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除了找出真兇,神探白羅還能做的更多:克莉絲蒂又一經典的《尼羅河謀殺案》,揭露人生聽看停的三項保命法則

「當你有錢的時候,沒有人是真正的朋友」


那麼,當你沒錢的時候呢?

克莉絲蒂小說改編的《尼羅河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由蓋兒加朵主演,並且由之前在《東方快車謀殺案》身兼導演及主角神探白羅的肯尼斯布萊納再度擔綱並執導。雖然上演後似乎評價兩極,但就我看來,這其實是個甚至比《東方快車謀殺案》更好的改編,雖然和小說的有些人物設定並不相同,但依然是部很棒的偵探電影,讓我對沉寂許久的肯尼斯布萊納導演功力再度刮目相看,也難怪他能以另一部作品《Belfast》入圍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雖然距離上次他入圍最佳導演、已經33年,但還是恭喜他。




老實說,《尼羅河謀殺案》要想叫好又叫座,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不但從原定2020年上映、因疫情而一直延宕至今,而且本片幾乎可以說是公關的災難,不但男主角艾米漢默於片子拍完後醜聞纏身、形象低落到據說已被經紀公司放棄的程度,女主角蓋兒加朵雖然人氣還是很高,但一度也因為她對以巴衝突的發言而引起爭議。不只如此,正如前作《東方快車謀殺案》一樣,克莉絲蒂的偵探小說已成經典,而且兩部都不是第一次搬上大銀幕,所以只照小說拍會被認為了無新意,但改編其中的部分情節卻又會被嫌說是有悖原著,可以說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不過,起碼就我自己而言,我還蠻喜歡這次的《尼羅河謀殺案》,甚至比之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還更喜歡。我對原著的小說版並不陌生、我家裡甚至到現在都擺著一整套陳年的克莉絲蒂小說,但我還是很喜歡在不更動原著真兇的情況下、針對這次電影進行的改編,讓我覺得比《東方快車謀殺案》電影版又更有層次了一些。當然也有人會認為,作為一部懸疑推理電影來說,或許這次還不夠曲折離奇,但平心而論,以《尼羅河謀殺案》那麼經典的偵探小說來說,除非你更動了原著中的兇手設定(但恐怕會被罵得更兇吧),要不然是要離奇到哪裡去?因此,就懸疑或劇情轉折的程度而言,要和原創性相對更高的《鋒迴路轉》或《佈局》相比,很難放在同一個天平上這樣相較;然而,若把看這部片的重點,調整為看克莉絲蒂小說改編成電影的一種情懷,甚至試著欣賞肯尼斯布萊納在角色上的一些鋪陳,我認為還是很有意思的。不僅如此,整部片呈現出來的埃及大漠及尼羅河遊船風光,更是賞心悅目到了一個尋常電影難見的層次,真不曉得電影公司到底砸了多少根本無法回本的製作預算下去,但對一個花兩百多元買票就能進場欣賞電影的觀眾來說,無疑是幸福的。

1. 動機不等於必要性:相較於《東方快車謀殺案》「全員皆兵」式的兇手,這次的《尼羅河謀殺案》一樣大牌雲集,而且從原著到電影、為了讓觀眾感受更撲朔迷離,所以又是一次人人都有動機的設定,等於每個出場的人物可能都是嫌疑犯。

雖然神探白羅在片中也拿這點自嘲,說自己把每個人都當作嫌疑犯、也算是自己的一種老毛病了,但就【一談就贏】的談判而言,其實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也是我們提倡的一種好習慣。這不代表我們應該把每個人都視為惡人,而是反過來說,當我們提防每一個人時,同時也不排除和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合作的對象。就像現在在Disney+也看得到的知名音樂劇《漢米爾頓》一樣,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的漢米爾頓原本和後來的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不睦,但到了總統選舉關頭,他還是支持了傑佛遜、後者也因而當選。因此,誰說理念不同、或相互之間有所齟齬,就一定只能選擇相互對抗?同樣的道理不只可以適用到不同人,更可適用在不同的事情上,因為當我們不排除任何可能時,我們的選項自然就會變多了,也就更有可能產出更多可行方案,也才更有機會解決更多問題。而萬一你對任何人或任何事有著太多既定成見,你就等於是讓自己背負著過多限制,當然就綁手綁腳的更難解決問題了。

不過,有動機、就真的代表會動手殺人嗎?又或者,動機愈強烈,殺人的可能就愈大?作者和導演企圖讓我們這樣想,但別說在電影中了,即使在現實生活中,這也不是唯一的條件、甚至未必是最關鍵的條件。就像大家現在正在巴巴等候的《華燈初上》第三季,其實也是一樣的操作模式:讓大家覺得每個角色都有動機、每個出場人物都值得懷疑,然後才夠扣人心弦。但這樣的假設,不但必須出自於每個人都會做出理性的判斷、凡事都不會臨時擦槍火,而且也忽略了每個人在能力上的差異。

就拿情境領導來說,除了意願之外,每個人在能力上的差異,也會造成結果的不同,進而我們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領導管理不同的人。

把同樣的道理放在謀殺案上,若意願等同於殺人的動機,意願 + 能力 + 機會,才能讓一件精心設計的謀殺案成真。

就像片中的女僕,兇手原本未必也準備對她下手,但由於她心生貪念,想要藉機向真凶勒索一筆錢,最後也因此慘遭殺身之禍。假如她從審訊起就默不作聲的不露口風,自己不就可以保全一命了?因此,她反而是為凶手創造了一個謀害自己的機會,少了這個機會,兇手反而不會對她下手。



白羅的好友布克,則是下一個犧牲者。但假如兇手的槍法不夠準,就無法為了阻止布克開口吐實、而神準無比的了結對方,所以動機或意願不會是唯一的條件,還必須要有在各種情況下殺人的一定能力才行。

2. 不要錢的可能更狠:希望大家不會因此感到劇透暴雷,因為真兇其實在小說中就出現了啊。

蓋兒加朵飾演的琳妮,是個美艷而又富可敵國的富家女,而她當然也心知肚明,當自己有著萬貫家財時,身旁能夠真心託付的朋友只怕少之又少,因為許多人都想在她身上撈點好處,而萬一謀財不成、接下來就可能是害命了。

我自己在近兩年來推掉不少賺錢的機會,而若以金錢價值來看,多數人可能覺得我腦袋秀逗了、因為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推掉比自己年收入還多出幾倍的賺錢機會。我不是自命清高,而且我當然也覺得有錢的好處多多,但我一直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即使有著輕鬆就能獲利的機會,帶來的潛藏風險卻一定很高,只是當下自己有沒有能力看透而已。反過來說,當自己兩袖清風,少賺一點、就少花一點就是了,但同時也比較不會有麻煩因為覬覦你的錢財上門,因為對方也知道在你身上沒多大搞頭。

更何況,求財本身並不可恥,但許多人卻會用不少可恥的手法去求財。當我聽聞一些人千方百計想要去插別人乾股、找漏洞去牟取暴利、或是想法子要削人一票時,我總為他們覺得唏噓怨嘆,難不成自己的名聲就那麼不值錢嗎?假如自認為自己可以用這些手段搞出錢來,一個基本的邏輯就是,難不成別人就不會黑吃黑的也從你身上搞錢出來?我不想只講一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老生常談,我只想對那些想錢想瘋的人說:除了搞到錢的法子,請先想好自己有沒有保住那些錢的法子,否則最後自己犧牲了一切,卻又沒有辦法真正享受到那些財富,才真的會感到諷刺又殘酷。

而在《尼羅河謀殺案》中,最後白羅抽絲剝繭的發現真兇,這才發現不要錢的最狠,原來為愛不顧性命的賈姬,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讓自己想錢想瘋了的愛人賽門去勾搭蓋兒加朵飾演的琳妮,藉以在謀殺琳妮後、由已經成為琳妮老公的賽門繼承家產。



賈姬本身是不愛錢的,但那不代表她不會為了另一個人的愛財而萌生殺機,進而設計出這一整套欲擒故縱的計畫。我們也常說,「不要錢的最貴」,當有人表面上看起來不要眼前這筆錢時,千萬也不要因此就放鬆戒心了,因為對方可能圖的是之後更大的一筆錢,甚至圖謀的是你身上的其他東西。

另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對蓋兒加朵飾演的這個富家女來說,既然她知道自己富有到有人會鋌而走險的程度,而她也已經感受到生命可能受到威脅,除了求助白羅之外,她還有什麼自保的方法嗎?

畢竟,人都還沒死,到底為什麼要求助偵探呢?再怎麼樣需要的也是保鑣吧!這就像有人戲稱,絕不要靠近金田一或江戶川柯南,因為他們所到之處幾乎就會有人喪命,所以看他們找出真兇或許很刺激,但每個人應該都不希望變成屍體的是自己……。

以蓋兒加朵飾演的角色來說,假如自己就是一個繼承了大筆家產的顯著標的,要想讓自己常保平安,就要創造出自己值得被利用的價值。「被利用」一詞也許並不好聽,但每個人若少了自己值得被利用的價值,在現實的職場或其他環境中,就容易被別人忽視、甚至無情的被當作犧牲品拋棄。換句話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多多建立自己的不可取代性,關於不可取代性,也可以參考之前這篇(連結點此)。


3. 不考慮風險的貪念只是無知:除了找出真兇,《尼羅河謀殺案》或多數克莉絲蒂小說中的另一個可看之處,其實在於從每個角色身上看出人性的不同面向,而這也是我認為這次的電影版改編得夠好的地方。

在周星馳的《少林足球》中,謝賢飾演的大反派強雄對吳孟達飾演的鋒哥拒絕他的支票嗤之以鼻,說鋒哥怎麼會不貪?鋒哥於是回答說,「真讓你看透了,不但是我,我整隊人都貪,不過貪的不是這張支票,是全國冠軍。」每個人都可能會有貪念,只不過大家貪的標的未必一樣而已。所以,有貪念本身不是壞事,但假如自己有著莫名的貪念,卻又連風險都沒考慮進去、也沒有試圖去找出一些讓自己降低風險的方法,那就只是愚蠢而無知而已。簡單點說:什麼比貪更可怕?那就是蠢,而希望大家不要成為一個既貪又蠢的人。

更進一步來說,每個人可能都有貪、嗔、痴、慢、疑等七情六慾,畢竟你我都不是完人。要如何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甚至一步錯、步步錯?主要的問題關鍵來自於每個人都認不清自己

這次電影改編之處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份,就是在開頭加入了年輕的白羅在一次世界大戰中、因傷被毀容的那一段。然後我們才知道,以一把大鬍子為代表標誌的白羅,原來是因為想要遮住嘴唇上的傷口,所以才在不離不棄的愛人建議下,留起了那把大鬍子。



接下來,我們又揪心的發現,原來看似行徑古怪、不時還有著難以與人相處的傲慢的白羅,是因為愛人後來在戰爭中被炸死,他才把自己的心封閉了起來。

自導自演的肯尼斯布萊納或許只是要藉此增加角色的層次,但對我來說,白羅因此有血有肉了起來;即使聰明絕頂如他,也無法只因為自己的出色頭腦而才能而為自己帶來快樂。當他掩蓋著自己過去的傷痕、而不想以那個模樣示人,他就很難真正輕鬆並開懷起來。

其實我們多數人都是如此,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樣。解決問題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很多時候問題卻出在自己本身,但卻很少人願意承認自己有問題。其實,假如我們鮮少人會是完人,那又怎麼可能會什麼問題都沒有呢?正視自己的問題,也正視自己作為一個凡人的脆弱、迷惑、和不完美,然後才有助於真正的認清自己。

不確定有多少人會接受這版《尼羅河謀殺案》的結局那一幕,但當看到白羅把招牌性的鬍子剃掉,就連以往對他尊崇無比的餐廳主人都認不出他了,但他願意拋開自己的心防,用行動回應對她有好感的爵士歌手莎樂美時,對我來說卻是個再完美也不過的結局,因為這也呼應了前面所說的:每個人都該勇敢地認清自己,才能往前再跨一步,為人生創造更多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