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從《大人學選擇》到我對思考模式的看法

《大人學選擇:成熟大人的獨立思考術》這本書最近幾乎周遭的好友人手一本,所以我一拿到書後,馬上專程騰出一段空檔認真拜讀。


兩位作者從職涯發展、人生態度、個人理財、創業經營、甚至到人生伴侶的選擇,最後一章還細心的總結出面對選擇該有的態度,題材及範圍之廣,真的讓人嚇了一跳!但仔細看完後,真的深感佩服,恐怕只有JoeBryan兩位才子才能駕馭如此涵蓋廣泛的範疇,而且不但言之有物,許多章節更是故事性豐富到引人入勝的地步。就以我自己來說,怎麼說我也做過幾年文字媒體的工作,但若要我來寫其中的任何一個主題,搞不好花兩倍的篇幅也無法達到那麼深入淺出的地步,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

這本書的最大特色和對讀者的價值,正如作者自己在第二章所說的,是幫讀者建構了一個思維模型,得以在面對人生不同選擇時,運用這個模型而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思維模型,或者是作者書中用到的另一個叫思考模式的詞,本來就是我們在做決定時的重要思考依據。思考模式為何重要,以及該如何建構用合適的思考模式,作者書中就已經講解的再清楚也不過。我對摘要別人的想法向來不在行,所以且容我先從這點起開始分享一些心得。

高中時,我不太去上課,我甚至連課本的內容有什麼都不太清楚。偏偏我上的那所學校,也不太按課本來教,所以英文課我們花了起碼兩週的時間來看「推銷員之死」的原文劇本,數學課則從一開始就教起數論來,完全不管國立編譯館的版本是什麼。

我們這些學生都天賦異稟、他們教什麼都聽得懂嗎?當然不是啊!我還記得我當年什麼都聽的懵懵懂懂,有一次考試下來,三科居然得了100 是三科「總計」100分,而不是科科滿分。

過了好多年,我到美國去唸商學研究所。我在大學念的是新聞,美國的研究所發現我沒修過微積分,就要求我去上微積分的課(也可能是為了多收一點學分費)

我在完全不懂微積分的情況下,開始上了那堂課,而從那堂課的第一次小考到期末考為止,我沒有拿過除了滿分以外的成績。我還記得我的西班牙裔教授驚訝的對我說,你們台灣人都是數學天才嗎?」

覺得這樣很容易?我後來在另一堂應用經濟學的課上,教授是一個著名的企業顧問,賺的錢多到我們不曉得他為什麼還要來學校教課。他的專長是定價策略,有一天,他丟了一個真實的企業案例給我們,要我們在既定的模組下算出該怎麼定價;當天的班上有一群本就在華爾街任職的金融界菁英、一位俄羅斯的數學博士、一票自視甚高的印度人等等。經過近兩個小時之後,各位知道誰最先算出答案、而且是正確的答案嗎?那個人正在寫這篇文章給各位看。我還記得我算出答案而被那位教授大大讚美的那一刻,一位跟我其實平常交情不錯的印度同學居然當場把筆摔在地上,脫口而出說,Sxxx!我們印度人不都是數學天才嗎?」

寫下這一段,不是要跟各位說我的數學很厲害,而是要認同本書所提出的概念,那就是一個思維模型對我們的影響,真的比我們想像的大得多。我很感謝師大附中當年給了我們很好的基礎,在我們根本不知道有什麼用時,他就讓我們了解數學的道理、而不是數學的算法。而且,他們懂得犧牲短期的效益,而著眼於追求長期的好處(跟《大人學選擇》提到投資時的看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後來在大學聯考中,數學已經是我自己考的相對較好的科目,但也不過就是全國1000名左右的成績,我也沒有登峰造極。但是,那段歷練讓我在未來的人生中,不僅擁有正確的觀念,同時擁有有效的工具,可以讓我進一步去理解並運用後來的各種模型。

我能了解書的篇幅有限,而作者勢必無法包山包海,且容我再在此越俎代庖一下:假如你認為你已經有很清楚的思考模式,而且凡事都能用理性思考來解決問題之後,下一步應該是什麼?

有兩個方向可以給你參考,而這兩個方向都不是要更快,而是要學著放慢

首先,即使你確認自己百分之百是對的,你接下來勢必要和不同的人溝通。和你的同事溝通、和你的老闆溝通、和你的上下游廠商溝通、甚至要和數不盡的主管機關和利益團體。光是理直氣壯的喊一聲「我百分之百是對的!」是無濟於事的;根據我的經驗,當你的思考模式真的能解決問題時,你會面臨到兩種人:一種人是跟不上你的思考速度、或不了解你的理論基礎者,而你也能有耐心的跟他們溝通,並且試著換一種方法來讓他們支持(未必是理解)你的想法。另一種就更麻煩了,他們思考的跟你一樣快、他們也知道你為何會產生這種想法和推論,但通常這種人和你一樣,他們也有他們自認為是對的方法和結論,而當他們和你的想法不一致時,中間就勢必會產生衝突。

你或許會說,既然大家都是理性思考,怎麼會有兩種不同的結論呢?就像本書中不斷出現的,這個世界不是小時候卡通或戲劇中告訴我們的正邪不兩立,很多事情其實並不只有「你錯我對」或「你對我錯」這兩種簡單的答案。但大家都以為自己眼中的一定是事實時,其實我們會發現,所有的事實其實只是不同人眼中的認知或偏好。

第二個方向呢?通常會發生在你當上主管或領導者的位階時,你原本興致勃勃地想要讓所有人都理解你所思考的方式,或把自己用來做出決定的思維模型詳詳細細的向大家解釋,你接下來會發現,自己運用的比操作模型來得早就快上許多。以簡單的數學算式來說,你早就跳開所有算式的部份而直奔答案了,你甚至會直接考慮到變數改變後會產生那些差異;放到企業運作來說,跟我直接共事過的人都知道,我很經常的會在同一個小時內對78個人做出不同事項的指令,請他們找出資料來放進我需要用的模型或模式中,我還會利用中間幾分鐘的空檔(假如有空檔的話)走到他們各自的電腦螢幕前,確定他們了解我的意思而在朝正確的方向進行。

到頭來,你會發現,自己運用不難,但要教會人家不容易;教會了之後,要讓他們習慣去用並不容易;等他們習慣之後,要讓他們再教會另一個人,卻也沒有那麼簡單。最難的其實是下一個:他們會用也會教之後,我們並不是用同一個思考模式來處理每一項問題,那麼什麼時候該用哪一個思考模式來因應?對我來說,時機的選擇是一個最難讓別人上手的事情,就算自己會選擇正確的時機,也很難意會言傳的讓另一個人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時機?

為什麼我現在來做一個講師?因為我後來發現,若是我一直在企業界打滾,我或者我的團隊會很厲害,但是我很難複製出一個同樣厲害的團隊,因為我們太急著創造出別人無所企及的績效來;而當我們嘗過成功的甜頭後,不管是我的老闆或投資人,或單純只是我自己的虛榮心,都會讓我自己捨不得慢下來。唯有現在,我終於可以慢下來,好好思考該怎麼使這些模式更能讓其他人都能意會言傳,最好還能到達心領神受的境界。而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人生的選擇。

本書當然不只那麼簡單而已,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應該把這本書再多念幾遍。每日的責任、轉圜的責任、及時的責任,看起來很淺顯易懂,但卻很值得我們深思。


延伸閱讀之一:讓我們在自己的天職上發光發熱

延伸閱讀之二:經過一段摸索的道路,才能找到自己的天職

延伸閱讀之三:不只教小孩才應該看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