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這個世界不需要更多道德完美的偶像,但你我卻需要更多不計毀譽、不計代價而能堅持到底的承擔和勇氣

當所有人都不支持你時,你還敢站出來對抗全世界嗎?

帶領英國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邱吉爾做的不只如此,因為他等於拯救了全世界。

 
我必須承認,我自己對二戰題材的電影向來不感興趣,對邱吉爾的其人其事也沒有深入的了解。來看《最黑暗的時刻》,主要是為了來看蓋瑞歐德曼化身為完全看不出演員本人是誰的神演技。但是,當我走進電影院後,我真的深深為這部片子著迷。在將近結尾那幕的邱吉爾走進地鐵與民眾攀談時,當地鐵上的民眾不分老幼婦孺高喊Never!(絕不!)時,我的淚水已經在眼眶打轉了;接著就是邱吉爾走進下議院發表那篇著名演說的關鍵場景,當口齒未必靈便的邱吉爾講到那句We shall never surrender(我們絕不投降)時,我的眼淚終於忍不住奪眶而出。不只是因為這部電影拍得有多感人,而是我們知道那篇演說事實上的確發生過,而邱吉爾也真的率領英國迎向二次世界大戰而艱苦的贏得最終勝利。


最近的淚腺可能太發達了,連續好幾部電影都讓我忍不住掉淚。對我來說,有些因為電影而落下的淚水是因為洗滌心靈,而另外有些因為電影掉下的淚水則是因為有感而發。我為《最黑暗的時刻》這部片子滴下的淚,應該屬於後者。

1.  敢於特立獨行:二次世界大戰時,當德軍的坦克部隊進襲了整個歐洲大陸,有著一個海峽之隔的英國知道自己就會是希特勒的下一個攻擊目標。當時的首相張伯倫受到反對黨的猛烈抨擊及質疑,不得不黯然下台。為了和反對黨組成聯合政府,內閣制的英國保守黨必須推出一個讓反對黨陣營也能接受的首相人選,所以他們不得不推出黨內既不喜歡、也不支持的邱吉爾來擔任首相。

這時的邱吉爾已經66歲了,老態龍鍾、雪茄及酒杯不離手,從選舉到擔任各個大臣職務的挫敗紀錄不計其數,不但望之不似人君,而且沒有政治奧援,自己的黨內都有人虎視眈眈地要把他搞下台。


電影中的邱吉爾,除了自己的妻子之外,沒有盟友、沒有支持者,有的是許多人對他的嘲弄和不信任。但是他必須率領這個自由世界在歐洲的重要防線,勇敢對抗希特勒大軍的鐵蹄。除了內憂外患,我想不出來什麼詞能更妥切的形容當時邱吉爾的處境。

看過克里斯多福諾蘭《敦克爾克大行動》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當邱吉爾在任時,英法聯軍有將近40萬個士兵被困在法國敦克爾克的海岸,面對德軍的進逼和轟炸,不但法國可能就此淪陷,英國的兵力也等於全部被殲滅,之後的反攻等於無望了。

仔細想想,對我們來說,那其實不只是發生在另一個大陸的事情;萬一英國無力抵抗或接受與德國的和談,等於納粹將會統治整個歐洲,而日本顯然會佔據包括我們內的絕大部分亞洲。除了美國和蘇聯之外,全世界應該都會倒在德、日、義為首的軸心國腳下。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今日所捍衛的自由民主價值,很可能會只剩美國堅守。從這個角度來看,你會不會覺得邱吉爾的地位無比重要?

從事後的結果來看,邱吉爾堅持作戰到底的想法是對的。但在當時,英國瀰漫著一陣和談的氣氛,當邱吉爾在下議院首度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時,為他鼓掌叫好的居然都是坐在他對面的反對黨陣營,他的同黨同志居然鴉雀無聲,因為他們既不支持、也不看好邱吉爾。

我自己不只一次在不同企業擔任空降主管,其中有一次,我察覺部分同仁的配合度就是沒有其他人來得好,總有一些應付了事的味道。若是任由他們這樣消極下去,只怕整個團隊的士氣都會被拖垮,我既不想凡事都只交給那些積極任事的人而讓他們累垮,我也不想用過多不必要的管理手段來對付那些消極應付的同仁,因為畢竟他們也都是帶著不少人的主管,對一些刻意為之的管理手法也都了然於胸。

於是,我決定對他們開誠佈公。

在一次會議中,我在進行到一半時話鋒一轉,用誠懇的語調對他們說,「我了解你們的想法,你們之中的有些人會認為,總經理幾年就會換上一個新人,誰知道現在台上的這一個能做多久?與其拚命照我說的話做,不如照之前的老做法就好,總是穩紮穩打的少改少錯,」或許是我說的直白,連其中對我最不服氣的人都開始豎起耳朵聽我說。

接下來,我雙手一攤的對他們說,「老實說,我每天都帶著隔天就會走路的心態來做事;不只在這裡,我在每家公司都是如此。」我對他們說,因為我只求把事做好,不在乎這家公司的內部派系或政治;但也正因為如此,我的績效特別好,正是因為我不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搞關係上。我的工作不是靠哪個老闆給我的,而是靠績效打出來的,「你願意每天隨著老闆的喜好或心情決定自己的前途,還是到哪裡都不怕沒人花大錢請你去上班?」

我接著說,我們的角色不同,但我們都是要帶領很多人的角色。你想要讓你的團隊因為聽你的話而表現出眾就服你嗎?還是你凡事只能回答他們說,「公司是這樣規定的」

我那番講話並不見得有多麼振奮人心,但台下的人都給我相當正面的回應,而我們之後的業績和各項表現也都一路長紅。重點很簡單,沒有人不希望工作安穩,正如英國那時有許多政治人物會企求和平一樣。但是,在一個競爭的世界,和平不會毫無代價就能得到,正如績效、表現、和部屬的向心不會憑空就掉下來一樣,我們要非常努力才能有機會獲得,通常要經過艱苦的挑戰也才能獲得。

我實在不願意談到政治,但看完《最黑暗的時刻》後,我不得不說,台灣向來喜歡選個完人形象的人來當國家領袖,而尤其是近十幾年來,每個總統上台都被人罵得要死,好像選總統來只是要讓我們出口怨氣而能任意開罵的一樣。我對兩個政黨及幾任總統都不見得有好感,但我不禁想問,只靠著反當權派、我們就能成為一個有尊嚴的國家嗎?還是我們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

我只看到問題一直存在、國力持續衰退,但是每個政客還是不怕挨罵的繼續謀求自己的利益而已。所以,一直開罵和反對,到底有什麼用?

回頭看看邱吉爾。在家只穿著一件浴袍就走來走去、經常講話流於喃喃自語而沒人重視,嗜酒如命而連地鐵都鮮少搭過的不知民間疾苦,就連自己的家計都面臨破產了,表面上來看,他怎麼會有治國的能力,他又哪有一個偉大領袖的氣質?

然而,他帶領英國打贏二次世界大戰,並且兩度出任首相;才華洋溢的他,甚至拿過諾貝爾文學獎,而且曾在BBC的調查中被選為「最偉大的英國人」。

也許,我們需要的不是貌似人君的氣質,而是一種承擔以及堅持。一種敢於特立獨行的堅持,以及一種無論如何都不退縮的承擔。在企業如此,整個國家亦然。


2.  不怕自曝其短:在片中,邱吉爾孤立無援,但他其實自己也緊張無助到不知所措。他也許不怕下台,但他擔心自己萬一被鬥倒,主張議和派可能會讓整個國家的命運限於萬劫不復,而暴虐獨裁的希特勒極可能主宰整個世界的命運。

片中劇情的一個轉折,是原本厭惡他的英王喬治六世,半夜來到邱吉爾的家和他促膝長談,戲劇性的表明他願意支持邱吉爾奮戰到底的決心,間接影響了保守黨後來終於在張伯倫的同意下相挺邱吉爾。

就實際上的情況來說,我相信邱吉爾絕對不只如此單純,中間勢必經歷了更多運籌帷幄;但就兩個小時的電影來說,他們必須要安排這樣的轉折,而英國國王不願意成為仰德國鼻息的魁儡皇室,也是合乎邏輯的劇情安排。

然而,純就電影的劇情來說,我相信邱吉爾在之前一次與英王的午餐對談,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正如之前提到的,邱吉爾並不是一個體面的政治人物,而且有許多失敗的紀錄,而這也是英王為何對他如此反感。但在那次午餐中,原本邱吉爾是沒有打算坦開心胸而打算自顧自地吃完就算,但在英王的引導下,他不掩飾地說出了父親的精神錯亂,以及母親的四處留情;對於自己可能因為家族遺傳而有躁鬱症的傾向,他也直言不諱。或許是這種自承自己有問題、自己也知道自己問題何在的表白,才終於讓他和英王之間的關係打開一線曙光。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常常對自己的錯誤或缺點設法掩飾或否認。事實上,哪裡有不犯錯的人,又哪裡找得到沒有缺點的人?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老是把精力花在掩飾自己的缺點或過錯上呢?

更何況,往往一項優點的背後,必定伴隨著相對應的一項缺點。我不好意思指責別人,那就讓我來檢討自己吧!舉例來說,當你看到我先求做事再求做人的觀點時,有些人或許覺得我這個人真是實事求是或不落俗套吧!但是,雖然有大家都能認同的好處,但同時會造成我在職場上的許多時候經常會刺傷人,甚至經常性的帶給大家壓力,而這些都是我不能否認的。

於是,我該怎麼做呢?我既然知道我有這項缺點,而且我不能因為刻意閃避這項缺點,而捨本逐末的反而影響我原來重視的效率及成果,我唯一可以做的是,讓自己在做任何決定前,刻意把自己能感覺到周遭不同人的感受;誠實地跟各位說,也許很多時候我還是會選擇去做一個讓人感受不佳的決定,但我起碼要讓自己感受得到別人的難過,勇於面對自己的缺點所會帶來的影響。

反過來說,我不太相信任何表面上太過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缺點,每件事也都有背後的成因。一心向善的人不是沒有,但假如有人天天打著要大家跟他一起做好人、做好事的旗號,要嘛就是他曾經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而想要贖罪,要嘛我就會認為這個人別有居心,於是就得開始思考這個人如此做的動機、立場、和利益,想想他想要的是什麼、他需要的又是什麼。就像甫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的《血觀音》一樣,包括14歲的小女孩在內,裡面幾乎每個角色都有算計而都不無辜,片子黑暗無比,但卻更貼近這個世界的現實。

現實一點,真的不好嗎?假如身處像邱吉爾一樣的亂世,體認並接受現實,可能才是唯一的解藥,而那也正是邱吉爾能夠眾人皆醉他獨醒的原因。

邱吉爾或許有些瘋狂,但他並不是笨蛋。當他下令迦萊的四千駐軍要去攻擊德軍的坦克部隊、來幫敦克爾克被困的軍隊爭取更多時間時,自己也曾經在戰爭中被俘虜的邱吉爾也知道,他的決定就是叫四千弟兄去赴死,但他依然必須做出這個決定;他也知道,無論這個決定有多麼出於國家大義,他在黨內的政敵還是會拿這件事大做文章而設法逼他下台,但他還是得義無反顧地去做。

片中另一幕,是他偷偷一個人打電話給美國當時的總統羅斯福。邱吉爾拋下英國人慣有的高傲,向羅斯福請求說,「借我們50艘驅逐艦、要不30艘也可以,總之你能給我們什麼都行,因為我們實在需要幫忙。」蓋瑞歐德曼的演技真的高超,因為在那一刻,我們真的看到一個領袖也會脆弱和無助,但他無論如何都得要來一些援助,否則他們的子弟兵和整個國家只能等死。

片中沒演到的部分,是邱吉爾身為著名的反共份子,但他在二戰中願意和蘇聯合作,只求先能打倒德國而贏得勝利。你或許會覺得這是一種政治手腕,但我卻看到一種務實,以及一種不擔心本身歷史評價的承擔和堅持。


3.  別讓挫敗打倒:仔細看看邱吉爾的生平,你會發現早在他擔任首相之前,終生投身政治的他實在不算是在仕途上一帆風順。他經歷過多次的落選,甚至脫黨後又重新加入保守黨;就連擔任內閣大臣時,也經歷許多政策的失敗而毀多於譽。

片中有一幕,當邱吉爾終於被任命為首相時,他自嘲自己已經老摳摳而精力比不上年輕人了,但為了國家,也為了自己始終相信的使命,他還是承擔了這個影響全世界的重責大任。

大戰過後,帶領英國邁向勝利的邱吉爾所領導的保守黨居然在大選中慘敗,他也只好卸下首相一職。他的那句名言:「對政治領袖的無情,是一個偉大民族的標誌」正可以表現他的灑脫。

畢竟,何必因為這樣就懷憂喪志呢?美好的一仗已經打過了,而且他還帶領了英國迎向勝利。

或許是人民也沒忘記這位會比出V字手勢而對納粹說「幹爆他!」的偉大領袖吧,7年之後,邱吉爾再度出任首相,一直到他80歲高齡才卸任。


邱吉爾絕對不完美,他有著數不清的缺點,但他不願意因為挫敗而放棄,更不願意苟且而接受戰敗的命運,於是才能帶領英國和自由世界贏得勝利。就某個程度來說,他的不願意妥協拯救了整個世界,也終止了讓生靈塗炭的世界大戰。

文章的最後,讓我來談談這部電影的本身。蓋瑞歐德曼的演技當然是一大亮點,他不只是把外型不像的邱吉爾演得維妙維肖,更在許多細微處展現出這個時代人物的無助和徬徨,讓這個角色不只是一個電影角色,而展現出更多人性。蓋瑞歐德曼肯定是今年奧斯卡影帝的大熱門。


導演喬萊特不算是個完美的導演,但他的片子有個特色,那就是他擅長並喜愛用配樂來營造出電影的質感和劇情走向,有些甚至覺得用得過火了些,但我自己卻非常喜歡,覺得那是讓他的作品很有辨識度的特色。

除此之外,從《傲慢與偏見》到《贖罪》,喬萊特格外擅長拍出一種英國女性的細膩,想想從《贖罪》開始大放異彩的莎柔絲羅南,大概就會體會這種感覺。而在《最黑暗的時刻》中,由於劇情焦點就是邱吉爾這個人,而蓋瑞歐德曼神等級的演技又是如此炫目,若是換了其他導演來執導,很容易就會變成只看男主角的演技的獨角秀;然而,因為喬萊特的個人風格,你會發現刻意安排個幫邱吉爾打字的小助理,居然會讓莉莉詹姆斯如此讓人難忘,而且也平衡了一整部片子而不至於完全失去女性的陰柔,這就是導演喬萊特獨樹一格的特色和功力。


且讓我用現實中的邱吉爾說過的兩句名言,做為這篇文章的結尾:你不面對現實,現實就會面對你。成功並不是終點,失敗並不是終結,只有勇氣才是永恆。

願我們都能用勇氣面對現實生命中的一切挑戰。

 
延伸閱讀之一:《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把死路走出一條活路的堅強生存意志

延伸閱讀之二:《鋼鐵英雄》(Hacksaw Ridge)──人因為信念而偉大,讓我們一起勇於擁抱不一樣

延伸閱讀之三:《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Sully) ── 為所當為,就是真正的英雄

延伸閱讀之四:《攻敵必救》(Miss Sloane)──從攻其不備到將軍抽俥的四點神戰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