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熱門的職人劇《火神的眼淚》,講的是一群消防員每天在救人之餘、卻會面對許多無奈和心酸的故事。台劇能拍出這樣的質感,真的很難能可貴。要不是這部劇,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只怕還只知道火災要打119,但對一群出生入死的打火英雄居然得面臨那麼多的人事糾葛和痛苦抉擇,真的很難想像。
之前看到有人把這部劇形容為「台灣鯛大集合」,一看之下果然讓人瞠目結舌。不但救火時有圍觀民眾連該往何處灑水、都會指手畫腳地指點消防員該如何做才對,不過就是個小孩未傷及頭部的普通擦傷,媽媽也會硬是要求救護車一定要送到醫院就醫,而且途中還一直要求救護車加速闖紅燈而造成車禍。大樓報警說其中一戶發生火警,社區總幹事強勢要求破門後,卻發現屋內沒有火災,結果反而是當初協助破門的消防員要賠錢;另一樁也是需要破門而入的緊急事件,由溫昇豪飾演的同一位消防員要依規定等警察和里長前來簽名之後才破門,等之後進入才發現屋內的人已經自盡身亡了,接下來又被媒體、名嘴、和議員抨擊是草菅人命。像這樣工作包山包海、責任卻都要自己扛,無論怎麼做都動輒得咎的工作,真讓人為廣大的消防隊同仁感到心疼啊!每個人都自私的只顧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但難不成真把這群消防員當超人嗎?
其實,就算真是超人,也會有許多無奈。最近也看完了Netflix的新影集《朱比特傳奇》第一季,這部漫畫改編的影集描述的是一群獲得超能力的人,行俠仗義、打擊犯罪了90年,但他們也會慢慢老去,甚至連心靈也滿是創傷,因為他們覺得為這個世界付出了一切,但這個世界卻慢慢的變得跟他們期待的愈來愈遠;人們漸漸不相信他們所象徵的價值、以及他們所付出的努力,甚至連繼承了他們超能力的自己小孩,也漸漸有想法和路線上的衝突,讓他們覺得愈來愈有心無力。
在我看來,兩部影集的共同點在於,我們以往常以為這個社會可以很簡單的做出善惡之分,所以只要讓好人戰勝壞人,就能功德圓滿。但我們後來發現,不但沒有絕對的好壞或善惡之分,而且難不成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好」一些時,這個世界就應該依照那些最「好」的人想法來運轉?反過來說,幾乎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所以凡是自私自利的人,我們就應該把他們打入十八層地獄?仔細想想,我們多數人不但沒有賞善罰惡的權力,我們或許也不太該相信自己有去定義他人好壞善惡的權利。我一向主張:我們所有人的權利,都該以不侵犯他人的權利為依歸;對照許多人誤以為自由民主就是「這是我的權利耶!你憑什麼來干涉我!」的想法,連主詞和受詞都完全不同。進而衍伸下去,就會像《火神的眼淚》劇中的消防員一樣,背負了過多期待,不可思議的被要求要為每個人的生與死負起責任,卻沒有資源、沒有靠山、沒有拒絕的權利、甚至連加油打氣的肯定都常常得不到,我相信許多人都會和我一樣擔心,這些人會不會突然喊一聲「拎北袂怨做」就不幹了?萬一我們的體制和社會風氣,就是會逼得一群真的有心幫大家服務的人大喊不如歸去,是不是到最後,我們只會剩下一些尸位素餐的人在那些位置上?這樣對我們之中的任何人又有什麼好處?
因此,光是呼籲大家要有同理心,顯然有些不切實際。不只消防員,包括現在疫情四起的時機更是如此,許多醫護公衛人員、警察、甚至我自己就認識好幾位的社工,以及每一位覺得自己在工作上壓力很大而被逼得喘不過去來的朋友,希望以下三點能讓大家的心裡更好過些,起碼能讓自己找到更多得以再次奮起的方向:
1. 杜絕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台灣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我們在許多地方都特別會助長所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從學校到職場都是如此,而且不管是公體系或私人企業都是一樣。在《火神的眼淚》中,也特別安排了這樣一個與一群熱血年輕弟兄呈強烈對比的對照組,就是可能也有心理創傷的資深學長國勝;其實像這樣的人,在真實世界的比例上只會多、不會少,否則我們不會從當兵時期就聽過那句「不打勤、不打懶,專打不長眼」,甚至我們從更小的時候就聽過一句「棒打出頭鳥」,好像我們就是刻意要養成一種讓自己不那麼顯眼的文化。講好聽一點是謙虛、低調、不張揚,但講難聽一點就是讓大家都學不會自己負責、也更不要談跳出來領導了。
就可以我們去企業上課一樣,我們可以對著員工講一百遍「當責」,但結果不是有人無動於衷或嗤之以鼻,或者就是像有不只一家企業及每家不只一位同仁對我說過的,「老師,你講得很好,但其實你應該去跟我們的老闆講。」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無力到認為自己無法產生改變,而整個公司也只期待他們做好一個螺絲釘般的不要去引發改變。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的社會整體應該從兩個方面下手。第一個是徹底檢討現有的「除弊重於興利」文化。
不只公部門,我在許多私人企業也看到,我們訂了一大堆規定,不是為了讓公司運作的可以更有效率,而是訂下一大堆處罰,半恐嚇似的要求大家不要犯錯。
我在一家連鎖餐飲業服務過,剛去的時候我很不習慣,因為每次我一問某個問題要怎麼解決,十之八九回報上來的都是「總經理,我們馬上規定大家『不能』這樣做」;那要怎麼確保大家會遵守呢?「我們會請各區主管加強要求,然後我們會派員去更嚴密的稽核」。回答我的同仁很認真,但我很想跟他說,防堵是不會解決任何問題的,而且就如我們每個人小時候一樣,當大人每次叫我們「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我們真的會聽嗎?久了只覺得厭煩吧!更何況,都已經到了出社會上班了,公司或主管的角色,怎麼還是會使用這種家長式的教導?領導和教導明明是兩件事啊!誰會喜歡天天都被當是什麼都不懂的小孩看?更諷刺的是,為了要讓負責執行的同仁確實做到,我們要花更多的人力和資源去「稽核」他們?就算真會發生效果,也顯然沒有效率吧!
我在許多知名的跨國企業也服務過,所以當我說我們台灣特別如此時,其實是個真的比較過的感想。舉例來說,我在另一家公司服務時,由於我們公司有生產汽車輪胎,所以就規定每位同事可以免費享用公司的輪胎;這不但是種員工福利,而且也有助於增加員工對公司的向心,以及順便幫公司拓展品牌知名度。試想,萬一你們明明是全球最大的輪胎品牌,但員工卻因為自家的產品太貴、反而在自己的車上裝其他便宜的國產輪胎,萬一開車到客戶那給別人看到,豈不是個笑話?你是要證明居然連自家員工都不用自己的輪胎,還是要向別人說自己的薪水有夠低?
然而,在台灣使用這項員工福利時,就規定要在一定的年限、以及跑了一定的里程數後,才能把原先的四條輪胎換掉,另外還有一些我現在記憶不是清晰的規定,諸如車子一定是要登記在自己名下、萬一是配偶或其他親人名下的車就只能打五折云云……多數在台灣出生長大的人,或許會覺得這樣規定沒錯啊!否則有人把公司好意贈送的產品拿去變賣牟利怎麼辦?當你這樣想時,其實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除弊重於興利」;不是說我們都不需要防範可能的流弊,而是當所有人都把重心放在除弊上時,我們可能就忽略了如何能讓整件事的結果更好;就拿台灣人絕不陌生的一大堆公文流程來說吧,創造出了那麼多流程而降低了效率,等到萬一出了事情之後,卻發現每一層應該把關的人也只是象徵性的蓋章放行而已,所以到底意義在哪裡?只是增加更多冗員、和耽誤更多實際承辦者的時間而已。
我問過同一家公司在母公司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同事,我們在當地如何發送員工的免費輪胎?他們聳聳肩的告訴我,「開到磨得差不多就拿去換啦,甚至有些時候只是為了親身試試剛上市的新胎就去換,哪有那麼多硬性規定?」包括是不是登記在員工本人名下,也都無所謂。
這是歐洲人對自家人比較信任?我不這麼認為,而是他們懶得管的那麼細而已;這可不是貶抑之詞,因為管理本身就是一項成本。當台灣人自詡自己在細節上有多麼懂得「要求」之際,其實我們很少人會去想,我們或許做的不一樣會更好?
該怎麼做,我想許多人都知道;我跟大家比較不一樣的是,我在不同的服務單位都親身做到過。
回到前面提到的連鎖餐飲業,我覺得記點扣分不該是唯一的解決之道,但我不想要一下子驟變而讓大家更加無所適從,所以我先提升了獎勵的部分,希望透過獎勵和一些創意活動的方式,讓大家主動願意把事情做的更好,而不只是擔心自己是不是動輒得咎的違反規定而已;到了後來,我更希望旗下所有經理級以上的主管,既然有處罰的權利、就該同時有獎勵的權利;而為了養成他們的習慣,我請他們自己統計,用全月總數來看,自己處罰其他人的次數,會不會超過獎勵所屬的三倍?所謂的獎勵,不只是記功嘉獎,而就算是寫張卡片鼓勵也算。我請他們統計下來,我不去一一檢討每個人懲處的理由是否太鬆或過當,但假如萬一賞罰比例過於極端的話,我就會請那位主管來和我聊一聊,讓他知道獎賞和激勵員工也很重要。
有人或許會說,對員工好沒有人不會,但這樣要如何避免舞弊?其實我的原則和之前說的毫無牴觸,但與其找一大堆人去要求、監督,我們省下這個功夫,但在有明確的規定讓大家知道後,抓到後就是重罰;在別的公司或許就是開除了事的狀況,在我們公司除了開除之外、我們還會依法向員工提告。許多人或許覺得這樣太狠,但實際上的狀況是,我們舞弊的情況大幅減少了,但加上其他獎勵措施的推行,員工的流動率大幅降低,顧客滿意度和公司營運表現也節節上升。因此,我們真的要除弊重於興利嗎?還是我們應該把有限的心力和資源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2. 積極地讓自己造成改變。上一段提到有兩個方面值得改變,另一個方面就是鼓勵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有「個性」的個人,而不是反過來追求齊頭式的平等而壓抑大家。
這個週末是國中會考,我的女兒也在此時應試,為了接下來的高中生涯奮戰。
她從小就不是個害羞的孩子,甚至小學時還有些對別人的喜怒太過明顯,常常不小心就得罪人。她是那種有興趣就想要去爭取的人,不但每次都想代表自己的班上去參加英語演講比賽,我還記得有次明明規定是高年級的學生才能代表學校去參加一整個區的比賽,但中年級的她也主動去向老師爭取,而且擺明了就是不輕易被人說服;後來學校老師還真的又舉辦了一個徵選賽,但她在那場比賽中不敵高年級的學長而敗下陣來,回家後難過的掉下了眼淚。
上了國中後,她誤以為自己還是可以肆意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沒想到接下來果然踢到鐵板,同學覺得她太愛出風頭而排擠她,而她也開始了人生的另一項修練,那就是學習默默的承受別人的誤解,但還是試圖繼續做自己,只是可能要調整出另一個比較不會得罪人的方式。
我之所以寫下這一段,不是要為她平反,也沒有任何要說我的小孩好棒棒、都是別人的小孩或老師有問題的意思。我想與大家分享的,其實就是一個我們多數人從學校開始社會化的過程。差別只在於,我們會期待自己的小孩不要惹事生非、幫自己製造麻煩,還是我們會希望他們能活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樣子?每個人都知道該在這兩者之間求取平衡,但我老實說,起碼對我自己的孩子而言,我更希望她能活出屬於自己的樣子。
就在送她去考場時,我突然想起學生時代的自己。無論是考高中或考大學,我年邁的奶奶都堅持要全程陪考;其實從童年時期就是這樣,因為我的媽媽很早就不在我身邊,所以她老人家堅持要守護著我。
她是一位強悍多於慈祥的長者,但在威權時代長大的她,親身見證過白色恐怖的可怕,從小她就對我說,不要亂講話、不要強出頭,因為她唯一在乎的,就是看著我平安健康的長大,最好一輩子無災無難。
沒想到,我成長時期惹出的麻煩,卻從來沒少過。甚至到了選填大學志願時,我居然不顧分數排名,就選了新聞系,畢業後也真的去當記者。她後來沒有再說什麼,但她很清楚的知道,她無法管住我想講的話,更無法管住我不讓別人聽到我在說些什麼。我實在不算是個孝順聽話的孩子,但我想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
後來的我一帆風順了嗎?從表面上看起來或許如此,但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在過程中得罪了無數人,不只在做新聞工作時如此,到了我後來進入企業界也一樣。我不是不懂得得道多助的道理,但假如我要靠人脈混口飯吃的話,我可能早就沒飯吃了;沒有辦法,我只好靠著自己的能力混碗飯吃,而要做到這種程度,我不能只是比一般人稍好而已,我只有想辦法讓自己在一些領域方面的能力超群,而且是要到全世界和不同人相較都還有賣點的程度,以免我在台灣混不下去的話,我起碼還可以在其他國家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而且我也真的做到了。
因此,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女兒能不能一帆風順,但我想就像當初的我一樣,發展出自己的個性或特性是很重要的,但不代表別人就會坐視你為所欲為;因此,在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不斷的摔個跟斗,甚至可能摔的遍體麟傷,但我們不應該只因為害怕摔跤就躊躇不前,而是要設法不斷自我學習,找出不再跌倒的方法。
因此,不要害怕出頭,也不要擔心去承擔責任,我們應該積極地讓自己去造成改變,而且是良性的改變。曾當過加州州長的知名動作影星阿諾史瓦辛格有一段演說讓我印象深刻,其中一句話是這樣的:「If not us, who? If not now, when?」(捨我其誰,更待何時)。
當然,就像《朱比特傳奇》的命題一樣,就算是超人好了,我們怎麼能決定自己的想法就是最好?我們又怎麼能去擔負每個人的命運?
我不知道這部影集未來的劇情會怎麼發展,但我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是:我不見得比別人的想法更好,但我只能設法捍衛自己的主張和想法;我們根本無法也無須去擔負別人的命運,因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
也正是因為如此,《火神的眼淚》中的消防員要如何去為每個受難者做出最好的考量?他們如何能夠知道,當救出一個老人之後,老人的家屬會不會因為無力照顧癱瘓的長者而自己活不下去?他們唯一能做的、也唯一該做的,就是自己當下能做的事做好,其他都不用多想。
以我自己來說,從過往在企業服務到現在,我會做出正確的決定、也會做出錯誤的決定,但我很早就知道,不該因為自己是個凡人、而總會犯錯而畏首畏尾,我該做的是勇敢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並且盡我可能的確定我做出的是我所能做出的最好決定,每一天都努力學習讓自己更不會犯錯,如此而已。
另一件可以建議大家的是,假如你對現狀不滿,請讓自己擁有足以改變現狀的力量,而不是只能繼續坐在原來的位置上繼續不滿和埋怨。就像《火神的眼淚》中陳庭妮飾演的子伶一樣,在周遭全是男性的情況下,她依然積極的準備考試而想要成為分隊長;就算資深男性同仁笑她別妄想,她也不想因為自己是個年輕女性就放棄夢想。其實,不管性別、年齡、或資歷,當你想要往上爬,總會有人拿這些當藉口去打壓你;差別只在於,我們能否突破這些限制和挫折,到達那個自己想要的位置?
我自己是個從最基層做起的人,沒有了不起的學歷、沒有顯赫的背景、一開始也絕對沒有什麼過人的能力。假如要論資排輩的話,我現在可能還在哪家小公司當個無足輕重的小主管吧,誰能想像我在40歲之前就當上知名公司的總經理?老實說,我們曾經都很羨慕當上高層的位子,但到了高層之後,或許你會發現壓力更大、你會必須扮演更多你並不情願的角色,但不可諱言的是,等你到了夠高的位子,你才會擁有之前從未擁有的權力,讓你有望創造許多正面的改變;即使未必事事都能如你所願,但你卻能影響更多人。
到了現在,和很多人一樣,我還在學習如何更加豁達,但有兩個信念是我始終不變的:(1) 我希望自己永遠能比前一天的自己更好,哪怕只好上一點點都好;(2) 我無法避免自己犯錯,但與其為了錯誤而悔恨,我每天都會檢視自己:把自己做的事所帶來的影響正負相減之後,我這個人的存在是不是對這個世界有著正面的加分?假如有,就抬頭挺胸的繼續走下去,不要為了少數憾事而躊躇,甚至痛苦地讓自己只知道悔恨。
3. 每個人的心理壓力都該有個出口。最後,不管是《火神的眼淚》中的消防員、或是《朱比特傳奇》中的超人同盟,每個人都因為使命感而承受了太多心理上的壓力,而每個人都應該幫自己的心理壓力找個出口。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我自己會朝著下面這四個方向努力,讓自己的心理壓力不至於過大:
(1) 敏銳,但不至於敏感。很多人會設法去覺察別人的感受,畢竟我們不該對別人麻木不仁。但在這樣做時,讓自己敏銳的可以去瞭解別人的立場和利益到底是什麼,而不是敏感的總認為他人有善惡之分。簡單說,許多人未必是壞人,但他們可能在很多情況下會選擇自保或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站在他們的立場來說,那未必是件錯事,所以我們不應該非得把對方認為是壞人而去打擊他。
但就像同理心和同情心的不同,我們該抱持的同理心,是要能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麼做、甚至可以預期對方接下來會怎麼做,但不代表我們必定要認同對方的想法,當然也更不見得要接受對方的作為。因此,他有他有的立場、但我方也可能有我方的信念和使命。若真的發生衝突,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承受代價的狀況下為所應為,沒什麼好心軟的,更不應該因此而有什麼罪惡感。
(2) 讓生活不至於一成不變。講的簡單些,就是當自己有很多壓力時,設法讓自己換條路走,不要讓自己只走自己慣常的老路子。
這不只是一個比喻,而是一個我真的之前就養成的老習慣。當我過去經常在不同國家出差時,我就算已經找到從飯店到另一個定點的最佳途徑,我經常會接下來連續三天都讓自己試著走走不同的路,就算有些時候發現自己繞了遠路也無所謂。為什麼這樣做?一則我可以藉此讓自己在其他事情上的決定,也不會只有慣性的一種想法;再則因為當我有著走錯路的經驗,我就會經常有機會練習,面對一時的挫折就笑笑而不會自怨自艾,重點是讓自己找回正確的道路而確實抵達目的地,而不是只會在當場浪費時間埋怨自己或指責別人。
(3) 懂得適時的轉移焦點。這點應該許多人都很常用,因為你我都會有壓力山大的時候,而當壓力真的到達頂點時,努力努力再努力恐怕只會讓自己更快燃燒殆盡而已;這時刻意讓自己轉移焦點,把精力花在去做另一件事上,不管是去運動、去購物、或單純的換個環境去看看海,都會很有幫助。
(4) 自我揭露,並且主動邀請別人給予肯定。就像著名的周哈里之窗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面向的自我,而假如想把窗子擴大而更加自在的話,其中針對隱藏我(hidden self)要予以變小的一個重要動作就是自我揭露。而包括我自己寫部落格開始的上千篇文章,除了分享給更多人我的想法及建議之外,其實我在其中很多篇做的都是自我揭露,包括你在這一篇看到的許多內容也一樣,自我揭露會讓我更加能認清自己、也更加愉快自在。當然,自我揭露不只能靠寫出來而已,與三五好友聊聊,也能得到一樣的效果。
另一個我認為很重要、但許多人常常太害羞而不習慣這樣做的,就是主動邀請別人給我們加油打氣及肯定。就像我掛名推薦的《PEP TALK:信心喊話的力量》這本書所提到的,激勵他人、幫人加油打氣的PEP Talk,遠比許多人想像的更有效。但或許文化或習慣使然,我們就是不那麼擅長或習慣幫別人加油打氣。然而我自己知道這很有用,所以我不但會拜託我的家人及同事不時給我一些PEP Talk,我甚至有時候會請台下的學員也幫我加油打氣,因為不但我真的會因此而感覺很好,而且他們也會從中發現,一些簡單的動作或話語,原來真能讓彼此之間的氛圍更正面,而且幫人加油的自己也能從中得到成就感。畢竟我們不見得每個人都球技超群,但那不代表我們不能幫自己的球員加油喝采,並且與他們共享勝利的榮耀。
我自己有次在路上與另一台車發生些小擦撞,那天下著雨,當對方正在喋喋不休地和前來處理的警察爭辯自己有多麼沒有肇事責任時,我拿著一把傘走去幫那位警察遮雨,然後淡淡地說一聲,「你辛苦了」。不曉得是不是蠻橫的民眾見多了、而他很少聽見有當事人對他說這句話,我可以感受到那位警察彷彿震了一下,然後除了回句謝謝之外,他接下來整個人也都柔和了許多。
因此,請各位多多給周遭的人一些PEP Talk,加油也好、鼓勵也行、就算只是句親切的關懷和問候也不錯;而對我們自己來說,別擔心別人笑我們厚臉皮,不時主動邀請大家給自己一些肯定吧!我保證你自己的心情會因而變好,願意誠心回應你的人也會因此心情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