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再美好的包裝,也無法讓炸彈不傷人,但我們可以為彼此留個空位,讓光照進來:讓每個人都真正做得到的換位思考

 每個人都知道換位思考很重要,但到底要如何把換位思考做的夠好,就不是每個人都能運用自如的了。


這點我是過來人,因為即使我很早就可以推測對方的之後幾步,分析起每個談判對象的立場和利益更是流暢無比,但我心裡很清楚,我離徹底的換位思考還是有一段差距。有很多事與其說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不如說是即使我知道怎麼做會最好、但我不見得願意選擇那樣去做,正如許多人遇到的狀況一模一樣。




2019年,我第二度前往哈佛參加談判學程,再次和來自全球許多知名企業的高階主管及各界菁英共聚一堂。雖然第二次去時,上的是完全不同的課程、來執教的也都是不同的指導教授,但兩次前去、就課程本身來說都是沒什麼全新的概念或技法可學,多半著重在於與更多一流高手切磋交流的機會。沒想到,就在其中一天,他們現場帶了一個上百人的活動,主題就是「換位思考」;表面上看起來不過是無比簡單的操作方式,而且我還現場就知道背後的原理是什麼,但讓我訝異的是,我從不知道這種方法會這麼有效,不但讓我現場就願意卸下心防、與一位當天才認識的陌生律師侃侃而談,而且等我回台灣後,我還真的利用我們當天交談的結果,解決了一項棘手的難題。

若要用一句話來說明,那就是講一大堆大道理也未必有用,真的有用的行動,只要做一件就好,而這個換位思考的演練活動徹底實踐了這一點。

假如你接下來摩拳擦掌地想要來參加我後來舉辦的這場活動,可能就讓你失望了,因為我明年的課太滿也太忙,所以我既不知道未來還會不會舉辦這場活動,就算還會舉辦、我自己也完全不知道何時才會舉辦。也正因為如此,我希望各位都能花點時間看看以下這些心得,因為當你沒有機會親自參加並體會如何換位思考時,你更應該付出加倍心力,從下面這些朋友的一字一句中設法得到更多頭緒。



從事教育工作的匡時,來參加才發現與他之前受過的類似訓練很不相同,在心得中歸結出三點他認為蠻實用的調整作法(心得點此):

還記得在大學上社交技巧課當下,教授提到當我們面對情緒很滿的學生時,得先同理學生為什麼產生這麼高漲的情緒,可以用「OO,我感覺你現在的情緒很大」來當作開啟對話的第一句,學生感覺到老師了解他的情緒,就會比較願意說明問題,然而.........理論總是美好,現實卻是殘酷的,這個神奇的步驟「同理」該在何時何地以及怎麼用,教授卻沒有清楚的說。

社交技巧課的教授提出同理心操作法大概的步驟如下:
1. 老師藉由聆聽經驗到學生的經驗並產生共鳴。
2. 傳達老師對學生問題的瞭解。
3. 學生感受到被同理。

步驟看起來很簡單,實際用起來經常會因為自己的習慣或想法,讓自己陷入自以為是的「同理」,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上週課程中我在比較內容跟我現行做法有甚麼不同,發現到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同理心是個在對談中不斷循環,幫助我們了解雙方實際需求的過程,而非單一的步驟」日後要跟學生或家長對談時,或許我可以進行一些調整,讓自己更能夠幫助到他人。

調整一:聆聽與發問

在很多課程中提到,要讓對話持續,得要讓對方感覺到你願意聽他說話,我方可以適時做出一些反應,例如點頭、發出一些聲音,表現出自己正在聽,當對方說出關鍵字,或自己想要深入了解的部分,可以透過重述、提問、確認三種句子組合,更加接近問題的核心。

大家每天都在說話,要說出這三種句子好像沒什麼困難,然而實際演練時卻發現自己沒有自己以為的這麼會說話,例如重述句是用簡單具體的句子,不做價值判斷去回應對方的心情,但我常用成換句話說確認問題的確認句,也發生過明明要提問,卻只是在回應對方,怎麼去改變自己說不好話的狀況呢?最簡單也實際的方法就是慢……..慢…….來,聽到問題不急著回應,腦袋先想好要說什麼,怎麼說,會比急著回應但沒抓到重點好的多。

調整二:當個路人甲

與他人對話時只扮演自己的身分,難免會發生意見不夠全面或偏頗的情況,這時可以讓自己換成另一位比較無關的人,用他的身分與思考角度進行對談,或許有機會協助自己把問題想得更完整。

這星期剛好接到來自學生家長的委託,他的小孩過明年要進入高中,詢問我各縣市的高中各有什麼特色,按照我之前的狀況,大概只能對各學校的辦學風格與老師狀況進行分析,但這次試著讓自己用組長視角多問了學費、補助、後續升學、資優班……等問題,了解家長除了想知道各高中的評價外,還想知道各縣市資源以及升大學方式…等,過幾天把結論向家長說明後,明顯能感覺他的心裡放下了重擔。

讓自己變成第三者視角沒有想像的容易,除了對第三者要有一些了解外,也要能了解自己面前這個人他在想什麼,綜合研判後才比較容易做到站在他人角度思考。

調整三:把對方當個人

說到底,要做到同理心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把對方當個「人」進行互動,具體來說怎麼做呢?假設我接到了一位來諮商的學生,我能看到他所處的世界,感受到他現在的情緒,理解他身處的想法嗎?要做到這些很容易但也很難,就是自己是否願意勤快點,針對這位學生多收集一些資料,詢問相關人事問題,甚至直接去住家環境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呢?至少以我來說,做到了這些,才真的比較能說出「我能夠同理對方」這句話。

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是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的技巧,老師這工作每天都會要用到,一開始不熟悉沒關係,後面不斷的練習、調整、再練習、繼續調整……..,持續精進,對自己與後面還沒見面的學生或家長們都能受益。



在製造業從事行銷工作的依庭,從心劫、心截、心結三個不同面向,寫下她的心得(原文參此):

課前老師提到電影《男兒王》,去年李國煌以此片入圍金馬,今年擔任頒獎人的他妙語引言:「因為我去年的作品《男兒王》也角逐最佳男主角,結果沒有拿,所以今天就請李心潔來解開我去年的『心結』。」

【我們帶著問題(心結)而來,乘著理解而去】

課程前,原本以為多的是對「對方」的理解,結果更多是對「自己」的理解。
(為什麼標題是乘著理解而去,不是「答案」?上過課的都知道,老師才不會給答案呢😉)

對於換位思考、同理心,一直以來是從日常感受中慢慢學習,以為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出發,把自己靈魂套入他的身體,感受他的感受。因為我在乎你,所以願意同理,是溫暖的心意🧡。但如果對方是因目標不同,站在對立面的人呢?

➥ 心結:我們需要去同理對立面的人嗎?

因為精神潔癖,對於要把自己靈魂套入對方身體覺得抗拒(顯示為靈魂急轉彎看太多😌)。但談判課學到的第一步:釐清目的很重要,回頭想想目的,決定做個成熟洗鍊的大人。

結果,原來,我誤會了,同理心是過程不是終點,同理不代表要照著做。

#同理不代表認同
#同理心是理性的藍色💙

➥ 心劫:對方有情緒,你沒有嗎?

最困難的對話是什麼?是利益衝突、是非理性溝通、是只有一方有談的意願。對方拋出情緒套索後,你是不是點選自動跟隨跳進去了呢?

課堂的分組練習分辨情緒與事實,包含對方的、自己的。很多時候我們發現自己很理性,「是對的」,所以都是對方情緒化破壞了一切,這時候請按下暫停鍵,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思考一下,先理解對方,再來判讀自己的表現,是情緒還是事實。

課堂案例中,超商律師的西班牙文堅持,哪些是情緒、哪些是事實?分別從律師、超商民眾、抗議群眾、記者的角度切入,透過和同學討論,彷彿得到了360度的環景攝影,各面向展開,情緒、事實無所遁形。

實際演練後,對,你會感受到很難,但請對自己誠實,不論對方是否有情緒,自己也會連帶被激起。「被影響的話就輸了」所以同理中,先同理自己的情緒再去對應也很重要。

#與自己的情緒進行協商
#在心裡說我允許自己生氣2分鐘

➥ 心截:我想過,我知道,但我不願意做

演練時,一組兩人配有三張椅子,分別在上面跳著靈魂椅子舞,換座位、換腦袋、換說法。

一對一演練後,我看著手上的板夾思考:如果今天靜下心10分鐘,我能不能得出答案?其實似乎可以,那…是哪裡出了問題?

透過練習,演練對象很真誠的扮演你的角色以及他會做的選擇,才發現第一步走對,問題已經解決一大半。那個所謂「對的第一步」有那麼難嗎?演練當下才感覺到,原來站在對方的角度,聽到這句話感覺那麼好(整個就是爽啊~~哈哈哈)。

課程難能可貴的是,你會覺得有個人願意為了你去做一件你不願意做的事。同學們其實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菁英,從分組討論到一對一練習,有很多學習的機會點。而這麼厲害的人願意為你的小小煩惱而認真思考、跟你討論,甚至扮演你,我想除了課堂上的感染力,也來自於老師給大家的信任度和號召力,才能吸引這麼多理念相同的人前來切磋學習與成長。

➥ 解決內心小心結:你永遠不可能丟出一顆受人歡迎的手榴彈

如果說「一談就贏」課程是啟蒙,「換位思考」就是解盲。透過另一個角度帶你思考,已知、未知、自以為自知但錯誤的觀念。

人生很難,溝通地雷深又滿。你手上有不得不丟出的手榴彈,地上有對方埋的地雷,周邊還有無辜的鄉民們,真的能找到安全無人的空間丟出去嗎?聽到老師否定的答案我卻突然鬆一口氣,如果世上沒有完美的解答,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傷害減到最低,再不用因各方的聲音而動搖、苛求自己。

感謝同組的夥伴和一起練習的對象!讓我們避開心劫、突破心截、解開心結!



換位思考能應用的範圍很廣,甚至可以用在處理與親人間的關係上,在金融業負責交易業務的宜靖,就從這方面寫下了她的心得全文點此):

國片《瀑布》,藉由得到思覺失調症的母親與女兒之間照顧與被照顧者的角色互換,道出媽媽其實很需要來自家庭及小孩的理解。

女兒小靜克服對母親品文罹患精神病的恐懼,耐心陪伴媽媽,除了同理與鼓勵,還有那一份「相信」。

生病的媽媽喊著家裡有蛇,小靜安撫著母親,更用具體行動來「真正理解」,真的打電話叫消防員來協助。「看吧!真的有蛇!」也與觀眾驗證,不要放棄去理解與相信跟你對話的人。

我的母親在今年上半年除了身體不適外,精神也承受很大的壓力,導致她有段期間發生了幻覺的狀況,媽媽那時常說些我聽不懂的話,不知如何處理的我聽了後,除了安慰之外,更常跟她說「沒有這樣的事,這只是妳的幻想喔」。

殊不知媽媽那時說的話,是基於那時她真實的認知所說出來的。而我卻不願意多些理解,多些設身處地,站在媽媽的角度理解她那時的世界跟感受。

其實,即便是媽媽精神狀況正常的時候,我都覺得不夠理解與陪伴媽媽,把「好媽媽」的標準訂的好高,也把母親的照顧當作理所當然,忘了母親心中也永遠住著小孩,她也需要被呵護、被理解、被諒解。

媽走後,我失去跟她重新對話的機會,無法如同《瀑布》裡的小靜那樣真正理解媽媽,想來不由得心碎。多希望我能早些參加「一談就贏:哈佛教我的換位思考」活動。

課程中,我們透過幾個面向來思考同理心。我可以看見對方的世界嗎?我可以瞭解對方的感受嗎?我有把對方當個人尊重嗎?我們有在溝通雙方各自的認知到底是些什麼嗎?

想解決問題時,我們除了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可曾試過分別站在對方及第三方的角度思考?

如果過去的我,能透過這些面向來思考如何和媽媽對話,現在的我會減少很多遺憾跟自責。

往好處想,未來我還需要處理許多關係及對話,現在學到換位思考,以後就能派上用場。

或許是因為我自己很喜歡看電影吧,不只一位同學用電影來舉例。其實看電影對我不只是項娛樂而已,與其在現實人生中掙扎卻想不出辦法,我們可以在電影中投射出更多思考的方向,好好想想那些該做的、還沒機會做的、以及接下來可能做的許多選項,而這樣模擬的風險成本低多了。

在軟體產業擔任平台經理工作的Kelvin,則結合了另一部最近很熱門的動畫《奧術》,與大家分享他的心得(原文參此):

最近在NETFLIX上看了一部影集-奧術。內容改編於英雄聯盟裡面兩個後來反目成仇的姐妹的故事。在劇中的世界觀共有兩大城市,分別為上城「皮爾托福」與下城「佐恩」,前者是高級人居住的地方,後者卻是慘遭生化污染,貧困的人們掙扎的活著。居住在下城佐恩的兩姐妹本來感情相當好,卻意外在一次前往上城偷竊寶石引起意外,造成大爆炸以及悲劇造成兩人分離,再次相見的時候兩人長時間的失聯,和認知不同,反而走向極端的兩端對立。除了很龐大精細的世界觀和美術表現外,這部戲角色立場的刻畫也十分的立體和飽滿,每個行動都充滿動機和情感表現。完全不輸真人電影,是近年動畫數一數二的佳作,強力推薦各位朋友一看。



就像是奧術裡面的兩姐妹始終不了解彼此立場,至終走到決裂。換位思考的重要可見一斑。在上課前雖然我可以很直覺的回答出,一談就贏Alex老師所說的「我能了解你,但不代表我要同意你。」。但在真正談判或是溝通上,我們又多常犯下無法換位思考的錯誤,為了更有目的的學習,在這次上課前,我特地寫下了幾個我覺得目前我在換位思考上覺得困難的地方:常常不知道談判/溝通的對方要什麼?感覺線索很不明顯,有時沒注意到要問,有不知道該怎麼問。更有時,常常在對話結束之後,才發覺有些地方該問,但又覺得會冒犯別人不敢問。以下分享幾個我的重點學習和檢討。

#機會藏在生活周邊的常識:無法從對方角度想,就「坐坐」客觀的第三者吧(目前主要卡關點)

在奧術裡面,姊姊不了解為何妹妹變得如此仇視她,只想著自己好不容易從監獄出來終於可以團圓了。卻沒有從第三者(地下城佐恩居民)的生活常識來想想,一個年幼的女孩一個人要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是多麽不容易,又多少想法可能跟她不一樣了。

在換位椅子練習中,我們依序地換椅子坐上報告者,公正第三者,以及談判對象的座位角色扮演。當坐上訪談者線索還沒那麼多,但坐在客觀第三者的椅子上,我才發現,原來以一個鄉民視角,我有那邊多生活推理可以應用的,有完全不同面向的問題會去詢問。

#缺乏認真的備案準備,直到眼見為憑(常犯)

在奧術裡面,姊姊雖然看到妹妹的改變(在人群裡放炸藥等等),卻一直沒有認真去準備方案對付。讓我們在一旁看著嘆氣。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何嘗不是如此。在演練過程當中,我在夥伴扮演我的方案的時候發現,其實有些方案我在自己想的時候雖然想過3x3或是至少有簡單的備案。但似乎因為內心的抗拒,對於主要方案之外的變化都推演的不夠細膩,內心也有點自我設限抗拒他們的發生。直到看到夥伴在面前演練過一遍,才憑著直覺逼自己去應答,但其實這些反應卻有在我當初的預料內,卻因為內心抗拒,沒能準備得更好。這不就是談判裡面的用已知推斷未知。而在主廚衝突的海報紙的練習中,老師也讓我們體驗了,如果做了充足的準備和對解法夠開放,即使雙方一開始想解決的問題不一致,也未必沒有可能找出滿足雙方需求的解法。也呼應了在談判準備中太過於輕忽,以至於當場應變太慢、無法深入挖掘以及看不懂對方的暗示。而這樣的狀況更在我PM工作中不罕見。

#同樣的意思也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沒想過的收穫)



另外在椅子練習的另一個收穫是,可以從夥伴身上學習不一定更好,但是至少是不同的說法。像我和Jay的練習,中間有一段其實我就覺得很奇怪,為何跳去說其他議題(但卻是我扮演的這個角色可能在乎的),直到最後才又回到原來的議題上尋求更好的合作。「那這件事情我們就這樣說定了,私下喬好不需要耽擱大老闆的時間可以嗎?」這也是滿不錯的學習。可能我們原來一直有自己習慣的說話/談判風格,卻忘記同樣的東西不一樣的說法,不一樣說的順序都有可能造成結果不同。這個部分呼應了我經驗中許多在事後懊悔的部分,如果一些東西我需要得到明確的答案,其實應該多思考一些該如何問,以及問話順序是否都有不同的組合才能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另外也不會因為害怕不禮貌阻礙自己approach的前進。

#同理非理性的對象(在氣頭上的人)



另外老師也透過影片和卡卡兒案例讓我們練習如何換位思考非理性的對象
老師借用《再也沒有難談的事情》裡面的理論,建議我們暫時來將當下發生的狀況拆解成「事情、情緒,尊嚴」以及多多利用「詢問,重述,同理/認可」三種句型來達到同理對方,以及從中性情緒表達起。在練習中,我自認後者做的還可以,只是在對方說的比較多的時候容易放空,或是在需要表達同理的時候內心小OS會常常跑出來,不過前者卻值得好好補強。即使是透過影片這樣放慢許多而且有時間討論的情況下,我也常常沒抓住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情緒、對方情緒因何而起、更別說是對策了。

雖然最近已經呈現很疲乏有點overload消化不良的狀態,但上完這次一談就贏Alex老師這個換位思考課程,還是覺得很慶幸之前看到心得很心動的時候有來報名,果然抓到了一些盲點以及努力的方向,而且過程當中還特別療癒。

特別欣賞課程裡面的一句話 #美好的包裝並不能讓炸彈變的不傷人,以及老師藉此而分享的他和父親的感情。透過理解對方,並不代表我們承認了對方,有些時候只是了解了一些脈絡,更好的把一些事情放下讓人生move on。透過換位思考,不只是解決問題讓我們溝通更順暢的,同時也讓我們理解了這個世界更加多元的一面。就像是上城「皮爾托福」與下城「佐恩」其實都有各自的精彩。若只能看到一面,不是很可惜嗎?


假如你真想對這個課程的具體內容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療癒瑜伽指導師佳樺的心得揭露了更多相關技法及她的感想(全文點此):

#我們常常把握在手裡的事物抓得太緊了!

試著想像一個情境:一個能用一公升的水去洗的杯子,我們為什麼總會用上十公升的水去洗?

#同理心是過程不是終點

我們一般想的換位思考是用五大招式、七大技巧,然後用說服的方式征服對方,可是我們沒有想到我們在生活當中、我們要用同理心接住對方,我們可以用另外的角度來看什麼是換位思考,首先看見對方的世界,去了解對方的感受,然後溝通雙方各自的認知,最重要把對方當人尊重。然後應用同理心,也就是我能理解你,但不代表我要同意你,這樣接住對方是不是實際也比較符合現實狀況?

哈佛示範把複雜的東西說的簡潔易懂,老師帶回哈佛換位思考標準流程:有效溝通建立關係,探索利益、發展選項、找尋具正當性的標準,對方同意則做出實際承諾,對方否決則創造替代方案,這樣的思考方式賦予另外一個思考角度,溝通很多元,即使我今天不同意你,即使可能立場真的不一樣,也可能是對方有某種需求,我要給對方什麼回應才會讓我們彼此滿意,並且延續我們的關係,這個是看情況的,因此並不是每次以有問題給解答式的邏輯回應都是恰當的方式。

以社會時事卡卡兒跟Bonica案例演練「換位思考同理心談判價值模型」、「同理心地圖」分析實戰實在精彩過癮!

#換位不是為了說服別人是為了幫對方找出問題背後的問題

在談判裡面換位思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演練的過程中打開了多年未決或始終悶在深層的慣性思考模式或情緒,主要是讓我們能明確認知,哪一些是事實,哪一些是情緒,哪一些是基於自己的尊嚴而造成的不良的反應,也就是Bruce Patton合著的《再也沒有難談的事》書裡的重點之一:做好進行高難度對話的準備(談事實、談情緒、談尊嚴),確認自己的目的,定義問題,然後從中立敘事開始,探討對方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以解決問題。

#熟練澄清思緒有效解題四步驟

一、定義問題
二、診斷問題
三、列出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
四、發展特定行動方案

一個常被忽略的重點是定義問題、把問題問完整,另一個常被遺忘的重點則是,任何事情都不應該只有一個方案,而且對於每個方案都需要分析優劣。

#善用演繹、歸納、全等的概念檢視對話背後的脈絡

演繹:不論你有幾組東西然後依此往下推或前面往後推
歸納:你有一堆東西你從裡面收斂出來東西的結論
全等概念:很多事情不是反之亦然

#如何經營好關係的UFC方法

Understand 了解對方的觀點
Find out 找到對方之所以這樣想或那樣做的背後價值觀
Communicate 溝通我方對這件事的理解

#如果你想要讓人覺得你沒有同理心,下面那幾個訣竅聽起來蠻實用的,大家可以放在心上,因為同理心很重要、但有三個陷阱:

Even worse 這件事情還可以更糟(究竟這是體恤,還是教訓?)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往好處想(堪稱場面話,其實只是想呈現一副關心的樣子)
Problem Solving 問題總會解決(堪稱空氣,出一張嘴的人而不打算給實質貢獻)

如果你打算應用同理心,那麼你有責任講對、講精確,不是有在對話就好,因為每給一個模糊的字眼,你就會浪費對方的一份專注與信任。好消息是,避免陷阱可以使用「Pause」暫停一下的方法,試著想著對方「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避免做出讓我們後悔的決定。一個我自己平常練習很實用的方法是給自己「停留」的機會,讓自己試著從30公分去看同一件事情,然後拉到300公分,或在3公里外,此時再看到同一件事情的感受就會不一樣了。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人」,致力於為所當為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

在台灣「吃虧就是佔便宜」是一個人一輩子聽過許多沒有道理的話之一,甚至市面上已經有太多心理書告訴我們要如何當個完美的好人,一則是要能夠做到「圓融」另一則是「正面思考」,然而真實的情況是,不僅一般人根本做不到,這種處世之道對事情進展更是毫無幫助,同時容易因為思維的僵化讓人變得不講道理。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想:即便我們以為我們在為別人好,還是要承認自己是自私的,因為人性下每個人都一樣,不製造完美的假象,允許自己是個不完美的人,也才能允許別人是不完美的人。

#就算有美好的包裝也無法讓炸彈變的不傷人

可是我就是想當「以柔克剛」的慈悲人?

連結到課堂上Alex老師分享女兒親親遭遇溜滑梯的親身經歷(從去年等到今年終於聽到了),我看過一個將慈悲解釋的同等廣闊故事:

Tsültrim Allione在智慧升起一文說:「我與達賴喇嘛和五位佛教老師在靈岩冥想中心吃午餐。我們坐在一個迷人的房間裡,有白色地毯和許多窗戶。食物是一頓令人愉悅、香味四溢的素食印度餐。桌上擺著可愛的插花。我們在討論西方佛教教師的不當性行為。一位來自加州的佛教徒提起了某人為了自己的性需求而利用他的學生。一名同行的人說:「我們懷著同理心與他合作,試圖讓他了解剝削女學生的動機,幫助他改變自己的行為。」達賴喇嘛把拳頭一擊在桌上,大聲說:「慈心沒問題,但要停下來!而那些做這件事的人應該被曝光!桌上所有的供餐盤都跳了起來,我差點被咬在嘴裡的紅花米飯反咬一口。」忽然我看到這場景是慈悲心的猛烈表現,意識到這種清明並不代表達賴喇嘛已經遠離慈悲心。而是他帶來了慈悲心,把它表現為果斷的兇猛,像火一樣發光。

「我永遠記得那一天,因為這是一個慈悲和精準的教導。慈悲不是一種『凡事隨緣』的心願。 同理心是可以說激烈的說不!」

回到課程中手榴彈這個類比相當簡潔與精準!開啟一段高難度對話就像扔手榴彈一樣,想像我們手裡都有一顆手榴彈,不管你是用力扔、還是輕輕扔,只要扔出去都會造成傷害。即便你盡了全力,你也無法扔出一顆令人歡迎的手榴彈,如果你不扔出去爆炸受傷的則是你自己。我自己在教學也很常舉類似的例子:小孩子學騎腳踏車,在高速行進中也是會有晃動的,若要它完全穩定,企圖追求完美,反而會浪費很多不必要的力氣,進而影響前進的動能。因此並非平心靜氣就是對的,躁動就是錯的,真正的重點是要持續留在船上持續這趟航程,而非一定要追求風平浪靜的航程。

#憤怒管理是健康管理的一環

如果所謂的健康是指身心健康,那麼情緒正常卸載則可以說是必需的。外表保持正面樂觀把情緒藏的很深的人,當沒有適當卸載情緒終究壓抑的情緒將導致自身健康更大的傷害。我們可以做的是開始去感受變幻莫測的情緒就只是情緒,觀察情緒的流逝,不去增添、餵養情緒,不製造情緒災難。

#常聽到換位子就換了腦袋,然而腦袋真的可以想換就換成功嗎

拿掉想像,實際去做,確實做到!以哈佛換位思考的方式嚴謹進行多輪「換座位」分別扮演「己方(提問者)」、「對方(被問者)」和「第三方(他者)」交心活動,印證衝突從來就不是問題,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衝突才會是個問題,換位思考訓練能夠理解問題的本質進而給出清楚並幫助到對方的答案,這樣溝通其實比較有重點而非打混戰。

#養成一個把話說清楚的習慣

應用哈佛同理心三步驟詢問、重述、同理:讓我意識到一種可以把話講清楚的方式,而這種方式跟習慣,直接讓我現在私人課工作及業餘寫作練習,變得更加順遂,我相信把話講清楚、以及可以把東西理解正確,這是現代人很重要的能力,雖然這堂課學到很多換位思考理論,但對我來說最常用到的,反而是把話講清楚的習慣吧!就如同Alex老師常說的,你不是要來抄筆記學一堆理論的,至於我自己雖然說並不是每次講話都會這樣子說清楚,但是我覺得有這習慣然後知道可以怎麼做,還是蠻不錯的。

#哈佛談判 + 哈佛換位思考 = 我能夠理解你 + 你也能夠理解我 + 然後把問題解決掉

如果「換位思考」執行的徹底,那麼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能夠分辨可能性和必要性,原先傳統主流的思考框架會逐一的消融並且不再起主導的作用,而此時那些被原先思考框架排擠到看不見的,或者可以說是視為次要或不重要的聲音,就能給它們一個機會重新重視與探詢的可能性,我認為這就是3x3應用的起點。我們或許可以說,換位思考如同手術刀深入肌理,緩緩揉開原已陷入機械式思考的現代世界。


#你是處在負向循環還是正向循環

不把自己照顧好是種手法粗糙的向外索取,無為與放任只有一線之隔,持續精進與永不饜足,也只有一線之隔。哈佛換位思考是從實際面及實用面建立認清自己「我是誰」、以及如何與周遭的人加深「連結」的具體能力,並彈性應用道家「虛則實、實則虛」的虛實觀應用在談判裡,除了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璀璨,同時也讓這個世界一不小心就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

……這個社會既定的價值觀會影響我們理解別人,這是我自己學換位思考學到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這堂課提醒我當我看到一個事實,不代表這個事實就是合理公正的事實,很多事實是建立在不公平的境遇,不公平的過去,不公平的刻板事實的演進底下,這些刻板印象會讓我們在理解這個事實的時候,雖然我們看到客觀的東西,但是我們往往還是會做一些主觀不公平的判斷,這是我學到很寶貴的事,更清明理解這種下意識判斷的傾向往往是我們自己最難以察覺的。

因此學習哈佛換位思考後,後座力發酵的頭幾天有點被解放的感覺,後來開始關注生活周遭隱微的權力關係,看到最後總會發現不見得跟眼前看到的事實有關,……可以說是一個真正打開眼界「提高敏銳度」的訓練,我對哈佛可以把換位思考這個抽象概念,變成一門如此應用性的實戰能力讚嘆不已,在台灣能上到這門課真好。



在電商產業擔任客戶成功經理的李爾,結合了他在心理劇及太極拳的學習經驗,寫下了他的心得(心得參此)。最後且讓我藉由他的心得來作結,希望每位願意看完這一篇篇心得的朋友,都能讓自己和別人間的關係,多照進一點光:

【換位思考:留一個空位,讓光照進來】

換位思考,Stand in someone’s shoes。同樣的意思,在中英文的陳述略有差異,中文描述轉換的過程,而英文指涉轉換後的結果。因為轉換位置,所以我們才能站在對方的鞋子裡,體會他們的感受,並試圖揣測行為背後的原因。

經常與換位思考一起被提及的,大概非同理心(Empathy)莫屬。但若自身缺乏相關的生命經驗,要能同理對方的處境,大多會淪於知易行難的處境。所以有些活動,會讓參與者透過特殊輔具,經歷身心障礙者或高齡人士的生活日常,又或是讓高階主管到第一線業務輪調,可能是更直觀有效的作法。畢竟說得再多,不如實際做一次來得深刻。

而我認為這便是整堂換位思考課程中,最精華的部份:提供了一個相對容易執行的方法,讓自己轉換到對方的位置,同時也運用思考的架構來解析背後的原因,並從中提煉可能的解法。

換位思考這個詞,說明了操作的順序便是先換位,而後思考。所以換位的準備便是先決要件。

之前我參加心理劇課程時,在特定情境和導演調度之下,可順勢而為地讓自己代入不同角色的處境,但那樣的經驗和過程畢竟難以輕易重現。相較之下,換位思考課程教授的方法步驟,因為執行門檻較低(僅需要一個安靜的場地、三把椅子、一位可靠的夥伴和一~二小時的時間),有較高的可能性在往後遇到類似問題時,仍能透過自我的實作和練習中得到幫助。

在實作過程中,我最有所感的便是,因為現場實際準備了不同的椅子,把換「位」裡的位子實際呈現在眼前。而僅僅是從本來的椅子起身,坐到另一個位子上,這個身體上的角度轉換,就能對心理思考的角度帶來極大的影響。(和諮商時常用的空椅法的概念雷同,有興趣的人可以搜尋相關資料)

類似的體驗,我在過去一年多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也有類似共感。太極拳的核心講求放鬆,才能從中發勁,亦即肌肉放鬆比起肌肉用力能發揮更大的力量。課程中有很多基礎練習例如站樁、靜心等,都是讓肌肉放鬆的方法,而因為肌肉放鬆了,心緒也逐漸緩和,引發兩者之間的正向循環。

在我之前的經驗裡,心理影響生理的狀況比較常見,例如內在情緒不佳,表現在外在行為上也會較為激動。但事實上也存在著生理影響心理的反向關係,如果說先前對於換位思考的認知,是用心理影響心理,不斷對自己說「我現在要換位思考了、我現在要換位思考了...」,倒不如實際上真的換個位子,帶來的幫助還更勝以往。

而在實作中的另一個發現是,從夥伴的提問和演練中,可以幫助自己照見不同的盲點。有些可能是自己沒想過的處理方式,有些可能是自己大概能理解,但因為囿於和對方的關係及狀態,沒有進一步嘗試的作法。

我認為這也帶出換位思考的另一個引申意涵,當我們可以在自己和對方之間切換位置,那或許也可以把自己拉到一個更高的第三者視角,來反觀自我和對方的關係。很多齟齬,在第三者眼中或許都是微不足道的糾結,反之皆然。

完成換位之後,在進入思考和溝通階段時,我們應該釐清和對方溝通的主題,是事實、情緒還是尊嚴?常見的誤解,往往發生在雙方對於溝通主題的認知不一。當然,若能先達到一致共識會更好,例如我記得曾在 Facebook 上看過臉友提到,他跟重要的另一半有一個默契,在溝通之前會先定義這次的溝通,對方是希望得到安慰還是得到建議,從此減少了很多溝通上的摩擦。

但現實中,未必每次的溝通雙方都能清楚定義主題,甚至有時是幾個主題相互混雜,這時候就仰賴自身的觀察和判斷。例如當你發現你在講事實,而對方在講尊嚴時,適時巧妙地轉換溝通方向,按順序來解決不同的問題,而不是硬碰硬地讓彼此的討論益發分歧,或許才是明智之舉。

如果要做個小結,我認為對於換位思考的另一個面向的解讀是,幫自己和對方都準備一個空位,讓彼此都有機會坐上那個位子,或許有助於讓陷入僵局的關係,照進一點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