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命運女神洗牌,我們玩牌,祝大家都能把手上的這副牌打得精彩!

【一談就贏】從思維班、進階班、到頂尖高階班,參與的學員們經常會發現,許多時候不只是個人或對手的問題,而是本身團隊的問題。從我們幼年時走出家門去上學的那一天起,其實我們生命中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和不同的人群或團體相處,但為什麼我們之中的很多人還是不熟悉團隊如何運作?又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在每個團隊中都能得到發揮的空間?
因緣際會,我們開始了MTa工作坊這個活動,利用來自英國的教材與教具,希望能帶給大家更多有關團隊合作及團隊如何運作的法門。到了去年年底,我們已經開了第三班,效果比我們原先預想的好,因為不只能讓大家從中發現問題並學習如何改進,而且內容也能與【一談就贏】提到的許多觀念完美接軌。當許多人誤以為談判不過是為了一己之私的爭權奪利伎倆時,他們怎麼會想得到,所謂的談判思維居然能跟世界等級的團隊合作課程那麼完美的連結?想來,許多人不懂得如何團隊合作,更有許多人不懂得何謂真正的談判。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MTa Insights這個課程到底對大家的日常工作有何效益,讓我們來看看以下幾位同學的心得:

很多人不知道,研發單位也很需要和組織內外的團隊合作,同時不只一位研發人都對談判課程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化工業擔任RD主管的仕豐,從【一談就贏】的課程到MTa,雖然是他平常未必熟悉的領域,但他依然抱著旺盛的好奇心和企圖心希望讓自己得到更多的團隊領導技巧。

MTa一班開始我就有蒐集心得,期待能夠順利完成課程,事實上活動進行的變數很大,就算能掌握自己,卻無法翹動整個團隊,途中甚至萌生無力的念頭。過程的窒礙有技術性,有人為的,協作過程角色錯亂導致重工、分工不均。 MTa刻意凸顯團隊潛在問題,團員心臟夠大接受當面檢討嗎,有人能欣然承受,有人堅持己見,有人提出困難,有人漠視問題,團隊能不能繼續走下去,關鍵在共同目標,團隊能否成長,在於可不可以界定真正問題並迭代進化。

最後放手一搏雖沒能奪得冠軍,而我們確實在進步,每個人嘗試改變自己讓團隊更好。……

目標重要性

每個人是不是清楚知道團隊目標跟個人目標的區別?主管有沒有釐清,下屬有沒有主動確認?

目標是領導一個人定的,還是團隊討論後一起決定?設定上有沒有考量到個別能力,抗壓程度,太高太低都不洽當。

每個人知不知道計畫的全貌?是負責計畫中的哪一個部份?

你不可能預知計畫所有問題,有些問題甚至只有前線人員能處理,傾聽每個人的反饋,讓他們參與計畫制定,提高計畫廣度及靈活度,在問題即將發生時就解決它。

我們這組前期目標分工其實很模糊,做到哪算哪,遑論規劃,所幸組員都很積極,每個人可以表達意見,大家也願意聽你說話,後期默契一來決策也很快,第三個活動進行到一半,風險評估下大家同意改變作法至少保留基本分。

過往的成功制約

過去你帶領團隊成功的因素,如今可以如法炮製嗎? 不一樣的時空背景下,你是否還有把握重返榮耀?

最近《高勝算決策》這本書給我很大啟發:

l   小心為結果歸因。(決策品質要把運氣面跟技術面分開來)

l   避免動機性推理和自利偏差。(避免把好結果歸功於自己,把壞結果歸咎於運氣)

l   評估決策品質時要隱蔽結果。(避免結果論)

第四個活動我們馬上切換模式拿下高分,也算是運氣,比他組早發現關鍵點,再來一次結果很難說。

檢核_再精進

由於太沉浸於組裝教材,老師開始講解檢核表時,我們都還在練習教具,老師叫大家回神: 你們今天來不是學怎麼組裝,是學怎麼檢討,怎麼更好,就算你再會組裝又如何? 重點就是這些檢討機制,讓你們檢討,好好填表,學會找出原因,找出真正能改善的點。

是啊,如何針對現況,好再更好才是這堂課的精要。第五個活動算是今天活動總結,讓你根據三次比賽規劃策略評估能力,能不能再提升,能不能再Push,隊友頂不頂住,還是維持原策略,穩紮穩打,干擾對手(好像沒人用這招)

流程要怎麼更好,端看團隊怎麼「一起」拆解出問題,將其分類、再混合排序,給予每項步驟工時,一項一項針對問題提出具體解法,同時避免籠統的報告式回答,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


針對仕豐的心得(全文見此),我最感到值得分享的有三點:(1) 檢討和進化、(2) 提升決策品質、(3) 懂得如何界定問題

首先,很多人把MTa和許多團隊建立(team building)的活動搞混了;有別於後者中有許多活動只告訴大家合作很重要、團結力量大之類的口號,MTa追求的是讓團隊更好,而關鍵在於如何檢討讓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好。我們不需要一個團隊領導者要能有魄力和魅力,但我們要從MTa的活動訓練他實際能夠帶領團隊的技能,而關鍵就在於仕豐提到的這三點。

其次,我雖然是《高勝算決策》這本好書的推薦人之一,但一直還找不出時間在部落格專門寫篇文章來介紹這本書,實在遺憾;多虧仕豐幫忙分享了其中一些重要的觀點,也就是如何避免錯誤歸因的提升決策品質,而這更是每位領導者的必要功課。

在整篇心得中,我特別欣賞仕豐引用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問題本身的界定,要比其解決方法更為重要。」即使在我們【一談就贏】的課程中,許多人在剛加入時,也很訝異他們居然自己要弄清楚問題到底是什麼,而不是在一個已經有了固定框架的問題中找尋最適解。多數人原先都很不習慣,但他們之後才恍然大悟,假如我們想要解決困難的問題,我們該優先學的或許不是解法,而是如何找出並定義那個問題。【一談就贏】的談判課程如此,MTa的團隊運作課程亦然。

上課那時才剛新婚的Alice,也參加了這個課程。她的本業是一位牙醫,雖然看起來不像很多人要在組織龐大複雜的大企業中運作,但她對於團隊運作其實有必要且真的能夠更好也感受相當深刻。(原文點此

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有兩個part

1. 沒有發現問題 就沒辦法解決,always有錯誤跟盲點

2. 一直知道問題所在卻無法解決 可能是有技術性問題或是非技術性問題存在。

技術性問題,要靠知識經驗去克服、若是我們TEAM沒有可以解決這項問題的人才。就去外面招攬,或請人培訓(但是花的時間會過長),這也是專業分工的重要。

非技術性問題:溝通不良、團隊默契、人為疏失、還有其他等等。

首先就讓我們發現問題吧!

拿一間牙科診所DELAY的問題來說

目標:一個診3小時內,病人不要delay

技術性問題:醫生醫術(治療動作)、助理技巧(調拌、備台)、病人蛀牙太深會超過原本約診預定治療時間 醫師評估專業技術性問題錯估治療時間

非技術性問題:總共當天能看診的台數、跟診助理溝通、約診時間、病人到診時間、櫃台流程

Q:知道問題後那團隊該如何進行改善呢?

A:可以將問題作處理優先順序及重要程度。牙科診所相較於一般企業階層很單純很多。 最上面就是老闆院長受僱醫師助理櫃台助理,有很多問題會影響delay這件事。如上述分類,這些問題如果透過開會,大家一起提供意見、是可以提出的,但看似全部人的意見實則並不全面。客觀一點的話,我會想製作工時表,紀錄一整天自己病患時間跟操作時間。好處有二:其一便於發現問題、因為我們是健忘的。其二有了工時表,我們操作時間跟約診便可以更精準,也有助於未來優化程序參考。

發現問題後我們要思考,哪些是重要、那些要優先處理,怎麼處理。其實很多問題看似不同,實際是同樣的問題,「歸類」後便會略知端倪:ex發現都是「時間掌控」、或是「A&B溝通」問題。

-----------------------------------

不斷發現bug、檢討、debug

檢討必須是有效率、有根據的,因為大家都不喜歡開會,天馬行空的開會品質太差,太沒效率,所以工時表跟檢核表就很好,便於檢討。MTa課程我覺得最棒的就是它有一個檢核表,讓你評分剛剛做的,還有團隊做的。我第一張檢討表上面給大家很多高分。ALEX就說了:如果你對你的團隊每項的評價都如此的高分,那為什麼你們這組沒有完成!

當時其實一點也沒有「想做好人」或是「大家都好棒」的念頭,與其說這兩點,當時我的狀態其實是「還沒發現問題」還有問題的嚴重性。問題影響越大,理應不滿意程度就會變高。這是我在填檢核表上面的盲點。如果當你檢核表跟成果不成正比,我想就是沒看不到且還沒意識到問題,對情勢過於樂觀。

溝通的斷層:我們如何做到一個能夠傳承的SOP方法。怎麼溝通讓新來的助理也能馬上了解診間、有很多方法(放置簡單絕對不會拿錯的圖像跟操作說明,還是乾脆錄個學習影片?)許多錯誤都來自於認知差異。所以小的環節偵錯就很重要,但是仍需要執行並記錄,如此偵錯檢討改變,幾run下來,才能帶領團隊更快的想出新的改進方法,更快突破、走到下一步,達到團隊績效提升!


「要瞭解一個人,觀察他玩一小時的遊戲,勝過於談一年的話」柏拉圖。

去年才從傳統產業轉戰數位行銷領域的禮宏,在心得的一開始,就引用了柏拉圖的這段話(出處參此)。看來玩遊戲的效果遠比大家想像的好,如果柏拉圖的說法屬實,一整天七個小時下來,恐怕勝過我們與其他人幾年下來相處的相互瞭解程度。

聽過下面這些話嗎?

「因為老闆@#*@!#&%(以上消音),所以我沒辦法發揮。」

「公司沒有看到我的價值,只會叫我做白工。」

「因為團隊沒默契,所以我表現不好。」

「我怎麼知道會這樣!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狀況。」

「當初如果聽我的就好了,看吧,現在變成這樣。」

1. 因為主管不夠好,所以我表現不好。

請祈禱他能學習進步,並努力學習跟他合作。

除了離職或調部門之外,我們沒有太多能換掉主管的方法,而且難道我們一輩子都要遇到不合己意的主管就換工作嗎?專注在可以改變的,而不要花太多心思在不能改變的事情上面。

2. 公司叫我做白工

在一個活動中,我們要先各自完成一個小部分,最後再結合成一個大結構。有趣的是每個人拿到的小部分並不是直接硬拼起來就會成為最後成果,首先小部分的組合時可能因為與伙伴的溝通落差,花掉不少時間且結果未必正確;當要幾個小組拼成一個整體時,除了溝通誤差放大、理解錯誤放大之外,還會產生「明明我做的是對的可是拿出去拼的時候為什麼要改?」這樣的疑問。

以製造產品來說,有時小零件為了要讓他好存放,會做一些額外的稜角或打洞,他們只是一種「階段性任務」,雖然在組裝最終成品時並不會用到,但如果少了這些東西最終成品會變得很難做甚至做不出來。

公司在運營上要考量的事情很多,有時要為還沒發生的事情作準備,有些部門花了不少時間作的東西未被採用,並不代表這些東西就是無用的,或是公司不重視我們這個部門,這很可能是公司策略的一環。

另一方面,作為領導者,我們可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反正你們聽話照做就對了」,也可以細膩地去體會團隊成員需要成就感、希望受重視、討厭做白工的心情,定期把整體的目標和成員進行調頻同步,無形中省下的時間將遠大於我們花下去的時間。

3. 因為隊友沒默契,所以我表現不好。

或許極少數團隊天生就很有默契,但我們只要不斷練兵,默契不會輸人。帶團隊時我們常會依賴熟悉的人來做事,但默契是透過不斷練兵與檢討累積出來的,跟誰沒默契,就更要跟他多多一起出任務。當我們擴大了與團隊成員相處的舒適圈,其實正同時擴大了這個團隊能做到的能力圈。

這次的組員中有三位之前都碰過面,一位是第一次見面的伙伴,但從早上第一場演練和她一組,到了中午就已經開始有默契,直到最後一場演練她的爆發表現為我們穩住了冠軍的寶座。事後檢視,如果我們幾個原本認識的人顧著玩自己的而冷落她,那麼就肯定與獎盃無緣了。

4. 風險管理包含了假設最壞的狀況「一定」會發生並做好準備

在其中一個活動中,我們要追求最大的高度,正當可用的材料都用得差不多時,有人提議一個大膽的作法。如果成功,高度可能增加10%,如果失敗,可能上半部會垮掉。

要做嗎,會不會風險很大?不做嗎,等一下會不會後悔?提案者是否會覺得自己不受重視,而影響到之後的挑戰?在緊湊的演練中,討論的時間顯得如此奢侈。大家露出了困擾神色。

咦,時間?

我們發現問題的核心不在於「該不該用新作法加高」,而是「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剩下的時間夠不夠我們救回來。」當時評估如果上半部倒掉,一分鐘可以救得回來,而我們還有將近三分鐘的時間,那就放手一搏吧!

實驗後總高度的結果並不如預期的好,我們用一分鐘的時間順利救了回來,幸運地兼顧了夥伴意見與最終成果。

在最後的演練中,我們在組裝時一直怕把東西甩出去,但當我們以「一定會犯錯」為前提做好周邊準備的時候,心理壓力就從「不能犯錯」降低成「犯錯一次沒關係,兩次以內都還救得回來」,最後真的頂住了壓力,一次錯都沒犯。

5. 自己身上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

有時我們摸索了半天的東西,其他人早就解決了。這個「其他人」可能是同業的競爭對手,也可能是看似不相干行業的公司。此外,更有些時候,我們和競爭對手拼老命作出來的東西,都不是消費者想要的。

向可敬的對手學習,對市場保持敬畏,才勉強可令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6. 貫串全局的價值觀:「做對的事。」

一天的課程中,你以為在玩遊戲,其實是在學管理;以為在練習堆積木,其實是在學習溝通與引導。每個人在組織中慣常呈現的行為模式會赤裸裸地在遊戲中展現出來,和伙伴激發出各種火花。

禮宏果然是有征戰多國實際經歷的人才,假如每個人都能像他清楚得到上述6點的收穫,這堂課的學習效果就已經充分的展現了。

所以,MTa只是一堂學習如何團隊合作的課程?相信大家可以從前面幾位的心得看出來,其實重點在於解決問題,而且是如何在一個有不同意見及不同成員組成的情況下解決問題。


讓我們藉由在科技業擔任業務主管的Jason的心得(全文見此)來更一步瞭解MTa的學習效益:

如果要給這堂課一個濃縮的解釋,我會說是「優化」:優化團隊的績效,優化團隊的協作能力,優化團隊不足之處。

它教了我如何有結構有系統地看到自己的問題、團隊的問題,並透過不同的方法與工具去更深入的看到具體要改進的地方。定義問題、制定計劃、決策與執行、檢討改進、重新計劃提高績效,團隊經過一個個案子的磨練,一次次的檢討改進,提升成員之間的默契,減少溝通成本,互相互補支援並提升團隊績效。以上的每一項如果要寫可能都可以再寫一篇文章來討論,但如果問我,在這堂課中,我得到最多的一項方法或知識,在課前課後讓我最有感的是甚麼?

我會說是:「思維架構」。

在上課中以及上完課後都一直有個聲音在腦中響起:「這套思維架構,不就是我們在面對專案時該有的心態跟做法嗎?」或許有人會說專案又不能重做!是的,每個專案有可能都不一樣,但許多問題卻是一直重複出現的。在現實上,我們都知道PDCA,知道project postmortem,但一個個專案如潮水般一波波的湧來,或是問題一個接著一個的發生,總是讓我們無心也無力也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去檢視問題。MTa Insights Workshop 讓我清楚的看見做了這件事的影響是多麼的巨大,加上它所提供的方法及工具,可以快速有效地找出問題所在。每一個步驟,每一個設計,彼此都有清晰的邏輯性將其緊密串接。希望自己能夠真正的將其內化,運用在團隊上,當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可以養成這習慣,讓團隊不斷的優化進步,相信身處於這樣的一個團隊,一定會感到非常的開心與榮幸。這套教具透過深入淺出的題目,一步步的讓我體會並理解它的思維架構,再往下延伸如何落地,這是我最有感最有收穫也很期待能夠在現實中實作及跟團隊分享的部分。

最後,且讓我再次引用禮宏的心得,來為今天這篇有關MTa的心得做個總結:

「命運女神洗牌,我們玩牌」叔本華。

有些人糾結於必須拿到一手好牌才要開始玩,在遊戲中可能非得討論出一個覺得無敵棒的概念才要開始動手,就像你我身邊可能也有那種不斷拿學位、拿證照、進修讀書,看似學了很多卻什麼都沒開始做的朋友。

有些人則是花太多時間抱怨手上的是一手爛牌,例如抱怨為什麼規則改了沒講、抱怨為什麼自己不能跟更厲害的人同隊、抱怨為什麼隊友不聽自己的指示,還沒有開始解決問題自己就先被情緒解決了。

手上有好牌就一定贏嗎?光是開場的第一個活動「自我介紹」,現場各行各業的菁英何其多,要把自己學經歷的一手好牌打出來自我介紹應該是小菜一碟才對,怎麼我們還會介紹得那麼糟?

如果你對這門課感興趣,請什麼都不用準備來參加。不管你手藝巧不巧、有沒有創意、人緣如何,都不影響你在這堂課上得到豐富的收穫。這堂課真正的價值是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具潛力之處,而不是學習堆積木的技巧。

歡迎你來報名 MTa insight工作坊,學習怎麼做對的事,把人生這場牌局打得精彩。


你我的人生都未必在一開始就拿到一手好牌,但那並不該成為我們無法把手上這副牌打好的藉口。希望這篇心得分享不只是讓人看起來很勵志而已,而更希望有更多人從中得到更多如何把手上的牌打好的關鍵技巧,讓自己以及整個團隊都能好上加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