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沙贊》(Shazam!):不是說這是部關於中二小屁孩的輕鬆娛樂片嗎?為什麼我卻看成一部和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警世片?

假如只要大喊一聲「沙贊!」,你就會化身成一位幾乎無所不能的超人,你會想要這種超能力嗎?

也許,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你想不想要這種超能力,而是當你有了這些超能力之後,你會用來做些什麼。


最新上演的DC漫畫超級英雄改編電影《沙贊》,被稱為一個最中二的超級英雄,希望用較為詼諧輕鬆的故事,為暗黑到連經典角色超人及蝙蝠俠都被罵到臭頭的DC電影宇宙再度扳回一城。畢竟,《神力女超人》和《水行俠》的票房成功,讓DC的確有說出不同調性故事的必要。

然而,《沙贊》真的是一部中二小屁孩的故事嗎?不曉得為什麼,我看來卻有點鼻酸,覺得比前兩天的《小飛象》還暗黑(前文點此)。

你看到的《沙贊》或許是一部小孩獲得超人神力的故事,我看到的卻是兩個沒媽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做出不同的選擇。

故事其實是由反派希瓦納博士的小時候演起的。童年的希瓦納在與爸爸和哥哥一起駕車去祖父家過聖誕節時,被古老的巫師沙贊找去,測試是否能成為魔力繼承者的人選。沒想到,由於他的「心靈不夠純潔」,無法抗拒七大罪的誘惑,最後被巫師趕回現實世界;當時的他不甘心的大喊大叫,讓開車的爸爸一時分心而發生車禍,因而賠上了爸爸的腿,也讓父兄終身都不諒解當時年紀還小的希瓦納。

45年之後,另一個叫做比利貝特森的小孩被巫師沙贊找上。或許是因為成年後的希瓦納已經破解了進入魔法世界之謎、並且釋放了七大罪而得到了邪惡的力量,燈枯油盡的巫師沙贊沒怎麼刁難比利,很快就認定了他有一顆足夠純潔的心靈,於是就把自己的魔力轉移到了少年比利的身上。接下來,只要比利高喊一聲「沙贊!」,他就會變成一個高大壯碩而穿著披風的成年英雄,飛天遁地而又刀槍不入,幾乎無所不能。


萬一你只把這部電影看成一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電影,你或許就不會有我當時心中的那個疑問;為了凸顯這種「好人必能得到最終勝利」的價值觀,飾演反派的希瓦納博士也不得不被描寫成心靈扭曲而又手段極惡的壞蛋。然而,我們不是常講換位思考很重要嗎?萬一你換位到希瓦納的角度來思考,你會不會也覺得很不甘心?自己的心靈容易受誘惑而不夠純潔?那比利的心靈就一定無比純潔嗎?當比利遇見巫師時,七大罪已經附在希瓦納的身上離開了,所以比利根本沒有接受過試煉啊!因此,假如我們帶著小小孩去看《沙贊》這部電影,你大可以「曉以大義」的對身旁的小小孩說:「所以嫉妒真的很不好喔!我們應該時常正面思考,不要只會嫉妒別人比我們好」;然而,對成年的我們來說,這樣簡化版的說法真的符合我們眼見的事實嗎?比利之所以能夠承繼魔力而成為新一代沙贊,其實只能說他就是命定那萬中選一的人選,就像《功夫》中的周星馳一樣,重點不是被火雲邪神意外打通任督二脈,而是他本身就得要有絕世高手的體質(還是命格?),否則任何一個人早就死在火雲邪神手下了;換到《沙贊》中的比利也是如此,恕我資質愚昧,但我看起來實在很像巫師時日無多了,而且也非得有個人去制衡七大罪並拯救世界不可,所以找來找去都找不到適合人選的情況下,最新搜尋到的比利就雀屏中選了。

因為我們現在看的是《沙贊》,大家可以就結果論來說,這個人選畢竟選的不錯,到頭來起碼能維護正義,還能順便捍衛家庭和合作的價值;但若我們看的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會不會對希瓦納的入魔更多一點理解和同理?再次強調,你不需要對希瓦納保有同情心,但若你能同理希瓦納的遭遇,而同理心不代表我們必須接受或甚至認同希瓦納的選擇和作為,你還會覺得希瓦納終身為自己不能入選為超級英雄而忿忿不平、然後極端的追求讓自己更強的力量,會是件很奇怪的發展後果嗎?

那麼,我難道認為比利是個壞小孩嗎?其實也不是,但我認為他是個可憐的小孩。

獲得沙贊魔力時的比利,是個15歲的寄養家庭少年。由於在很小的時候與母親走丟了,他一心只想找到自己的生母,因而不斷的在不同的寄養家庭中脫逃,因為他相信,自己總有一天能和媽媽重逢。然而,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比利也一直無法如願以償。在一個又一個的寄養家庭放棄比利之後,蘿莎和維克多這個新寄養家庭的養父母對比利伸出了援手;和其他的寄養家庭不同,蘿莎和維克多自己當年也是寄養家庭的小孩,他們也都逃出那些寄養家庭過,所以他們很清楚寄養家庭的小孩在心態上可能有多麼難以適應,因此成年後的他們,也決定將心力奉獻在照顧更多無家可歸的小孩身上。因為他們認為,萬一連有著親身經歷的自己都做不到,還有誰可以承受這些無辜流落寄養生涯的小孩帶來的喜怒哀樂?

於是,包括最後報到的比利在內,蘿莎和維克多共收養了6位寄養小孩:瑪莉、佩卓、弗萊迪、尤金、和妲拉。當然,每個小孩有著自己不同的個性,而比利當然也無法自在地融入他們,因為他的心一直都在自己的媽媽身上。


接下來的發展卻很讓人心碎了。拜新的寄養家庭中兄弟姊妹所賜,比利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但他這時候才發現,自己原來不是單純走丟而已,而是走丟之後而遭媽媽遺棄;原來,他媽媽生下他時,自己也只是個17歲的少女,而在比利的生父也離開她後,她也不知道該如何照顧一個新生命。或許聽起來很無情,但她給了自己一個「比利沒有我這種不知道該如何照顧小孩的媽媽會更好」的理由,然後選擇讓自己的生命中再也沒有了這個小孩,然後自己就能得到一個全新的開始。

當比利與媽媽終於重逢時,導演並沒有刻意拍得很煽情,但看著銀幕的我快要心碎了;媽媽不但完全沒有認出比利、甚至連緊緊的擁抱住他也沒有,只是單純解釋了自己「必須」離開的事實。發現這個事實的比利,難過但卻沒有崩潰,只是把媽媽離開他那天、在遊樂場贏來的小指南針遞給媽媽;沒想到,這個讓比利一輩子認為是媽媽象徵的小指南針,卻連媽媽自己都不記得是什麼了。

我自己是個單親家庭的小孩,父母各自後來都有自己的婚姻和生活。我沒有什麼好抱怨的,因為我總是衣食無憂的長大了,或許生活條件不比多數人好,但我後來的學業和工作發展也都不太需要擔憂。然而,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經歷,讓我對於這樣的心情很有一番感觸;也因為現在的我自己也是為人父母的身分,當大家把《沙贊》當作一部輕鬆的娛樂片時,我卻把它當作一部親子教養的警世片。我的感想或許很不政治正確,但我卻真的覺得這部電影很有許多地方可讓為人父母或為人子女的人好好思考。

1. 執著 vs 灑脫:我自己在小時候也未必是個聽話的小孩,但由於我的人生際遇,我很早就開始在想:父母和家庭到底是什麼?這也和《沙贊》這部電影的命題息息相關。

許多人常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真的如此嗎?我們先不用把手指比向自己的父母,想想身為父母的我們自己吧!我們之中的多數人,應該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父母的吧!那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每一刻所下的決定是對或是不對呢?

當我小時候,我並非沒有怨懟,但我很快就學會了認命:那就是每個父母都是人,即使他們有心想要為我們想,我們不能自私地認為他們永遠不會累、不會煩、也不會犯錯;他們也想要過更好的生活,而我們無力左右他們願不願和我們一起過更好的生活,還是選擇用別的態度去享受他們自己的人生。

當我現在看到很多人,老在抱怨成年後的自己被已經邁入老年的父母或親友情緒綁架時,我其實開始為自己慶幸,因為我覺得要不要被情緒綁架也是種自己的選擇。假如父母也是人,我們也是人,那我們就只要設法相互做到最大的理解和尊重就好了;我們應該因為感念他們當年的犧牲奉獻而接受被情緒綁架嗎?還是我們應該因為喜歡他們而願意為他們付出?不要誤以為我指的是我們只應該自私的為自己著想,但前面兩種心境其實很不一樣,而我相信多數人寧願成為後面那一種被喜歡的父母。

當然,我必須要說,那種父母根本認不出那個小指南針的悲哀,其實也深深埋藏在我心中。當自己的父母各自有了全新的生活和其他的兒女,我原本以為,自己最害怕的是成為他們不想要的那段回憶,我的生命會被簡化為一個他們年輕時所犯下的錯誤;透過自我認知到的建立和強化,我慢慢不再為他們的選擇而感到悲傷,但我後來卻面對到一個想來都很悲哀的處境,那就是他們的記憶中可能不再有我小時候的點點滴滴,他們更記得自己和其他兒女的生活片段,而甚至搞不清楚我在那個時空中到底存在在哪裡。

我可以瞭解,每個人都希望保留的是愉快的生活記憶;但當自己是當事人時,發現自己居然被歸類在一個不想被記住的時空片段中,還是很難不感到沮喪。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只生一個小孩?我和我太太都認為,我們只想把愛灌注在一個小孩身上,我們想要記得她出生以來的每一分每一秒。或許很多人認為,即使你生兩個、三個,也不可能會不記住每個個別小孩的天真時刻啊!我可以尊重別人有這樣的想法,但對有著慘痛教訓的我來說,實在不敢冒險。


回到《沙贊》的電影本身,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你還會覺得大反派希瓦納博士有那麼可惡和不堪嗎?他和比利一樣,他們的媽媽都不知道在哪裡,而他們很需要家庭和親情的支持和肯定,只可惜父兄還在的希瓦納也沒有從家人身上得到;希瓦納和比利都很執著,只是一個執著的想要獲得力量來被大家肯定,另一個則是執著的想要找到媽媽而已。

當你對一件事情執著,你該因為執著的標的是什麼而被認為是一項罪孽嗎?執著於力量就會比執著的想要找尋媽媽是個更不堪的人生目標?很抱歉,但這是一個起碼我本人就絕對不會驟下的結論。當我媽媽離開我那時,同學因此不斷的欺侮嘲笑、連同學的家長都當著我的面指指點點時,當時年幼的我想要的不是一個幸福的家庭,而是想要讓自己愈來愈強大,這輩子都再也不會被人瞧不起。你該用結果論來說,因為我最後沒有變成一個惡棍反派,所以我就是對的、希瓦納那種人就是錯的嗎?還是後來為人父母的我應該教自己的小孩說,凡事不應該過於執著,不需要堅持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對我來說,在這部電影中的希瓦納和比利的最大差別,或許只在於比利在知道媽媽不要他之後,他願意灑脫的離開,並且讓自己知道一個重要的事實:媽媽選擇離開不是自己的錯

假如問我這幾十年來有什麼體悟,我會得出一個相似的結論:我們非得逼迫自己好好努力不可,但許多失敗並不是自己的錯,勇敢的走出那個失敗的陰影,我們既不用推諉卸責,但凡事也不用那麼自怨自艾,繼續朝下一個目標走下去就是了。

2. 指責 vs 支持:相對於希瓦納凡事指責嘲諷的父兄,比利很幸運的遇到一個能夠體會他的心情和支持他的寄養家庭,大家有著相同的出身背景,經過一番磨合之後,沒有血緣關係的他們卻形成了一個緊密的連結。所以關鍵從來就不在於血緣關係,而在於你們如何能夠為彼此創造連結,接下來才能相互願意支持對方。


看到希瓦納爸和希卡納哥的作為,居然會對小小希瓦納產生那麼巨大的影響後,為人父母的我也開始警惕了。我自己也常常會抱著「這是為了她好」「小孩子不教不行」的心態,糾正或指責自己的女兒。但這真的是唯一的方法、又或者是最好的方法嗎?不但顯然不是,而且太過就很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反彈或更糟的影響。邊看電影邊自我反省,假如我的目標真的是讓女兒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多多理解及支持,或許才會讓這個目標更順利達成。

3. 佔有 vs 分享:其實,不只父母及子女之間,其實每個人與人之間,都可能落入前面那個相互指責的窠臼。

片中有另外一個要角,就是和比利在同個寄養家庭的超級英雄迷弗萊迪。身體殘障而又在學校被欺負的他,其實當然羨慕可以化身為超級英雄沙贊的比利。他們兩人後來因為意見不合而起了紛爭,結果當然就是相互指責;但相互指責會解決問題嗎?其實就是兩個心態都不成熟的小屁孩,雙方的想法其實都有各自的盲點,但他們也不知道正確的做法該是什麼,結果就變成相互指責。


聽來很熟悉,是不?以為這樣的狀況在成人世界中就少了嗎?撇除原先就有的立場或利益之爭,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在公司或生活中和人發生紛爭,除了相看兩厭或單純的只是誤會以外,有更多時候其實是因為我們共同面對了一個問題,但我們雙方沒有人知道該如果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最好的辦法就是相互指責對方的錯誤,反正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是什麼錯誤都挑不出來的。但是,即使雙方真的都有錯,挑對方的錯、硬是往對方傷口上撒鹽,就能把問題解決了嗎?其實你我都很清楚,很多時候非但無法把問題解決,反倒增加了更多相看兩厭的怨偶或仇家,接下來反而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所以,找出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才開始去討論責任歸屬,並且盡量不要陷入相互指責的境地,才是真正的對應之道。

我們不該用成王敗寇論英雄,但假如我們要歸結出一個希瓦納為何最後還是會被根本還來不及搞清楚狀況的沙贊擊敗的原因,我覺得關鍵在於希瓦納想要佔有一個讓自己絕世無雙的力量,但比利感受到了弗萊迪以及其他兄弟姐妹面對魔怪的無助,也感受到同舟敵愾的他們願意給自己的關懷與支持,然後他就決定把沙贊的魔力分享出去,於是他反而得到了更多有力的幫手。

一個人選擇了佔有,並且殘忍了殺害了父兄而捨棄了家庭;另一個人選擇了分享,而從此擁有了一個新的家庭。關鍵從來就不在於你有多大的超能力,而在於你的選擇


所以,回到文章一開頭的那個問題:只要大喊一聲「沙贊!」,你就會化身成一位幾乎無所不能的超人,你會想要這種超能力嗎?

你該問問自己的是,當有了這種超能力之後,你會做出哪些選擇。

你我或許都是沒有超能力的凡人,但我們每天都在做出不同的選擇。讓自己做出一些勇於分享而不會後悔的選擇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