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當溫良恭儉讓不再只是一項美德

接著昨天那一篇,對前輩那篇「我有自己追求平衡方式」的發文,我其實沒有對他本人有任何回饋,我甚至沒有留言反問他,「你自己不是常常鼓吹要追求完美嗎?」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個FBline當道的年代,你簡單的一句發言,很可能就會被旁觀者曲解為當眾打臉

私人的line對話或FB的私訊倒也罷了,你若在公開的FBline群組中留言給對方,等於有一大堆兩方的朋友也看得到,在FB上甚至會有很多路人也來湊熱鬧,原本只是單純的交換意見,只怕會變成當眾不給對方面子

這叫人情之常,而這也是一個現實。但這真的是一個好狀況嗎?

我曾經去一家企業上了好幾個不同主題的課,參與對象也不盡相同。課後,他們的HR問我,他們家的同仁有什麼地方需要加強的嗎?不是拍他們馬屁,我真的認為他們學習意願既高、綜合能力又強,但我這個人向來不以講好聽話聞名,所以我接著說,「他們太過溫良恭儉讓了」

「溫良恭儉讓」不是一件好事嗎?是的,但若每個人都那麼溫良恭儉讓,組織可能會缺乏競爭力和戰鬥力

別以為那是單一企業的問題。其實,我們台灣絕大多數的職場戰士,都有太過溫良恭儉讓的通病

回到FB這件事來。我有一位久居歐洲的朋友,在FB上的回應向來充滿批判且一針見血。我太太經常路過看到,都會私下問我說,「他究竟怎麼了?怎麼會對別人家的事有那麼多意見?」

我只是笑笑。不是因為我跟那位歐洲朋友的感情特別好,而是我大學時早就經過不少深受歐洲批判學派洗禮的恩師震撼教育,我自己之後也在不只一家歐洲企業服務過,所以我非常了解,在地球的另一端,其實有許多人的思維邏輯和我們不同,他們的表達方式也與我們不同

批判沒有建設性?對很多人來說,透過對一件事的交互辯證,才能產生真金不怕火煉的有效結論

應該是杜拉克吧!他對通用汽車的史隆推崇備至,如果我記得沒錯,他觀察史隆的管理風格後的其中一項結論就是:如果聽不到不同意見,會議得繼續開下去。意思是會議效率固然很重要,但一言堂式的會議,恐怕是最沒有用的會議

人生當然不只是開會。不過,當我們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在FB上,而當某位朋友在FB上發文時,下面一大串留言都只是「你好棒」、「你真強」,這樣的留言多了,又有什麼意義?並不是每個人在FB上發文,都是為了取暖或討拍;若是他每天看了那麼多朋友留言支持他,而逐漸地變得更加自我感覺良好,我們到底是在幫他還是害他?

或許是「社交媒體」這幾個字的直譯吧!當我們一聽到「社交」,或許有些人的直覺反應就是:「社交」不就是大家行禮如儀後泛泛而談?這樣做沒什麼錯,但這種做法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我和我的許多歐洲朋友經常在餐桌上一邊杯觥交錯、一邊針對著某項話題激辯。爭辯的結果是什麼?其實並不重要,但我們還蠻享受這種交換不同立場及不同看法的過程

海膽的外殼有刺,但無礙它的甜美可口,誰說我們不能武裝自己但卻依然被人喜愛?

你也很溫良恭儉讓嗎?別把傳統美德變為養成自己一顆玻璃心的藉口。敞開心胸,勇敢講出自己心中的話,也勇敢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不要把自己的人生侷限在只是按讚而已
(當然還是很歡迎大家常去我的FB按讚啦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