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薪資談判的狀況題

路口的燈號由紅轉綠,莎莉正準備快步過街。看起來自信果決的她,心裡正在想著該如何跟傑夫談判薪水。


莎莉是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人資主管,精明幹練到從外型就看得出來。這是她與傑夫的第三次見面,在之前的兩次會面中,她知道只要拿得出合適的價碼,傑夫就會願意加入莎莉所代表的公司。但在前一次的會面中,莎莉想探出傑夫的口風卻失敗了,當她迂迴地想問傑夫現在年薪多少時,傑夫彷彿看穿她的心意、直接了當地說,「重點不是我現在賺多少,而是你們願意出價多少,我才會願意跳槽加入你們公司。」

傑夫很有資格這樣說。他今年38歲,是一家美商大廠派駐在新加坡的業務主管。傑夫的戰功彪炳,一年經手數百億的生意,幫那家美商賺進了大把鈔票。傑夫拿到MBA之後,先在一家知名的企管顧問待了5年,之後就一直為現在這家美商大廠效力。在累積了產業經驗、人脈、和紮實的業務開發功力後,現在是他為自己拿下一份高額薪水的大好時機。

莎莉所代表的公司,當初就鎖定傑夫為優先挖角的對象。這雖然是一家台灣公司,但在業界可也有全球排名前五名的實力。莎莉和她老闆看上傑夫,除了看中他的業務能力,以及傑夫在東南亞乃至美國的現成人脈外,以傑夫的年紀和旺盛的企圖心來說,莎莉的公司甚至期待傑夫未來能成為公司的台柱、甚至坐上執行長的高位也不無可能。當然,那得看傑夫的表現,而且先得傑夫點頭答應加入才行。

莎莉的老闆已經授權給莎莉,他最高可以開給傑夫3600萬元的年薪,而他們相信這應該是傑夫目前年薪50%的漲幅。不過,倘若莎莉真的開給傑夫3600萬元的年薪,傑夫將會成為這家台灣科技公司除了老闆外最高薪的人物,可想而知會讓許多現在為公司打拚的高階幹部心裡不平衡;另外,莎莉的老闆願意付那筆高額薪水,並不代表莎莉的總人事成本可以多出一分一毫。即使莎莉本人也很期待傑夫的加入,莎莉還是有維持住整個人事成本預算的壓力。

莎莉走進餐廳,已經等在裡面的傑夫,馬上起身和莎莉握手。雙方一陣客氣的寒暄後,馬上就要切入正題。

莎莉不是唯一有所期望的那一個。帶著微笑的傑夫,也正準備收割他的成果,只要雙方能談出一個適合的價碼,他願意現場就簽字加入。

假如你是傑夫,請問你會怎麼談?

薪資談判的狀況題,請問各位準備接招了嗎?

 

******************************

 


1.  莎莉的BATNA(最佳替代方案)是什麼?在這個例子中,除了用原有人馬繼續打拚外,並沒有看到除了傑夫之外、有任何其他候選人,也就是說,挖不到傑夫,莎莉看起來並看不出有任何BATNA。當然,這一點不是傑夫可以事前預知的。所以,對傑夫來說,想知道這個問題答案的最好做法,就是直接問莎莉。當莎莉開口談到任何薪資數字時,傑夫該做的就是禮貌地打斷她:「莎莉,對我來說,薪資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我唯一的考量。對我來說,貴公司有多重視我,是個很重要的因素。可以冒昧地請教您,對於我這個位置,除了我之外,貴公司還有找其他候選人嗎?」(想更了解BATNA請點此)
    
     一定有人會自以為油條地說,莎莉哪需要一五一十地告訴傑夫?她大可以四兩撥千斤地說,「這是個重要的位置,我們當然考慮過許多適合的人選,而傑夫您是我們優先在談的重點人選,」搞不好後頭還加個「之一」

     薪資談判和其他外部談判最大不同的一點就是,談的時候還是外人,談完之後談得好之後,很可能會變成自己人最糟的不是當下發現,而是事過幾年之後,已經榮升執行長的傑夫,突然從前任執行長的口中,聽到他原來是當初的唯一人選這時,萬一心眼小一些,莎莉恐怕還等不到屆退年齡就被「榮退」了所以,若是站在莎莉的角度,我不建議她用這種看似四平八穩實則全然不是實話的方法回答

     對莎莉來說,她可以回答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帶著微微一笑說,「我了解您想問的是什麼,但我也有我的立場,所以我們還是回來談薪資,好嗎?」

     另一種就更直接。莎莉大可以一攤手說,「傑夫,我真的很期望可以跟您成為同事,我也老實跟您說,招募您是我這趟來最重要的目標所以我們對您非常重視只是您也知道,要靠比錢多來搶人,我們其實通常是搶不贏的,但我們未來的發展比別家更有前景。所以,我才很希望能談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數字,讓我們共同攜手為未來打拚。

     值得一提的是,話術無論再動人,話術畢竟是話術。當莎莉欠缺BATNA是個事實,傑夫的確佔有優勢,而接下來傑夫只需要保持耐心,一步步談妥對自己最有利且最有保障的條件就行了。

2.  反過來說,傑夫的BATNA就多的多了,他的ZOPA(談判協議區)也寬的多了。想更了解ZOPA請點此

     傑夫可以選擇留在原公司,請原公司改派給他另一個更具挑戰的職位,並且也順理成章地尋求合理的加薪傑夫的原公司在該業界數一數二,而莎莉的公司只在前五名而不在前三,意思是傑夫起碼還有三家規模不小的公司可以跳槽,而為了增加自己的BATNA,傑夫即使對莎莉的公司較為心儀,他還是應該設法去另一家競爭業者談談看,就可以更清楚自己的身價除了前五大,業界應該會有其他一些小公司,甚至一些大陸土豪挹注資金的新進業者,傑夫也可以直接謀求在這些公司直接成為龍頭的機會,薪資及紅利只怕會更上一層樓(當然,接著要考慮的是三五年後的下一步)別忘了,在一個業界耕耘如此之久,放棄固然可惜,但倘若別的業界有更好的職缺機會,甚至別的業界本身有更好的前景,對傑夫來說也是種選項,畢竟,對現在正在執筆的我來說,跨界發展從來就不是個問題,只要你的學習曲線夠快速

    當傑夫有個好的BATNA,甚至傑夫有不只一個的好BATNA,只要把牌一攤,莎莉能夠用來對抗的籌碼實在不多。

     在實務上操作的手法是,當你有一手好牌而好到不知道接下來該打哪張時,不需要太豪氣第一把就梭哈了。有點耐心、遵守自己原先步調第一張一張慢慢打,才不會突然在對方打出一張你無預期的牌時,突然變得手上空空而沒牌可以回應。

3.  有人會說,傑夫何必先進去餐廳等?應該晚點到餐廳,讓莎莉獨自一人在餐廳焦急的等待啊!

     讓對方焦急,是一種選擇但是,你又怎麼知道,莎莉一定會在餐廳等的焦急?相較於她氣喘吁吁地趕進餐廳時我方早已好整以暇地等在那兒,倘若你選擇的是自己故意晚到,說不定反而給了莎莉在餐廳內整理思緒的好時機

     換言之,傑夫的選擇早到,可能是有目的性的他不但給自己一個熟悉環境的機會,也為自己創造一個氣定神閒的思考時間再者,他更能在莎莉來時創造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勢,更有助於談判的布局

     我自己在很多談判時,假如可能的話,我也會盡量早到,就是為了避免倉促之間讓對方趁虛而入同時,我也會做好對方刻意讓我們在門外久候的準備,因為這也是對方常用的伎倆為自己準備杯咖啡甚至翻起一本和當日主題完全無關的書,心裡其實很緊張,但外表看起來一幅氣定神閒千萬不要一直滑手機,也不要緊張地還在看待會要談得成疊資料,對方搞不好正用監視攝影機看著你,當你之後在談判現場虛張聲勢地說「我才不在乎」時,千萬不要讓之前的緊張削弱了你這句話的說服力

4. 在雙方對用原有薪資的漲幅來作為談判基準而沒有交集時,常見的對話之一就是「莎莉,我相信3600萬可能真的是貴公司目前高階主管中的最高薪,但相較於我過去三年每年為公司帶進百億新業績的紀錄及價值,我只能說,我沒有拿到上億年薪,公司實在賺太多

     對莎莉而言,萬一傑夫真的主動口出此言,那真的再好不過了因為這時莎莉就可以打蛇隨棍上,除了薪資以外,主動再談談分紅業績獎金或股票選擇權該怎麼算畢竟,3600萬已經是她的上限,而且給出3600萬會讓莎莉很痛,但3600萬也不能保證傑夫就會滿意的答應所以,莎莉勢必得增加其他誘因,讓這樁交易變得更甜(sweeten the deal然而,與其等到傑夫說,「不會吧!你們公司那麼大,真的只能出到3600萬?」而莎莉再急急忙忙地回應說,「不能這樣說啦!我們公司還有獎金、紅利、等,您應該把這些都算進去」,不如誘使傑夫主動說出前面那段話,再打蛇隨棍上地將話題由薪資移轉到紅利或其他項目去

     我們常說,談判時要掌握主導權但在實際的狀況中,主動開口的那一方,往往反而容易喪失主導所以,無論是薪資,或是其他涉及數字的項目,盡量謹慎而不要成為主動提出數字的那一方,才能步步為營

5.  莎莉在錢的方面可能彈性不大,但可能在職銜職權甚至未來對執行長大位的期待上,算是她少數可以運用的籌碼而就傑夫的角度來說,除了薪資及紅利等的極大化,相關的職銜、職權甚至配車和司機等,當然不應該坐等對方送上門來,因為對方也不是笨蛋,不太可能在談判過程未結束前就白白奉送給你

     傑夫最高明的一招,不是搬出分紅、獎金、福利、搬遷津貼、甚至牙醫保險等來談判,而是主動要求莎莉同時挖角傑夫原有的業務團隊

     試想,萬一傑夫說,「假定我們可以在薪資紅利和津貼等方面談出一個雙方可以接受的價碼,為了讓我們的公司能夠在業務面快速成長,我希望您能同時招募我原有的業務團隊也不需要每個人都挖,我可以給您一份名單,這些人都是菁英中的菁英,包含兩位業務經理三位業務代表一位產品經理一位分析員和一位秘書。喔,對了,還有琳達,她是我的私人助理,除了她以外,我其他助理都不想要。

     假如你是莎莉,聽了這一長串名單,你只怕要昏頭了吧!你的人事成本預算已經為了傑夫而要破表了,而這些人單單薪資可能就是原有團隊同等位置的兩倍,你哪有銀彈同時挖角那麼多人?

     這就是傑夫高明之處。原本的ZOPA已經夠大而BATNA已經夠強了,但作為一個靠談判吃飯的業務悍將,他把ZOPA的維度增加為更多元了。於是,談判焦點就此轉移到究竟需不需要挖角這麼多人、以及到底該挖角哪些人。

     萬一莎莉斷然拒絕呢?想想看吧,你要傑夫單身上任,面對一個他不熟悉的全新業務團隊,你是不是又該準備給傑夫更多的金錢報酬,因為他承受的風險又更大了?

     所以,若是傑夫的能力正如他的身價而那麼值得一挖,我相信傑夫不但會拿到對他本人更好的各式條件,而且他只要把兩位業務經理、三位業務代表、一位產品經理、一位分析員、一位秘書、和一位私人助理的要求,讓步為兩位業務代表、一位產品經理、一位秘書就可以成交。而傑夫口口聲聲說少她不可的琳達呢?那其實是煙霧彈而已,傑夫可能根本不喜歡她,但卻是談判時很好用的籌碼。


  


這篇其實有續集:如何談出好薪資

延伸閱讀之一:愚人節的談判狀況題

延伸閱讀之二:團隊領導的狀況題

延伸閱讀之三:顧客服務的臨場應變狀況題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不只教小孩才應該看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今天看到一位朋友分享這篇文章,講的是用「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來協助小孩子的教育(連結點此),但我認真拜讀後,發現其實對成人的我們也很適用。

我們常抱怨,「這真的是太難了!」但以這篇文章的舉例來說,若能對自己說,「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搞定,」豈不更有用且更正面積極?

再舉一個例。說「我放棄了!」再容易也不過了,很多人甚至可能連試都沒試過,就可以輕易決定放棄。但是,在放棄之前,何不改想想「讓我試試別種方法」呢?畢竟,方法是人想出來的,每多想一種新的方法,就等於在自己的工具箱中多放入一項工具技巧,就算這次用不到,下次說不定會在其他地方用到。淺嘗輒止而動不動就放棄的人,到頭來可能工具箱空空如也,面對下一個困難或挑戰時,一樣無計可施而還是只能選擇放棄。但經常思考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法,甚至已經有了一個現成的解決方法、卻還是不斷思考還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法,就會讓你的工具箱更加充實,也會讓你有更多的工具可以面對接下來一個又一個的挑戰。

但是,若是只能「換句話說」,可能還不足以掌握這種「成長型思維」的精髓。要做到「轉念」,也就是真的讓自己放棄負面消極的說法,而擁抱正面積極的更多可能性,才可能讓自己的未來更光明。

相對於「成長型思維」,另一種觀念就是「固定式思維」,簡單說,凡事都以眼前的事實當作結論,彷彿自己只要說的是事實,別人就不應該對他有所質疑,所以事情很簡單地蓋棺論定,有什麼不對?


我自己才10歲的女兒也常常這樣想。「同學們就是叫也叫不動啊!」在學校覺得受到委屈的她,講得快要哭出來了

我不是很擅長安慰她的爸爸,但是,我卻會提醒她說,「妳有沒有用別的方法試著跟他們說呢?例如,不要用帶有命令式的口吻,而改讓他們知道,為什麼我們應該這樣做,或是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又或者是「妳自己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他們不願意這樣做呢?」

我自己本身也不是也不是個很有耐性的人,但我知道,「固定式思維」的另一個講法,就是腦袋僵硬而食古不化。我不想被人視為是一個固執而死板的傢伙,所以只好換條路走。

就像我昨天分享那篇「別跟山過不去」的觀後感(連結點此),其實主角的勞勃瑞福也正是體驗了一種「轉念」的過程。正是因為成功的轉念,所以堅持全程走完,或是選擇中途就打道回府,其實對自我實現的結果都沒有差別。

我自己以前也是常拿「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當藉口安慰自己的人,所以常跑去玩水、而對任何走山路的活動都退避三舍。後來,我當然還是比較喜歡去溯溪或去海邊玩,但也開始不排斥山區活動,沒什麼特殊理由或需求,只是希望讓自己和小孩的人生多一些不同的嘗試而已。畢竟,若能有一天達成「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對自己的修為也大有好處。

但為什麼這篇文章值得推薦?因為「轉念」乍聽之下好像只是自我修為的工夫,但透過這篇文章的解析,「轉念」更多了一份主動積極的涵義,有助我們用另一種眼光探索這個世界。

再舉個在職場上也常見的例子吧!若是同事都獲得可觀的加薪但唯獨你沒有,與其埋怨老闆不公同事太爽或是社會沒公理,何不趕快另覓更值得效命的新東家,或許正是人生的一個新契機?倘若老闆每個人都固定加薪 3%,讓你每天像被溫水煮熟的青蛙,搞不好自己還一直做不出走人的決定呢!

看完9種不同的改變說法,別忘了看看後面重要的4種訓練方法。同樣的,這篇文章說的雖然是孩童教育,但正如它自己在第4點講的:學習這種模式,「永遠為時不晚」

1.     努力和不斷挑戰困難,能讓他變得越來越聰明

2.     從嬰兒期就該開始運用正確的稱讚技巧來塑造思維模式

3.     運用yet這個詞改造對方的思維模式:不是失敗,只是「尚未成功」

4.     學習成長型思維模式,永遠為時不晚

我不曉得這種「成長型思維」是不是真的如標題所說的,貼遍全美教室,但我真的覺得這篇文章的觀點蠻值得我們學習與分享,不只為了我們的孩子,更同時也有助於我們的進步。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別跟山過不去」:又何必跟自己過不去的三個關鍵問題

結束了為期兩週的美國行,啟程返回台灣中。此刻,我正在日本東京等待轉機,順便利用這段時間,為各位介紹「別跟山過不去」這部電影。

我原先並不知道這部電影在講什麼,一看之下,又驚又喜,原來這是知名作家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的自傳式電影。

比爾布萊森是一位我十幾年前起就好喜歡的作家,我不知道該不該和很多人一樣、稱呼他為「旅遊作家」,包括他寫的《哈!小不列顛》或《澳洲烤焦了》在內,他是少數我看到作者名字就每本必買的作家,我愛死他那對所有事物都趣味嘲諷的筆調,我時常在想,若是我能和他一樣,對旅程中種種的不順和意外,都能自娛娛人的用不同角度來看待,我的人生一定會更自在。

「別跟山過不去」這部電影,也充滿了同樣的基調。唯一不同的是,飾演比爾布萊森的勞勃瑞福太帥了,飾演一個老是挖苦自己也挖苦別人的糟老頭,實在太沒說服力。

故事劇情是這樣的,已經當阿公的勞勃瑞福,兒孫滿堂之餘,故交舊識卻一個個離開人世。作為作家的他,卻已好一陣子寫不出作品。生活看來幸福美滿之餘,他卻覺得人生好像少了一點什麼。生命明明還沒走到盡頭,他不甘心自己只能隨著年華老去而坐等生命一點點的流逝。

一天,他突然看到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的介紹。全長近2200哩,也就是超過3500公里3500公里有多長?台灣環島一圈大概約1200公里不到,所以3500公里差不多等於繞台灣3這樣的距離一般人連開車恐怕都嫌遠,他卻打算用徒步的方式走完這條山路。為什麼?他也不是很清楚,但或許這種對未知的挑戰,能為他帶來一種久違的自我肯定。

有志氣很好,但他的老婆和兒子都覺得他瘋了。以他的年紀和生疏的登山經驗,要挑戰5個月的山區徒步長征,已經不是能否成功走完,而是能否保住性命平安歸來的問題。

最後,他和老婆達成一項協議:要去可以,但起碼要找一個朋友結伴而行,即使發生了什麼意外,總還有個人可以互相照應。

勞勃瑞福問遍了所有朋友,但卻沒有朋友和他一樣瘋狂地願意和他同行。正當感嘆自己怎麼這麼沒朋友之際,他卻接到一通意料之外的電話:尼克諾特,勞勃瑞福年輕時的同鄕玩伴,但兩人幾十年前鬧翻後就再也沒聯絡了。

年少輕狂時的好友,無論當年有多熟,但形同陌路了那麼多年,心中留下的又只剩下不愉快的記憶,説實話,勞勃瑞福其實心裏是一百個不願意和尼克諾特同行的,但他沒有其他選擇了。

於是,兩個年紀將屆花甲的老人,就這樣踏上超過3500公里的山區健行之旅。

很多人不喜歡看描寫老年人的電影,總覺得看了好像自己也變老了一樣。但是,我們其實都會變老,重點不是年齡上的逐漸增加,而是心態上會不會未老先衰。

假如你也有機會看到這部片子,面對現在的自己,你或許也可以和我一樣,想想下面這三個問題:

1. 面對挑戰,你會盡力面對,還是隨遇而安?

勞勃瑞福把這段旅程視為一項給自己的挑戰,他希望能夠盡全力做好準備,用堅忍不拔的精神完成這段旅程。

尼克諾特則完全是另一種典型,他對人生的態度輕浮隨便,遇到困難也不在乎,完全就是一幅隨遇而安的態度。

聽起來好像是正面和負面的強烈對比,是不?

沒錯,勞勃瑞福飾演的比爾布萊森,有名、不缺錢、而又家庭幸福,看起來完全是一幅人生勝利組的模樣。相對來說,尼克諾特就一事無成,原來魯蛇變老了、也依舊還是魯蛇,彷彿在谷底待久了,就不知道怎麼翻身了。

但是,這都是表面上的差異。在真實的人生中,他們兩人其實有各自的不滿足,也有各自的不快樂。

我們常常企圖説服自己,做人要有目標、要努力不懈、更要盡全力為每一件事做好準備。起碼,我也曾經想要這樣説服我自己。

年紀漸長,我突然發現,這些都是很好的價值觀,但人的價值觀從來就不會只有一種。但我認為自己是盡力而為,會不會我其實是在勉力行之?勉強自己,又怎麼會讓自己快樂?

看看尼克諾特的隨遇而安,其實我們可能只是以成敗論英雄。隨遇而安的另一種説法,會不會是能夠彈性應變?在這麼一個充滿變動的時代,難不成彈性就不重要嗎?

所以,盡力而為,或是隨遇而安,不應該只是個單選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但別忘記,我們也都有讓自己幸福快樂的權利。

2. 要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你寧願和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結伴同行,還是堅持獨自上路?

這點我就更加心有戚戚焉,因為我百分之兩百屬於後者。在人前看來善於交際的我,其實喜歡一個人旅行、喜歡一個人運動、喜歡一個人看電影,因為我不希望自己隨時隨地都要配合另一個人。

假如是自己不喜歡的人,配合對方當然痛苦;但即使是自己在乎的人,又不想讓對方看到自己陰陽怪氣的那一面。於是,自己一個人,似乎比較輕鬆。

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不會成為比爾布萊森,一位聞名世界的作家,用他獨樹一格的幽默感影響這個世界。

片中有一個叫瑪麗愛倫的角色,她是一個獨自來登山健行的人,在路上偶遇勞勃瑞福和尼克諾特兩人。才一見面,她就批評勞勃瑞福兩人的帳篷和裝備是大外行的選擇。話不投機半句多,但她接下來卻死纏著不肯走,一路堅持跟勞勃瑞福他們同行,但整路上卻始終滿嘴批評和抱怨個不停。説也好笑,瑪麗愛倫是這樣形容自己的:「我總是一個人健行,因為其他人都不夠好,而我不想跟不夠好的人同行。」

聽來好笑,是不?但在現實生活中,你我可能都扮演過這種討人厭的角色,總是找得到別人的缺點,也總是覺得世界上每件事或每個人都不夠好。

做自己,當然很重要。不過,願意接納一個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比起徒步走完3500公里的山路,這或許是項更值得嘗試的挑戰。

3. 你在意的是過程,還是結果?

有沒有人會好奇,這兩個異想天開的老人家,最後到底完成這件壯舉了沒?

假如這是部勵志劇情片,他們就會在精疲力竭、遇見黑熊、滾下山岸後,終於克服彼此的歧見,𢹂手完成這趟艱困無比的旅程。

只可惜,這是一個體能平凡的作家寫下的真實經歷。所以,若各位不介意我破梗,結局是他倆走到一半就放棄回家了。

一般人可能聽到「放棄」,就好像要教導自己的小孩「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一樣,急忙著要把「放棄」和「失敗者」連想在一起,好像放棄絶不該是人生的選項之一,一定要打斷手骨顛倒勇,才能證明自己是正港的男子漢。幸好,我自己之前分享過一篇「放棄,其實也需要勇氣」(連結點此,所以我還蠻能接受這部電影的觀點。

勞勃瑞福其實想走完全程,他原先認為,只有堅持到底、走完全程,才能證明自己。他本來心中暗暗鄙視尼克諾特毫不在意是否走完的想法,因為勞勃瑞福認為放棄是弱者的表現,但他之所以展開這段旅程,就是為了證明自己還不致於老到只能任由命運左右,只有完成這個挑戰,才能證明他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隨著旅程向前推展,他慢慢釐清了自己的想法。原來,選擇繼續走下去,是他掌握自己命運的一種方式;選擇中程就結束旅程回家,也是他掌握自己命運的另一種選擇。

在片子的結尾,他終於不再假掰地總跟別人説,「我現在住在新罕布夏,但我之前在英國待了十幾年...,而能自在而誠實地介紹自己,其實當初只是個來自愛荷華的鄉下男孩。終於,透過這段旅程,他得到了他想要的自我肯定,能夠更自在地面對真實的自己。

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人都習慣把自己過度包裝、甚至躲在一個包裝過後的形象之中。

我幾乎每個月都會聽到邀我去上課的企業客戶對我説,「鄭老師,您講的太坦白、太直接了,我們的學員不像您這樣有自信,我擔心他們會承受不住。」

不是每家企業都這樣想,但平均每個月都起碼有一家公司會這樣表示。

真的想聽我坦白嗎?老實說,我覺得這些公司都太保護自己來上課的同仁了。就實際情況來說,我覺得絶大多數的學員承受度都比想像的高,而且他們其實都還蠻樂在其中的。

還有一點,我其實並不是一直都那麼自信,因為我過去也未必習慣面對真實的我自己。但這也是我現在想要感染每一位學員的:勇敢地面對真實的自己吧!展現出讓人注目的自信,你的公司應該也會很高興你因而帶來的高績效。

至於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勞勃瑞福告訴我們,結果可能與原先的預期不符,但你在過程中可能獲得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更加認清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