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從《火神的眼淚》到《那些要我死的人》,再到扣人心弦的《東城奇案》

 最近引起話題不斷的台灣優質職人劇《火神的眼淚》、安潔莉娜裘莉主演的新片《那些要我死的人》、以及凱特溫絲蕾主演的迷你影集《東城奇案》,除了都是最近才上演或播映之外,這三部影集或電影還有什麼可以讓人聯想在一起的共通關聯性?

先來說說我昨天才看完的《東城奇案》吧!看到許多朋友對這部迷你影集一致好評,讓我忍不住花了一整天把這部劇追完。看完之後,我對其中一位朋友的推薦詞最為認同:這根本是一部像是7小時版電影的精緻影集。雖然節奏並不快,但卻會讓你忍不住一集接一集的看下去;雖然明知道這種懸疑推理劇一定會有轉折,但你還是會對編導的安排讚不絕口,說是我今年到目前為止看過最好看的影集都不為過。女主角凱特溫絲蕾的演技當然不用說了,但我覺得只把焦點放在她的出色演技、可能還不足以說明整部劇何以那麼扣人心弦的好看。先說出自己對這部影集的感想,是因為這部劇相對較新、可能多數人還沒看過;也順便把這一段當作一道防雷線,假如你還沒看過《東城奇案》、甚至也還沒看完《火神的眼淚》而不想知道更進一步的劇情,那看到這裡就行了,之後慎防爆雷。




回到文章一開始那個問題:這三部影集或電影有什麼共通之處?對我來說,其實看這三部最揪心的地方,就是看到主角有著類似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狀態,然後一直走不出去原來的陰影,也一直讓自己陷入痛苦之中,而且不斷的循環,讓自己和周遭的人都受到影響而備感壓力。

在《火神的眼淚》中,林柏宏飾演的張志遠因為小時候玩火、而害哥哥被燒死,長大後選擇去當消防員,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避免更多人因為火災喪命,私底下卻是一種打從心底悔恨的贖罪動作。由於心結難解,在一次面對他要援救的民眾在他面前跳樓輕生的慘況後,他覺得自己無法救到人而無比內咎,進而出現更嚴重的幻覺和焦慮,就連執行自己消防員的正常任務都開始出了問題。

無獨有偶的,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也在新片《那些要我死的人》(Those Who Wish Me Dead)飾演消防員。這部電影正好在最近的疫情爆發前在台灣上映,所以假如在進入三級警戒前有去電影院的話,應該還正好可以看到這部片子。在一場森林大火中,安潔莉娜裘莉看到了三位被火勢圍困的孩童,但當時她的同事卻堅持是她看錯了,而在火勢蔓延之下,他們沒有做出進一步的援救行動,後來果然發現有三位孩童喪命。安潔莉娜裘莉自責不已,在無法執行原本勤務的情況下,長官只好把她調去獨自看守一座森林中的瞭望塔。

《東城奇案》(Mare of Easttown)就更椎心了,我個人覺得這部劇集應該譯成《東城慘案》才對,因為不是那些犯罪事件的本身有多血腥殘暴,而是劇中人物一連串的無奈遭遇,真的讓人覺得奇慘無比,而且最慘的不只是當下的悲哀,而是觀劇者的我們會不禁發現,不見得每個人的人生都能有快樂結局,但更慘的會是你發現自己陷入一種讓自己只會更糟的循環,不僅會連帶影響他人、而且自己還無力改變。那種無力感的本身,以及彷彿看得到惡夢成真的臨場感,才是讓自己更加痛苦的來源。



我不是心理學的專家,但就這幾部電影戲劇看來,假如你也遇到了這種問題,有幾樣事情顯然不見得是個好的處理方式:(1) 假裝問題不存在、(2) 認為自己即使什麼都不做,到頭來問題也會自動好轉、(3) 抱著贖罪的心態去面對痛苦,認為自己只要夠堅強、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就像在《火神的眼淚》中,志遠一直迴避著跟任何人敞開心胸,連對父母也不願意主動去談隱藏在他心中的罪惡和無力,總以為願意投身工作、讓自己有個贖罪的機會就行,沒想到只是讓要求完美的自己壓力愈來愈大,而更加得不到解脫。

雖然劇情並未如此明示,但我很能了解這個角色的感覺。因為曾經有段年少輕狂的日子,我也對自己的生活遭遇感到痛苦和無解,而當時的我做了一堆荒唐而危險的事情,其實不是想為了證明自己很帶種而什麼都不怕,而是在找不到生命中許多問題的出口及答案時,我內心深處其實渴望自己的生命就在其中一次意外中結束,然後就可以一了百了。我不知道劇中的志遠是否也是如此,但我很慶幸自己當時命夠大,幾次雖然都傷痕累累、但起碼命都保住了,否則我現在不會有機會發現,當時我萬一發生了什麼,其實非但不是解脫,反而可能帶給許多人更多的傷痛。就像《東城奇案》的女主角梅珥,她從小崇拜的爸爸飲彈自盡了,她兒子成年後竟然也自殺身亡了,我真的覺得這個後來繼承爸爸衣缽而當上警探的角色無比堅強,因為我們一般人哪能承受得了這些打擊和傷痛?也提醒大家,我曾經也以為「人生除死之外無大事」,但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反倒可能為更多人製造更多問題;後來的我是這樣想的:假如一個人連死都不怕了,為什麼不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進行更多嘗試呢?即使去嘗試,的確也可能面臨許多失敗,但假如我們的人生原本就是一團糟了,我們又何必擔心更多的失敗?我一直很喜歡一句話:「當你發現自己的人生跌到谷底,也不用太過沮喪,因為接下來你只有往上的可能。」有人或許會悲觀地說,這根本不是事實,因為自己面臨的狀況就是愈來愈糟啊!那我反而要恭喜你,因為這代表你之前認為的「谷底」根本還不是「谷底」;所以你不妨這樣想,假如之前的自己認為自己已經跌到谷底、而只想選擇放棄,現在居然發現,情況還可能更糟、但你竟還撐得下去,你會不會認為之前想要放棄的自己實在應該三思?

我不敢向你保證,每個人都可以從谷底翻身,但我可以誠心的對你說,當你沮喪、絕望、無助到認為自己的人生毫無轉機時,其實多數人都一定還是有辦法可想,而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敞開心胸、又願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

有著知名的主角、有著知名的導演、又是暢銷小說改編,就連飾演反派的配角也是一時之選,《那些要我死的人》感覺上就不免有些雷聲大雨點小。很多小說或題材都無法用兩小時的電影來把一個故事講好,否則在人物的描寫下就會相對薄弱;變成七小時迷你影集的《東城奇案》就可以有時間來處理每個人物和每個劇情轉折,但《那些要我死的人》就會讓人覺得有很多好故事可說、但硬要只拍成一部女主角在大火中對抗殺手的動作驚悚片的話,就不免有些牽強了。

不過,純就電影內容來看,反倒是女主角安潔莉娜裘莉的遭遇,也可以印證我們前面的說法。離群索居而不問世事不會是個好的解決方式,因為就算你不去找麻煩、麻煩也可能會主動來找你;當女主角發現了一個陌生小孩正在被冷血殺手追殺,當她甘冒生命危險而去解救那個男孩時,以為只要男孩活下來了、她就能重新面對自己而得到救贖?那就會變得跟《火神的眼淚》中的志遠一樣,只會讓自己遭遇到更多信心的挑戰。倘若最後失敗了,小孩就這樣被歹徒滅口了,你豈不是更會信心崩潰?就算如何神奇的電影中描述的,你最後成功地解決了歹徒、小男孩也因此獲救了,當孤苦無依的小男孩結尾時問女主角一句,「那我之後該怎麼辦?」你也只能搖搖頭,因為你連自己的人生都顧不周全了,難不成你還真能照顧那麼多人的人生嗎?每個人都只能繼續把自己的人生走下去,並且繼續的品嚐那些生命中的甜蜜與苦澀。我們沒有辦法代替任何人過他們自己的人生,因為那是他們自己的功課。



相對來說,我就格外喜歡《東城奇案》在這方面的鋪陳,我甚至會希望自己在更年輕時就看過這一段:梅珥和前來支援的郡級警探柯林,從一開始抗拒而看對方不順眼,但後來願意和對方一起合作、甚至愈來愈合拍,有天稍稍放下心防的梅珥就對積極樂觀的柯林說,「做大事也沒什麼好處,因為以後人家都會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你,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你和他們一樣窩囊。」


聽起來讓人感覺梅珥的心中充滿陰影而灰暗,對吧?但其實當我看到她終於願意說出來時,我反倒覺得是種暢快的解脫,而我甚至會希望她能更早就願意說出來。梅珥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她認為自己的人生高峰就出現在高中時幫球隊投出致勝一球,但自己總覺得自己之後的人生就每況愈下,充滿許多問題而找不到解決之道。當小鎮上的每個人看到她都還親暱地用她當年打球時的綽號「鷹女」來稱呼她時,她反而覺得彆扭,因為她覺得自己並不完美、也好像辜負了所有人的期待。

其實,當有人還對你有所期待時,那是一件幸福的事。我自己從小被父母師長認為有著種種缺點、甚至不乏有家人當面對我說,「你將來一定在社會上生存不下去」,反倒讓我咬著牙非證明自己做得到不可,一路走來其實自己讓自己相當辛苦。相對來說,當你的生命起碼還有一些值得讓眾人肯定的highlight,我覺得其實也不是件壞事。重點在於不要被這種迷思綁住了,多數人的人生本來就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可能要面對許多問題,甚至有許多是自己無論再努力、也就是會碰上的問題,這時的重點不應該是自怨自艾的責怪自己,而是應該聚焦在如何面對並處理這個問題。有時候你甚至就是無法找到一個無法一勞永逸的解答,但只要能讓狀況更好,那就是一種值得你自己也給自己一些肯定的進步。



每個人都可能有心理層面的問題,但請不要忌諱尋求專業的協助。不只《火神的眼淚》中最後撿回一命的志遠,終於願意去找心理諮商師談,就連《東城奇案》中的梅珥,雖然一開始完全不相信這樣做會有效,但她被警局強迫去接受諮商後,也逐漸打開了自己的心防。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尋求外部專家的協助,關鍵在於你找不找得到一個正確合適的協助者。就像律師或醫生一樣,其實各個律師或各個不同科別的醫生都有各自的專攻領域,甚至同一科的醫生都有著不同的專長,能否真的找到真懂這方面問題的人當然很重要;而心理諮商師也是如此,因為我相信許多人或許跟我一樣,身邊總會有些朋友跟你說諮商沒用,因為他們本身就遇到不少失敗的例子,甚至我還有一位朋友曾跟我說,他太太因為產後憂鬱而去找心理諮商師,後來居然演變著吵著要跟他離婚。必須要說,那未必代表諮商沒用,而是你可能找的諮商師不合適,所以請務必不要因為一時的失察,就誤以為這條路肯定沒用。

更進一步來說,不只心理諮商,對很多其他專業協助也一樣,所謂的「正確合適」,我覺得包含以下三個方面:(1) 對方在這方面學有專精(2) 他有那個意願積極和你一起面對問題(3) 你對他也能產生足夠的信任,和他一起面對並處理這個問題。前兩者還可以說是對方的條件,最後一項就比較是你個人的議題了。簡單說,就算找到一個條件上夠專業的對象,不要迷信大牌、也不要輕易聽信別人的吹捧,假如你無法對這個人敞開心胸、老是覺得和他格格不如,其實也不用勉強,找個讓自己更舒服自在的或許更好。

當你看完《東城奇案》,你或許會感到很惆悵,因為你不免會覺得:真的有必要找出真兇嗎?挖出每一條事實的真相,真的對所有人都會更好?假如你設身處地的幫女主角梅珥想,你或許會認為,盡忠職守的結果卻是會四處顧人怨,那又所為何來?

這樣的疑問,同樣也發生在《那些要我死的人》中、無法回答小男孩未來該怎麼辦的女主角身上,也同樣發生在《火神的眼淚》中、無法回答那位跳樓者問他為何要把癱瘓的媽媽從火場中救出來的志遠身上。

我很高興《東城奇案》中的梅珥做出了那樣的選擇,因為我們每個人人生的路上,都要面臨許多不同的選擇,而每個選擇都會帶來不同的後果,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當我之前在企業任職時,尤其是在與人相關的問題上,我非得做出許多決斷不可,而老實說,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決斷是完美無瑕的決斷,因為每個決斷都會有它正面和負面的影響。你大可以用「規定就是如此」來規避自己必須做出判斷的責任,但假如你真的只會這樣做,當有一天你就是擁有制定和修改那些規定權力的人時,你又如何確信自己能做出一個夠好的決策?我自己也做過許多引人爭議的決策,包括不但開除了一批違法的員工、之後還把他們告上法院在內。我不是不了解,有些小錯罪不致死、甚至在很多公司都會願意只開除這些員工就好,那我為什麼還是選擇這樣做?其實我當時追求的是管理效果,而我的目的是不願意再看到相同的狀況一再發生;所以雖然手段極端了些,但我們公司後來的確也就沒再發生過同樣的違法情事,而其他單位違法及違規的情況也大大減少了。這會讓我成為一個最討喜的主管嗎?當然未必,但我們卻很有可能因此而變成一個更好的公司。

《東城奇案》中的梅珥也是如此,而她和我們許多人一樣,我們不是完人、我們也可能犯了許多錯誤,但那不代表我們應該一輩子就這樣因循苟且的過一生,而我們還是可以盡忠職守的扮演好我們的角色,即使那個代價是讓自己不受歡迎或不被認同,我們還是應該有屬於有自己的堅持。

我自己的臉書粉絲專頁和公司名稱的出處都有同一句話:Do the right thing(做對的事)。做對的事從來就不簡單,而且我們該做的其實不是別人眼中該做的事,而是我們自己認為該做的事。30年前還傻呼呼的我自己,其實就曾經寫下一句話:「為所當為,必也狂狷乎」;當時的我好喜歡「狂狷」這兩個字,因為那時讀到的是「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為什麼是自己認為該做的事呢?因為老實說,我們每個人不但應該為自己負責,而且也只能為自己負責。梅珥應該去幫犯罪者想說他們的家庭日後該如何維繫下去嗎?志遠在衝進火場時、又應該判斷把哪個人救活後會不會對他的家人造成更大負擔嗎?這其實不是我們該想的,我們只需要做好我們此刻的任務,因為我們無法幫別人的人生負責,但我們卻應該為了自己的信念及人生負責。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也提到,其實我也很難幫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全然確認那一定是正確或有效的,因為我們畢竟是凡人、無法全知全能;現在的我抱持的信念很簡單:我可能每天都做出對的決定,我也可能每天都有做錯的決定,但我努力的方向不是每件事都只能做對而不能做錯,而是要確認這個世界在我存在的每一天,是不是因為有我而變得更好,哪怕只是0.00001的好,那也就夠了,起碼我不是一個對這個世界及社會來說負面的存在就好。同時,不代表我這樣就能心安,我還會設法讓自己每天都能做得更好,哪怕今年只是比前一天好一點點都行,那就是我對自己人生的起碼要求。不憂讒、不畏譏,設法讓自己做對的事,而且每天都比前一天再好一些,這就是我自己的簡單目標。你不用和我有著一樣的人生目標,但你也應該為自己設定一個簡單但卻明確的人生目標,這樣你就會對自己的方向更為確定,也不再會因為他人的看法或突然的變動而那麼輕易被打擊撼動。



《東城奇案》真的是部遠比片名更吸引人的影集,除了抽絲剝繭、找出真兇的懸疑感之外,這部影集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探討,大到如何面對家庭及人生,小到如何讓別人願意心甘情願地照你說的做這種小技巧,值得大家細細品味。利用今天這篇文章的最後,我想再特別提出一點;請特別留意這部影集中母親的角色。不只是梅珥自己作為一個媽媽的角色,還有梅珥她媽媽與她之間的關係、梅珥摯友蘿莉作為一個媽媽的角色、失蹤女孩的媽媽黛恩、梅珥有毒癮的媳婦凱莉,甚至出場機會不多、梅珥搭檔柯林警探的媽媽,這些有著母親身份的角色不只是演出精彩而已,重點在於這些角色的鋪陳及安排,很可以讓我們對母親這樣一個角色有著更多不同層面的思考。

我不想八股的告訴大家,人生總會有希望。但我想與各位分享的是,我們總還有一些可以嘗試的路子,而我們每個人都值得再給自己一些嘗試的機會。當梅珥終於願意走上兒子自殺時的閣樓,她總算踏出了面對傷痛的第一步。很多時候,我們也只需要踏出第一步就好,然後生命就可能出現不一樣的轉機。

若使用手機更易讀的網站版請點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