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美國製造》(American Made):不只是一個超狂機師協助打造販毒王國的真實故事,也是我們是否真要忍受這麼多不正義的一面借鏡

他幫毒販走私,卻也是CIA中情局找來進行偵察活動的飛行員,這樣的身分有沒有很奇怪?

更離譜的是,這居然是真人實事改編,讓人看到劇情就無法忍住不去看。

加上這是湯姆克魯斯和導演道格李曼繼《明日邊界》的第二度合作,而《明日邊界》前半段阿湯哥那種死來死去死不完的爆笑輪迴,實在是阿湯哥少見的喜感之作,這更加深了我想看《美國製造》(American Made)這部新片的欲望。因為我相信,找這兩位來搭檔組合,就是希望用一種反諷的方式來呈現這段真實故事,而不是硬要拍成一部沉重的人性沉淪說教片。

昨天才寫完了一部充滿濃濃八零年代氣息的《牠》(前文點此),說來也巧,《美國製造》的發生背景也是雷根主政的美國八零年代。湯姆克魯斯飾演的貝瑞希爾,原本是一家民航公司的飛行員,後來被CIA吸收,要他飛往中南美洲的軍事基地去拍攝當地反政府組織的軍事基地。後來,原本是航空公司機師的貝瑞,CIA的報酬沒有他想的優渥,而在毒販的重金誘惑下,貝瑞鋌而走險的開著美國政府提供的飛機,藉由美國情報單位提供的路線圖,兼差幫毒販運毒進美國。

CIA心知肚明貝瑞在幹什麼勾當,但由於他們需要貝瑞卓越的飛行技術來幫他們蒐集情報,而他們又付不出能讓巴瑞賣命的錢,所以就默許貝瑞繼續幫毒販販毒;不只如此,為了實踐雷根政府想要藉由叛軍打擊當地政權的戰略思維,CIA還主動幫貝瑞買下了一整座機場,讓他可以從美國偷渡軍火到中南美洲,甚至還把當地叛軍用巴瑞的飛機偷渡進美國受訓。當然,值此同時,貝瑞的毒品走私生意愈做愈大,甚至連美國政府提供給他的軍火,最後也落在毒販手上。

荒謬的是,這時的貝瑞不但沒有被繩之以法,由於走私生意愈來愈大,他甚至成立了一支機隊,聘僱更多飛行員來一起走私。非法利益之大,雖然他已經有用盡人頭帳戶來洗錢,但他犯罪所得的現鈔卻愈來愈多,到了家裡隨時隨地都有一大箱鈔票而找不到地方可藏的窘境……。看看預告中那一段(中文版預告點此),狗狗把他的藏在地下的錢挖了出來,太太跟貝瑞抱怨後院滿地都是鈔票時,正在看書的貝瑞蠻不在乎的說,隔天早上他會再去把那些錢「掃」起來,你就不難想像那種鈔票不僅花不完、連放都沒地方放的狀況有多誇張。

這樣荒謬的劇情,放在電影中都可能被人罵作誇張了,但卻竟然是真人實事改編?!就連片名的《美國製造》,看完後也覺得諷刺至極,許多口中凡事都能成真的「美國夢」,果然所言非虛,但這樣居然成真的「美國夢」,卻造成美國境內毒品氾濫,也進一步影響了中南美洲的政局動盪,只怕不太有人會認為這真的是我們心目中的「美夢成真」吧?


我畢竟是個教談判的老師,一部電影不能只是看爽而已。看完描述一位超狂機師的反諷新片《美國製造》之後,我有幾點必須叮嚀各位:

1. 有夢最美?貝瑞當年覺得當個民航機師大志難伸,雖然家有嬌妻連聲反對,他依然率性的就這樣答應CIA去賣命了。後來之所以誤入歧途,雖說他自己財迷心竅是一大主因,但他一開始就沒和CIA談清楚,這份工作有什麼保障?未來又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到底能夠賺到多少錢?對這些細節毫不清楚而就驟然做下決定,卻也是之後一步錯、步步錯的原因之一。

我們一般人雖然不太可能鋌而走險的去走私,但在職場的工作選擇上,部也常犯下類似的錯誤?自以為自己加入一家自己憧憬的工作或行業,沒多問細節就一頭栽進去,自以為夢想和熱情一定可以讓自己迎向美好的未來,最慘的還不是馬上就吃虧了認栽,而是在一份前景堪慮的工作上虛晃了不少年、而又覺得自己之前投入的時光可惜而抽不開身,結果錯過了讓自己更有發展前景的黃金時期。

許多朋友常來問我關於工作選擇的問題,但我沒有個能夠預見未來的水晶球,所以我也很難回答,到底任何一份新工作對哪個發問者而言是最好的。就連我自己之前也是一樣,我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業務工作,以結果來說,工作成果和我個人得到的肯定都相當高,但是我卻一直不喜歡那樣的工作。起碼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完全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工作或東家就別提了,但即使是自己有能力或有興趣的工作,多數時候也是一種trade-off,當你要把一份工作做好,或多或少的都要付出代價;到最後,看的不再只是這份工作能帶給自己的好處有多少,也該同時看看這份工作會讓自己付出的代價有多少。

以貝瑞來說,他在金錢上的收益已經到驚人的程度了,但他付出的代價真的划算嗎?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來說,有這個命賺、也要有這個命花才行啊!

貝瑞的故事也給我們另一個啟示:你可以自由選擇任何一個自己的下一站,下一份工作想做什麼、都是你自己的自由。但是,不要單純只是因為厭倦了老東家而離職並接受下一份工作的邀約;爛公司的確再待也沒有意思,但離開一家爛公司、不應該是加入另一家新公司的理由。把這兩件事情分開來看,真的能確定下一份工作會更好、再同意加入,不要是因為想要離開原來的工作而貿然接受下一份新工作,才能幫自己的人生掌握更多的主導權。


2. 先兵後禮。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從小教養或整個社會氛圍的關係,我們之中有許多人總習慣一開始對別人客客氣氣,但之後若遇到了利益糾葛或衝突,接下來卻翻臉如翻書的跟別人大小聲起來。簡單說,「先禮後兵」變成一種常見的態度。

我自己卻完全想不透這樣的做法有什麼好處。當然,能夠一直客客氣氣的與人為善,遇到挫折或橫逆時,也能保持自在而不躁進的態度,當然是第一的優先選項。但是,能做到這種境界的有多少人?

所以,與其讓人發現自己前後反差之大,不管是在私事或是公務,我雖然還是會保持著該有的禮貌,但我一開始絕不會讓人覺得自己是個好相處的人。為什麼呢?就拿我當一個空降主管的經驗來說吧,我當然知道人和以及得道多助的重要,但一開始若裝成一副仁民愛物的態度出現,之後遇到工作推行上有瓶頸與挑戰時,同仁肯定會對我實事求是的作風怨聲載道;我之前試過不只一次,一開始讓人覺得不通人情,之後卻適時的展現人性作風,整個團隊的感覺反而會更好。一種「先兵後禮」的風格,反倒讓我就長期來說得到更多的肯定和支持。

《美國製造》之中的貝瑞也是如此。當他外表看來就一付廢樣的小舅子來投靠時,他不忍拒絕太太的要求而收留了他,後來果然因為這個小舅子冥頑不化,偷錢擺闊而讓執法單位盯上了貝瑞。

貝瑞把他保了出來後,給他一筆錢讓他遠走高飛,無腦的小舅子不知自己理虧、反倒咒罵貝瑞,並且見笑轉生氣的威脅貝瑞說,每個禮拜都要拿錢去封他的口,否則就要抖出貝瑞的犯罪事實。貝瑞生氣但卻不知該怎麼處理,最後還是由貝瑞的毒販朋友自動出手了結這個小舅子。

假如貝瑞能夠先兵後禮的快刀斬亂麻,那麼根本不會讓小舅子惹出這樣的麻煩,而且小舅子起碼也還能保住性命。我們常以為自己對人該有一念之仁,但做事情的先後順序有別,不但可能害了自己,也可能害了對方。


3. 瞻前也要顧後。在《美國製造》中,湯姆克魯斯飾演的這個角色自己也說,自己做事常常瞻前不顧後。這種人或許抓住機會的反應速度比一般人來得快,但下場卻不見得一定會比其他人來得好。

前面提到,貝瑞在搞不清楚狀況的情況下就答應CIA是個例子,看到有大筆鈔票就答應毒販則是另一個例子。後來更扯了,當CIA發現事跡敗露而想要放棄貝瑞而斷尾求生時,白宮這時居然找上了貝瑞,希望他協助蒐集中南美洲毒梟的犯罪照片當作罪證,貝瑞在覺得自己無路可退的情況下,答應的白宮而完成了任務。但是,可想而知的,被出賣的毒梟絕不會那麼輕易放過他,所以在毒梟的重金懸賞之下,貝瑞最後還是一命嗚呼。

以談判的角度來說,當我看到CIA遊說他加入那一幕時,我心裡不禁在想,貝瑞就不能在加入前和CIA攤牌,談出一個更好的條件嗎?那些任務的風險不僅是在執行時的生死挑戰,之後要能全身而退,CIA不能提供官方的一些保障?

後來答應白宮以交換免罪時更是如此,明知道毒梟發現後一定會來追殺,貝瑞不能幫自己和家人爭取到更好的證人保護計畫嗎?你或許會說,他哪有不答應的餘地?一但不答應白宮的要求,肯定會在牢裡關到死;然而,我的想法卻跟你大不相同。

包括大不了就去坐牢在內,貝瑞其實有很多的替代方案,甚至可以潛逃出境而尋求毒梟保護。然而,就當時的情勢來說,除了貝瑞願意倒戈之外,美國政府有什麼更好的BATNA?整件事情的荒謬,就在於美國政府從頭至尾都不願意尋找更好的替代方案啊!所以,當貝瑞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好的保護方案時,代價就是自己的性命和財富全都化為烏有。瞻前不顧後,等於在不自己是不是夠好運,而我不認為把希望寄託在命運上是件有保障的作為。


4. 結果不是一切。整部並不沉重的電影,把美國政府和情報單位批判的一無是處。台灣很幸運的在8月中就領先全球上映(另一個同步上映的國家是荷蘭),美國反而延後到9 月底才要上映這部片子。

貝瑞之所以能夠販毒致富,已經不只是美國政府的縱容,而是美國政府的方針和做法造就了他荒謬成事的生意。不管該怪的是CIA或哪個單位,美國政府在當年的立場很簡單:因為我們代表的是正義的一方,而只要能夠達成正義的目的,即使運用再極端的手段也無所謂。

我不想探討國際情勢或現實政治有多麼醜惡,我只想反躬自省的說,當我們縱容自己或別人運用不義的手段來達成目的時,我們認為這樣造就而成的「正義」又有什麼價值?

更進一步來說,當我們只在乎結果時,是否為了目的就能不擇手段?或許,正是因為有人相信如此,所以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看見,很多企業為了賺錢,所有黑心的手段都出爐了。一開始只是以為小奸小惡無所謂,再來就變成惡行只要不被人發現就行,最後就對惡行上癮了,只要能讓自己賺錢,別人家的孩子死不完,再大的罪孽也都做得出來。

這就是為什麼我常說,賺錢哪有什麼可恥的?為什麼我們這個社會總喜歡聽一些道貌岸然的大道理,遇到有人說他要賺錢就把他批得一文不值,但卻對許多怪力亂神視而不見?

對我來說,賺錢這件事情毫不可恥,每個人以自己的利益優先也是理所當然的,但重點不該只是那個結果,而是為了追求那個結果所使用的手法和經歷的過程。說的坦白些,假如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做的事坦蕩蕩,哪來那麼多需要尋求那麼多上人或心靈導師的慰藉?當一群人只能拿「感恩師父!讚嘆師父!」來尋求自我認同及肯定時,除了創建這種集體自慰過程的當事人之外,請問那些信眾是否真對自己行得正、做得穩那麼有信心?還是每天都在偷雞摸狗而想藉著買張宗教贖罪券來避免自己被打入地獄?


人生該追求的不只有結果,也必須同時注重過程。屬於我們心中的正義,不應該靠著別人的認同才能被達成,一切都取決於自己本身。



延伸閱讀之一:談判桌上的三種力量來源

延伸閱讀之二:川普的推特,真是台灣的救贖?想要在國際間是個咖,讓我們先來多了解一些國家級的談判

延伸閱讀之三:從湯姆克魯斯的《神隱任務:永不回頭》,看複製成功模式的三大難處

延伸閱讀之四:《玩命再劫》(Baby Driver)──誰說我們非得追求每個人的喜歡和肯定?為自己找到一個讓個人風格盡情揮灑的機會,生命自然有種難以言喻的暢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