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發現,你連上了法庭,卻連一個公平審判的機會都得不到,你會不會感到孤立無援?
當你發現,原本應該是保衛人民安全的警察,居然摘掉警徽開始攻擊自己,你會不會害怕到幾近崩潰?
這不是電影中的虛構情節,而是發生在即將面對70年代的美國。
70年代聽起來很遙遠,但假如你看了最近才在Netflix放映的《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你會發現那種激進抗爭和種族對立的畫面卻愈看愈熟悉,彷彿在看今日的美國。是的,說穿了,導演兼編劇的艾倫索金擺明了是在以古諷今,而這在美國總統大選即將舉辦的現在看來,更讓人怵目驚心而又五味雜陳。
1968年,美國民主黨在芝加哥舉行全國代表大會,準備提名前副總統韓福瑞競選美國總統。但當時的社會氣氛極為緊張,由於民主黨籍的時任總統詹森決定積極參與越戰,造成大量的美國子弟兵在戰爭中客死他鄉,社會瀰漫著一片濃厚的反戰氣氛;不只如此,由於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和原本參選總統呼聲頗高的羅伯特甘迺迪(JFK甘迺迪總統的弟弟)接連遇刺,導致政府的聲譽一落千丈而民怨四起。
於是,由湯姆海登、藍尼戴維斯率領的學生民主會,以嬉皮為主的艾比霍夫曼、傑瑞魯賓所率領的青年國際黨等各個不同的民間團體,號召一大群不滿的群眾前進芝加哥,要在民主黨的全代會前進行和平抗議,會中並邀請了以黑人民權為號召的黑豹黨領袖巴比希爾前來演講。
沒想到,明明是一場和平示威,卻在大批警力和民兵企圖壓制的情況下,演變成了流血衝突。在接下來的總統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森以些微總票數之差勝選。
尼克森上台之後,隨即要求司法部長起訴這些反戰團體,所以包含前述的湯姆海登等被稱為「芝加哥七君子」(Chicago 7)、以及來演講的巴比希爾等共計八人,都被以跨越州界的煽動暴亂罪被起訴。這八個人追求的是和平及停戰,但卻要為當時轟動全美的流血暴動承擔罪名,是不是光聽起來就極其諷刺?更諷刺的是,他們被起訴的罪名是共謀製造暴亂,但他們實際上分屬不同團體、其中有些人甚至在事件發生前從未謀面,所以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了。
最讓人感到不解和憤慨的是,被告之一的黑豹黨領袖巴比希爾其實只是應邀去芝加哥演講的,他所率領的黑豹黨並未參與芝加哥的暴動;然而,由於黑豹黨向來以激進和暴力聞名,所以人就在芝加哥的巴比希爾也成為被告之列。
今天的我們,或許很難想像向來為世界大國的美國也充滿了不公平及不正義,但就以這次審判中的巴比希爾來說,他多次在法庭上高喊自己沒有律師陪同受審是非法的,而法官又多次阻止他以個人身份發言並詰問證人,等於棄他的人權於不顧;每次開庭,他的摯友及同為黑豹黨的漢普頓都在場旁聽並提供意見,但後來漢普頓居然遭FBI以拒捕為由而行刑式的槍殺。知道這個消息後,巴比希爾再也忍不住了,在法庭上大聲咆哮的要求公道,而法官居然荒謬的要法警把他痛打一頓教訓之後,塞住嘴巴並五花大綁應訊。假如根本不讓被告開口,又哪來審判的必要?乾脆直接判刑發監好啦!但《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雖然是部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卻也不是每一幕或每個劇情都像紀錄片一樣真實;以這段來說,哪些部份經過改編呢?原來在電影中巴比希爾被綑綁的情節是真實發生的,但電影演的是經過檢察官的要求之後,巴比希爾就以無效審判為由而不予起訴了;但據說實際上的巴比希爾卻被這樣不人道的綑綁了三天應訊之後,才被宣告無效審判。像這樣的情節,大家能想像發生在一個法治國家嗎?更何況是天天歌頌民主法治的美國?
《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不是一部熱門的片子,卻是一部精彩而值得一看的片子。重點不只在於那段黑歷史或其人其事,之所以專程寫這篇推薦給大家,是想請大家從這部片子看看,自由和人權有多麼可貴,而我們又該如何才能捍衛一片重視自由和人權的土地。
之前才又和女兒看了一遍張國榮的《霸王別姬》,原本聽說這部片子很好看的女兒,卻看到一半就不忍卒睹的看不下去了。我緩緩對她說,許多人常以為自由和人權是與生俱來的,但「天賦人權」這句話也不過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而且是經過一連串的革命和戰爭之後,才成為今日許多民主國家的普世價值。許多人常理直氣壯的以為,自己明明就有自己的權利,哪需要被別人干涉?所以造成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人居然會以為自己犯錯也不容別人干涉叫做自己的「權利」,甚至在有利於自己的情況下才願意遵守的法律也叫做「法治」;我自己遇過很多這種人,講起道理來頭頭是道,好像這輩子他所受過那麼多教育的目的,都只是用來強辯自己多有理一樣;殊不知,自由、民主、人權這些他們也可以琅琅上口的重要價值,可貴之處正在於它可以保障我們每一個人共同的權益,而不是特定對象的個別利益。倘若像《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片中的劇情一樣,我們的權利可以被政府或任何特定機構恣意踐踏,你我這種小老百姓會不會覺得求助無門?《霸王別姬》中的亂世就別提了,無論誰當道、誰掌權,一般民眾永遠是被欺壓並任由擺布的一群弱勢中的弱勢,這時你要選擇用西瓜偎大邊的態度來求生存嗎?還是你該為了建立一個人人擁有基本人權的社會而努力?當代的我們沒有經過那個需要爭取才有自由和人權的時代,但我們應該要珍惜現在這個擁有自由和人權的時代,並且努力學會如何捍衛自己的權利,不讓擁有資源和優勢的那些既得利益者能夠輕易地輾壓我們。
純就電影本身,這部眾星雲集的片子也值得一看。
這是金獎編劇艾倫索金第二部執導的電影長片。艾倫索金的劇本,一直以來都是我的最愛。不僅讓他拿下奧斯卡的《社群網戰》好看的不得了,之後讓他兩度再獲奧斯卡提名的《魔球》和《決勝女王》也都精彩絕倫。處理起帶有批判意味的政治題材更是艾倫索金的強項,你可以不贊同他個人的政治立場,但你卻不得不佩服他寫出的劇本真的能讓人深思再三,包括知名的電視影集《白宮風雲》及《新聞急先鋒》等也都出自於他的筆下。老實說,光是艾倫索金自編自導這一點,就讓人不容錯過。
不只身兼編導的艾倫索金,本片的演員陣容也無比堅強。奧斯卡影帝艾迪瑞德曼飾演被判有罪之後、後來七度當選參議員的湯姆海登;以飾演惡搞喜劇《芭樂特》聞名的沙夏拜倫科恩,我若不是這次看到《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的話,根本不知道他也具有奧斯卡等級的認真演技。至於其他演員,肯定會讓【一談就贏】的朋友們更加熟悉了:飾演律師的馬克勞倫斯,因為他在《間諜橋》中的精湛演技而榮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而《間諜橋》正是【一談就贏】首次電影班與大家分享的片子;那位幾乎是未審先判的法官則是由法蘭克蘭吉拉飾演,而他也正是《超級選秀日》中那位城府高深的球隊老闆,而《超級選秀日》也是【一談就贏】多次思維班必看的片子,同時也是我的部落格中介紹最多篇的片子之一;飾演片中八位被告之一的約翰卡羅林區,我們之前則在《速食遊戲》中看到他,他在片中飾演麥當勞兄弟的哥哥,而《速食遊戲》正是我們【一談就贏】除了《超級選秀日》之外、所看過最多遍的另一部片子。
說起《速食遊戲》,《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對我來說的另一個大禮包,是我在片中看到了我本來在演員名單中沒注意的米高基頓。雖然同片演出的艾迪瑞德曼當年演霍金也演得極為出色,但我還是認為奧斯卡欠《鳥人》的米高基頓一座最佳男主角獎;米高基頓同時也是《速食遊戲》的男主角,而且他的演出讓整部片子頓時升級到另一個層次。在《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中,米高基頓的戲份並不多,但當飾演前司法部長拉姆齊克拉克的他一出場,整個氣場幾乎壓過了所有其他演員,找他來演讓法官也為之震攝的司法部長,真是在正確也不過的了。不過是短短的家中書房和法庭的兩場戲,都讓我覺得情緒不由得的隨之掀動:在被告的兩位律師到他家要拜託他出庭作證時,米高基頓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讓人眼睛一亮。都不知道是亞倫索金的台詞寫得好、還是米高基頓唸起這些台詞就是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光是一句「你怎麼拖了那麼久(才來找我)」這麼簡單的話,讓人頓時出現一種柳暗花明的振奮感;但現任司法部長派來的官員要阻止他接受出庭時,對方直呼其名的喊他一聲「拉姆齊,你去作證是違法的」,而他不怒自威的回對方一句:「叫我克拉克部長」,然後接著「逮捕我,否則閉嘴!」,讓整部片子中我們隨著被告一路被打壓的心情頓時有種終獲轉機的暢快。
沒想到,到了法庭上,即使事件發生時在任的前司法部長願意作證,證明之前的調查結果是警方引發了暴亂,法官居然濫用權力的裁定,根本不讓這位前司法部長在陪審團之前作證。當我看到這一段,明明這段劇情與遠在台灣的我們毫無關係,但我心中感到的訝異、憤怒、及悲哀,卻讓我激動得連身體都不由自主的微微顫抖,即使再看第二遍時依然如此。假如當權者連在法庭都可以如此妄為,而連做過一個司法部長的人都無法在法庭上作證,一般人民又該如何伸張自己的權利?
本片可供討論之處甚多,而我也相信,集編導於一身的艾倫索金自己的政治立場鮮明,而在大選前夕放映這部片子,顯然是故意要給川普及共和黨難看。不過,尤其對身在台灣的我們來說,與其把這部片子要傳達的訊息過度簡化為「共和黨人和右派就是那麼無所不用其極的過分」,不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任何政府、行政機關、或司法單位,掌握了無法被制衡的權力,這就是一種警訊。如果一般人只能任由當權者打壓,不管那個當權者是政府、財團、媒體、或任何有錢有勢的特定人士,我們就應該要謀求改變。
片中的衝突不只來自於被告所代表的許多民眾 vs 政府,被告的八個人中也各自代表著不同的角色或團體,而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立場;既然立場不同,就可能會發生衝突。許多人常把衝突視為洪水猛獸,但其實只要有不同立場者的存在,就一定會有發生衝突的機會,所以重點從來不在於我們該如何把這些衝突的機會降低為0,因為根本做不到,而在於我們該如何面對衝突。
在參與芝加哥示威抗議的群眾中,有像沙夏拜倫科恩飾演的那些嬉皮,也有像艾迪瑞德曼飾演的那些學生或學運人士,另外也有像約翰卡羅林區飾演的那種和平主義者;後者雖然年齡不再是學生,但與學生族群看起來都比較接近熱血的中產階級,但與一般被認為較隨性而可能失序的嬉皮就有些格格不入。
在片中,艾迪瑞德曼和沙夏拜倫科恩也發生不只一次的激辯,後者想要成為烈士,希望藉由這次審判而讓社會大眾聽見自己的聲音及主張;前者則認為,讓自己不要無辜的被判刑入獄才是重點。這就是一種立場之爭,重點不在於誰對誰錯、或是誰的立場比較高尚,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提倡的主張和價值觀。如果從哈佛談判的角度來看,其實每一場人跟人之間的互動都可能形成一場談判,而哈佛的主張就是:不要和對方針對立場談判,因為那是徒勞無功的;試著找出雙方利益和需求的交集,才有可能達成共識,或起碼避免衝突衍生成不可收拾的結果。
假定我們能先把立場之爭擺在一邊,接下來一個層次的問題就會是手段之別。假如我們共同的目標或對彼此都有利的選擇是讓全世界都聽見我們的聲音,那麼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手段或方式來達成這個目標?
艾迪瑞德曼和沙夏拜倫科恩再度針對這個議題發生爭辯:艾迪瑞德曼怪罪嬉皮糟糕的社會形象,反而讓共和黨的尼克森贏得選擇;沙夏拜倫科恩則不解地反問艾迪瑞德曼,他居然把勝選擺在第一順位?而把人權、平等、自由等更重要的價值擺在第二順位?艾迪瑞德曼激動地回答他說,假如選舉輸了,什麼東西擺在第二順位都不再重要了。
類似的對話,會不會連在台灣的我們都會感到熟悉?不只是政治議題,其實許多工作和生活中的紛爭都會面臨到相同的困境:有人會認為,只要大目標是對的,運用許多不那麼被視為「正當」的手段也無所謂;但同時也會有一批人認為,凡事都應該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不該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做。
那麼,手段之別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關鍵有二:一個是前面提到的優先順序,若再結合可行性的評估,把一切無法達成的做法都先視為沒有必要討論,然後就能把焦點集中在「當下應該先做什麼」、或「目前可以做些什麼」,就比較不會淪於空談,也比較不會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到底什麼不應該做」這種會持續引發衝突的問題。
另一個關鍵,雖然聽起來好像有些像是在講大道理,但本片正好做出了個很好的示範:試著尊重和瞭解對方,然後就不會因為否定對方、而把對方的所有主意直接抹煞了所有的可行性。當艾迪瑞德曼發現沙夏拜倫科恩居然看過他的文章、甚至很尊敬他時,他也突然發現,自己只因為沙夏拜倫科恩是個嬉皮而看不起對方是大錯特錯,然後雙方才有和解並進而想出更多辦法的可能,我們也才會在銀幕上看到沙夏拜倫科恩思想中深層的一面。
尊重和瞭解對方,每個人從小就會寫在作文中,但長大後的我們卻很難做到,因為我們往往對別人有太多的預設立場。試著從傾聽對方做起,起碼嘗試著去尊重和瞭解對方吧!或許有很多時候我們會因此發現,許多看似無解的問題,會因為多了一份尊重和瞭解而得到解套方式。
最後,無論我們做出什麼決定,千萬別忘了問自己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樣做的意義何在?當我們能夠回答自己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而不該做些什麼;當每個人都能問問自己這個問題,這個社會或許就能多一分前進的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