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7日 星期四

談判是個「增幅型」的技能,也是個「複利型」的技能,愈早學會,收穫愈大:【一談就贏:實戰談判思維】22班心得初探

 【一談就贏】這個課程的一大特色,就是我會在每堂課都鼓勵大家發表課後心得,即使那些只開一次就再也不復刻的課程也不例外。為何我會這麼做呢?就像我在課後總會對大家說的一樣:心得會有助於你自己的回溯整理與發想,同時也是別人的重要參考。




早在許多強調用輸出強化學習效果的書在台灣問世之前,我們就已經開始這樣做了,因為我始終相信,輸出和輸入要相符相成,才能讓一個人的學習效果極大化。試想,許多人上課或聽演講時經常對著台上一張又一張的投影片猛拍照,好像漏了一張、或少看到任何一張投影片上的任何一個字都是損失一樣。這樣的風氣在我們台灣以及對岸的大陸尤甚,姑且先不論智慧財產權的尊重這項議題,試想,當你拍完了那麼多張投影片之後,又會如何?勤快一點的搞不好會把這些照片檔整理進一個資料夾,但若干時日之內就會發現,自己的收穫就只有一個又一個的資料夾,但對其中的內容卻不見得有多少了解;而對那些沒那麼勤快的人來說,拍了之後就放在手機而再也沒看過了,那些照片檔除了到此一遊的紀念性之外,唯一的作用大概就只有佔用你手機的記憶體而已。

或許這樣說,會讓有些人覺得強人所難,但假如你把上課的注意力都放在拍照或寫筆記上,你又要用什麼樣的時間去思考呢?或許是我自己不算一個反應速度太快的人吧,我一直認為,假如要我把一件複雜的事聽懂,我應該把專注力都放在理解那件事、以及設法現場就與人互動上,至於筆記或其他不那麼緊急而重要的事,有閒能做的話就做一做、沒空的話就只能放在一邊了。

那麼,要如何強化自己的記憶、理解、和吸收呢?這就是我為何鼓勵大家多寫課後心得了,因為藉由這種強迫自己必須轉化為另一種形式輸出的機會,你自然會設法回溯、消化、甚至找更多的資料來加速自己的理解,然後你就會發現,自己一天一萬多元的學費沒白花,因為你等於比其他參加者又多複習了一次,而且還不是照本宣科的重看一遍自己的筆記而已。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讓大家自己寫給自己看就好,每次都希望大家公開發表?許多人常誤以為我是希望大家多幫【一談就贏】打廣告、或多些在社群媒體上的露出,但假如真是如此,為什麼我連那些根本不會開第二次的課程、也希望大家這樣做呢?難道我不擔心真有人聞風而來報名或要求上那個課程的話,會因為根本上不到而對我們印象不佳嗎?因此,我的主要目的當然不在於此,而在於讓大家養成一種持續累積輸出的好習慣。

至於公開及不公開間的差別,其實是這樣的:寫東西給自己看、和寫東西給大家看,心態和效果是很不一樣的。寫東西給自己看的話,你想寫成什麼樣都行,反正讀者只有你自己;但你若想要寫篇心得給大家看,你就會開始更加謹慎、也思考的更多,一則多數人可不想讓自己在眾人面前公開丟臉,再則設法從更多面向思考、正是我們訓練的一部份,所以我當然在課後也不忘藉由這個機會訓練大家。

不曉得有多少企業會這樣做,那就是同仁若申請了公司補助去進修,為了確保同仁真的有學到東西,所以有些公司會要求同仁寫份報告或感想;但萬一這種產出的成果也只是存檔備查,我相信多數請領公司補助的同仁都會有寫就好,寫出來的東西也讓看的人味同嚼蠟,沒有從中能得到更多收穫的價值。我常建議大家,而許多企業也原本都會這樣做,那就是與其請那些同仁交一份書面報告或心得感想,不如請他們找個公司集會的時間,花半小時與大家分享他學習的成果。相信萬一增加了這個動作,要上台的人當然硬著頭皮、也要整理出一份還算像樣的報告出來,而包括準備及呈現的過程在內,其實他就能更內化自己的學習,而不是把每次的課程都船過水無痕的都這樣過去而已了。【一談就贏】之所以鼓勵大家公開發表心得,其實概念也和此相近。

公開發表心得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作為別人的重要參考。我自己在每堂課後都還會被其中幾篇心得摘錄整理一番,其實也是為了如此。我不曉得有多少課程或多少老師願意這樣做,但我認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來參加每一個課程,但每個人卻都需要更了解談判。所以若我們能將更多人的心得收集起來,讓大家從心境到作法都能有所參考,或許當有天遇到一個難題時,光是其中幾句話所帶來的觸發,就可能讓一位陌生朋友想出更多解決方法,而不是因為自己只想得出一兩種作法就只好硬幹了。說實話,心得整理並不是一件很討喜的工作,但我數年來依然持之以恆的這樣做下去,因為我相信在地球的某一個角落,總會有人需要這些心得中的其中一個想法,而我期望他們起碼有一個機會可以看得到這些心得產出。

作為一個老師及課程設計者,當我看到像【一談就贏:實戰談判思維】這種已經開了22班的課程所累積下來的心得時,其實我心中是有著滿滿感動的。明明都是相同的課程,但幾乎班班都能出現許多很不一樣的心得,對我來說,這才能代表出這個課程的價值,那就是能讓許多不同需求、不同背景、及不同風格的同學,能夠從課程中得到不同的收穫,也足以證明課程設計本身的延展性及多元性。

作為2022的第一班,我們的22班是群認真而又努力的朋友,但大家不難從他們的心得中發現,他們似乎在一開始還弄不清楚這是個什麼樣的課程,甚至在剛開始摸索時、感到有些無所適從的感覺。他們所遇到的挑戰,其實很多人也都會遇到,而我希望大家能從他們摸索的過程及課後的收穫中,找到更多讓自己聚焦的方法。因為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而變動頻仍的時代,誰能更快而有效的聚焦,誰就有更大的機會成為下一個贏家。



在廣告產業擔任媒體企劃工作的Brandan,寫下了這樣的心得(原文連結):

#談判是吵架還是殺價

小時候覺得談判不是殺價就是吵架,這種丟臉又敗壞形象的事當然是敬而遠之;長大以後稍微累積了些社會歷練,當然就會知道談判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種系統化的學問,但受到從小被心智塑造的影響,總覺自己吃點虧好像也還好,不敢開口說出自己想要。如果個人甘願總是默默當個不出頭的人也就罷了,但工作時總是會需要代表公司或團隊交涉一些事情,會影響到別人的話可就不適合再佛系下去,這也是我想要上談判課的原因。

#上課跟自學有什麼不一樣

說到談判,前前後後當然也讀過幾本相關書籍,書裡說的也大多都看懂,但也就是停留在知識的程度,遇到事情了還是一根腸子通到底靠臨場反應。所以我想試試看真的上課是不是比書本更有效。

當然,比我預期中更好。

主要原因來自
1. 課前作業:理論方法步驟結合實際案例,從各種角度反覆檢視、探討、論證。這個過程從上課前一個月review課程官網上龐大的文章案例為始,經歷過自己反覆思考後寫出,歷屆學長姊來提點、指正、老師的回饋,就能紮實逼迫自己改變思考框架,並讓自己進入課程的狀態內了。 

2. 課中案例攻防:私以為這是【一談就贏】這堂課的精華,其一是案例的設計、其二是打法的設計、其三是人員配對的設計,這些組合起來千變萬化貼近現實世界甚至過無不及,正能考驗學員如何將幾個簡單的原則運用到實戰中。什麼叫資訊收集?什麼叫方案展開?你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你知道嗎?算你想要,你敢說出來嗎?你憑什麼說出來?在演練的過程中,個人原先的「框架」會很清楚地暴露出來,就算你的對手沒注意到,你會心知肚明自己問題在哪裡,你的隊友也會觀察到幾分,我認為這種劇烈衝擊是關鍵,由此才能具體意識到自己需要成長的部分。

3. 課後回溯檢討:課後同學間的回溯,或來自觀察員學長姐的回饋,再次將你推回時光現場,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能夠有更好的方法嗎?如此反覆多角度再次實際演練一遍,如此真正學到、做到。

我認為這不是一堂倒給你「一大堆技術性乾貨」的課程(不然去看書就好了),而是給你一些絕對基本重要的方法論,再考驗你怎麼用出來的過程,每個人的起始點不一樣,所以體會到和學到的一定有不同。

我個人體會到的幾個點是這樣的

#對事也要對人

常常我們都會說溝通要「對事不對人」,但其實談判的主體是個人,除了對事的理解,更需要對人有理解,事和人的交織才構成完整理解的脈絡,這樣才能收集到更完整的資訊,衍生出更豐富的方案

#心態改變之必要

「想談」「敢談」,是最基本的心態改變。記得最後一個演練,我自以為多要到兩台冰箱和賠償實支實付就已經達到目的了,卻沒想到別組同學可以要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而對手確實也有可能答應的。這就是有比較才有衝擊,如果你不敢設定目標,不敢正面說出你的要求,又怎會有更好的結果呢? 

#方案展開之必要 

以往慣性的思緒是線性,就是因為這樣所以那樣然後方案就是這個,頂多想兩三個配套就覺得很有邏輯一定會順利。但考慮到多種不同假設或情境,真實狀況應該是像決策樹演算法那樣會有多個展開,雖然目前大腦容量還沒開發出來,但盡量去設想方案展開,是一個必要的動作。 

#回溯之必要

以前常常覺得事情要不順過了就過了,或事情有順利解決就好了,但這次課程前中後,一再體會到回溯、重新建構的力量,能幫助你真的知道、學到、做到。

Brandan的心得寫得很淺顯直白,但卻有著深刻的體認。他寫下的其實也正是多數人的想法:凡事不用與人爭那麼多,自己逆來順受一點也就是了。這種為人處世之道,看起來好像蠻能明哲保身的,但萬一你自以為自己吃虧一點就算了的作法,反而助長了一些惡人的氣焰呢?又或者,當你有天被逼到退無可退的境地時,你會不會開始後悔,為什麼自己連和別人好好談出一個好結果的能力都沒有?



在保險公司擔任法務主管的Claire,也在心得中分享了她的想法(心得點此):

#謙卑

雖說之前在國外念書時有花了很多學費學哈佛談判學程系統的談判,當時每周也用英語做了演練,但幾年下來在職場上與生活上的演練結果總成績自認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對FB生疏的我來說,在作業期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同學與學長姐的PO文和互動,真的是痛苦中成長😊實際兩天的上課,同學們為了得冠軍無不使出看家本領,從作業期FB蒐集資訊,到實體互動的虛實整合表現都非常優秀,原以為是個簡單的workshop, 其實是個不簡單的人生實練室,提醒我人生的 to-do還有很多,人生旅途上遇到有好多好多好的role model可以學習,要時時心存謙卑。

#改變1 - 談判戰鬥力

民法上有個概念叫「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意思是比注意自己事務更高一級,舉例,律師收委任報酬為客戶服務,就應該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這對我來說不難達成,因為切到工作模式很容易產生戰鬥力,但從前的生活模式卻沒有相關配備。例如出庭或談合約時據理力爭,不輕言放棄,但自己的Ubereats餐點漏送,算了,忙中有錯。淘寶買的貨付款後沒寄來,要花多少精神為六百元台幣跟強國人來來回回爭執?買東西因為同情小販生活辛苦很少殺價,在還沒把購買行為大部分轉線上之前,不時被櫃姐盧到買下不需要產品只因為想圖個清靜(錢給妳不要再吵了)… 還有更多不好說但更重要的人生血淚案例…經年累月,積少成多,追究起來在個人生活上因為沒有有效導入談判戰力因而失去的人生資本似乎難以估計。

一談就贏思維班結訓後,看到寶島有那麼多各行各業的人為了當更好的談判者去合作與戰鬥,我也被激勵與感動,把談判者(negotiator)精神內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就像Alex Cheng老師的名言「談不到10塊的人,可以談成10億嗎?」思維班可能只是一個談判世界的入門磚,但對我而言談判戰鬥力的油箱可以一次加滿滿,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甚麼議題要花多少時間去談,要達成多少成果(速度!),以及在工作中與生活中持續去做釐清目的, 回溯, 解構, 換位, 重做,談判前/中/後 To-do 等等等等 的反覆練習。

查理蒙格的書說,當你手中拿著槌子時,這個世界到處都是釘子。再次接受談判的訓練後,舉目所及確實處處都是談判的場景! 對了,這一周來我做了舊的我不會做的事 – 到apple 實體商店去談 官網因故未能完成舊手機和手錶的現金折價(實體商店policy是只退禮品卡,線上和實體帳是分開的),結果也如願談成了!

#改變2 – 多傾聽

在最後的家電客訴案觀察員小莊學長說我只得500分是因為說得很多,但傾聽
不夠(雖然我有耐著性子聽了幾段對方的說詞),well, it is how it is. 繼續努力吧。  又是一年之初,最近常聽到「妳想成為甚麼樣的人?」我想成為一個優雅的強者,有能力去做一些有意義的好的改變,但不需要的時候不會給人壓迫感,有知所進退的智慧。

不管是本身的幹練形象、加上法律面的專業訓練,Claire在多數人的眼中,應該都是個不會讓自己吃虧的人物吧!但即使如此,顯然她本人的認知、和旁人看到的卻也未盡相同。上面只摘錄了她心得的其中一部份,讓我再摘錄她心得中了另外兩句,或許更能具體傳達她對參加這個課程的體悟:「……我相信失敗是比成功更好的老師,在輸得起的地方失敗,可以去累積在輸不起的地方成功的養分」、「希望自己的談判能力能繼續透過學習與練習而更上一層樓,如果有機會能守護到所愛的人事物與要捍衛的價值,我們就是自己和自己愛的人心中的冠軍!」



建志是一家空氣清淨機公司的創辦人,他少見的將課程的各個環節、結合了我們上課時提到的不同主題及條件,對自己的一連串表現做了個評分,並寫下這篇心得(全文參此):

……過去的我認為的談判其實更像是「討價還價」,當然討價還價也是談判的一種,但進、退、攻和守,該如何衡量?是一個困擾我已久的問題。課程後,我發現談判在我眼中已經變了,我打開了一個叫「談判思維」的視野,我會更著重於以「談判思維」來進行談判,而不是單純的討價還價,知道自己的談判目的和思維,攻守進退開始有跡可尋。

我發現「談判思維」是一種「增幅型」的技能,跟原本的行業知識結合,在該領域議題會更具優勢,同時,談判能力也是一種「複利型」的技能,無論是生活、工作與職涯發展方面,越早學會,就越早開始在日常中累積一個個小小的優勢,對後面影響越大。

#課前作業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要學好一項技能,努力不可少,課前作業期間,面對浩瀚的官網資料庫,裡面許多談判名詞如 ZOPA, BATNA, WATNA別說運用了,單是理解這些名詞的本身都有些困難,但透過課前作業練習,和許多學長姊的提問與互動後,我覺得已經收益不少,甚至在課前作業期,我運用其中一篇文章『基礎議價的實用指南:《談判1本通:徹底解決談判最常見的16個問題》』的「讓步區間」概念來做談判前準備,就成功的敲定了一筆訂單,讓我對即將來臨的談判課程充滿期待。

#二日課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在其中包含課前作業、課前互動、分組、演練、案例...構成大約有20個左右的環節,除了Alex老師外,包含探班的學長姊及同學,有超過40個人同時參與和演練,你可以想像在這麼充實和緊湊的練習中,就像360度鏡子一般,可以完整反射出自己在其中的所有大大小小的決策,在課後我針對每一個環節,以談判前的五部曲、談判中三項原則及談判後的四項關鍵作為指標,作了一張自我評分表(字很醜但有興趣的在留言處看),果然發現了一些平時沒發現的盲點。



1. 要相信隊友:在這些步驟中,我做得最好的竟是我原本最討厭的「事後檢討」,但這不是我的功勞,是隊友催促我做的,但這個步驟是必須的。

2. 要換位思考:我們喜歡這樣買,但卻喜歡那樣賣,這在出價練習中發現了這個現象,買賣雙方想的完全不一樣,有趣的是,我事後對同事調查,也呈現一致的趨勢。

3. 有意義的情報:這項分數竟然只有5.8,這真是出乎意料,我是能夠迅速找出資訊的,但透過分析我才發現,我沒有找出有意義的資訊,我收集資訊就丟到大腦自行運算隨機應變。在這裡我學到,資訊在具備:因果、關係、可行動、可評估損益下,才具備價值。

4. 要準備預案:我這項分數不及格,只有4.9,我過去準備的預案就是針對1-2個狀況各自準備1-2個方案,但現在有了新的標準,就是準備3種狀況,再各自準備3種方案,只有充分的準備,才能更從容應對。

5. 不要當場作決定:我這項分數很低,只有3.6,當場作決定是談判大忌,因為人總有可能犯錯,當場決定就沒有轉圜的空間了,這個要列為我優先改善的方向。

6. 老闆在家:我這項分數更低,只有2.8,老闆出門談判是否更有決定權?更好談?好像是,但其實也是談判大忌,簡單說就是可能沒有審慎評估,就亂答應一些亂七八糟的條件,更深入來說就是不尊重團隊和專業,其實是一種致命傷,這要列為我一定要改善的點。

以上六點,是我看到我最急迫需要改善的地方,單是這幾項的盲點
就已經價值幾十倍的課程學費了,更別說其他的。

#課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回顧一下自己入班時寫的參加談判課的目的:
1. 了解自己的談判風格,並制定攻守策略
2. 學會如何掌握談判時的氛圍,何時該攻、何時該守、何時該退讓、何時該休兵或放棄
3. 希望認識Alex老師、多認識一些同學及學長姊。對!就是來交朋友的。

檢視一下課程後的狀況,現在我認為:
1. 透過課程,我開啟了一個叫做「談判思維」的視野,我可以在每一次談判終極事後回溯檢視自己,了解自己的談判風格及改進
2. 因為我會做好談判前準備、謹記談判三原則和談判後四項關鍵,我了解進攻退守都是服務於我的談判目的,攻守進退都是我的選項。
3.透過課程的進行,不但認識到Alex老師,和許多學長姊,還結識了一票同學,我們互相砥礪切磋,還可以在現實中,彼此支援,等於有了一個龐大的虛擬團隊,在我個人最近的案例中,給了超過3x3的建議。

最近一個案例:

因為疫情運送的關係,發生了一個緊急的事件,過去的我應該會這樣做
1. 擬定解決方案
2. 跟團隊說明解決方案並分工
3. go!go!go!

但現在我這樣做:
0. 跟上課同學中求援,大家給我很多建議(在此感謝)
1. 召集團隊,跟團隊說明狀況
2. 跟團隊一起回溯這個案情的狀況,我們做了什麼少作了什麼
3. 跟團隊一起討論,如過從來,我們會怎麼做
4. 很棒的是,時間還沒到,我和團隊擬定了 3X3的方案,並挑出最可行的幾個方案來執行(再次感謝同學很多建議)
5. 結果:目前看來應可有驚無險的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事是因為我沒有做好,不要當場作決定、老闆在家引起的,因為當時我還沒上過課....

知道目的很重要,但知道自己的位置一樣重要,如果你開車會用導航、減重和健身會用myfittnesspal和體脂計,那為何在牽涉到找工作、議價、加薪...等談判中,不藉由建立正確的談判思維和模型,一次次的回溯、解構、換位和演練,而增加自己的優勢和籌碼呢?

#什麼樣的人適合這個課程
1. 常常需要談判的人:不用說,這課程就是為你而設;
2. 不常談判的人:不是開玩笑,平常沒有談判經驗,但總會遇到購屋、買車、加薪談判...等,這時候你會希望自己是談判專家,學費在這些狀況中只是零頭;
3. 熱愛學習的人:這種位於談判課程金字塔頂端的課程,是學習勳章中最燦爛的一枚。
4. 太忙而沒空學習的人:短短兩天能入門一種技能,還有比這更省時間的嗎?

感謝建志的抬愛,還幫【一談就贏】這個課程寫下了什麼樣的人適合這個課程;真要我說的話,的確絕大多數的人都有機會運用到談判技巧,而我相信許多人都不會喜歡那種「談判力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

接下來還有另外幾位同學的心得也很值得與大家分享,為了不讓所有心得都放在同一篇而使得文章太長,敬請期待續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