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生日真的是沒有什麼感言要寫的,因為我正愉快的享受生活步調變慢這件事;但因為有位朋友充滿熱忱的敲碗,所以我只好收起慵懶的心情努力筆耕。
新的一年很快就要來臨了,你是否許下了什麼新年新希望?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作者的一句話讓我很有共鳴:「幾年前,我開始放棄『立定新年新希望』這個想法,取而代之的是,在12月就開始構思未來一整年的核心焦點是什麼,然後在新的一年開始之前,就朝目標展開一些具體行動,而不是只停留在對未來一年的想像。」(原文參此)我很認同這句話,因為若是這些所謂的「新年新希望」,沒有清楚的目標加上具體的行動,夢想也不過只會持續是夢想而已。
這篇文章列出了希望大家自問的9個問題,而其中4個問題真的讓我自己也獲益良多:
1. 我的角色是什麼?
2. 哪兩項改變會讓我的生命變得很不一樣?
3. 哪兩件事我應該拒絕去做?
4. 我需要優先維繫什麼關係?
想要讓自己在2018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真的需要列下50件事的清單去強迫自己執行嗎?有目標、有計畫當然很好,但我們的生活真的非得過的那麼堅忍卓絕不可?找出兩項值得改變的事情,再為了這兩項改變而擬定計畫,不但更清楚,顯然也比較可行,畢竟列出100個達不成的目標,不如完成1項可以確實達成的目標來得好。
再者,這篇文章說的好,「拒做清單」和「必做清單」同樣重要,人生要能提升,很多時候靠的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對這4個需要自問的問題來說,更重要的或許是問題之間的順序。我要先能想清楚自己的角色是什麼,然後再去思考自己該進行哪些改變,接著再考慮哪些事應該讓自己敬而遠之,最後則是重新思索自己需要優先維繫什麼關係,就能回扣到第1個重要的問題,並且讓自己的自問不會反倒讓自己在錯誤的方向上愈走愈遠。
舉例來說,萬一我認為我的角色之中,第一個想到的是我是個職業講師,那我也許應該更有工作上的企圖心吧!那麼接下來的改變可能就會朝更努力的工作上走了。
可是,當我思考自己的角色應該是什麼時,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個父親,然後想到的自己應該成為一個更好的老公,接著想的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坦蕩蕩的人;我職業上的身份居然還不在前三名,不但代表我的生活重心應該向家庭和個人調整,而且我也應該思索到底自己應該進行哪些改變。
既然如此,我就不應該只讓上課佔滿我的時間,所以我很早就宣佈明年的課量要減半,最好達到企業內訓一週只有兩天;此外,雖然今年年底的健檢結果相當不錯,我還是覺得自己今年的運動量嚴重不足,所以明年顯然必須要在定時運動上更加堅持,甚至可以考慮把再度泳渡日月潭當作一個具體目標。
這代表我在講師這個職業身份上就該鬆懈了嗎?當然不是,時間花得少,但產出要更精實才是。所以,明年的高階班問世,將會是我設計出的課程中最頂級的版本,而我也希望藉由這個課程再創高峰,而不是任由上課時數縮短來當作自己可以因循苟且的藉口。
具體來說,哪兩項改變會讓我的生命變得不一樣?一個是讓生活過得很健康,另一個則是和家人互動的質和量都要提升。前者不只是運動,包括不在堅持每天一篇部落格以免持續熬夜等生活習慣的養成;後者則來自我深刻的檢討,因為我覺得兩年前我跟女兒的互動遠比現在來得多,而過去一年我和另一半之間的溝通也很值得加強,所以這是一項不得不進行的調整與改變。
確定了兩項改變,那麼有哪兩件事應該出現在我的「拒做清單」上呢?一個正如前面所述,不上那麼多的課、不追求自己是不是那麼熱門或有名,顯然就該是那份「拒做清單」上的第一名;至於第二項,則是我應該讓自己變得更不隨和一些,因為有很多人或事實在不值得我浪費任何時間去對應或關注,而要做到讓自己更專注在家庭而無愧於心,該做的就是拒絕讓自己成為一個每個人都會認同或喜歡的人。勇敢一些,活的更自在。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思考順序,我確定了自己想要維繫的是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以及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而不會將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一些無謂的關係上。
講到新年新希望或新年的新方向,另一篇江湖人稱S姐的「下班後的五條路,決定『明年的你』變成怎麼樣的人」也很值得一讀。(文章出處見此)
n 如果下班只選擇回家,那你的生活圈注定越走越窄越沒自信,你只剩下工作跟家庭,40歲後絕對會後悔。
n 如果下班只選擇花錢上課、學習,那你將得到知識,但會不知如何運用,很可惜。
另外三條路還包括只會交際應酬賺人脈、只會賺取其他收入、只會健身等等,建議各位看原文以免曲解作者原意。
在我看來,這五條路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不歸路,不是叫你不要去健身、或不要去累積人脈,關鍵字其實在那個「只」上;萬一你的人生重心「只」在其中任何一件事上,你可能會失去很多其他東西而後悔莫及。
舉例來說,乍看之下,我怎麼會引用這篇文章?因為光是第一點的要我們下班後不只選擇回家,就和我目前的人生志向不符啊!別說下班後了,除非她們母女倆自己另有安排,否則我的朋友不難發現,大概從我女兒一出生開始,我連假日赴別人的約,多半也都是一家三口一起出門,要我把老婆小孩丟在家裡、自己出去快活,機會真的少之又少。
不過,我很認同作者的那段話,因為愛家愛子並沒有錯,但不代表你應該讓自己和他們的生活圈因此愈變愈窄。
就像我現在在課堂上也常跟學員舉的例子,我之前每次到海外出差時,每次若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或國家待到兩天以上,我會先花前兩天把回飯店的路走熟,接著每晚回飯店都試著走不同的路,因為我蓄意要鍛鍊自己不走熟悉路線的習慣,好讓自己面對陌生的環境也不那麼容易驚慌失措。
我另外有個朋友,原本根本不喜歡露營,但因為自己的小孩在一個營隊認識了其他小孩,後來四個小孩的父母就變成好朋友,大家常常結伴去不同的營地露營,也擴展了四個家庭的生活圈。
第二點建議的不要下班後只選擇花錢上課、學習,有人或許會認為,我居然舉出這一點,這不是拿磚頭砸我們這些職業講師自己的腳嗎?
但我真的很誠心地說,每個人都不應該離開學校、上班後就放棄自我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但從另一個極端來說,我真的親眼見到有些人每個禮拜都在上各式各樣的自我進修課程,這代表這些人真的很上進嗎?我其實覺得並不見得。包括你來上我的課在內,我希望你把這件事當做一種難得的機會,重點是上完之後真的要有用,而有用的關鍵只有一個:你自己要找時間多用。只有input(輸入)而沒有output(輸出)的學習,我真不知道所謂何來?
我自己是個講師,我當然知道外頭有很多不上可惜的好課程,可是我只要有時間就應該去上嗎?當然不。
過去幾年來,我平均每季只上不到一個課程,因為我很清楚的知道,任何課程都不是上完就有用,我還需要時間消化吸收,更需要時間整合後再試著運用。光是每三個月去上一次別的課程,我都常常怪自己貪多嚼不爛而浪費了那個難得的課程;對很多其他人把每週的空檔時間排得滿滿滿而都在進修,我真的覺得這些人的學習吸收力肯定是我的百倍以上,否則怎麼會學得好呢?
再者,你讓自己在每個課程中都只有60分乃至70分的表現,我更是無法理解了;面對每次的新挑戰,我們不是應該自己發揮90分、95分、甚至比100芬還要高的實力,來挑戰自己的極限並追尋成長嗎?當有些人把上課當作一種遊戲式的關卡來追求破關的快感時,我真的很不能理解,你以為你是在跟其他一起上課的人比較嗎?你比較的對象應該是你自己啊!萬一你在上課後無法比上課前的自己好上一點點,你每天睡覺前都不能比早上睜開眼的自己再好上一點點,你難道不會感覺到挫折嗎?而連這點都想不透的人,進修任何課程或技能又有什麼用?也難怪有些一點就能頓悟的人會瞬間超越你了。
什麼叫自我肯定?講的更殘酷一些,就是當所有人都否定你時,你還能頂天立地,而不是只能拿幾張證照或一個博士學位來自欺欺人。
最後,既然是自己的生日感言,只拿別人的文章來提醒自己還不夠。昨晚我的女兒問我說,該如何讓自己更好?我把我跟他提到的三點分享給大家,因為那正是我那麼多年累積來的經驗淬鍊:
1. 不斷質疑自己,而不是反過來的不停質疑別人;
2. 永遠保持好奇心,凡事多問為什麼;
再次感謝每一位關心和祝福我的朋友,祝大家新的一年萬事如意!
延伸閱讀之一:從脫不花的「關於如何建設『成長型』家庭的清單」,到另一半突然向我吐露的心聲
延伸閱讀之二: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讓我們從更尊重另一半做起,創造一個更正面的家庭文化
延伸閱讀之三:不只教小孩才應該看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延伸閱讀之四:放棄,其實也需要勇氣
延伸閱讀之一:從脫不花的「關於如何建設『成長型』家庭的清單」,到另一半突然向我吐露的心聲
延伸閱讀之二: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讓我們從更尊重另一半做起,創造一個更正面的家庭文化
延伸閱讀之三:不只教小孩才應該看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延伸閱讀之四:放棄,其實也需要勇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