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從中一中音樂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嗆事件,來看PURR衝突管理該如何運用

 最近中一中音樂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嗆的事件沸沸揚揚,中間又一度傳出老師是被學生嘲弄霸凌,但後來又發現許多版本似乎是誤傳。最新的版本是老師雖認為自己沒錯,但還是願意針對自己的情緒失控道歉。類似事件會在校園發生,肯定不是第一樁、也不會是最後一樁,同時也絕不會只發生在中一中而已,而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一所高中或其他各級學校。我們都不是當事人,很難弄清楚到底誰是誰非,但與其憑著各式小道消息捕風捉影,不如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萬一我們面對類似衝突,到底應該如何處理?




第一時間看完衝突現場的3分多鐘影片(連結參此 ),相信許多人都跟我當初的念頭一樣,怎麼會在一堂音樂課的報告發生這麼激烈的言語衝突呢?報告的學生反應雖然也相當激烈,但可以看得出來,那是因為他有著滿滿的不滿與委屈。或許有人也會說,學生的措詞或語調也有可議之處,但我倒覺得,別說高中生了,我們每個人在面對有人對自己怒吼的說「你們可以下去了!」這種對待時,差別應該只在於當下嚥不嚥得下去而已,但會願意平心靜氣接受而不怨懟的人應該不多吧!既然我們自己都可能會因而不滿,我們又何須去要求一個高中生當下就要懂得自我控制呢?

相較之下,為什麼音樂老師會受到來自各方的指責?雖然我也不覺得她真的認為南北管就和牽亡魂劃上等號,但當下的處置及整個態度卻明顯讓人感受到情緒失控。我不想把老師冠上一個為人師表就應該如何如何的大帽子,但起碼從那段影片中的對話看來,音樂老師明顯呈現出一個「上對下」的態度,顯示的意涵就是「因為我是老師,所以學生就應該如何如何」;假如妳自己本身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或肩負起不同的身分及責任,那社會一般大眾對妳的期待更高一點、認為妳在情緒控管及衝突處理應該比學生還更有能力一些,不也符合妳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嗎?更簡單點說,我自己倒不認為年長者就一定要比年輕人在各方面都做得更好一些,但假如年長者就是覺得自己吃的鹽比年輕人吃的飯還要多,自己就應該拿出更多可以處理事端的本事,否則就容易被人認為在倚老賣老,更嚴重點則就是拿自己的權勢和地位去壓制別人了。老師或許長年下來也有許多委屈,但師生間的權力不平衡卻是個不爭的事實,而當兩方發生衝突時,萬一權力位階大的人和權力位階小的人都各打五十大板,就容易造成更多的不公平。

有本書很適合推薦給大家:《再也沒有難談的事》。我自己在近三年前到美國哈佛大學進修高階主管的談判學程時,正好上了一禮拜本書作者之一布魯斯派頓的課。為什麼這位音樂老師當下會情緒失控到幾乎暴走的程度?為什麼她和報告的學生又會如此針鋒相對?若用本書的觀點來看,其實就是當雙方以為自己在爭執的是孰是孰非的事實之際,他們爭的主題卻是談尊嚴



談事實談情緒談尊嚴,當我們弄不清楚自己和任何人的對話到底在談些什麼時,別說彼此的陳述或對話能否產生交集了,甚至很可能就會像這次事件一樣擦槍走火。

因此,當許多媒體評論一直在帶風向,試圖去爭到底哪一方有理沒理或孰對孰錯之際,我看了卻一直很難過並痛心:到底大家想要幫忙解決問題,還是只想看到血流成河而刻意在搧風點火?

對老師而言,她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而不受尊重;對學生而言,他認為自己在報告上花的心力不受重視、甚至自己發表言論的自由被侵犯了。而對雙方來說,或許更重要的是雙方都認為自己在當下感到困窘而下不了台。因此,與其去評論誰是誰非,甚至馬後炮式的認為任何一方應該負比較大的責任,其實都於事無補。更重要的是,你我或任何一個人能不能從中學習,萬一自己面臨到類似的處境,也就是有人和自己針鋒相對、讓自己下不了台時,自己接下來知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是自己只能成為被動的一方,除了等對方願意自動退讓一步,自己其實拿不出任何其他辦法?



針對衝突管理,有個簡單的PURR處理步驟,很值得藉這個機會介紹給大家。

P(Pause)暫停:任何類型的衝突發生,通常都來自於當下不覺察接下來可能會演變得非常難看、然後就擦槍走火的一發不可收拾。試想,假如女老師事前會知道,這次的事件會在網路上一再流傳,然後包括自己曾被其他學生嘲弄的喊成「白雲」等事情也會被許多人揭露,不管自己是否委屈,她會希望事情演變成這樣嗎?我想多數人都不希望。

也因此,當衝突發生的當下,許多人可能都會無名火起的想要啟動自己的防衛機制、也就是想要大聲辯解自己沒錯,但無論自己是否有理,自己真能確定當下的反應不會過當嗎?除非你是刻意地想要表達出一種烈士情懷,否則在多數情況下,多數人應該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與其在現場爭論而衍生許多麻煩,不如之後再設法找回這個場子贏面更大。也就是說,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觀念,但我們從小好像都被養成一種「當下龜縮就會被人看不起」的錯誤心態,旁人或對手甚至還會慫恿式的挑釁說:「打啊,打啊,有種就來啊!」萬一我方是男性,對方搞不好就連「連應都不敢應一聲,你是不是男人啊!」或甚至連「你有沒有XX」之類的話都出來了。像這種讓人腦充血的畫面,我想不只是我,很多人都不陌生,甚至有些人也會像年輕時的我一樣,爆發更激烈的肢體衝突。而無論最後結果如何,過程肯定都不好受。

到了年紀長了一些之後,我才發現,除非你自認為自己肯定可以用拳頭打贏所有人,而且之後絕不會有人來尋仇、你也不會因而受到任何處分或制裁,否則當下的衝動絕對不是明智之舉。自己若是覺得自己為了尊嚴而戰,但什麼是尊嚴呢?簡言之就是不想被人看不起,認為自己差人一截或輸人一等。但綜觀我們從小到大各式各樣的衝突,什麼人才真的比對方有本事?其實是那個能在混亂中保持腦子清楚的人,同時也是那個能掌握現場節奏的人,事後你會發現,就算那個人不是自己、讓你覺得有些不甘心,但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那種人才真的有本事。

因此,發生衝突時,第一件該做的事就是設法暫停,讓自己找回節奏,甚至開始思索下一步怎麼做才會更好。

U(Understand)企圖理解:有些人覺得暫停很難,即使我也感同身受,但我還是要說,下一步的企圖理解或許更難。

同理心很重要,但在爭吵或衝突中還想要發揮同理心,很多時候比登天還難。凡事都得一步一步來,所以萬一期待自己能企圖理解對方這樣做的動機、及背後的許多故事及心聲的確很難,那就先從企圖理解對方到底在表達些什麼開始吧!

看看音樂老師和報告的高中生發生言語衝突的畫面,其實有件事是很清楚的:雙方都在各講各的,希望對方能全盤接受自己的說法。容我不客氣地講一句,雖然我們許多人也都是在高壓到幾近填鴨的教育環境中成長的,但其實沒有人會心甘情願的全盤接受其他人的說法,我們只能試圖在這樣的溝通互動過程中,試圖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我創立的【一談就贏】是個熱門的談判課程,而許多沒有接受過我們訓練的人一聽到談判二字,總想著是要試圖去說服別人;但當很多人真的報名來上課後,卻經常會聽到我這樣說:好的談判者並不見得要去說服別人,別人也不會因為你的話很有道理就聽你的,我們只需要讓對方願意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去做就行了。許多人總覺得很玄,甚至有人會錯誤的解讀成「談判原來要不講道理」;我們想強調的其實是,除了所謂的「以理服人」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其他選項。一直跟對方說自己多有道理、甚至變本加厲地變成指責對方多沒道理,只是徒然製造更多衝突而已。

因此,當學生被要求刪掉高二才會教到的內容時,就算老師覺得「……做個屁喔」及「我們有需要做報告嗎?不需要!」之類的話很刺耳、甚至是挑戰自己的權威時,萬一她當下想的不是證明自己的專業或權威,而是能更從容的面對這些挑戰時,她就可以嘗試先不動聲色地讓對方講個夠,因為言多必失,即使心眼壞一些而只想看對方出糗,與其爭辯其實只是讓自己也成為容易犯下更多失誤的一方而已。接著,所謂的企圖理解就是,試著去了解對方這一番義正詞嚴的說法到底想表達的是什麼?認為自己只要花了時間去做,老師就非得讓他報告不可嗎?還是雙方對於報告內容和範圍的理解有落差?當然,同樣的一句話,萬一帶著挑釁的語氣和神色去說,什麼話都會引爆更多衝突;因此,是不是真心地想去理解對方講的是什麼,才是其中關鍵。

另外舉個我們在一般社會上四處可見的場景吧:「你想要怎樣?」「啊你現在又是想要怎樣?」接下來搞不好雙方一言不合就動起手來了。

萬一當你聽到對方嗆聲說「你現在是想要怎樣?」你接下來即使無法平心靜氣,但請刻意停頓個兩秒鐘、然後才說:「現在是什麼問題?」通常我會聽到的回答是,對方還是很憤怒的跟我講些五四三,但我先設法克制住自己怒氣的回說,「我沒有打算怎樣。你現在想要怎樣呢?」語氣不要過於高亢激憤、也不要嗯嗯啊啊的語助詞一大堆,之後對方可能就會說些幫自己保住面子的場面話,接下來你就可以決定是否要隨他去。但無論如何,總比雙方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來得好。

R(Reinterpret)重新詮釋:聽到老師那句「有哪一個班級像你們這樣嗎?有哪一組像你們這樣嗎?」其實我聽到也不忍皺眉了。就算不是當場回嗆老師,多年前還就讀高中時的我肯定心中也會暗罵:「我們非得和別人都一模一樣不可嗎?」其實創意這件事很珍貴,獨特性更是我們台灣學生相較於歐美更缺乏的,所以我們最不希望的、應該就是教育出每個學生都只有一模一樣的想法和意見。接下來那串「你來上課嘛!你來當老師嘛!你去考教師甄試嘛!」就更是只為了否定對方而否定,倘若對方將來還真有一天在教育事業或音樂成就上有所造詣,請問老師是不是要為了多年前自己的失言而道歉?更何況,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被尊重,而不是有錢、有地位、或有成就才應該被尊重,所以為什麼這段影片會引起軒然大波,其實不只是一個老師何以會情緒失控而已,而是我們的下一代在學校到底會受到什麼樣的打壓。

再次強調,我不覺得老師一定就是錯的,但我認為她其實該有更好的方法來處理這種挑戰,也該有更好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情緒。

例如重新詮釋,老師可以對不滿的學生說的是:「所以你希望老師不要給任何指示,好讓你們自由報告任何自己想報告的內容嗎?」、或「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但我想我們之間有很大的誤解,做報告當然不是只念課文就好了,我也認同你的意思,但我還是希望,我們能夠針對內容範圍做出一定的區隔」,或許這樣的說法,就能更順利的進入下一個緩解衝突的階段,也就是重新導向

R(Redirect)重新導向:下一個動作牽扯到每個人心中的盤算,但通常來說,重點都會在於把戰場設法轉移到之後或別處,而不是當場陷入玉石俱焚的焦土戰。許多人經常會在這個階段犯下的通病,就是自以為自己就事論事、沒有什麼不對;但太想要所謂的「就事論事」,卻常淪為硬碰硬式的直接衝突,更加無法解決問題。

因此,看似不直接討論問題本身,但實質上卻為自己爭取了更多的處理空間及機會,就是這一步的妙用。

舉例來說,若是老師發現教室內其他同學的情緒也被挑起了,這時或許可以嘗試轉向全班同學說,「這樣好了,或許我們也可以聽聽大家的意見,有人想先聽高二的內容的話,請舉手」。雖然我們在影片中也聽到另外一位台下同學聲援,但那就代表全班一定都支持那個意見嗎?我們不得而知,所以何不乾脆問問大家呢?問了之後,可能有3種結果:(1) 照原來的繼續報告、(2) 大家較想聽老師所謂範圍內的高一內容、(3) 多數人不置可否的未表達意見。不管是哪一種,老師都比較會有台階下;就算是自己最不支持的一種獲多數支持好了,老師就真的只能被迫無奈的接受嗎?那可不一定。當下來個回馬槍說:「原來有那麼多人對高二的內容有興趣啊!這樣好了,今天時間有點不夠了,我們先讓別組報告,至於今天這一組就先等一下,我們課後再討論一下後,再請他們重新幫大家報告好嗎?」接下來再加句「來,我們來幫為大家預先準備高二內容的這組鼓個掌!」氣氛不就馬上不同了嗎?

即使各位今天從這篇文章學會了PURR這個緩解衝突的處理步驟,也許還是有人會說,說起來容易、但當下想要不生氣,哪有那麼簡單?

的確,包括我自己在內,任何人都很難面對並克服自己的情緒。這種難以克制的情緒不見得會只有憤怒,有的時候是沮喪、有的時候是茫然、還有的時候可能是悲傷。說起情緒和壓力管理,我可以馬上說出好幾個不同方法,有路徑式的心態轉變5階段、有4A壓力消除法、也有我們在【一談就贏】最常介紹的情緒電梯。但與其在這邊掉書袋,我想給各位一個最快上手的建議,那就是與其讓自己當下就陷入憤怒或不滿等種種情緒,當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起伏之際,不妨也設法激起自己的好奇心,也就是即使遇到有人挑撥你,你在選擇和對方嗆聲或對幹之餘,不妨先問問自己:對方說這句話、或做出這個舉動,為的是什麼?你不見得會想出一個夠好的答案,但當你願意開始問自己為什麼並開始思考之餘,你就比較不會讓自己只集中在那個讓自己不滿的情緒引爆點,當然就有助於之後開始運用PURR。

最後,既然前面提到,問題的癥結可能在於雙方都在談尊嚴,就讓我再引用《再也沒有難談的事》這本書提到的另一個重點。談尊嚴時,請接受以下三件事的存在:

(1) 自己是會犯錯的

(2) 人的意圖並不單純

(3) 問題的部分原因是自己造成的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更懂得衝突處理,不只是要迴避衝突,而是要設法讓自己更知道該如何處理各種衝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