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喜歡看實境秀嗎?其實我自己在去美國就讀研究所之前,對這些真人實境節目相當陌生,一直到我在美國看了當時還沒人想到他有一天會當上總統的川普所主持的《誰是接班人》(The Apprentice)之後,我才發現這種節目比很多電影或影集還刺激。當然,實境秀有各式各樣不同的主題,而不見得每種主題都很讓人喜歡;此外,由於許多實境秀就是刻意要讓觀眾看到其中人物的衝突,所以許多節目除了娛樂效果之外,也不見得都會給我們一些在現實生活中得以應用的參考或收穫,但部分實境秀還是很能讓人想要一季季的看下去。
我自己對廚藝節目原本是毫無興趣,但我的女兒很喜歡看廚藝類的節目,也很喜歡看這方面的實境秀。她對《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和《頂尖主廚大對決》(Top Chef)的主持人和各季參賽者如數家珍,而我只不過最近陪她看完了最近兩季的《地獄廚房》而已。不過,尤其是最新一季的《地獄廚房》第19季,讓我覺得與之前看過的不少實境秀很不一樣,而很具有在團隊建立和領導管理方面的參考價值。
1. 面對壓力:旗下餐廳累計獲得18顆米其林星星的主廚戈登拉姆齊(Gordon Ramsay)是這個節目的指標人物,許多人看《地獄廚房》不只是看到底誰會勝出,更想要看戈登每次會如何罵人。毫不留情面的批評、痛罵、乃至於直接把參賽選手趕出廚師,不亞於當年川普的那句「You’re fired!」,而成為本節目的一大看點。
或許是我對廚藝一竅不通,因為兩季的《地獄廚房》看了下來,相較於之前我陪女兒看的另一部《頂尖主廚大對決》,由於嚐不到實際味道到底如何,我總覺得《頂尖主廚大對決》端出來的餐點看起來較有創意、擺盤和賣相看起來也厲害的多,相較之下《地獄廚房》的餐點好像就比較一般。
後來我突然領悟了,原來戈登要找的是個能管理整家餐廳的行政主廚,而不見得是個人手藝最為出眾的大廚。也就是說,當然這個人也必須具備一定的料理能力,但光是料理能力領先群雄、並不能保證你能在這個節目中一路過關斬將;要在各式各樣的挑戰下,持續維持出色的水準,甚至做到在每晚的出餐中任何一個細節都不犯錯,而且要能讓不同的團隊成員都有一致水準的表現,才是戈登要找的人選。要做到這一點,重點是這個人要有三頭六臂或十項全能嗎?其實更重要的是這個人懂不懂得如何面對壓力,所以重點從來就不在順風順水時如何錦上添花,而是如何在壓力或逆境下,拿出夠好且夠穩定的表現。
仔細想想,這豈止在管理一家餐廳時才會派得上用場?我們在經營管理一家公司、或任何一個團隊時,也都該知道這個道理啊!
就好像許多公司常把業績最好的業務戰將,晉升為業務部門的主管一樣;一個人本身的銷售能力很強,就代表他擁有管理一個部門的技能嗎?那可不一定。甚至就連純就銷售這件事來說,他本人無論再怎麼懂得如何成交,都和他能否讓整個業務團隊的人能夠並願意用同樣的模式提升成交率不見得呈正相關。
不僅業務單位如此,很多其他不同性質的單位也會發生類似的狀況。我自己就曾遇過很多R&D研發單位,純就技術實力來說最頂尖的一位,倘若真把他升上去帶領大家的話,反而可能演變成一種災難。他無法了解其他人為什麼就是無法照他的進度和方式去完成一項工作,而其他人也會抱怨他不願意聽進別人的聲音。不只如此,當遇到要跨部門溝通時,他更發現隔行和隔山,別的部門根本聽不懂他指出的困難在哪裡,他也不理解別的部門為何非要把時程訂在一個特定時間不可,最後只是相互抵消彼此的能量而造成雙輸。
而這還只不過是是否具備多面向能力的問題,而另一個在公司經營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則是大家在壓力下還能拿出幾成表現。每個人在遇到壓力、或不預期的突發狀況時,都可能會失常,這時考驗的就是(1) 你要花多久才能讓自己重新回復正軌、(2) 你在失常下還能保持多少功力,尤其是你還有沒有清楚的頭腦可以做出判斷、(3) 你懂不懂得該如何快速找到正確的幫手來協助或補位。簡單說,就是恢復、止血、和補位這三個基本動作是否紮實。
以第19季的《地獄廚房》來說,前面表現甚佳的安珀,在換到男性的藍隊之後,失敗機會變多了,她本身也產生了抗拒和歸罪於外的心態,總覺得其他組員在排擠她,偏偏她又不只一次的出錯,而愈出錯就愈慌、然後導致更多的出錯。雖然就鏡頭前呈現的面貌來說,我不見得喜歡這個人物,但我相信她其實在烹飪上是有實力的,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是不輸給前三強的實力,但就是因為面對壓力的表現出奇的糟,不但讓她根本無緣爭冠,而且顯然在許多觀眾面前留下了負面形象。
另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則是從事廚師這行才兩年的妮奇。相較於其他許多參賽者都已經是其他餐廳的主廚,妮奇只不過是個資歷尚淺的助理師傅(Line cook),而且年齡也相對年輕。記得在一開始的挑戰時,她還不太搞得清楚狀況,甚至在廚房中就開始流淚了。連戈登當時都很訝異,質問她是打算放棄了嗎?但妮奇擦乾了眼淚堅持下去,後來面對一個接一個的挑戰時,她端出來的菜色甚至足以讓大家驚豔。雖然在最後的黑袍挑戰賽時,她在爭取最後一個名額時失利了,但戈登破例肯定了她一路走來的表現,不但讓她保留了每位參賽者在被淘汰時應該繳回的廚師袍,更認為妮奇的將來大有可為,而願意提供一張免費機票給她,讓她可以去全世界任何一家戈登的餐廳去實習。妮奇雖然沒有贏得冠軍,但她卻展現了在壓力下逐漸調適的能力,而那可能是這個時代最被看重的能力之一。
為了增加每位參賽者的壓力,《地獄廚房》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當勝隊獲得許多令人羨慕的遊玩體驗當作獎賞以外,敗隊則全都要去做苦工受罰,從清廚餘、清水池、到徒手剝數不完的蟹殼等,無所不包。這不僅是身體上的疲憊和不適,更是心理上的一大打擊,所以參賽者在過程中才會不時出現抓狂和崩潰的狀況。這固然是為了製造節目的可看性,但萬一我們換到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其實我會認為這些人光是願意去參賽就可有勇氣了;換了是我們一般人的話,平常喊什麼EQ或正面思考都喊得很順理成章,但假如我們上班時,只要出錯或失敗就得接受這種屈辱性的懲罰,我想許多人搞不好都會拋下一句「老子不爽」就不幹了吧!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來,公司雖然不應該那麼泯滅人性,但自己有沒有不被這樣對待的權利是一回事,可是自己是否有本事承受住各式各樣的壓力,卻又是另一回事。舉例來說,公司萬一這樣對你,你可以用職場霸凌為由去告它;但假如是客戶這樣對你呢?就算你願意就此辭職不幹,你會去告他嗎?還是你會去動手扁他一頓?老實說,我還真遇過有些客戶,會用真的會讓你拳頭硬了的方式來對待我們,絕不只是幾句酸言酸語或罵你兩句就算了的。這是因為他們全都是混蛋嗎?其實不是,而是因為他們太常玩這個把戲,以至於他們就是刻意會用這種屈打成招的手段,因為有人就是會受不了壓力而妥協;就算現在這一個人不幹了,對方公司換了下一個人來接手後,搞不好也會因為不想被逼到不幹了而選擇妥協。我自己對這種爛招其實是深惡痛絕的,但我不喜歡或不認同又怎麼樣?只要讓那些XX的客戶認為這招可以讓他們得到更多利益,他們還是會對不同人都繼續這麼做啊!所以,面對這種壓力之下,最好的反擊是什麼?其實是笑嘻嘻的頂住這種壓力,讓對方發現自己其實更承受不住過程中的壓力;接下來我們更應該讓對方發現,跟我們做朋友只有好處,然後他們才會懂得放尊重點的以禮相待。這樣一來,你不只是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已,你也藉這個機會讓對方知道,原來不需要採取那麼混蛋的方式才能解決問題,而在你之後的其他人也才不會遭遇到相同的對待。
看了《地獄廚房》的無情懲罰之後,其實我也鬆了一口氣。因為我創立的【一談就贏】雖然是個從創立以來就大受歡迎的談判課程,但我也很清楚,還是有些人會望之卻步。因為許多人的學習效果雖然好到連他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我會從上課前就老實對大家說,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們會刻意地創造出許多讓大家不習慣或不適應的感覺,而這點大概跟國內所有其他課程都是背道而馳的,畢竟很多課程有沒有用倒在其次,但卻致力於要讓大家上得開心而又有趣呢。我既然也知道如此,那為什麼還要選擇這樣做呢?因為壓力本來就是談判的一部分,壓力也同時是我們每個人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假如沒有辦法訓練出大家在壓力下也能拿出良好表現的本事,對我來說,這樣的課程其實一點用處都沒有,因為你的對手本來就會刻意對你施加壓力,而我們該學習的是如何在壓力下還能成功達成目的,而不是只是在溫室中研討案例而已。所以,當我看完《地獄廚房》後,我其實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因為我們起碼不會有這麼可怕的懲罰,相較之下,【一談就贏】的確輕鬆愉快許多。
2. 口語溝通:我蠻感謝《地獄廚房》的另外一點,是這齣秀讓我自己和另一半之間的夫妻相處居然也好上許多。
我和我太太相識已經超過三十年了,但在別人眼中或許很有趣的是,我們其實沒什麼默契可言,而且雙方的個性都強。當然啦,從我的角度看來,我會覺得自己的想法很有道理,但在對方眼中,卻很可能不是那麼一回事,正如多數夫妻會遇到的狀況相同。
其中一個過去看似無解的問題點,其實是我總認為,就算有什麼問題,好好講清楚就好了,萬一還持續發生問題,那就不厭其煩的多提醒對方一下就行;偏偏我太太總認為,凡事講那麼多做什麼?很多事情講了也不一定懂,甚至有很多事情不用講就應該懂(後者只適用於我、而不適用於她)。
看完《地獄廚房》之後,我當場對我太太的感想嚇了一跳,因為她居然這輩子第一次對我說,「哇,我現在才知道,be vocal那麼重要」;她甚至主動給予承諾的說,「我知道你平常的意思了,我以後會多開口跟你說,到底現在做到什麼階段,以及接下來誰該做些什麼。」
在《地獄廚房》中,為了讓廚房中的運作順暢到不會發生錯誤,而且一分一秒都不會浪費,每個人都應該大聲告訴彼此自己聽到了什麼、以及接下來要做些什麼,而在有人對自己或一整群人講話時,也應該大聲回應確認,以避免彼此之間產生溝通誤差。甚至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各項工作的同時,就算自己負責的工作沒有問題,也可以不時地幫身邊的夥伴打氣。
或許是在台灣的我們一直以來被教育成這樣的關係,口語溝通聽起來好像是件很簡單的事情,但卻有很多人做得驚人的糟糕。畢竟,我們可能從小就被長輩喝斥,「囝仔人有耳無嘴」;上學了之後,好奇心過重而不斷舉手發問的小孩,若遇到不夠有耐心的老師,搞不好還會被認為是愛講話的問題份子;服兵役時,不但被要求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而且還天天被灌輸「不打勤、不打懶、專打不長眼」。久而久之下來,到了我們出社會工作時,許多管教甚嚴的公司甚至會讓員工噤若寒蟬,除了「老闆英明」之外,連找你來開會時也不敢多做表示。我甚至有時在想,現在許多人在網路或社交媒體上大鳴大放到大放厥詞的地步,不管是什麼無腦或不合理的言論都出現了,會不會就是許多人被壓抑太久的影響?他們自己或許也知道講出這番話真的夠蠢,但就是真的忍不住要靠著鍵盤講爽的也好,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的連屁都不敢放啊!
我在剛從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時,有天意外在去茶水間的路上遇到了整家公司的大老闆。不只是因為她位高權重,她在業界的資歷和名聲,其實也足以讓初出茅廬的我應該嚇到講不出話來。但我很自然地給了老闆一個微笑,並且彼此還寒暄了兩句。我記得當時還有一些遠比我資深的同事躲在茶水間的另一邊不敢出聲,等到老闆走遠了之後才問我說,「Alex,你怎麼敢跟老闆講話?」而我反倒覺得有點莫名其妙的有趣,我心想,不是對每個人都應該客氣地對答幾句嗎?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後來那位大老闆甚至不時會經過我的部門時,還刻意走到我的座位聊上兩句,也讓我那段職場生涯感到相當愉快。
Be vocal,其實就是讓自己的聲音能被他人聽得到,而且也確認別人能夠聽到。這不代表你應該隨時隨地都無的放矢地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而應該是出自於一種對別人的尊重:我們不該假設每個人都知道我或對方接下來要做些什麼,所以萬一做好口語溝通,就可以節省彼此的時間、或避免不必要的錯誤發生,我們就該把這件事當作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自掃門前雪的只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就好。
其實我們有另一個從英國引進的MTa Insights課程,其中一部份就是在訓練這種be vocal的能力。透過這個協作課程,幾乎每個參加者都發現,我們自以為可以把每件事情都交代得很清楚,但那通常都是基於本位主義的自我想像,因為對方其實聽得很模糊;而更糟糕的是,即使聽的那一方根本不了解訊息告知者的意思,但也不曉得我們是人生哪一階段的養成教育出了錯,我們居然寧可不向對方確認,而是開始用猜的去從隻字片語中胡亂判斷對方可能是什麼意思,接下來再自己進行一堆不知道從何而來的腦補之後,等到事情已經弄擰了之後,才要回頭來改、但卻又沒有時間了。既然如此,何不在第一時間就確認自己聽到些什麼?另一方又為何不設法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講出一句有效的陳述?
所以即使MTa Insights根本不是我自己研發的課程,我依然對其推崇備至;我甚至經常跟大家說,我認為每個在上班而不是獨立作業的人都應該來學一學這個課程,因為前面提到的那種溝通失能的問題,其實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而且幾乎在每一家公司都存在,而我們實在不應該把更多的時間浪費在這種無效的虛耗上。
就像在《地獄廚房》中,我原本很看好一位亞當,因為他顯然在做出美味料理的能力上相當出眾。但不曉得是因為他的個性、還是他所設定的策略,他多半時間都選擇了獨善其身,甚至有次連「我覺得這種談話沒有意義」之類的話都出口了。結果就在其中一次挑戰中,明明他甚至不是那支落敗隊伍中表現最差的一位,但因為他在負責配菜的工作站時,不那麼願意時時與負責不同主菜的隊友開口相互溝通,最後他就在那次挑戰中出局了,也讓他失去了繼續在之後的關卡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在另一回合的海陸大餐挑戰中,兩隊要從料理中品嚐出是用哪兩種不同的食材做成的,其中一項是肉、而另一項是海鮮。說來也妙,本來應該是一場味蕾的比試,但兩隊其實都嚐不出來是什麼,結果變成亂猜一通。由於這個關卡的設計,其實是大家輪流跑去前面的食材區,端回來一道肉及一道海鮮,假如兩者都錯的話就會出現紅燈,其中一項對的話就會出現藍燈,而兩項全對就會出現綠燈,而以把全部食材都猜對所花的時間最少者勝出。假如你受過像前面提到的MTa Insights訓練,你就會在一聽到遊戲規則時就知道,關鍵其實不在於每道菜一次就能猜對,而在於你端回每個食材的速度,以及懂不懂得試錯(trial and error)。結果顯然兩隊在壓力之下都亂了套,於是出現了許多根本不應該重複犯下的錯誤;但包括現實生活在內,許多事情就是那麼殘酷,出錯比較少的那一方就會是贏家。最後藍隊致命的失誤發生在最後一棒,負責跑去拿食材的迪克藍完全聽不到隊友的聲音,即使他在後方的同隊隊友柯迪持續高喊著,「拿鯛魚、拿鯛魚!」而柯迪其實也是用去除選項法而得知了這個答案,但迪克蘭還是連續兩次都拿了不正確的海鮮食材,而藍隊也就輸了這場比賽。聽和說看起來無比基本、應該沒有任何人不會,但不管在工作、家庭、或各種人與人的互動中,有人就是懶得說,也有人就是懶得聽,最後就是把簡單的任務也都搞砸了,而把所有的說話能力都花在事後的辯解和相互指責上,這又何必呢?
3. 經營好感度:由於我自己在許多不同國家的公司工作過,也帶領過許多不同國家的團隊,也跟許多人一樣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我,總認為我們台灣人還有一項能力是長期被教導說好像是件壞事而被壓抑的,那就是我們不知道原來我們應該在一個團隊中、經營自己的好感度。
沒有人期望跟自己討厭的人合作,但我們總是需要與不同單位部門的不同人合作,所以讓自己不要成為一個會讓對方討厭的人就格外重要。
說來也妙,很多人會把「讓自己受歡迎」和「去討好別人」弄混在一起了,甚至我也不時會見到,有人會誤以為,要讓自己受歡迎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刻意討好別人;像這種誤解延伸到後來,就出現了逢迎、屈從、拍馬屁、甚至成黨結派等種種反而跟初衷背道而馳的行為了。
其實,要讓自己受歡迎,不代表你只能用討好別人這種手段而已。試著回想起我們在職場中遇過的哪些人,只有那些給我們好處的人,我們才會喜歡他嗎?還是只有那些每天都跟我們一起吃飯打屁的人,我才會覺得這些人好的不能再好?尤其是那些你稱不上有什麼私交、但卻給你留下好印象的那些人,他們都做了哪些事會讓你有所好感呢?例如說永遠打扮的整齊清潔,會不會讓你更加認同?談吐幽默風趣,會不會讓你有好感?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突然出來幫忙你或鼓勵你,會不會到今天都還讓你印象深刻?甚至就像我在之前一篇在歐洲旅遊的文章中提到的自在交談力(前文參此),就連陌生人都經常來主動與我攀談,凡此種種,不代表我的個性天生就那麼好,而都是一種可以後天養成的技能。
因此,不要一輩子只遵循那些傳統教我們「把自己的事做好」的態度,讓自己成為一個別人會對你自然而然有好感的人,你的職場之路就會得道多助。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適如其份地扮演好你的角色。很多人誤以為,真性情很可貴,可是老實說,當我們每一個人去上班時,老闆不是付我們薪水來盡情地做自己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和任務,而就算那是一個自己不熟悉的角色,我們也要設法學會去扮演那個角色。
其中最常被人誤解的,其實是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角色。許多人一聽到「領導」二字,常以為無非就是雄才大略的發號施令,殊不知從《地獄廚房》看來,要成為一個好領導者,代表你也要能在不同的場合中扮演一個好的被領導者(關於領導和被領導,歡迎也參考另一篇前文《登月先鋒》)。例如在這一季不斷被攻擊的馬克,除了他本身的情緒控管有問題之外,太囉嗦而又經常扯大家後腿的人,顯然不知道如何被領導,而在大家都對他有反感的情況下,雖然他也不是沒有過任何努力,但他還是經常和大家正面衝突,而這些要怎麼樣讓人有好感?
相較之下,最後在冠軍賽對決的兩位女性,柯芮和瑪麗露,其中紫髮的瑪麗露愈到後期愈搶眼,一點略帶三八卻又不失可愛的個性,加上她也能在料理上表現出真本事,讓隊友、評審、乃至於電視機前的觀眾都逐漸喜歡上了這個人物,脫穎而出理所當然。我雖然認為柯芮其實還蠻多心機的,但她顯然在參賽前就把這個節目研究得很透徹,所以在過程中她會刻意去經營和不同隊友/對手間的關係,也會在鏡頭前說出更正面而符合節目價值的話語,再者也顯然懂得如何搏取戈登的好感,最後也順利贏得冠軍。
所以,不要再閉塞的認為,職場又不是人氣比賽,應該靠的是實力才對;其實,包括如何讓人有好感、甚至讓人感到值得信任,其實也該是你的實力之一。你想成為人人喊打的馬克,還是有個性卻又同時受人歡迎的瑪麗露?你一定能讓自己更好,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踏出正確的那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