,而這就是所謂社會認同的威力。

該如何運用這種社會認同的威力呢?例如許多線上課程都會推出團購優惠,然後先把目標設的很低,接下來就開始主打自己700%達標或1700%達標,最好讓所有目標市場群眾都覺得,「大家好像都買了,反正也沒多少錢,自己為什麼不趕快買?」於是那個線上課程就能達到它的銷售目的了。至於買完之後會不會真的把課程內容看完、看完之後又會不會真的有實效,許多人就不會那麼在乎了,因為他起碼藉著這種行為加強了自己的社會認同感。

而在談判上又怎麼運用呢?就好像大樓的管委會或公司的福委會一樣,要想讓一個不見得每個人都傾向同意的案子通過,首先就是淡化其中的爭議點,然後試著讓一群太忙而沒時間關心細節的多數人簽名認可,接著再拿那麼多人都支持的簽名表給那些有意見、但不見得想跳出來表達的人看,於是又幫自己拿到了更多票。最後再挾多數票的優勢和最起初就知道不會贊成的那些人對決,而且設法在對方還沒連成一氣時就先各個擊破,就能確保自己支持的方案能夠通過了。

不曉得我的字裡行間會不會太容易讓大家發現,我個人其實是不見得喜歡這種作為的,就好像現在許多人利用臉書等社群媒體去霸凌意見相左的一方一樣,我不覺得這和我為人處世的原則相符;但既然本書也提到了社會認同,總也必須對大家說明一下其中的訣竅。

7. 做出象徵性的單方面讓步。給你50美元和只給你1美元,哪個獎勵比較能刺激問卷的回覆?結果或許會出乎你的意料,因為後者得到的回覆率遠比前者來的高;不只如此,前者甚至還限定有回問卷者才會獲得,但後者卻是任憑你回不回覆那份問卷都能拿到1美元,但還是有更多人回覆了。

這其實就是談判有趣的地方,因為萬一每個談判的一方都只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值、尤其是在金錢數額等單一維度上的最大值的話,談判結果不就跟數學計算一樣明確了嗎?那為什麼還會有人就是不會答應一個明明對自己有好處的要求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你我都是人,而每個人考慮的面向並非那麼簡單或單一。

如何降低對方的不信任感或對抗的意識?答案是你可以適時的讓步。但這代表我們就應該要少輸為贏的讓利給對方才成嗎?當然不是。在一些無足輕重的地方刻意讓步給對方,例如原本只答應對方談30分鐘,實際上卻讓對方談了45分鐘;又或者是在一場劍拔弩張的談判中,刻意在自己已經取得優勢時、反而主動對對方善意地微笑,你會很驚訝像這樣的小地方,能為整場談判帶來多少形式的改變。這點不只是這本書如此說,我自己也有不只一次的經驗;包括我首度前去參加哈佛談判學程時的第一場演練,之後拿下了大獲全勝的結果,其實關鍵只在於我在談判一開始幫對方倒了一杯水而已。

8. 利用參照點來讓你提出的要求顯得合理。很多時候,其實你會得到的讓步在實質上是一樣的,但如何呈現出這樣的讓步或方案,就會讓對方決定是否願意接受。舉例來說,當你付了100萬買台新車,你總覺得汽車業務員送些地墊或隔熱紙等單價不過幾千元的東西,好像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對必須要從自己的獎金中掏出來支付這些成本的業務員來說,他們的心中可能會在淌血。

然而,假如這個業務員跟你說,別的業務贈送的都是市價2000元的隔熱紙,而他送你的卻是市價20,000元的隔熱紙,而且你不但可以指定廠牌、還可以指定型號,你當場就會覺得大賺一筆,因為這時你比較的參照點並非你付出的車價,而是可能是鄰居或同事車上的別款隔熱紙。

再用談判的術語來解釋,那就是善用不同的定錨框架,就能讓你的要求更容易被對方接受。

最後,也不曉得是哪裡來的觀念,很多人或許是擔心太容易被對方定錨,又或者是誤以為強勢就能讓自己占得上風,於是就經常會沒來由地就試圖打擊或貶低對手。但本書就指出,這種貶低對手的傾向,反而會對談判成功與否不利。如果你總把對手看成不合作、不公平、不可信任,你就比較不可能跟他們分享訊息,你們也就比較無法有創造出更多價值的機會,也因此衝突的可能性反而會升高。

我真的很喜歡《哈佛商學院的雙贏談判課》這本書,因為中間有許多描述,簡直就像我自己曾經身歷其境的對話一樣。例如本書結尾時特別提到,在真實世界中,我們真的必須要把每場談判都談得成、才能把自己認定為本書英文書名所指的「談判天才」嗎?當然不是。實際上,能夠判斷什麼該談、什麼不該談,以及什麼樣的談判純粹是無意義的浪費時間,你才能真正往談判天才的方向邁進。

讓我直接引用本書提到的其中一點:對方無意於配合你的需要,反而一直想要說服你,你的利益並非如你想像的那樣。萬一你真的這樣做,其實只是會讓對方感覺到不受尊重而已,他又為什麼會想跟你談呢?許多人常以為「離開談判桌」不過是一種談判者欲擒故縱的技巧,殊不知有些時候對方不是故作姿態,而是真的覺得中止已經陷入僵局的談判才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何時可以做出這種判斷呢?其實本書交代得很清楚:當你的最佳替代方案(BATNA)比你的對手給你的最佳出價還來得好,這時「沒有交易」或「協商不成」才會是兩個理性談判者所能達成的最佳結果。

追求雙贏並沒有錯,但並非每場談判都能雙贏,這時你知道該怎麼辦嗎?即使沒有達到雙贏的本事,也希望大家不要落得只能陷入雙輸局面的下場。希望大家都能更加瞭解這本書,讓自己擺脫總是雙輸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