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陣子沒有好好耕耘部落格了,主要是由於我跑去歐洲名校INSEAD在新加坡的分校進修,課程強度之高以及課前作業份量之多,實在讓蠟燭兩頭燒的我有些難以消化,所以寫文章的進度就因此延宕了。終於完成了這個挑戰,就讓我分享一場我在本月初聽到的演講,希望能對職涯規劃有興趣的朋友有些參考。
這場的主講人叫Carol,她是一家國際知名藥廠在中國區的高級項目經理。她是【一談就贏】開天闢地第一班的學員,而這次的活動也是由參加過【一談就贏】的朋友們自行發起的,我很榮幸受邀參加,見證Carol對大家的分享。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一談就贏】有群既主動又積極的學員,而且他們熱愛學習與分享,所以像包括這次在內的許多活動,我和我們的工作團隊根本毫無用武之地,因為他們從頭到尾都包辦完了,我只要應邀參加並準時出席就好。
之前我們也辦了場Richard的分享會,與Carol相同的是,他們目前都在是世界級的藥廠服務,而且他們的職場發展都相當成功;比較不同的是,Richard是從業務和行銷面踏入這個領域,而Carol一開始是從實驗室的技術研發工作開始做起,所以起點很不一樣。但無論起點從哪兒開始,都無法影響他們一路向上晉升的出色發展。
許多【一談就贏】的朋友之所以認識Carol,是因為他們聽說了她在上完我們的思維班之後,薪水在一年之後提升了N倍。假如是別的公開班課程,早就拿這點來大打廣告了,因為光是那之後一年增加的幅度、若等於這個課程收費數百倍的話,多數同業早就拿來大書特書了吧!雖然那是一件事實,而且寫下這種指標性案例的朋友其實不只Carol一人,我自己倒一直認為,雖然我們這個課程本來就是以實效為設計方針,但之所以能在許多朋友身上發生立即且有用的效果,其實關鍵在於他們本身,而不在於這個課程有多好、更不在於我。對我來說,與其為那些已經成功的朋友鼓掌,我更關心什麼有些人上完之後去進行談判的結果並不如他的預期。正如我自己多年以來在職場上做事一樣,無論成果有多成功,我更關切的其實只有我做得還不夠好的那一塊;成功固然甜美,但只有抓住每一項失誤,了解它的產生原因及知道如何改善,才能讓我們未來繼續成功。
其實在一開始,我根本不敢直接提起Carol的名字、以及告訴大家她那N倍的「N」到底等於多少;或許是Carol覺得我實在太低調了,又或許是覺得看不慣這個課程因為快速竄紅而經常被人惡意攻訐,有一天她居然一五一十的把這段過程及詳細數字都寫了出來,也讓我自此可以公開引用她的例子。也正是因為她的成果讓人瞠目結舌,所以才在大家敲碗求分享的情況下,有了這場讓許多人獲益匪淺的演講。
不過,再次強調,Carol雖然多次歸功給我們這個課程,而我也甚感榮耀,但其實那真的更應該歸功給她自己。在我是個職場新鮮人時,有天我們公司的大大老闆對著我們一群人說,「領導最重要的,就是要給人credit」。我當時的大大老闆是個偉大的人,我終生都欽佩著她;她當時跟我們講這句話時,我們當然也只能點頭稱是,但那時還不過是個小毛頭的我,連她指的credit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還以為是跟信用卡或銀行的信用額度有關呢!後來,工作經驗多了,自己也逐步往不同位階的主管之路走去,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位大大老闆當初指的是要多把功勞歸於你所帶領的團隊成員啊!我不見得是個有多少才情的主管,但我卻始終秉持著「功勞都是別人的,責任都是自己的」這種管理風格,也因此克服了許多挑戰。試想,要不是如此,我哪有那麼神通廣大,每次到一個陌生產業的新公司時,既沒有相關人脈、又沒有相同背景,公司同仁只看到一個外表也不怎麼親切的空降主管,他們怎麼可能配合?又怎麼可能服氣?不跟你對著幹就不錯啦!但我很幸運,因為我在一開始的養成階段認知了credit的重要,之後更懂得把credit多給別人的道理,所以才有機會和不同的團隊成員一起共創佳績。
假如說給別人credit是一種讓團隊更好的重要因素,搶別人的credit就是一種愚不可及而毫無幫助的行為了。前面提到Carol時,別忘記一個重點:她本人願意把她的順遂發展歸功給這個課程的效益,我才敢抱著感謝之心的接受她的好意;萬一她雖然上過這個課程、但卻不覺得這個課程具體的讓她學到了什麼,我是不敢自己居功的。
萬一你不認識Carol,你可能會以為她這個人真懂得感恩,又或者是她好會做人,因為花花轎子人抬人的道理誰不懂?很多人靠著相互吹捧,也都可以幫自己建立起一個外在的好名聲啊!但我要跟各位說的,其實不只是那種做給別人看的所謂「做人」,因為那骨子裏也不過就是一種利益交換而已;我更想跟大家強調的,就是其實這種願意給人credit的作法和心態,就內在而言的成長更為重要。懂得給credit和只會搶credit的人,其實已經是兩個不同的層級;當Carol懂得這樣做,她就會逐漸往她期待的跨國高階主管的目標邁進。相反的,很多甚至是忍不住就會跟人搶功勞的人,即使業績達成等表現看起來很好,但卻總到一個層級之後就升不上去了,而他們還可能認為自己能力很好、但只是被人打壓呢!他們不了解的是,其實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這種要給別人credit的道理,所以他們才會混了那麼多年而卻一直無法達到更高的層級。
因此,你假如以為這篇文章是要來宣傳【一談就贏】這個課程有多好,你其實可以就此放棄不看,因為我真的想寫的是Carol當天提到的其人其事,以及她的經歷和認知能夠如何應用到每位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人身上。我甚至可以明確告訴你,我深深為自己設計出【一談就贏】這個課程引以為傲,而我也滿心希望自己當年就能上到像這樣一個談判課程,但這個課程並不是萬能的,絕非每個人上完這堂課就能變成談判高手,因為那取決於你的投入,以及是否能持續練習並具體實踐,而不是上完課後你就能每談必贏的戰無不勝。
不過,有鑑於對我們這個課程一些莫須有的批評,我也藉此發表一下我的看法:這個課程及我本人當然有許多值得改進之處,而且我們的確有很多地方做得還不夠好;包括但不限於我們在從是否接受報名到上課進行的許多地方都可能得罪了許多朋友,我本人對可能冒犯到他們感到由衷的抱歉。同時,我也尊重每個人都有表達他想法的權利,但我還是要呼籲,假如你我期待的真是一個更好的世界,請設法把「事實」和「想法」區分開來;簡單說,你有權表達你的想法,但你萬一捏造不存在或張冠李戴的事實,那就請恕我難以接受,因為這種人侮辱的其實不只是我,而是每個曾經為這個課程投入的人。
另外一點讓我不吐不快的是,許多人對於自己肆意批評的權利濫用。談判不是辯論,我也不想像有些不長進的人一樣、經常靠著逞口舌之利與人鬥嘴。我只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道理:你或許在你的領域很有專業或很有成就,但你若自以為什麼都懂、什麼其他領域你也都可以擅加評論,我就不知道這叫做知識分子的傲慢、還是只不過是單純的愚蠢。
舉個例來講,我這輩子去找人修過很多次車,而且在台灣和美國也都修過,但那不代表我有資格判斷哪位師傅的修車技術好不好,不是嗎?我只能說,自己的車被修理了之後,問題是不是消失了、又或者車跑起來順不順,但我能夠把這些問題通通歸咎給修車師傅技術不佳嗎?我應該先怪自己的車怎麼會有那麼多問題吧!同樣的道理,你懂談判嗎?你這輩子談判過多少場?你的成功率又有多少?我不會去教一個師傅如何修車,而我也很願意虛心接受大家對這個課程的指教,但拜託先確定你對談判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再來談,因為你發表意見的自由及權利,不必然代表另一個人一定非聽你的不可,不是嗎?
接下來,假如我要抱怨我當年唸書時的數學老師很爛,起碼我自己之後要能證明,我靠著自學或跟別的老師學、在數學上的成績還過得去,例如拿到個全國前100名、又或者是在研究所時微積分每次考試都滿分,我才有資格抱怨過去的老師很爛吧!萬一我的數學換了誰來教都很爛,我應該去怪罪某一個自己不喜歡的老師對我終生的影響嗎?請相信,我不是只會拿這點來指責一些不相干的人而已;我的女兒今年才13歲,從她國小到現在,每當她認為某些科的老師不夠好,我都會生氣的問她:為什麼不問問自己還能不能更努力?無論是任何科目,為什麼非得要老師教得好、她才會?我不是當了講師之後才想為自己開脫,但請恕我真的很難在這一點上有太多同理心,因為我對我自己、乃至對我自己的女兒,都是用相同標準在看這件事:那就是老師或許不夠好,但學習這件事的最大責任其實在自己。
說到底,我們最不讓人欣賞的一點,或許是來自於我不管你是大官、董事長、或是什麼網路紅人,我尊重你在專業領域上的表現,但我同時也尊重每一個人,無論那些人是不是在學歷、財力、職位、經驗上還不如其他人;再加上我這個人的個性就是比較帶刺,我不是很願意去討好別人,這個課程也不需要各位的名人光環來襯托,所以你就是比較嬌貴而需要別人侍候著的話,這真的不會是一個適合你的課程。同時我也必須講一句不客氣的話:萬一你認為自己應該因為自己在別的領域的專業就得到額外的對待及尊重的話,就依照你的邏輯來看,我也覺得我應該在我的專業領域上得到你的尊重。簡單說,萬一你常常大言不慚地公開表示,許多一般大眾沒有你的專業、就不應該對你在專業上的決斷或處置多加置喙的話,我想問你:請問你覺得你有我的專業嗎?假如沒有,請問你為什麼要開口?你跟那些你天天批評的人又有什麼不一樣?
說老實話,我只不過是個平凡人,而我也不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優秀、或值得比任何人享有更多的禮遇或權利。不只如此,我最討厭以下幾種人:自以為自己多念了幾天書,就去嘲諷那些在學歷上不如他的人;自以為自己賺的錢比較多,就看不起那些生活比較窮困的人;當自己坐擁什麼權位時,就去欺壓一般善良百姓的人。【一談就贏】這個課程的產生,其實正是為了讓那些被欺壓或受委屈的人,能夠有更多的方法來解決自己的困境。所以,假如你已經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或你真的就是有錢有勢,你還真的不應該來上這個課程;請繼續試著花錢去解決你的問題,然後這個世界上會有無數像我這樣的人等著來擊敗你。
我真的覺得佩服的,是像Carol這種人;薪水漲了N倍其實只是一個表徵,真正重要的是她在這個過程中做對了些什麼,以及這個表徵背後代表的肯定。既就像我在當天現場說的,我非常確信,她將來在職場上的成就肯定會超越我,而她在過程中所特別值得分享的,其實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要領:
1.
Think bigger.從在實驗室做技術,到新創公司做新藥開發的專利,接著再到知名跨國公司的專案主管,Carol的同儕很可能會在其中一段職涯中就停在那裏,不見得會跨出下一步,但Carol就是做到了;中間當然會有一定的風險,但當你期望的收穫愈大,伴隨的風險原本就會愈高,這種考量不但可以應用在財務投資,也同時可以應用在個人的生涯規劃上。你當然可以選擇在同一個崗位上安穩度日,但當你想要或需要一個改變,你該做的不應該只是光在原地等待別人給你一個機會而已。
無論是Carol、或是前面也提過的Richard,他們雖然背景不盡相同,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對自己的發展思考的很清晰,而且知道該為自己設定一個夠大的目標。
這裡所指的大目標,並不是叫每個人都得想著當上總經理或總裁不可,否則就算不會被認為是好高鶩遠,只怕也跟你我小時候被要求寫「我的志願」的作文沒兩樣;這裡指的大目標,是指不要只想下一步、而要想著未來的好幾步。當你往未來預想著好幾步之後的目標時,應該很少人會希望自己在職涯發展上會倒退嚕,自然目標就會變大了。
在演講中,Carol也提出了她所謂的「三年理論」,簡單說,就是要為自己設定好未來三年的目標。
很多人都知道要設定人生或職涯發展的目標,但假如每年都像許下新年新願望一樣、只設定單一年度的目標,很容易就會變成每年的目標都一樣,然後繼續年年做不到;你必須要為自己設定更長期的目標,但由於人生的變化很大,如果像企業經營般設定個五年或十年計畫,通常只會讓未來修正的幅度過大而已,所以Carol的「三年理論」是個務實且有效的作法,而且從她親身經歷就證明真的有用。
讓我們用圖示來說明如何設定三年目標:
當你設定每一年的目標時,首先你要確定自己要能從A點到達B點,下一年再從B點到達C點,而再下一年則要從C點到達D點;不但要有一個確定的目標,而且要知道起點在哪裡,這樣你才能隨時檢核自己在任何一個時間區段內,到底已經有多少進展。
下一步就有更多人不知道該怎麼做了。其實我們的職涯發展很少時候會真的是一條如你所願的直線,你可能會像圖中的α或β線一樣,有著不同的轉折。舉例來說,你本來希望自己在總公司的營業部一路累積資歷並平步青雲,但搞不好集團內的子公司需才孔急,硬是要把你借調過去;你或許當下會覺得遠離總公司就失去了更多發展的機會,但那不代表你不會因此學到新的技術、更不代表你不能因此更快升到更高的職級啊!連島耕作都可以一路從課長升到會長了,你又何必擔心自己的職場之路一直轉彎呢?不過,這不代表你只要隨遇而安就行了,而是你應該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正在α線上的哪一點,然後那一點離你原先計畫的下一個目標點又有多遠。
第三張圖就更重要了,因為你不只要知道目標點和現在位置之間的差距,你還得清楚的判斷,不管自己走的是原先預期的直線、還是因緣際會地變成下方的折線,你都該能夠估算出,我在Y2的第二年需要做些什麼或獲得些什麼,才能讓我走到(或起碼更靠近)C點?接下來在Y3的第三年又該做些什麼或獲得些什麼(最上方橘色的??),才能讓我到達D點?很多時候不是你懷才不遇而得不到機會,而是你太過隨波逐流而失去了方向。
2. Just do it.另一點Carol值得讓人敬佩之處,就是當她學到一個新東西時,她不但願意去做,而且會紮實的做到。不只是我們這個課程,她從學校時期開始就是如此,當她想學一件事情時,她會希望自己從頭到尾的全套按部就班的執行,不懂的部分就把它弄懂,但是不要就這樣跳過而覺得差不多就行了;不僅如此,就拿我們交流過的部分來說,她不是學會了並因此拿到一份好工作就好,而是在工作時不斷的運用、運用再運用,幾乎已經到了每天都會拿出來邊做邊練的程度。
這幾年我轉換跑道來當個講師,發現很多人的學習心態很奇怪,即使面對一個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卻總喜歡挑自己喜歡學的部份才學,而且還希望指導者用他能接受的方式才願意學;更有一些人,坐在台下時也不願意把全幅心力拿來吸收,好像自己是個正在看歌舞比賽的裁判一樣,動不動還要嫌那個講師講話的抑揚頓挫是不是夠好、又或者教學是否生動活潑。更荒謬的是,不少公司的企業培訓還助長了那種風氣,上完課後還由學員來幫老師打分數,以為這是跳水比賽、表演完後由台下評審舉牌給分嗎?接下來會怎麼發展?要想海豚表演一樣,每耍一個把戲之後,還給我們這些表演者一條魚吃嗎?
並不是每家公司都是如此。我就曾去一家跨國科技公司上過課,德國籍的亞洲區執行副總裁領軍,台下是他們亞洲各國的總經理前來上課;他們之中有些人的職場資歷比我更長,但課後不是做個滿意度問卷、也不是來對我的教學技巧給予指教,而是大家坐下來好好討論他們公司遇到的問題。因為關鍵從來就是他們能不能解決自己當下的問題,無論我這個角色的教學技巧好或是不好,萬一無法讓他們能夠用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其他都是無關且無用的假議題。
光是今年,我之所以接連去了哈佛以及INSEAD兩所世界數一數二的名校進修,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想看看,全世界的教學潮流都像台灣目前的狀況一樣嗎?來自其他各國、也在各自公司身居要職的那些學員,也會用我們台灣人目前常見的心態學習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大家大可以坐在台灣自吹自擂,但只要你或你的公司在國際上與任何人競爭都能不落於下風,其實你愛怎麼學習都行;然而,在很多不同領域,這都不是事實。這個時候,你其實不應該再抱怨我們的國家或市場有多小,而應該去想想看,為什麼你自己對於學習這件事,和世界的其他人有那麼大的不同?
這也是為什麼當Carol想要踏出台灣去發展時,我會舉雙手贊成。人生的時光有限,假如真的想要學更多東西,勢必需要經過更多不同的歷練,光是持續待在自己熟悉的舒適圈是無法達成這個目標的。
為什麼我很認同Carol這樣的學習方式?因為一路以來,我自己也是這樣做的。我遇過許多很好的主管及夥伴,當然也遇過我根本不想與之共事的主管及夥伴,但我只跟前者學東西嗎?當然不是。即使是一個我很不喜歡的人,交代我去做一件乍看之下很沒有意義的事,而且還要求我用一種我覺得沒有道理的方式去進行,你以為我會陽奉陰違的應付過去嗎?不,即使我滿腔委屈,我還是會照他的要求把他辦好。我後來發現,的確有很多事情或作法是全然浪費時間,但若不是我自己親身去做了的話,我不會知道該如何調整改進。我其實不是那麼聰明的人,還是有很多事情,我無法在事前就百分之百確定是對是錯,所以我寧可照他們交代的整套做一遍,等我確定我能掌握了他們的方法之後,我才能吸收對我有用或有意義的部份。所以,就公司經營來說,很多時候其實我沒有很厲害的創見,但每當我加入一家新公司之後,你會發現我很快就能找出問題來;為什麼呢?因為我這輩子見識過很多問題,而且非得處理解決不可,並不像許多人很好命,可以直接去學很多直接上手可用的方法。
更實際點說,工作除了讓我們拿到足以應付生活所需的報酬之外,其實也是讓我們個人累積人生資本的一個好所在。萬一你在一份工作或一家公司得不到讓自己未來可以更好的資本,你或許該幫自己找一份新工作。許多人總以為,自己沒有那個本錢找到更好的新工作;我只能說,萬一你現在就真的無法幫自己找到一個新工作,你未來只會比現在更沒有選擇。
所以,不管你是要跳槽到另外一家新公司,或是要在原本的公司接受調職或晉升,你都該知道自己確切需要些什麼,正如上一點提到的「三年理論」一樣。
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Alex,有家公司出一年多100萬元的價碼請我,我該不該過去?」又或者是「Alex,我們公司要調我去泰國,只要我答應的話,我就能被升成經理,而且下面可以帶20個人,你覺得我該不該接受?」
為了這些與職涯下一步有關的問題,我乾脆幫大家整理出一份表格:不管是去別家公司、或是在原本的公司接下一份新職務,首先你該考慮的是,這個位置或這份經歷,能夠讓我將來有夠好的績效表現嗎?當我要往下一份工作邁進時,現在這個offer又會不會為我帶來夠好的reference?(很抱歉像這種晶晶體的寫法,但這樣寫反而比較不用咬文嚼字)
除非你想讓這份工作成為你職場生涯的最後一站,否則你就不應該只關心公司要給你多少錢或什麼職銜,而是要能判斷,自己在這個新位置上有沒有發揮及表現的空間?當然,殘酷的現實是,好缺人人要搶,萬一有一個職缺從天而降給你,而且對方還願意花大把銀子來請你過去,通常這也可能代表這是個不折不扣的爛缺。這時你又該讓自己有兩種考量:一個是自己無力回天,但好歹能讓收入不只倍增;另一個則是雖然這份工作會讓自己慘到不行,但萬一當時已經跌到谷底了的話,你就會有機會讓自己能夠成為一個由谷底反彈的英雄,當然也就會有夠好的績效表現。
至於reference,像我這種曾經幾度職場大跳躍的人最有感受。簡單說,你在這個領域所累積出的資歷,會不會到下一個領域就無用武之地?舉例來說,我在從事新聞工作時,我自己也覺得做的很不錯;但後來一加入企業界,除非我去當公關,否則半數以上的企業都不覺得我有那個做實事的本領,我的帶人經驗也被視為無物。聽來辛酸,但也讓我知道下一份工作該做什麼抉擇:與其找一個能給我最高薪水的公司,我找了一個願意讓我嘗試新領域、而且還願意給我一個有帶人的主管職的公司,因為我不希望自己每次都要從頭做起,而是要從每一份資歷中累積出我的資本。
知道了要追求什麼,接下來就是要跟對方要什麼,這時【一談就贏】最能協助大家的談判本事就能派上用場了。不過,今天這篇暫且先不著眼於怎麼跟對方要,而先請大家知道該要些什麼;不只薪資福利,職銜、可支配的資源、及到底向誰報告,都是你重要的要求標的。
表面上要是一回事,實際上自己的收穫卻可能又是另一回事,而且最好兩者要能兼得。
因此,當你確定要接下一份工作時,要能知道這份工作能帶給你什麼樣的預期收穫。首先,伴隨著新職位及新工作,你應該要能從中學到新的技能,而那又分為軟性技巧及硬性技巧(改天再找時間另外專門寫一篇來談這些技巧好了);假如一份工作只是買你的時間及專業,在那份工作上你只是不斷地消耗自己原本所學、而無法學到什麼新東西的話,除非你的天性就是犧牲奉獻照亮世人,又或者你就是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否則你應該為自己找到一份更有意義的工作。
職掌範疇也是另一個重要的關鍵。我常跟大家提到country
level、regional
level、和global
level的差異,除此之外,當你只停在country
level時,你就還需要注意自己在function
level上有沒有更多的機會,也就是你到底有沒有各種不同單位的歷練。一輩子專精在一個function上也沒有不好,但你就要專心致力於成為一個專才而非通才,而且通常你必須要讓自己成為最好的那一個,然後你才會有夠高的不可取代性。
喜歡與否,不喜歡也罷,但我其實是由一場又一場赤裸裸的面試中學到這個道理的。無論你在台灣做的再好,但假如你一輩子沒有擔任過負責整個亞洲或整個歐洲的regional-level角色,擁有更多國家經驗的人就很容易能夠取代你。以我這次到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來說,我也算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了,但比鄰而坐的同學多半都起碼是負責一整個洲或地區的業務最高主管,其中少數幾位只有country
level管理經驗的人,最小的都起碼是他那個產業在那個國家的市場第二名(另外兩位都是一個國家的市場第一名),請問你該如何平起平坐和對方談生意?我當年之所以會接受一個陌生領域的亞洲區主管offer,理由其實也是如此,因為我沒有時間在台灣或大中國區慢慢耗了,所以我只好越級挑戰一個我其實不見得有信心做得好的工作,但所幸最後的成果也很不錯。
前面提到的職銜,和這裏提到的管理層級是很不一樣的。職銜其實只是一個你放在名片上好聽的稱謂(但不是不該要,而是要和後者同時都能要到),但你實際上的管理層級和轄下管理人數,才會是之後的雇主看重的實質經驗及能力。我就曾經遇過一家知名公司的人資長,在面試時當面質疑我帶過的團隊人數,他直接了當地對當時的我說:「Alex,你過去最多不過直接管過幾十個人,你怎麼能證明自己能帶一個上百人的業務團隊?」這時若光是用我一個人就可以做出抵他們上百人的業績,也是不足以說服對方的;不過我還蠻感謝當時那位人資長的,因為我後來真的找了另一份工作,不但合乎我的薪資及其他要求標的,而且讓我一下就擁有了管理數千人的經驗,於是我的職場資本就更加完整了。
3. Learn (to be) faster.最後一點,就是希望大家不但要能學得夠快,而且要讓自己透過學習而能在工作發揮上變得更快。
我們的【一談就贏】曾經開過一個實例班,我們的訓練重點之一,就是要在35分鐘之內處理一個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實例,而這35分鐘包括大家從拿到新資訊開始消化並提問。聽起來很誇張嗎?萬一做不到,而且不只是在單一案子上做到、而是一整天下來連續都能做到,你這輩子想要做個總經理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了。
舉另外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說,我的部落格愈寫愈長,從一開始的兩、三千字,到現在甚至有些文章近萬字,常人一定覺得很難閱讀得完。但若你很有勇氣及毅力的從頭讀到這兒,讓我告訴你一個小秘密:假如別人讀不完、而你讀得完,那你就擁有了比別人更高的競爭力;假如別人要花兩個小時讀完,你卻只要一個小時就能讀完、甚至讀通,恭喜你,你就會比另一個人更值錢。到頭來你會發現,我寧可你看完之後說一聲「Sxxt,這整篇寫的東西我都已經知道了啊!」,但你會發現,原來很多訓練的重點不在你究竟懂不懂得那個內容,而在於那個過程。當你經由這樣的過程訓練了自己的速度、毅力、以及拆解別人想法的能力,你就會比你的競爭者更優秀。
假如我從過往在全球各地的工作經驗、乃至之後到哈佛等名校的進修有什麼重要發現,其中之一肯定會是:我未必能比每一個人更好,但我要能確保自己在能每個人若都我表現得一樣好的情況下,我可以比別人更快;當他們能做的跟我一樣好、而且也一樣快時,那我就要能比他們犯錯的機率更小。
希望在看完這篇後,你能得到3+1個重要觀念:Think
bigger、just
do it、learn
faster,並且讓自己懂得並習慣give
people credit,同時遠離那些會take
others’ credit的小人,我相信你未來的職場之路一定能登峰造極!
延伸閱讀之一:打造職場快意人生的五項秘訣──從香港、大陸、再到東南亞,一位總經理養成之路的啟示
延伸閱讀之二:其實這也是一篇職涯發展的文章──《驚濤佈局》(Serenity),表面上的人生和實際人生大不相同的變奏曲
延伸閱讀之三:《職場前5%的人憑什麼贏?》──從時間管理到職涯發展,成為職場菁英的六項關鍵能力及成功要件
延伸閱讀之四:從馬刺隊總教練波波維奇的「波波系」,來看職涯發展和人才養成
參考連結:另一位Carol那場演講參加者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