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

勇於承擔、拒絕妥協、堅持心目中所相信的正義:我看《郵報:密戰》(The Post)和令人敬佩的凱薩琳葛蘭姆

做為一個好記者,要和採訪對象保持對立

做為一個好記者,要和企業保持對立

做為一個好記者,要和政府保持對立

像這樣的問題總共有9個,而且皆為是非題,只有「是」或「不是」兩個答案可選,沒有讓你有申論的模糊空間,換了是你,你會如何作答?


做為一個新聞系的學生,華盛頓郵報的發行人凱薩琳葛蘭姆是我們從在學期間就熟知的報人典範。對當時青嫩生澀的我們來說,我們聽過華盛頓郵報揭發水門案而讓尼克森總統下台的事蹟,但葛蘭姆在我們心中是一個象徵堅毅和捍衛新聞自由的代表,簡單來說,她更像是個偶像、而不像一個活生生存在的人。

很開心能有《郵報:密戰》這部電影,因為在這部電影中,華盛頓郵報的發行人葛蘭姆女士活生生的躍然眼前,讓我們不只重溫了郵報揭露五角大廈文件案的始末,更看到葛蘭姆原來當時是如此的舉棋不定而惶恐無助。以她當時的處境,包括我自己在內,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辦法冒著犧牲一切的風險、做出像她一樣的決定,但她還是做出了這個決定,也讓她因而留名青史。但我認為,除了讓我們更加強了自己應該為所當為的信念之外,這部電影另外一個最大的貢獻,是讓我們更能從銀幕上感受到,這麼偉大的女性其實當時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著平凡人一樣的恐懼、無助、和擔憂,但她依然在關鍵時刻挺起了大局。


許多人或許對葛蘭姆並不熟悉,但她曾經在1987年來過台灣專訪當時的總統蔣經國,而蔣經國就在那次專訪中,向國際社會宣布台灣解嚴的消息。對於有黨禁、報禁的那個戒嚴時代,許多年輕朋友或許是完全沒有印象的,但假如沒有解嚴,我們就不會是像現在這樣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葛蘭姆不只是讓旗下的郵報報導新聞事件,她本人更參與了世界上許多的重大歷史時刻。

新聞系畢業後,我很快獲得了一份媒體工作,也正是因為如此,讓我對《郵報:密戰》這部電影更有感覺。我生平工作的第一家公司,是殷允芃女士擔任發行人的天下雜誌,殷允芃女士是我老師們的老師,也是國內知名的媒體人。或許有些人對天下雜誌以及多數的新聞媒體並非那麼認同,但我親眼見到,在她帶領下,天下雜誌群聚著一群以報導為職志的專業新聞人,他們對新聞事業的投入和付出,讓後生晚輩的我只有欽佩。

當我離開新聞媒體之後,我才發現多數人對於新聞工作者是那麼反感,總覺得記者是一群扒糞和譁眾取寵的傢伙。更慘的是,我時常是在去接受一份工作面試時,才發現一般人對新聞工作者的觀感;那時我才知道,當我之前在進行採訪工作時,採訪對象對我們的畢恭畢敬,原來並不是出自於對媒體力量的尊重、而是一份恐懼。

不過,那並不是我離開新聞界的理由,我甚至不應該駑鈍到離開新聞界之後才發現。我之所以轉換跑道,是因為我那時想要尋求一個更大的發揮空間。除此之外,我必須向大家坦承,相較於殷發行人以及許多我的前輩們,我自忖實在無法向他們一樣為新聞自由和媒體責任奉獻一生,更直白點說,我發現自己沒有像他們一樣的信念,認為自己可以在一家媒體中帶給社會正向的改變,所以我成為一個新聞崗位的脫隊者,因為我相信自己在其他角色上能造成的正面影響可能更大。

所以假如你認為,上面的一些文字不過是在吹捧老東家,你可能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我未必那麼喜歡每一家我曾經服務過的公司,也絕不會像尊崇殷發行人一樣、那麼認同我其他前東家的老闆。或許我當初的想法沒錯,因為我的確因為不同的生涯決定,讓我個人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也在不同的崗位上產生了一些正面影響;但對我來說,寫下這段文字是歷經百般猶豫的,而我還是決定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寫出來。因為我認為這才能證明,即使我自己也做了不同的決定,但我還是認為新聞媒體的角色極其重要,而且台灣其實還存在著許多專業而認真的新聞工作者。少了他們,這個國家不可能更好,這也是為什麼《郵報:密戰》不只是應該被當作一般講述陳年往事的電影來看,這部電影其實還能啟發更多珍貴的價值。


同樣是發生在華盛頓郵報,超過40年前那一部由達斯汀霍夫曼和勞勃瑞福主演的《大陰謀》,講的是讓尼克森下台的水門案,但就在水門案之前,華盛頓郵報就曾被美國政府告上法庭,為的就是《郵報:密戰》講述的五角大廈文件洩密案。

當年的美國正值越戰期間,數十萬的年輕子弟被送往越南作戰,卻深陷戰爭泥沼,不知道何時才能結束戰爭返鄉。相較於總統及國防部長在公眾前的信誓旦旦,根據一份五角大廈內部的機密文件指出,包括杜魯門、甘迺迪、詹森、尼克森,接連四任的美國總統都公然說謊,即使明知道沒有打贏越戰的可能,他們還是持續的送子弟兵上戰場,進行一場沒有意義、也沒有希望的戰爭。

當時的紐約時報拿到這份多達數千頁的密件,接著就花了3個月的時間整理出來,開始在報紙上揭露真相。

尼克森政府見狀大驚,向法院申請了禁制令,以洩密和違反國家安全的間諜罪為由,要求紐約時報不再繼續刊登。

此時,華盛頓郵報也拿到了這份機密文件,總編輯班布萊德利和他的編輯團隊當然希望在第一時間刊登,不只因為茲事體大而人民應該也有知的權利,他們也希望能藉此抵抗尼克森政府對新聞自由的箝制,因為在這群媒體人的眼中,少了媒體的第四權,就再也沒有人可以制衡當權者了。

當時的華盛頓郵報不過是份地區性的報紙,不像紐約時報是份全國性的大報;不僅如此,華盛頓郵報還陷入財務危機,正準備公開上市來募集資金,否則很難靠本身的經營獲利來打平虧損。

華盛頓郵報是葛蘭姆的家族事業,凱薩琳葛蘭姆的父親原本交棒的接班人是她的丈夫菲爾,菲爾雖然經營的有聲有色,但菲爾後來卻因為躁鬱症而自殺了。原本只是退居幕後而想要單純相夫教子的凱薩琳,不得不接掌郵報的發行人,但在當時男性當家作主的社會中,她的董事多數都不認為一個女性能有當家作主的能力,而她自己也因為經營困境而備受煎熬。


真的要讚賞梅莉史翠普的演技,以及導演史蒂芬史匹柏鋪陳一個故事的功力。這次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無論獎落誰家,都會讓人大聲叫好,因為真的讓人很難定奪。《水底情深》的莎莉霍金斯演出了一個高難度的角色、《意外》的法蘭西絲麥朵曼演活了一個因為愛女喪命而憤怒偏執的母親,但梅莉史翠普在《郵報:密戰》中的演出,讓我覺得自此不該再稱她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女演員」而已,而應該把「女」字拿掉、直接稱呼她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演員」即可。兩屆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的演技當然已經是爐火純青了,但在和梅姨對戲的過程中,湯姆漢克的震撼力瞬間被中和掉不少,足見梅姨的演技之出色。(針對湯姆漢克的影迷:我覺得湯姆漢克是當今最會演戲的演員之一,而我也幾乎會為了每一部他演的片子而買票進場,但或許這是一部由葛蘭姆為敘事主體為出發的片子,所以主角之一的湯姆漢克並沒有像梅姨一樣的發揮空間。特此聲明,以免誤會。)

這是梅莉史翠普破紀錄的第21次被提名,葛蘭姆的故事固然發人深省,但若不是由梅姨來詮釋這個角色的話,我想多數人對這個故事的認同只怕會更少一分。

片中有兩幕和那次的新聞報導無關的畫面,反而讓我無比動容。

其中一幕是電影開始不久,作為發行人的葛蘭姆要在董事會上報告即將公開募股的事宜。即使經過事前的寫稿和演練,葛蘭姆在面對股東質疑時,依然說不出話來。整個過程中的缺乏自信和難以掌控局勢,在鏡頭前展露無遺。那時,對正在看電影而已經知道這個歷史事件後來結果的我來說,心裡不免暗暗驚呼:「天哪,原來葛蘭姆曾經那麼生澀,那她後來怎麼敢做那麼大的決定?」

另外一幕,則是她在孫女的臥房中和女兒的對話。當她拿出一張紙條,那是她當時要去參加先生的喪禮時,六神無主而不知道該講些什麼;她那時還年幼的女兒給了她一張紙條,上面逐點寫下葛蘭姆應該說些什麼,就從先向大家致謝開始。失去丈夫和父親的兩母女回憶往事而開始滴淚,因為她們知道這個家庭以及整個華盛頓郵報從那時就一直面臨的挑戰,不免心酸,也觸動了觀眾的心。


看到這裡,會發現葛蘭姆原先根本不想做個女強人,也不預期自己要成為一家的支柱,但遭逢到這樣的變故,她不只要把一個家庭撐起來,更要承擔一家公司和所有員工的生計。她沒有經驗、也沒有雄心壯志,周遭的人也多次當面表示她未必適任,面對質疑和冷嘲熱諷中,她還是必須咬緊牙關撐下。來

當華盛頓郵報的編輯群拿到機密文件時,葛蘭姆正好要把財務有問題的郵報公開募資上市,而在合約條款中有一條,公司如遇重大危難,承銷的金融機構可以據此撤資而中止這個計畫。而那時大法官已經針對紐約時報及那份被透露的文件提出禁制令了,也就是說,若是華盛頓郵報還引用同一個來源所提供的機密文件進行報導的話,將會面臨接下來的訴訟,不但發行人葛蘭姆和總編輯布萊德利可能會被判刑而鋃鐺入獄,郵報的上市計畫也可能受到影響而告吹,等於葛蘭姆一心想要維持的家族事業就會走向終點。

假如這樣的衝擊還嫌不夠,葛蘭姆本人還跟前任美國總統詹森相交甚篤,文件本身的研究發起人、美國在位最久的國防部長麥納瑪拉還是她個人的至交好友,而總編輯布萊德利夫婦也跟前任總統甘迺迪夫婦有私交,但這些人全部會因為機密文件公諸於世而聲名受到絕大影響。當自己的報紙報導會影響到自己的朋友時,嘴巴上說要大公無私容易,但實際上能果斷而毫不留情做到的人只怕不多。

面對周遭包括董事和法律顧問的強力反對,葛蘭姆並非沒有躊躇。她自己或許也傾向稍微延後出版,先渡過七天的閉鎖期而讓股票上市再說,因為這是看起來風險相對上起碼不那麼高的決定,但由於編輯部同仁以捍衛新聞自由為名的堅持,在最後要交稿付印的時刻,她依然毅然決然地做出了可能會讓自己失去一切的決定,那就是讓世人知道真相!


之前面對董事當面質疑她的管理,不斷的說郵報其實是她爸爸留給她先生菲爾的事業、根本不應該交到一介女流之輩時,之前都只能唯唯諾諾並傻笑閃避的葛蘭姆,終於在這個大是大非的時刻對那些始終懷疑她的董事說,「現在這不再是我爸爸的公司,也不是我先生的公司,而是我的公司!假如還不支持我的人,也許根本不應該留在我的董事會。」當其他董事啞然失言時,電影院的我只想大聲鼓掌叫好!只有在關鍵時刻能夠挺得住並堅持下去的勇氣,而且是在這樣一個真實世界所發生的事,才更值得我們敬重、也才值得我們學習。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曾在受訪中指出,由於年輕時對這個世界認識的不夠多,所以他在年輕時拍的電影,多半建構於他自己的想像力。但在他年紀漸長之後,他拍的電影愈來愈多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而產生的,因為他後來發現,歷史的本身就包含了許多迷人且值得一說的故事。

在我去哈佛參加談判學程那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嘉賓正是這位大導演。在他的演說中,他特別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義時刻」,別讓道德因便利和權宜而搖擺。堅持自我需要很大的勇氣,而勇氣需要許多支持。而那也是他近年來為什麼拍那麼多以真實事件為背景的電影的原因。

上次史蒂芬史匹柏與湯姆漢克的合作,就是我們在【一談就贏:看電影學談判】首發班看的《間諜橋》。看看《間諜橋》,再看看《郵報:密戰》,你會發現有些共通的元素,那就是一種大是大非的堅持,已經超越了不計成敗及不計毀譽,而是當你明知道自己可能因此失去一切時,你還會堅持去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嗎?


在這篇文章的一開頭,我提出了3個和「對立」有關的問題,其實那一連串總共多達9個問題,是我在大學的一堂課上一份試卷的題目。與許多人可能認為的新聞不同,其實來自歐陸的傳播理論,多半都強調批判式的思考,就連我們受到的社會學及法律教育都是。

當時的我,在那9個問題上都毅然決然地選了「是」。在我心中,一個好記者是寂寞的,一個好記者也通常是不受歡迎的,因為我們不能讓自己容易妥協。當「是」跟「非」中間非得選一個時,我們只能讓自己選擇前者,即使代價是得罪所有的當權者和有權力的機構或單位。至於我們會得到什麼呢?看看《郵報:密戰》中湯姆漢克開的那台小車吧,再看看很可能會面臨破產的葛蘭姆家族事業吧,除了超時工作和壓力之外,我們什麼都不會有,只剩下一顆自己可以面對自己的良心

這是為什麼我看到之前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驚爆焦點》會如此振奮,這也是為什麼我看到這次被提名最佳影片的《郵報:密戰》會如此感動。


我不再是個新聞工作者,而且我和多數周遭的朋友一樣,會邊看現在的新聞媒體邊罵。但我深深知道,台灣還有許多堅持忠實報導的專業新聞工作者,台灣這塊土地也需要更多能捍衛新聞自由的專業新聞工作者,只是我們現在所要捍衛的新聞自由和良心,可能對手不是來自於政府,而是來自於更多的財團或媒體經營者。

就拿《郵報:密戰》電影結尾出現的這句大法官意見來獻給大家吧!「媒體應為人民(被統治者)服務,而不是為政府(統治者)服務。」

祝我們的國家和社會能夠愈來愈好。

 
延伸閱讀之一:史蒂芬史匹柏的哈佛演講,或許正為台灣提供了一個讓未來更好的解答

延伸閱讀之二:記者可以為我們做些什麼?看完《驚爆焦點》,你會很訝異,好的記者可以讓世界如此不同

延伸閱讀之三:《間諜橋》──離開談判桌的時機(walk-away point),才是談判實戰中的真正關鍵

延伸閱讀之四:一場電影,五種從不同角度出發的一談就贏──不變的只有一點,那就是如何用談判來守護自己的信念和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