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才有另外一位用「談判主題樂園」來形容【一談就贏】這個課程,現在又有一位負責專案管理的Kristin這樣形容我們的進階四班:
玩雲霄飛車會讓人又愛又恨就是因為不知什麼時候會被自由落體,不知下一個轉彎會往上或往下或往左或往右不可預期的恐懼,但是狂飆的速度感卻是戰勝恐懼後的報償。
愛的是那種戰勝恐懼的滿足感,恨的是要戰勝恐懼得先走出那一步。
神奇的是Alex的課就像玩雲霄飛車,人在其中是嚇到吱吱叫,但玩完一輪落地時後會忍不住想跟隊友討論、會迫不及待想再下一輪上場切磋。(全文參此)
就連設計這個課程的我自己,看到又有一位學員這樣形容這個課程,我都覺得想笑了,一個安安穩穩坐在教室上課的課程,能讓人感到那麼驚險刺激又好玩嗎?其實那根本不是我的目的。最妙的是,想要「一玩再玩」的人愈來愈多了,有人即使上過好幾堂的企業內訓,也要來搶著上我的公開班;還有人是不管我開什麼課程,他都要想辦法搶到名額來參加(是的,【一談就贏】系列課程僅限上過我們思維班的學員才能繼續參加,但畢竟限量是殘酷的,所以不是每個學員想參加就一定參加得到,更不要說想在自己有空的時間才來參加了)。對很多其他的老師來說,或許有很多人每次都前來支持,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值得感動的事吧!但對我來說,我的談判課程特色就是馬上會有用,而你既然已經有用了,為什麼還要一直再來呢?所以我在此誠摯的呼籲大家,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雖然也的確認同多演練會有幫助,但也真的不用每堂課程都來報名,留些名額給一些比較難得搶到的朋友吧!
不過,我大概也可以猜想到為何有人覺得每次都意猶未盡,因為江湖上一直有謠傳我每次講的內容都不一樣,逼得我必須兩手一攤的對大家開玩笑說,「我的課程明明就一成不變啊!」
但是,在剛上完進階五班之後,再回頭對照進階四班學員們的心得,我突然開始懷疑自己是錯的,因為兩班接收的訊息可能真的很不一樣呢!
在食品業服務的宗運,心得中一開始就是他對自己在團隊中所扮演角色的省思。可以看得出來,他對自己在當天上課時小組中的角色、既然跟自己平常工作時扮演的角色並不一致有點吃驚(原文點此)。但其實這是無比正常的,同時也更證明了我們當天上課時的一項重點:當你的任務不同、參加的團體組成也不同時,每個人本來就是要能扮演好這個團隊所需要的角色,即使你自己並不熟悉那個角色如何扮演也不例外。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上述說法是一種在有限時間內達成任務的其中一個選項,但假如這種分工或角色分配是因為團隊成員間的相互認識不足,那可能會平白無故忽略掉部分成員的長才了,而若不能適才適所,當然相當可惜,同時也可能引爆團隊中另一波的衝突。
在金融業服務多年的湯姆哥,不約而同地也針團隊角色寫出一整篇心得。他提到了底特律老虎隊野手Andrew
Romine在去年10月1日的比賽中,成為大聯盟史上第五位達成單場比賽守完場上9個守備位置的球員,而老虎隊也在這位全能工具人不可思議的發揮下,以3:2擊敗對手明尼蘇達雙城隊。
湯姆哥那篇心得的結尾,更適合為這種說法下個極佳的註腳:「被稱做偉大的演員,很少被侷限在只能演出特定型態的角色,不是嗎?」
以談判來說,我們的確希望要能隨著不同的情況及不同的對手來讓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這種說法的確無可厚非。但我覺得有趣的是,其實不只這兩位,進階四班有許多同學都針對團隊角色多所著墨,但我不確定進階五班就會對這一點有那麼執著而深刻的體認;更有甚者,在科技業擔任工程師的House更提到了5個為什麼(心得點此),但我在進階五班中根本後者提都沒提(原因是因為課程中本來就沒有5個為什麼的存在,但由於現場回答了學員們一個問題並示範演練,所以大家對5個為什麼就印象深刻了)。看來,下次當有人說我的課程即使是相同課名、卻也每次都不一樣時,我反駁的也應該小聲一些了。
其實,這正是談判課程有趣的地方,隨著每次參與對象的不同、以及他們反應和互動的差異,即使進行一模一樣的活動和演練,整個課程可能涉及的方向都會發生大幅變化,正如現實世界中的談判場景一樣。
在前一篇進階四班的心得中已經提到,我對課後心得的期望,不僅只在理解和回溯當天所學,我更期待學員們能消化並應用。
前面提到的宗運,在心得中更寫下了「同場加映談判小劇場之親子篇」:
話說有次老婆要小二的兒子多吃些營養的食物,所以當他快把碗裡面的東西扒完的時候,又加了一些炒洋蔥給他,看著剛努力快吃完的碗又被填滿後,兒子面有難(菜)色。
不到一分鐘後,他轉頭對我說:「把拔我可不可以吃掉那盤青蔥,然後你幫我吃掉洋蔥?」我二話不說馬上同意他的交換提議。這時他又補上一句:「把拔~我這樣是不是很會談判了~」(兒子啊~你真是好傻好天真,真以為以後遇到的對手都會和善如老爸我嗎?)
但他其實說的沒錯啦,也真的有抓到一些精髓:做父母的只是希望小孩多吃些營養的食物,而洋蔥、青蔥都很有營養,對我們來說確實都一樣;雖然起初立場不同(我們要他多吃,他卻不想多吃),但是利益相同最重要(吃什麼、吃多少都是次要,吃得營養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說小孩是天生的談判好手,真的一點也不為過。
我很高興看到宗運能寫出這樣的心得,因為除了上課的反思和工作上的印證之外,生活中其實無處不談判。有些人總會用揶揄的口氣說:「唉呦,你跟自己的小孩(或是另一半)也會談判啊?」事實上,談判是為了解決問題;假如把談判技巧運用得當,能夠讓你和另一半之間的衝突減少,又或是讓你和小孩之間的親子關係更好,你還會覺得談判聽起來那麼可怕嗎?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的課程一直有人上過之後、硬是要自己的另一半來報名,而且顯然先來上的那一位學習成效都不錯,因為後來他們的另一半即使百般無奈、也都來搶報名了;我原本也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因為我的課程設計並不是以夫妻和樂或父慈子孝為出發點來設計的。但看到他們自己能運用得那麼好,我當然也只有為他們開心。
另外還有兩位的心得,更是不得不推薦給大家。除了心得本身相當流暢易讀之外,他們使用了一個類虛擬的案例來詮釋和應用這堂課程所學,更值得讓許多沒有機會來上這堂課的朋友一窺究竟。
在科技業擔任PM的Gino,用高爾夫球敘為背景,寫了這樣的一篇心得(全文點此)。他的心得前後呼應而環環相扣,讓我想要摘錄也難,各位也只能從頭到尾的拜讀一番了。從思維班到進階班,能言善道的Gino除了上場演練外,其實很少發表意見,我聽到他笑聲的機會都比聽到他的見解的機會來得多;當他寫下這一篇,我其實很受感動,因為他雖然不是看起來最認真的一位,但他顯然每一點都紮紮實實的聽了進去。
無獨有偶的,另一位在電信業服務的幼如也寫了一篇以大學女生去墾丁遊玩時租車為背景的心得(原文見此)。字裡行間看起來或許輕鬆,但對一般視談判為畏途的人來說,或許更能夠藉幼如的心得掌握談判的些許竅門,也可以讓大家知道,談判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難學,更比大家想的應用層面更多。
另一點要藉著幼如的心得特別一提的是,我們一直反覆強調(1)回溯、(2)解構、(3)換位、(4)重做的學習及思考方式,而就許多之前各班的心得來說,很多人都試圖在回溯。一則幼如以及前面的Gino早就肯定或已經看見其他人已經大量回溯上課的內容及過程,自己無須在這方面太過強調則可更顯差異化;再則他們可能也跟我有同樣的理解,只有回溯而缺乏其他三項的課後心得,其實效果是不大的。
所以你會發現,在幼如的心得中,同樣透過一個類虛擬的情境,試圖將過程解構成一連串有意義的發現,然後再透過其中角色的互動,從買方(大學女生)換位到賣方(租車行老闆)的思考。到了最後,他再跳回現實場景,點出了一個對他自己或同場學員最重要的學習心得:根據他所認為自己力有未逮的地方,「如果再來一次」,他會做些什麼不同的選擇?又會做出什麼不同的嘗試和努力?對我來說,一篇課後心得從來就不是要用來歌功頌德的幫我宣揚這個課程有多好、這個老師又有多棒,而是要能讓自己更好。而我相信前後這兩篇中提到那麼多位寫出優秀心得的夥伴們,一定能讓自己朝向一直更好的道路上邁進。
幼如更貼心的一點,是在他的文章最後,附上了更多同學的心得連結,讓大家有更多的參考。我最近也在課堂上跟大家提到,除了讓自己更好之外,我一直鼓勵大家寫課後心得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建立一個資料庫的概念,當我講到某些觀念或技巧需要佐證時,我不用再花費更多的時間課堂上說明,而只要跟大家說,「去看進階四班某某某的心得」就行了。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寫下心得時,不只對他自己會有助益,而且會讓往後更多的人也同樣受益無窮。唯有這樣的學習,才能讓我們所有人都能學得更快更好。也在此向從【一談就贏】創立以來每一位願意寫下心得的朋友們致敬,我知道你們當初可能只是單純地想抒發自己的感受、又或者只是想幫我一個忙而讓大家知道這個課程有多值得一上而已;但是,其實你們的付出所代表的意義比這些表面上的功用更多,因為透過你們的心路歷程及反省思考,會有更多人因此而變得更好。謝謝大家!
延伸閱讀之一:這不只是一個進階的談判課程,而是一個讓自己的人生也能進階的機會,關鍵在於你如何讓自己的視野不一樣
延伸閱讀之二:別讓昨天的誤判,成為今天的遺憾──從課前作業到用檢討精進談判力的實作指南
延伸閱讀之三:如何才能確實學好談判?你我都會犯錯,但決定我們收穫多寡的,其實是我們如何看待每次犯錯的態度
延伸閱讀之四:進階班心得第二波,讓你更貼近掌握【一談就贏】是怎麼樣的一堂談判課程
延伸閱讀之一:這不只是一個進階的談判課程,而是一個讓自己的人生也能進階的機會,關鍵在於你如何讓自己的視野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