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9日 星期四

不花大錢也能投資自己而達到進修學習效果的5點要訣

昨天寫到一篇進修投資的感想,引起許多迴響。不過,由於我自己現在是一位職業講師,總擔心會不會有人以為我在幫自己的本業打廣告,因而模糊了進修或學習這件事才該有的焦點。

其實,就像我在其他文章也經常強調的,我不覺得每個人都需要來上談判課程,尤其是那些始終認為談判就是要辯個誰比較有理、或覺得談判骨子𥚃一定是要爭權奪利的那些人,其實你來上我的談判課程也不會有用,不如把那個錢省下來,改去上個插花品茗之類的課程也不錯,起碼可以陶冶性情。畢竟,「一談就贏」這個部落格寫了很多不同的主題,但就是沒有拿來打廣告這個用途。

另外,正因為我不像Xdite和斌哥那麼先知先覺,我自己和許多人一樣、一開始根本沒有覺察投資自己的重要,所以我很了解那種牽掛一家老小、而要先擔心能不能吃飽那種心情。因此,今天讓我分享另外一種經驗談,除了自費去上許多幾萬元課程之外,你還有什麼達成進修效果的做法。

1. 多讀:第一種當然是周遭許多朋友最常見的方式,而這𥚃所指的多讀,當然不只傳統閲讀紙本書籍這種形式(雖然我個人偏好這種方式),無論是電子書、有聲內容、影片視頻都行。

這種方式的優點,主要是單位價格低廉時間安排彈性。就以最傳統的閱讀書本來説,一本書的平均單價不過300元上下,而一本書中只要有一個概念能對你的工作和人生有一點好處,哪怕只是短期的好處,這300元的投資報酬率都相當驚人。而以時間安排來講,既不用刻意安排一個特定的時間去上課(尤其許多課程又不是隨時都在開課),而且不但可以選定一個自己喜歡或有空的時間來閱讀,而且還有助於零碎時間的妥善運用。

然而,許多人認為的這幾項優點,卻反而掩蓋了這項做法的缺點。

舉例來說,書實在太便宜了,許多人只要看到一本書覺得還不錯就買,絲毫不考慮自己到底什麼時候要看,結果買書的動作永遠快過看書的動作,自己其實只是實踐了「多買」「多堆」的動作,完全沒有「多讀」 ,當然無法享受進修學習的好處。

最近得到app正紅,不少人訂閱了一大堆內容而多數都沒時間聽完,結果還是讓自己學習的熱忱難以轉化為想要的結果。

不管使用哪種媒介,又有一些人還真的把書讀完了,但總覺得有看沒有懂,和想要善用零碎時間而延伸出的問題類似,那就是自己原本想要在自己方便的時間自主學習,但很多書或各種不同類型的內容卻不見得每樣都能無師自通。

現在有很多朋友會用讀書會等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用群體的力量逼迫自己一定要騰出時間來看完一本書,再方面可能請學有專精的人來導讀,讓自己有個能被釋疑解惑的機會。但是同樣的,你等於要投入比原先期待更多的時間,同時也必須要能搭配別人的時間,而不再能自己隨心所欲的愛什麼時候讀、就什麼時候讀。

其實,我覺得要透過「多讀」來創造出進修學習的效果,關鍵可能還是在於閲讀型態

以我自己來說,我要求自己同時要有兩種類型的閱讀,一種是目的型,另一種是多元型

以目的型來說,我通常是為了解決某一項特定問題而讀。這種讀法通常不會有什麼拖延或不專注的問題,因為老闆若要求你下週寫一篇商圈分析的報告出來,你不管自己之前是否聽過「商圈」二字,你應該都會先讀完一大堆資料和相關書籍,以免自己言之無物。

拜託谷歌大神而用網路搜尋就好?假如你真的那麼天真,只怕你拜谷歌大神的機會還沒有我多。

除非你對這個主題好歹已經有一些基本概念了,否則假若一本有頭有尾的書你都理解不良,網路上隨便看到的幾篇文章就能讓你了解來龍去脈而望文生義?那你可能想太多了。

目的型的閱讀,效果能否發揮的重點在如何收斂。我自己可能會要求自己看完後馬上要有產生,無論是心得摘要也好,或是把文字化為圖示的做成幾張投影片也行,總之就是不能讓自己的收穫只是一本看過的書而已。

至於多元型,就是要擴大自己的閲讀範圍,既不能有了問題才去找方法,更不該讓自己的閱讀侷限在少數自己有興趣的主題。

拜我第一份工作所賜,我很早就養成了不錯的多元閱讀習慣。我現在大概每個月會讀510本書,外加7本以上的雜誌,而這還不包括其他型態的數位內容,其中包括了哈佛幾乎每天都mail來的談判相關專文。

即使是那麼大的閱讀量,我還是覺得目前的閱讀還不如自己年輕的時候,主要來自於主題及種類不如當年多元,由此可知我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概。

2. 多做:當你手上有份工作,而且你搞不好還天天抱怨那份工作繁重而佔去你絶大多數的時間時,你最好的學習機會,就是極大化這份工作能帶給你的學習效益。畢竟,從做中學(on-job training,原本就是讓很多工作得以順利上手的重要法門。

我之前在餐飲業服務時,有一位玉樹臨風的師傅,人看起來既文雅又體面,剛開始認識當時不到40歲的他時,根本看不出來他的兒子已經高中畢業了,而且那還不是他唯一的小孩。

其實,高調喊著每個人都不應該放棄學習容易,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壓力,就像這位師傅,很早就奉子成婚了,一開始走進廚房當學徒,只怕腦袋𥚃想的只是如何養活一家人,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太多想法。

但他並没有讓自己要能夠更好的念頭被澆熄。一開始也許只為了學會更多、就能賺更多錢,但後來卻發現自己求知及求新的念頭像是個無底洞。

他不但把上頭交代的工作做好,而且還主動去找更多工作、讓自己有機會變的更好。很快的,他變成了知名餐飲連鎖的師傅,而且一級一級的向上升,手底下管理了幾十個師傅。

他在廚藝方面的專業得到認同和肯定了,但他卻不甘只是如此。

有一次,那一區的區經理出缺了,而我們希望由這位師傅來代理。要知道,這對他是個艱難的挑戰,一個區經理扛的是幾億元的業績,而他既沒有管理廚房後場的訓練、也沒有經驗;由於只是代理,我們基本上是要求他用一樣的薪水、去做更多且更難的工作,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扛下來了。

當我親自去詢問他的意願時(其實本來應該是由一位營運經理去跟他談,但我這個人就是喜歡找機會跟大家多聊聊),他嘴裏雖然講的謙虛而客氣,但我看得出他眼中躍躍欲試的光芒。我當時就知道,他依然熱愛自己在廚房的工作,但他渴望自己能在管理上有進一步的成長。很多人常以訛傳訛的說「多做多錯」,但對那些終非池中物的優先人才來說,他們卻反過來會積極爭取「多做」的機會,因為他同樣渴望學習、也同樣希望自己變的更好。

這只不過是單一例子?其實渴望藉由多做、而讓自己有更多學習機會的人比比皆是。

就在我們最近一期的【一談就贏】公開班中,我們正在進行大家的課前作業。其中一位本業是醫生的學員、知道我臨時更換了一個作業題目,他把後來那份作業寫完後,私下主動跑來跟我說,想了解我原本打算要出的題目是什麼,因為他想自己試試、給自己更多的挑戰。

醫生想必平常也有很多事情要操煩而絶不清閒,多寫一份非醫院體系進修課程的作業,表面上看來對他毫無好處,但他和我其實都知道,想要把一件事學好,多做當然比少做有效

多做之於學習,當然還有更多實際的步驟,今天這篇的重點是整個大架構,改天或許改天還有機會再為各位分享「從多做到內化」的三部曲。

3. 多問:假如前一段的「多做」,讓你覺得自己可能會成為被慣老闆凹的犧牲者,那你起碼應該要「多問」。

我們在【一談就贏】的進階班中,曾經提到快速累積經驗值的方法,其中一點就是多問,而且要懂得問對問題

其實,不只談判,這點在許多不同的行業或層面上都是適用的。你想要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你應該要多問;你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你也應該要多問。問問自己,也問問別人。

該問的對象,首先當然是你的主管。我自己擔任過不同位階的主管職,也曾經對很多不同企業的主管進行教練(coaching)能力的培訓。我感到憂心的不是許多主管的教練能力不足,而是他們可能誤認為自己的教練能力很好,但手下的人才都被他帶成奴才;又或者認為什麼教練能力的根本不重要,只要能帶領團隊達成業績就好,只可惜把時間只花在衝刺業績上,最後的成就卻沒有反映在業績上。

所以,是的,你未必會從主管身上問出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但不代表你不該問,因為他或許不懂如何扮演教練角色,但他身上可能還是有許多其他值得你去學習的地方;公司不是學校,你不能期待主管繼願意教而又會教,只能靠你自己不斷去發掘。

假設主管不是一個最好發問的對象,你一定要設法為自己找一個導師(mentor。我自己在職場生涯中有過許多mentor,而且我非常幸運,他們之中的許多人是自己送上門來的,既不是公司指派的,也不是我自己去求來的。像這種自己樂於成為他人mentor的人,通常一定非常值得學習,而且他們也絕不藏私,會盡自己的一切努力來協助你成功,而不是讓你三番兩次請教卻擺架子不回,或者對你有所圖而期望你的回報,更不會看到你成功後還妒忌的落井下石。像這樣值得學習的來源,你若不時時向他們多問,還該問誰?

我的主管運未必很好,但我相當有mentor緣,他們對我的提攜和指導,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假如我的職場生涯做出任何一點成績,我覺得那都該歸功於他們,我唯一做對的,就是持續保持著虛心受教的狀態。

在過往,我們常把mentor侷限在資深同仁,但其實隨著新世代進入職場,我們現在常提倡一種「逆導師」制,簡單說,新世代的同仁可能在數位能力和資料蒐集等等能力上更超越我們,所以所謂的「多問」,並不見得是資淺去問資深,若雙方都能相互學習並一起精進,這也會是一種很有效且很實際的學習。

4. 多要:千禧世代可能已經沒有聽過這個名字了,但以前有部很諷刺的職場漫畫系列叫呆伯特,內容的風格大概就和近幾年的「我是馬克」差不多。我對其中有句搞笑台詞記憶猶新:「利用公司資源,創造個人優質生活」

撇除掉漫畫中刻意誇大譏諷的橋段不論,其實這句話的本身也不能算錯啊!套用到我們今天的主題,簡單來說,就是萬一自己擠不出資源或時間來進修,那就把握公司的進修機會吧!

我之前寫過好幾篇關於應該好好把握公司培訓機會的文章了,今天不再贅述。

除了參加公司安排給你的培訓課程之外,更厲害的角色會四處爭取公司舉辦更多課程的機會,甚至要求公司提供給個人更多的培訓進修機會,而這就是「多要」。

以進修培訓來說,你要的公司不見得就一定會給,但若你不夠積極主動地去要,你就等於讓自己又錯過另一次升級的機會。

5. 多算:很多人以為學習就是靠著一股百折不撓的熱忱就夠,殊不知學習效果其實也需要精打細算。

舉個例來說,大家不用像斌哥或Xdite那些神人級的人物投資20%33%;對很多一個月只賺38的朋友來說,你若叫他每個月拿個10%3800出來進修上課,他恐怕是會躊躇的;但假如換個方式想,若他把12個月薪資的10%投資在進修上,年終和其他業績獎金都還可以全留下來為自己或家人添置東西,這樣一年也能累積超過45的進修基金了,而45足夠去上一、兩個相當不錯的課程了。這樣是不是感覺比較容易而可行了?

萬一任何一個人持續這樣投資自己個10年,而當周遭的同儕持續忽視個10年,你覺得誰會比較有發展?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進修的投資報酬率。倘若你付出2萬來上個課程,但你在之後單單一年就多賺了200萬,你會想來上這個課嗎?

只怕不只你想,這個課早就被報名者擠破頭來搶了吧!


所以,重點不是你該不該投資自己去進修,而是如何選對進修的課程,以及如何從報名起就比別人搶先一步。

最後一個該「多算」的地方,就是你不只應該只算金錢的報酬率。正如昨天那篇提到的,時間和精力對你來說都更為珍貴,假如能掌握有限的途徑,讓你省下一半的時間,你覺得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擁抱它呢?

其實,不只各式各樣的進修課程,上面提到的多種進修學習的管道也都是。當有一個更好的方法縮短你摸索的時間時,不要遲疑,趕快採用那個方法,你很快會發現,自己原來有機會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且生命中居然可以多出更多可以運用的時間。多認真算算,你會發現自己停滯不前的機會損失,可能遠大於你的想像。


延伸閱讀之一:進修該投資多少成本?其實這從來不是你有多少錢的問題,而在於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延伸閱讀之二:追求新年新希望的達成,或許該先從了解目標管理做起

延伸閱讀之三:課程,其實從上課之前就已經開始,正如挑戰,從來就不是等我們準備好了才會來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