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波濤洶湧,只能隨波逐流?《驚濤佈局》(Serenity):表面上的人生和實際人生大不相同的變奏曲

人死了之後會去哪裡?天堂嗎?

假如是的話,天堂又在哪裡?



看了新片《驚濤佈局》,前半段讓我不由得小時候看的《蝴蝶夢》。由於我當時看的是小說,到了好幾年後的高中時期,我才知道《蝴蝶夢》也曾被希區考克改編成電影,但最早因為小說中的驚悚氛圍留下的深刻印象,卻到今天還深深烙印在記憶深處;最近才和女兒聊到這本小說,她聽我敘述完後、感到很有興趣,想上網找一本給她看時,才發現這本小說居然在台灣早就已經絕版了,真的非常可惜。因為對童年時的我來說,《蝴蝶夢》甚至比福爾摩斯或亞森羅蘋都還讓我入迷。

原本以為《驚濤佈局》是部奇情驚悚片,一開始還覺得真的很厲害,因為很少有電影懸疑到讓我看了三分之一、都還不確定接下來會怎麼發展的;沒想到後半部劇情居然來了個大轉折,當下我就突然理解了,原來我看的不是一部驚悚片啊!即使如此,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劇情架構來說,我甚至會這樣說:假如拍得再好一些,只怕就能成為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全面啟動》第二集了。

為何提到諾蘭呢?因為《驚濤佈局》的賣點之一,就是奧斯卡影帝馬修麥康納以及也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肯定的安海瑟薇,兩人繼諾蘭的《星際效應》再度合作。《星際效應》並不是諾蘭最受好評的片子,但我和女兒依然看得無比感動,而這也是我為什麼去看《驚濤佈局》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雖然電影走向和我原先預期的大不相同,但也因此獲得很深的感觸。

片子一開始時的馬修麥康納,隱姓埋名的躲到一個小島,買了艘船靠著捕魚維生。他狂熱的想要追捕一條總是抓不到的大鮪魚,執著的程度讓人聯想到《老人與海》;小島上的每個人都笑他只顧著抓一條恐怕根本不存在的大鮪魚,而他卻也因此窮到連船的油錢都付不出來了,但他依然不改其志。

海裡其實還有很多其他魚可抓,但他卻堅持要捕捉到那條鮪魚;一直到最後 的沒有辦法了,他才夜釣劍魚去貼補生活開銷,但他白天還是日復一日的出海去尋找那條他畢生夢想捕撈上岸的大鮪魚。


就算有《老人與海》這部海明威的經典在前,但很多人若看到像片中的馬修麥康納這種人,一定會暗想:為什麼要那麼執著呢?就算釣上那條鮪魚又怎麼樣,就能自此一帆風順嗎?

後面那種人或許是更為務實的,但當一個人不再有個夢想中的目標可以執著時,會不會開始隨波逐流了起來?假如釣上一條鮪魚也不代表些什麼,那麼隨波逐留的四處有什麼魚就捕什麼、這樣的生活又代表著什麼意義?

這並不是一部談如何釣魚的電影,但就這樣的故事背景來說,我不由得聯想起我們大多數人的職場生活。為了生活打拚並不可恥,包括我自己在內,我的每一份工作原始的出發點也都是為了養家活口、填飽肚子而已。我甚至在接受廣播訪談時也公開老實的說,就拿我做的最久的業務銷售工作來說,或許我做的很出色,但我其實不那麼喜歡業務工作;既然如此,當初又為什麼要做?一方面是為了快速累積收入,再方面則是不被看好的自己也做得到、而且是在全世界各地都做得到而已。

然而,就像周星馳那句經典台詞:「做人如果沒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分別?」為了生活打拚之餘,我們真的一輩子只該為了生活隨波逐流、汲汲營營嗎?我想不是的。每個人都可以有屬於自己的選擇,但最怕的就是有一天自己才會突然發現,自己之所以這樣生活,是因為其實沒有其他選擇。

既然如此,即使當下找不到任何具體的目標,為什麼不把「讓自己未來有更多選擇」先當成一個暫時的目標呢

近幾年來,與不少較為年輕的朋友聊到職涯發展,總對他們的迷惘有種感同身受的感覺。這些人可不是剛踏出校園、而是大概都有10年左右或以上的工作資歷了,目前的任職企業和職銜聽起來也都還蠻稱頭的,但他們還是有強烈的危機感,因為不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所以更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比較好。

我自己是工作了幾年之後,才出國去唸研究所的。也不是因為我覺得有著幾年工作經歷對自己會有加分,而單純是因為財力不足、所以只好拖了幾年存點錢之後才去讀書進修。然而,對照現在有許多更年輕的朋友,大學讀完後就直攻研究所,不管之後拿到碩士或是博士,進入職場時或許都已經是2526歲了,然後再慢慢摸索自己到底適合哪一行或什麼工作,我從過來人的角度來看,其實都很想勸他們:拜託腳步再快一點吧!因為再遲就可能來不及了!


我不算是個典型在一家公司慢慢等晉升的人,而先後換了五個不同的產業。這不是一個我會勸每個人都該選擇的道路,因為你會很容易就在途中因為缺乏人脈和產業經驗而陣亡;我很幸運地存活了下來,而且也因此累積了或許比一般人更寬廣的跨產業觀點。一路從基層做到高階主管的位置,也讓我得以看到許多不同背景或不同人格特質的朋友,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飛黃騰達。

假如要我現在給一位剛踏出校門的朋友建議,我會先問他,5年後以及10年之後,他想要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假使他很平凡的認為,自己能夠在職場上一帆風順就好,我會很具體地跟他說:

30歲之前,犯錯或受挫也不要緊,讓自己盡可能的學些東西,追求能力上的提升。

30歲到40歲之間,讓自己更積極些,在工作上力求表現,累積自己的資歷

40歲之後,你之前累積的資歷可以開始收割了,因為接下來你就該追求一個讓你可以一展長才及抱負的公司及職位

50歲之後,你可以開始調整自己的目標,不管是累積財富、或是追求不一樣的人生,你可以開始做出選擇。

坦白說,這裡所遇到的最大關卡還不在你自己,而是在你之前高速運轉了25年到30年之後,就算你還不想放慢腳步,你所服務的公司可能會不想再付你那麼高的薪水、又或者是周遭總有人會覬覦你的職位而企圖拉你下馬,也可能是你的健康或家庭等其他因素會讓你不得不放慢。

我自己在不到40歲之前就掌管了上百億的生意,也當上了一家知名企業的總經理,而我不是周遭唯一一個達成這個目標的人。假如真有什麼不同,反倒是我的學經歷還沒有其他人好,我自己中途又繞了點冤枉路;即使如此,我還是要用自己親身的經驗向大家證明,上面那樣的職涯時程表是可以達得到的,差別只在於你自己有沒有清楚的認知而已。

以為這樣已經很不可思議了嗎?老實說,這是因為我們在台灣這樣一個社會長大;對步調更快的香港人來說,多的是30出頭就當上總經理或高階主管的人,而且他們可不是來自於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而多半都是世界知名的跨國企業。

這是因為我們的能力比香港人、韓國人、或是印度人差嗎?絕對不是,主要差別其實來自於對自我職涯規劃的積極度;台灣人多半不敢「要」而只等著別人「給」,而對其他國家和我們一起競逐相同職位的人來說,他們因為更想「要」,所以會想方設法的去研究該怎麼要才要得到,而把問題丟給不願意「給」的老闆:自己萬一不給,接下來該怎麼應付這個人?老闆若想不出來更好的辦法,最後當然非給不可。

把上面那句話的「老闆」,換成「客戶」或商場上的「對手」依然適用:當他們想不出來如何應付你的方法,他們也只好屈服。我們台灣人一輩子被教導著如何與人為善,以為我們的天賦就是該拿來幫別人解決他的問題;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世界上有許多豺狼虎豹般的人物,他們的強項是用絕佳的優雅身段來製造別人的問題,藉以達到他的目的。最妙的是,我們有很多人一輩子被來自歐美的老外管、被印度人管、被香港或大陸人管之後,還一直以為自己技不如人、或者就是對方血統以外商來說比較「純正」,殊不知其實最大的差異是他們和你「要」的不一樣


就拿上面提到年齡時,我寫的是「40歲之後」、而不是「40歲到50歲之間」,為什麼呢?因為就以這個年齡區段來說,你是4142歲,還是45歲之後,其實在你職涯上的選擇也是有差異的;以特定產業來說,或許部分主流的公司會把栽培重心放在early 40的人,萬一你在45歲之後都還沒有獨當一面,也許就不是那麼多公司願意把寶押在你身上。

很殘酷的說,很多人會瀟灑地把「終身學習」這句話掛在嘴邊上,以為這樣可以凸顯自己有多麼上進好學;其實,張忠謀講出那句公司「不是要你來學習的」不是開玩笑的,而且還不只德高望重的他這樣想、其實許多公司的高層也都這樣認為。除非你自己當老闆而闖出一片天,否則你若想在大企業學到一招半式,30歲之後就把這句話放在心裡就好,因為那已經是你該拿出表現的時候了。

所以,能力 資歷 發展空間 不同人生目標這樣的職場目標歷程,不僅順序不應該弄錯,而且對每個人來說都有賞味期限。或許有些人會大器晚成,也或許有些人能夠松柏長青,但就你我這樣的凡夫俗子來說,或許得在時程上抓緊些,才能更容易得到機會。


接下來,整篇文章的主題將會急轉直下而走到另一個方向。為什麼呢?因為《驚濤佈局》這部片子的轉折也真的就是如此之大。
*******************************

(此處為防雷線,下方文章有劇透)

在欣賞完馬修麥康納的天人交戰(此處其實也很值得一提,只可惜再更多重的主題,只會讓這篇觀影心得更將散亂而已),以及他的養眼身材(是的,這部電影要以養眼鏡頭造福觀眾的原來不是安海瑟薇)之後,作為觀眾的我們才會驚訝的發現,原來隱姓埋名去捕魚的馬修麥康納根本不存在,這一切都是他13歲兒子所設計的一款虛擬遊戲。


最近很多人看到嚴凱泰的女兒寫給過世父親的那封信,讀到了最後那句「我沒有再哭了 但我想你了 有一天我會拿到駕照 開你的車 去看你」,應該都會為之鼻酸(相關報導參此)。

面對至親的逝去、尤其是在尚未成年時就面對至親的逝去,那種傷痛和空虛是很難忍受的,因為小孩時期的我們,心智可能尚未成熟到可以處理生死議題的時候,甚至會把至親的辭世當成是自己的錯。

在同樣是由馬修麥康納主演的《星際效應》中,我們看到他的女兒墨菲始終不願意接受爸爸可能不會再回來的事實,就這樣難過且無助地等待了百年。《星際效應》給了我們一個溫暖的結局,因為垂垂老矣的墨菲終於在臨終之前,親眼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爸爸回來了;看到那一幕時,我跟鄰座的女兒緊握住彼此的手,忍不住鼻酸而流淚了。

但在《驚濤佈局》中,劇情設定並沒有那麼美好,因為馬修麥康納飾演的爸爸就這樣在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中陣亡了,遺孀安海瑟薇帶著兒子改嫁後,兒子無法接受爸爸再也不會回來的事實,於是創造了一款虛擬遊戲,把爸爸珍藏在那個遊戲中。遊戲中的馬修麥康納到底真實存在嗎?他是鬼魂、還是一個會自主思考的隨機程式?這些都不重要,重點是遊戲中的馬修麥康納孤獨而又活得並不如意,現實世界中他的兒子也活得孤獨而又無助。

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一個悲傷的結局。最後馬修麥康納還是在遊戲中謀殺了他兒子的繼父,而現實生活中的13歲小孩也手刃了那個繼父,因為他再也無法忍受繼父對媽媽終日家暴。


一個有能力寫出程式並創造這樣一個虛擬世紀的少年,就這樣成為了一個殺人犯。他或許終結了一個暴行,但卻賠上了自己的人生;他沒有得到一個解脫,而可能是之後要花上更多年尋求救贖的一個開端。

這只是電影情節嗎?就在今天的台灣,還有許多家暴的場景天天上演,也還有很多失去依靠的孩子,每天都得驚懼度日、或許覺得死了就一了百了。

他們的人生其實值得擁有更多的希望,而我們其實也可以為更多人帶來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