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6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過了6年,當初一名剛讀國小一年級的學生,現在則已經進入國中了,他們還會對《冰雪奇緣2》買單嗎?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冰雪奇緣》當初在全球累積了將近13億美金的票房,而《冰雪奇緣2》上映迄今還不到3週,目前全球的票房已經超過了9億美金。不只如此,我本來以為再也沒有歌會超越當初那首人人傳唱的「Let it go」了,沒想到《冰雪奇緣2》這次推出了一首「Into the unknown」卻很可能成為下一代神曲,不但同樣極其好聽,而且振奮人心的作用甚至更上層樓。
在《冰雪奇緣2》中,艾莎一直聽到來自北方的呼喚,一開始她還猶豫不前,不知道是否該踏入尋找那個呼喚聲源頭的旅程。但接下來她的艾倫戴爾王國陷入險境,身為女王的她終於不再遲疑,而妹妹安娜以及阿克、雪寶、以及馴鹿小斯當然不肯讓艾莎隻身涉險,於是一行人再度踏上冒險的旅程。
1. 未知讓人產生恐懼及對立:這集的《冰雪奇緣2》,不但要帶大家找尋艾莎魔力的起源,更要解開許多屬於艾莎和安娜父母的謎團。
當艾莎和安娜一行人前往尋找神秘的呼喚聲時,她們來到了被迷霧籠罩的魔法森林。她們記起了小時候父母跟她們說的床前故事,提到了她倆的祖父魯尼爾國王和魔法森林中的北烏卓部族建交的故事。在父親的口中,原本這是個兩方相互伸出友誼之手的故事,但在艾莎和安娜追尋源頭的一連串解謎過程之後,卻發現表面上用建水壩當作禮物的魯尼爾國王,其實認為和自然精靈相處甚密的北烏卓人是群會運用魔法的種族,但由於來自艾倫戴爾的魯尼爾國王對魔法並不了解,所以就假定未知的力量肯定會對自己的王國及人民帶來威脅,因此不但施詭計要讓北烏卓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更在對方邀其參加慶典時,居然卑鄙的想要暗殺北烏卓部族頭目……。
同樣對於力量的未知及誤解,進而帶來了恐懼和對立,是不是很熟悉?在第一集中被人發現擁有強大魔力的艾莎,當時不也是被大家視為災難的起源,甚至連她自己都開始懷疑起了自己?要不是妹妹安娜對她的始終信任及支持,只怕整個世界就此陷入漫漫寒冬而無法復原了。
要不是迪士尼,這樣的情節鐵定暗黑到不行了吧!其實在現實世界中,類似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莫名地和別人形成對立的緊張情勢,其實正是來自於我們因為不了解及未知而就產生了恐懼;接下來若是自行想當然爾地把與自己並不相同的特質都當作非我族類,那麼就很可能會形成直接的對抗了。
試想,假如你的老闆聘請了一位新的部門主管加入公司,而這位主管之前既沒有與原來的公司同仁共事過,大家也對他很不熟悉,大家會不會覺得有些不知道該怎麼跟他配合,也不知道老闆為什麼突然做出這種決定?是對原來團隊同仁的不信任、不滿意、還是公司政策有什麼變化而需要調整人事?諸如此類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疑問,接下來就會形成各式各樣的流言,在公司的各個部門及不同同仁之間相互流竄;最妙的是,當最初提出臆測的同仁所講出的第一個版本經過多重傳播之後,當那個臆測流回原來的那個同仁耳中之後,通常又會變成另一個連原本出聲的同仁都認不出的新版本,但就連被武斷認定為一個新「事實」而繼續流傳下去。版本愈多,距離事實就愈遠,甚至從原先的「臆測」會變成全然的「幻想」,但大家反而會樂此不疲地繼續流傳下去,甚至會不斷的產生更新的版本。
雖然我也很想跟你說,謠言止於智者,真金不怕火煉;但殘酷的現實卻通常是,人們更重視自己的想像,勝過了事實的真相。假如這個時候,那位新進主管又大刀闊斧的啟動了全新專案,並且帶進來了自己的團隊,這時狀況又會怎麼演變?大概就是新舊團隊明爭暗鬥,最後演變成不消滅其中一方不休的生死決鬥吧!
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但這樣的情勢發展真的有其必要嗎?說到底,看起來好像是立場甚至工作機會之爭,但其實一開始只是因為對彼此的不了解,從一開始的提防而不配合,然後就把對方當作敵人而相互廝殺了啊!
我在今年9月舉辦的【當哈佛遇上一談就贏】講座中(文章見此),分享了許多今年二度參加哈佛談判學程的心得。其中最被人在許多心得中琅琅上口的一點,正是:你是對的,不代表我是錯的。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直覺的想法反而大相逕庭,總認為「我自己肯定沒錯,所以和我不同的任何一方都必定是錯的」,然後就開始靠著否定他人來建立自己的正當性,接著萬一對方也不甘示弱的話,雙方無可避免地就會陷入對抗,把爭對錯或論輸贏擺著讓大家都能更好之前,甚至也擺在求生存之前。
覺得很荒謬嗎?看看被大家罵翻的《蝙蝠俠對超人》吧,蝙蝠俠不也是只不過因為超人來自於外星球,所以就認為超人肯定會對地球人造成威脅?而超人則是看到蝙蝠俠動輒施行私刑,也不管對方為何這樣做、又或者是有什麼樣的背景或創傷,只因為自己覺得對方不對,所以就覺得自己必須制止他?
或許許多人都覺得這兩個漫畫角色在這部電影中的表現太無稽,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難道不曾因為類似的未知和不了解就和人發生衝突?可惜的是,我們會和他們一樣輕率地不經溝通或建立共識而就逕行發生衝突,但卻不會只因為雙方的媽媽都叫瑪莎這種有趣的巧合和理由,就輕易的化干戈為玉帛。
當我一開始設立【一談就贏】這個課程時,莫名其妙的就有許多同業批評說,「談判不是Alex講得那個樣子的」。妙的是,這群人中有人認識我、也有人不認識我;他們之中有些人或許了解一些跟談判有關的知識,但也有些人除了書本上讀到的就毫無其他涉獵了,但他們批評起來倒是言之鑿鑿。
沒有人喜歡被誤會,但我當初乍聽之下反而覺得很有趣:因為無論他們心中的談判和我認知的談判到底有何差距,他們知道我怎麼教談判嗎?他們又知道我教的談判是什麼嗎?我不認為自己對談判的理解完美無瑕,這也就是我無論有著多麼豐富的實戰談判經驗,我還會兩度前往最高殿堂哈佛去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手洗禮,而那就時間、金錢、和心力上都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針對那些批評,我倒也不是不願意虛心受教,但我覺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是,那些出聲批評的同業之中,其實沒有任何一個人來上過【一談就贏】啊!反觀之,我自己反倒去上過不少同業的課,所以我對他們的課程理解,應該比他們對我的課程理解來得深吧?還是那些同業本事都比我想像的還大得多,每個都可以隔空抓藥般的憑著道聽塗說就做出決斷?
容我不客氣的講,凡是每個會做出上面那種行為的人,要說他有多懂談判,真的是把我敲昏了也難以相信。因為一個好的談判者應該要能盡可能的蒐集充足資訊、然後再根據不同狀況而做出相對應的判斷,這應該是初學者等級都應該了解的淺薄道理,怎麼會像他們這樣妄下斷言呢?
有人也一直跟我說,生意場上、競爭難免,也許就是同行相忌吧!這個道理我雖然不是不懂,但其實以教談判為主力的講師並沒有那麼多,甚至在我剛轉行來當個講師時,談判相較於銷售或領導等主題,根本是個相對冷門的課程,所以何來直接的競爭呢?更不要說會因此而發生對立型的衝突了。
看完《冰雪奇緣2》後,我彷彿更加理解這種狀況了:他們不是因為生存受到威脅而產生對立,他們是因為未知和不了解而產生疑慮和擔憂,接著就因為完全不清楚什麼叫做「你是對的,不代表我是錯的」,然後就直覺性的想靠著否定別人來肯定自己。
這樣的情況會發生在許多不同的情況及許多不同的業界,不過假若再有什麼疑慮的話,去看看《冰雪奇緣2》吧!不同不見得代表不能夠和諧共存,即使艾莎和安娜的母親來自北烏卓、而他們的父親來自艾倫戴爾,也不代表他們無法共同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起源並不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相愛,而是雙方心存善念的接納了對方,而那絕對比排斥甚至企圖消滅對方會好得多了。
2. 力量來自於勇敢做出決定:未知讓人產生的恐懼,並不侷限於有形的對象。電影一開始時的艾莎,雖然已貴為受人崇敬的女王,但她面對那個來自遠方的呼喚,雖然心生嚮往,卻也一直無法拋下一切就去追尋那個呼喚(calling)。
其實,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會遇到天職的呼喚(calling),但是否真的需要一個那麼具體的理由才該去追尋?或許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考量,但我相信很多人感到難以取捨的原因之中,可能有一個會是「我怎麼會知道那就是我的天職?我又怎麼會知道,自己該不該為了那個夢想,而放棄許多其他事情?」這的確不會是個有固定答案的問題,但我認為,假如你根本不踏上那個追尋的旅程,你就永遠無法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最近正好有兩位背景迥異的朋友,在不同的時機和場合中卻都恰巧問了我相同的問題:自己想要對現狀做番改變,但那鐵定會讓自己目前的生活很不相同,所以到底該不該下定決心呢?
這不是我第一次被人問到類似的問題,而我很高興的是,起碼這兩位朋友不是對現況難以忍受、而必須做出這樣的決定。遇到有意做出生涯轉變的人,我通常會問他們下列三個問題:
(1) 最糟的下場會是如何?每個選擇都會有正面以及負面的影響,而通常我們預期的正面收穫愈多時,代表這個選擇所可能帶來的風險也會愈大。因此,我們該問自己的是:假如我做出了這個改變,最糟的下場會是什麼?
就像談判除了BATNA(最佳替代方案)之外,也要考慮WATNA(最壞的下場)一樣。
不管是求學、轉職、或是攸關婚姻的大事,許多時候都得做出一個和原先預想可能很不相同的決定。沒有人不希望一切順利,但世上只有一件事情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凡事都會改變。當許多主客觀的條件都不一樣時,我們真的還需要堅守當初的那個決定嗎?
更何況,最糟的下場會是什麼?假如選錯了一家公司、或選錯了一個合作對象,接下來會造成萬劫不復,那當然就得步步為營了;但回顧生命中許多不同時刻,即使當我們被迫接受了一個不得不然的決定,例如成績不盡理想而無法進入想去的學校,又或者是換了一個每天都得沒日沒夜工作的一份頭路,固然當下並不好受,但我們就此一蹶不振了嗎?好像倒也沒有。因此,除了謹慎做出評估,但在很多未知因素都無法確定的情況下,不要只用加減法就以為把利益得失計算清楚了。的確有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做出一個獲益最大的決定,但我們卻可以在承受有限風險的情況下,抓住很多不一樣的機會。
(2) 不做又會怎樣?在多數情況下,不做當然不會怎樣,但可能要換一個問法來問自己:萬一我現在選擇不做,我之後還會有一樣的機會嗎?即使有,我到了那個年紀之後,還會有一樣的表現嗎?還是會有更多的顧慮?
我自己是在工作了一陣子之後,才決定出國去讀研究所的。當時的我是家知名媒體的小主管,工作表現和薪資待遇以我當時的年紀來說都很不錯,前途乍看之下是一片光明。但我從很小的時候,看到周遭有很多表現很好的親友小孩都可以出國讀書,在我還不知道到底那代表著什麼的時候,我就很渴望自己能有個出國看一看的機會。對現在的年輕世代來說,這可能根本連個夢想都談不上;但對當時的我來說,卻已經到了一個幾近痴人說夢的程度了,因為總要先求肚子填飽再說吧,哪還在那麼小的時候就想著不著邊際的出國讀書呢!但我一直把這個願望放在心裡。
即使從一當完兵就開始工作,而我的工作也不是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一直很忙,但我一直沒有忘記這個願望。雖然我也不確定出了國之後是不是就會更好,但我還是很渴望能達成這個目標。只不過,隨著年紀愈來愈長、職位愈來愈高,我突然發現,萬一我再不快下定決心,我之後需要捨棄的只會愈來愈多,那個考量只會更加艱難而不會更加容易。因為既然選擇了一個全新旅程,我當時就打定主意,回國後不想再繼續在媒體發展,但那也代表我可能必須要在一個全新產業從基層開始打拚,而未必每家公司都願意用個年紀太大的基層員工。
所以我就帶著大家的祝福而展開新一階段的求學生涯了嗎?並沒有那麼順利。
那個時候的我沒有過離職的經驗,結果去意甚堅的我自以為一片真誠,沒想到卻得罪了不少一路栽培我的人;我的家人對我的決定不能理解,我那幾年在職場上建立的人脈關係也會在一夕間中斷,而我申請學校的過程也不順利,那幾年存下的錢也不夠我們夫妻倆出國去讀書……即使如此,當時年輕的我依然樂觀的覺得,先走出第一步,接下來總會有辦法的。
假如那個時候就能聽到安娜唱的那首「Do the next right thing」,可能更會有助於堅定我的意志吧!沒想到,我真的還是太過樂觀了,出國後只一年就斷炊了,真的應了我小時候應該「先求肚子填飽再說」的那個考量,因為我們真的面臨到連肚子都填不飽的窘境了。
我們沒有遇上什麼貴人,我們更沒有什麼神奇的魔法,所幸我們的物質生活雖然很貧乏,但我們的意志依然很堅強。我們不但把研究所讀完了,而且成績及表現還相當不錯。回國後,我們也不見得就此一帆風順,但還是一步一腳印的就想辦法讓自己愈來愈好。
我每次想到自己出國的那段經歷,就覺得相較於我所看到的多數其他同學,自己真的是過得比較辛苦;然而,現在無論是什麼人問我是否後悔,我都會毫不遲疑的做出相同的決定,因為沒有那段辛苦到真的是挨餓受凍的經歷,就不會有今天的我。我的生命中還是有許多幸福的好事,但或許那些不那麼美滿的遭遇,才更成就了我這個人,對此我永遠心懷感恩。
(3) 對哪些人會造成什麼影響?與其著眼於表面上的利弊得失,「人」的層面其實更為重要。除了一定要和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人進行溝通,並得到最低限度的支持之外,我通常也會建議大家,別只用他們當下的意見當作唯一決斷,而是要從對他們的影響來逐一分析。
我知道這樣的說法很殘酷,尤其對我這樣一個把女兒成天掛在嘴上的人來說,更尤其是對一個像我這樣在童年時也渴望家庭幸福的人來說:無論如何,小孩總會長大,無論有沒有你的陪伴都一樣。
做為父母,每個人一定都會掛念自己的小孩。包括我自己在內,即使在我必須在全球飛來飛去而最忙的那個時候,我也盡可能在每段旅程的中途都設法飛回台灣,就算只是在家過個夜也好,因為我想要見見我的小孩及家人。我也相信小孩需要我們的陪伴,但我卻也不認為,萬一少了我們的陪伴,對他們的人生肯定是難以彌補的缺憾。
每個人有著不同的際遇和生活方式,更現實點說,萬一你的工作就是必須四處奔波,你該做的是設法manage自己的行程及時間,而不是就這樣放棄一個大好的工作機會。
我有一堂課程叫做「跨文化的跨國團隊管理」,是專門給各大企業已經外派或即將外派到其他國家的幹部們上的。從製造業、金融業、到科技業,而我相信未來應該會有愈來愈多的餐飲服務業都會對這個課程有所需求。在那堂課中,不乏有些已經成家立業的主管,對於公司要指派他去別的國家開疆拓土看起來不得不從、但卻又百般無奈。我總是這樣告訴他們:沒錯,到了一個新的環境、面對一群來自不同國家的新團隊,相信你會很不習慣、很不適應、甚至很不舒服。但你們在那兒撐個三到五年,真的是為了幫公司打拚而已嗎?從我女兒還在念小學起,我就跟她說,到了她長大的年代,台灣很可能已經不再有適合她的工作機會,所以她很可能必須要到別的國家去謀職,和來自全世界的人一較高下的競爭工作機會;假如各位自己現在就選擇庸庸碌碌或乾脆放棄,到了你小孩長大而必須飄洋過海工作謀生的那一天,你要怎麼感同身受的對他說,「我知道很辛苦,但是我相信你一定挺得下來」?
換做很多其他的生涯選擇及不同的發展機會,其實也是如此。當你今天選擇了努力去嘗試,不管成功或是失敗,你都會給你的小孩一個很好的榜樣;在他的心中,你再也不是一個只會說些大道理的父母,而是一個願意踏出舒適圈的人,一個即使失敗的機會很大,而依然勇於嘗試的人。當然,這不代表你就必須要犧牲你對小孩的全部用心及關注;你或許無法每分每秒都在他的身邊,但你依然可以給他你全部的愛。
不只小孩,或許父母、好友、甚至另一半等也同樣適用。我們無法面面俱到,但卻可以讓他們為我們感到驕傲。
在《冰雪奇緣2》,萬一所有問題都得靠著魔力無雙的艾莎才能解決,那麼這部電影就不會那麼好看了。當最後艾莎發現真相時,自己卻因為承受不住魔力反噬而被凍成一座冰雕。當時被困住另一處暗黑洞穴的安娜以為姊姊已經遭遇不幸了,傷心欲絕之餘,她知道自己還有一個使命要做,而且只剩下她可以做到了,那就是設法破壞水壩、才能解除魔咒。最後,靠著能把悲傷先拋在腦後的安娜機智且不畏犧牲的勇敢行動,魔法森林恢復了往日光景,艾莎也從冰封中被解除了,就連她們原本以為會因為水壩破壞而被大水淹掉的故鄉艾倫戴爾,也在最後一刻得到保全。
看起來就像是個典型的童話完美結局,是不?然而,在我看來,這卻代表了能力不只是與生俱有的力量,就像所有問題不能都只靠神靈或艾莎的魔力才能解決一樣;沒有魔法力量的凡人安娜,她在最後時刻的勇於承擔,以及勇敢的做出決定,也是改變一切而拯救世界的關鍵。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以為,自己的能力養成並非一蹴可幾,而世界總操握在許多原本就具備強大力量的人手中,我們這種凡夫俗子很難產生影響並做出改變。
然而,這代表力量只能與生俱來,或者這個社會只能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嗎?很多能力的養成,其實不只來自於我們的天份或其他訓練,而來自於我們自己的選擇。假如我們願意勇敢做出選擇,這個選擇的本身就能為我們自己以及周遭許多人的未來產生改變,讓我把這個從《冰雪奇緣2》得到的啟發,送給前面提到的兩位朋友,以及每一位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朋友。
《冰雪奇緣2》的許多歌曲都非常好聽,而讓我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於「Into the unknown」和「Do the next right thing」兩首。後者有段歌詞如下:
I won't look too far ahead
It's too much for me to take
But break it down to this next breath
This next step
This next choice is one that I can make
So I'll walk through this night
Stumbling blindly toward the light
And do the next right thing
And with the dawn, what comes then
When it's clear
That everything will never be the same again?
Then I'll make the choice
To hear that voice
And do the next right thing
《冰雪奇緣》系列是以北國為背景,而就在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昨天,北歐的芬蘭也才選出一位34歲的女性總理。無論從年齡、性別、以及被同志雙親撫養長大的背景來看,這都是一位很不一樣的國家領袖。這個世界和過往很不一樣,而我們應該對年輕且多元背景的新世代更有信心,因為勇於嘗試和挑戰,才能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未來。
祝大家都能勇敢地迎向未知,把握當下做對的事。為所當為,就在此刻!
若使用手機更易讀的網站版請點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