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個禮拜,我待在菲律賓的宿霧。這不是我第一次去菲律賓,因為之前工作的負責範圍也包括這個國家,但卻是我第一次到宿霧。太太陪著小孩到宿霧來參加一個月的英語遊學,實在太想念她們了,所以我也趕在課程快結束時來這陪讀。
知道我要去宿霧待一個月,我一位長駐菲律賓的好友也專程飛到宿霧來加入我們的行程。他是一家台灣公司的高階主管,被派駐到菲律賓掌管當地的分公司已經長達7年了。我問他,老婆小孩都還留在台灣,他覺得這樣OK嗎?他淡淡地回答我,「都習慣了。」我再問他,未來的打算呢?他的眼中透出了光芒,他跟我說,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他應該還會繼續待在菲律賓。
當我們提到海外發展時,我們通常眼裡只想著美國和歐洲那些看起來比我們「先進」的國家。我自己曾經先後待過德國、美國、法國的知名外商,曾經負責過包括亞洲以及紐澳等十幾個不同國家,也曾經待過營運範圍由兩岸三地一直到美國的台灣公司。曾經在許多不同國家做過生意並實際負責過營運的我,相當認同最前面那篇文章中提到的「人們口中的『台灣』、『美國』都只是集合名詞。每個人的自身經驗也只是複雜社會的一個『實驗數據』而已」;文中的另一句話更是讓我想要擊掌叫好:「問題的關鍵,不是在哪裡比較好,而是一個更中性的事實:沒有地方是天堂,也沒有地方是地獄。這才是現實的常態。」
讓我用自己的話為這段下個註解:當你有能力,你在全世界都能嶄露頭角;當你想退縮,躲到哪裡都不會是你的避風港。
對我那位負責菲律賓的朋友來說,他當然有他個人的付出和犧牲,但他卻在一個異鄉的土地上有了個一展長才的機會,而且為當地的分公司做出了很多的改革和貢獻。不像一般被迫外派的遊子,他不以眼前的成就為滿足,繼續雄心壯志的希望為自己撒下種子的這個土地創造更多的輝煌。
我自己很喜歡教的一堂課程,叫做「跨文化的溝通與管理」。這堂課非常冷門,平均每個月上的機會不到一次,而且當初是無心插柳而產生這堂課程的,因為我一開始根本沒打算要開這堂課,而都是在企業客戶的要求下才生出這個課程的。那些企業認為,很少人有像我這樣管理不同國家團隊的經驗,更少人有像我在不同國家打下江山的本事,我不把這些經驗和技能整理成一門課程,豈不可惜了嗎?我想想也對,於是就這樣規劃出一堂課程,而且愈教愈有趣味。
這門課程的對象,主要是各大企業的外派人員,或者是需要在台灣遠距離遙控管理不同國家團隊的主管們。假如是就一個講師的發展來說,聚焦在單一或少數課程當然才是明智之舉;白話點說,談判和銷售我都教不完了,還需要教那麼多其他課程做什麼?但我真的很喜歡「跨文化的溝通與管理」這門課程,因為我知道,就在我們台灣,不管是本國企業或是外商,有很多人需要這樣的一種經驗分享和技能傳承,只要能協助他們縮短任何一點點赴外適應的時程,我都應該盡我所能的幫助他們。
所以,不管是被外派、還是主動要向海外發展,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心態和能力?就我的經驗來說,大概可以歸納成以下三點:
1. 學習適應的速度。
2. 問題解決的能力。
3. 稱霸世界的企圖。
第1點應該望文生義就很清楚,你學習和適應不同企業環境和文化的速度愈快,你當然就更有機會成功。我真正想就這點和大家分享的,其實這種速度還不只是要向海外發展才適用,無論你在哪個產業,當你想挑戰更大的市場、全新的趨勢、或者單單是和不同的對象合作,你都需要這種學習和適應的速度。或許這個比喻會讓人皺眉,但恐龍和蟑螂誰才是演化存活的贏家?我當然不是鼓勵大家要向蟑螂學習,但當你打不死、而又能適應各種不同環境時,你就會是最後存活下來的贏家。
第2點大概是3項之中最能透過訓練來培養的,那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和我的朋友邊浮潛邊聊天,其中一個話題是聊到他目前在菲律賓的生意發展。我對菲律賓遠遠不如他熟,我對他那行又一竅不通,但聽完他的敘述後,我提出了兩個想法。他聽完之後大感訝異,因為其中的第一個想法正是他現在在菲律賓北部所嘗試成功的,正準備繼續推展到中部和其他地區去;第二個想法他也大感興趣,因為他也試圖走類似的方向,但眼前可能有些執行面的障礙,所以我們也約略談了談有沒有什麼解決之道。
我絕不是低估Industry know-how產業專業知識的重要性,但到了一個程度,你會發現,原來很多營運和做生意的原則,其實走到哪裡都是一樣的。的確,當你面對不同的市場或不同的客戶時,你會採取的策略和手法是不一樣的,但這跟你在哪個國家或哪個產業沒有關係,因為你即使在台灣做個家裡祖傳的事業,你也一樣會面對不一樣的客戶,而不是萬法歸宗的只要以不變應萬變就夠。
也正是因為如此,你會發現兩個背景和經驗完全大相逕庭的人,居然會在一個不是我們生長的國家想出方向極其類似的作戰策略。難不成我們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其實那都是因為我們掌握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知道一種固定的答案。
我們兩個也都為人父母,我們的小孩年齡也都相近。我們不由得也聊到對小孩的教育規劃,然後也同樣很悲觀而沒有什麼建設性的說,我們對國內的教育體制其實沒什麼信心。
我自己認識很多很有理想而很棒的老師,所以別以為我只是再說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然而,從我們自己、到我們曾經帶領並培養出的後輩人才、再到我們小孩這一代,我必須要很沉重的說,我們多數的教育及訓練還是一直試圖叫我們找出答案,而不是培養我們有找出問題或找出方法的能力。單單把「公式」一詞換成好像聽起來比較炫的「套路」一詞是沒有用的,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需要的,是一種發現問題、解構問題、進而處理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剛剛才提到有些人會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我自己真的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實際上,你假如沒有稱霸世界的雄心,你幹嘛還要出來丟人現眼?
沒有人是生出來什麼就會的,但那也不代表我們就該永遠容許自己屈於人後。那麼多不同產業的頂尖公司歷練下來,我對自己只有一個期許:我要讓我的公司成為業界第一,而我要讓自己在全球人才的競逐下揚眉吐氣。我連和別人一樣好都不甘心,我要讓自己成為最好。萬一當下做不到呢?那就繼續努力吧!永遠讓自己的企圖走在前面,而把自己的成就或收穫放在後面,有一天你就會突然發現,你在你的前方只會看見自己的企圖心,而再也沒有別人可以走在你的前面。
所以,我們非得出國不可,又或者是一定要去美國、大陸、歐洲、日本或任何一個特定國家?當你的心和視野小了,你的發展也就被自己框住了。
我的另外一位朋友,他也是出國讀書後就在當地一帆風順,後來還當上美國一家知名品牌的亞洲區業務負責人。但他知道自己的夢想在哪裡,於是,他回到了台灣,自己創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現在,不過短短幾年的時間,那個品牌賣到了美國和俄羅斯等全世界十幾個不同的國家。誰說你非得到海外才有發展?只要你的速度、能力、和企圖心都無與倫比,無論你從哪裡出發,你都能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其實,現在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時代,主要差異在於訊息比十幾年前更完整且更容易取得了。就好像我今天才在PTT上看到的這篇「轉職面試心得」(連結點此),把歐美、中國、和台灣企業面試的心得和條件、發展等都整理得相當好,雖然盡信書不如無書,但我其實很羨慕今日的求職者能有那麼多的資訊可以參考,不像我們之前多數時候只能瞎子摸象。
但是,也正是如此,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挑戰也只會更大、而不會更小,因為每個人面前的資訊都更加透明,而每個人都不會放過我們也看上的每個機會。在我們父執輩的那一代,「活下去」是他們最大的使命;到了後來,「做更大」變成之後世代的渴望和期許。現在呢?即使我的女兒還不過是個國小學生,我都會這樣跟她說:「走出去」將會是妳不得不面對的選擇。我並不是叫她非離鄉背井的離開台灣這塊土地不可,而是從現在開始,她就該培養自己對於不同環境的適應和學習能力,努力讓自己發現問題並能主動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或許更重要的,是要有願意而且能夠「走出去」的企圖心。
做為一個父親,我知道自己無法陪她一起面對未來的挑戰,即使我願意,我也未必能夠應付未來的挑戰。未來將會是她的世界,而我只能盡我的能力協助她培養面對挑戰的能力。
希望每個人都能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不要害怕面對「走出去」的選項。
延伸閱讀之一:《談判地圖》──跨文化溝通管理必讀
延伸閱讀之二:什麼是創業型領導人?讓我們從《哈佛商業評論》的分析與我自己橫跨五大產業的獨特經驗加以連結
延伸閱讀之三:展開外派人生新頁前的三點提醒
延伸閱讀之四:從《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連想到的跨文化管理
我絕不是低估Industry know-how產業專業知識的重要性,但到了一個程度,你會發現,原來很多營運和做生意的原則,其實走到哪裡都是一樣的。的確,當你面對不同的市場或不同的客戶時,你會採取的策略和手法是不一樣的,但這跟你在哪個國家或哪個產業沒有關係,因為你即使在台灣做個家裡祖傳的事業,你也一樣會面對不一樣的客戶,而不是萬法歸宗的只要以不變應萬變就夠。
也正是因為如此,你會發現兩個背景和經驗完全大相逕庭的人,居然會在一個不是我們生長的國家想出方向極其類似的作戰策略。難不成我們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其實那都是因為我們掌握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知道一種固定的答案。
我們兩個也都為人父母,我們的小孩年齡也都相近。我們不由得也聊到對小孩的教育規劃,然後也同樣很悲觀而沒有什麼建設性的說,我們對國內的教育體制其實沒什麼信心。
我自己認識很多很有理想而很棒的老師,所以別以為我只是再說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然而,從我們自己、到我們曾經帶領並培養出的後輩人才、再到我們小孩這一代,我必須要很沉重的說,我們多數的教育及訓練還是一直試圖叫我們找出答案,而不是培養我們有找出問題或找出方法的能力。單單把「公式」一詞換成好像聽起來比較炫的「套路」一詞是沒有用的,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需要的,是一種發現問題、解構問題、進而處理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剛剛才提到有些人會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我自己真的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實際上,你假如沒有稱霸世界的雄心,你幹嘛還要出來丟人現眼?
沒有人是生出來什麼就會的,但那也不代表我們就該永遠容許自己屈於人後。那麼多不同產業的頂尖公司歷練下來,我對自己只有一個期許:我要讓我的公司成為業界第一,而我要讓自己在全球人才的競逐下揚眉吐氣。我連和別人一樣好都不甘心,我要讓自己成為最好。萬一當下做不到呢?那就繼續努力吧!永遠讓自己的企圖走在前面,而把自己的成就或收穫放在後面,有一天你就會突然發現,你在你的前方只會看見自己的企圖心,而再也沒有別人可以走在你的前面。
所以,我們非得出國不可,又或者是一定要去美國、大陸、歐洲、日本或任何一個特定國家?當你的心和視野小了,你的發展也就被自己框住了。
我的另外一位朋友,他也是出國讀書後就在當地一帆風順,後來還當上美國一家知名品牌的亞洲區業務負責人。但他知道自己的夢想在哪裡,於是,他回到了台灣,自己創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現在,不過短短幾年的時間,那個品牌賣到了美國和俄羅斯等全世界十幾個不同的國家。誰說你非得到海外才有發展?只要你的速度、能力、和企圖心都無與倫比,無論你從哪裡出發,你都能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其實,現在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時代,主要差異在於訊息比十幾年前更完整且更容易取得了。就好像我今天才在PTT上看到的這篇「轉職面試心得」(連結點此),把歐美、中國、和台灣企業面試的心得和條件、發展等都整理得相當好,雖然盡信書不如無書,但我其實很羨慕今日的求職者能有那麼多的資訊可以參考,不像我們之前多數時候只能瞎子摸象。
但是,也正是如此,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挑戰也只會更大、而不會更小,因為每個人面前的資訊都更加透明,而每個人都不會放過我們也看上的每個機會。在我們父執輩的那一代,「活下去」是他們最大的使命;到了後來,「做更大」變成之後世代的渴望和期許。現在呢?即使我的女兒還不過是個國小學生,我都會這樣跟她說:「走出去」將會是妳不得不面對的選擇。我並不是叫她非離鄉背井的離開台灣這塊土地不可,而是從現在開始,她就該培養自己對於不同環境的適應和學習能力,努力讓自己發現問題並能主動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或許更重要的,是要有願意而且能夠「走出去」的企圖心。
做為一個父親,我知道自己無法陪她一起面對未來的挑戰,即使我願意,我也未必能夠應付未來的挑戰。未來將會是她的世界,而我只能盡我的能力協助她培養面對挑戰的能力。
希望每個人都能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不要害怕面對「走出去」的選項。
延伸閱讀之一:《談判地圖》──跨文化溝通管理必讀
延伸閱讀之二:什麼是創業型領導人?讓我們從《哈佛商業評論》的分析與我自己橫跨五大產業的獨特經驗加以連結
延伸閱讀之三:展開外派人生新頁前的三點提醒
延伸閱讀之四:從《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連想到的跨文化管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