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作者洪震宇所謂的6D呢?這6D分別是:
․ Disorder 刻意製造混亂
․ Discovery 意料之外的發現
․ Diversity 耕耘多元
․ Dislocation 絕境創造力
․ Disruption 自我破壞
․ Distraction 適度分心
由於這本書對我個人的意義不太一樣,所以這篇的文章走向也和平常的書評不太一樣,讓我先告訴大家我看完之後的結論及觀感,然後再跟大家說明為什麼我的感覺會那麼不一樣:
1. 明明是很實用的道理,卻透過一個接一個的故事鋪陳連結,讓人一翻開就忍不住不一口氣看完。這不只是一種深度報導的寫作功力而已,更是許多人生體悟的結晶。
2. 假如早20年能看到這本書,我自己的生涯規劃可能會很不一樣,雖然「不是得到、就是學到」,但我相信任何人看了這本書之後,都會對自己未來要走的路更加清晰。
3. 有很多書只能激勵你要走出人生困境,但這本書卻能透過一個又一個的實例,讓大家得到實際而有效的作法。我自己就有一位朋友,正面臨著人生的轉彎,希望將自己的興趣和專長轉換成另外一種模式的事業。之前跟他聊過之後,我其實很難對他的商業模式做出太多建議,因為那真的是一個好玩但卻沒有太多前例可循的點子。現在,我可以推薦他看這本書,我相信對他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啟發。
我跟作者震宇在許多年前就認識了,因為我們兩個在學校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都在天下雜誌。後來非常有趣,我們先後都在人生的道路上轉彎了,他朝向他心中一直鍾愛的風土人文發展,我則轉往充滿壓力及衝突的企業界前進。到了人生的某一個時刻,我們都變成了父親,然後他和我不知怎麼因緣際會的又都走上講師這條路,將我們的想法和觀念分享給更多人。
震宇在書中提到,生命中有許多巧合和意外,影響了我們接下來要走的路。別以為只把命運託付給那些偶然的意外就好,當下能不能抓住那個機會,還是來自於自己的選擇。無論是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或是紀錄片《拔一條河》中那位甲仙國小的拔河教練張永豪,他們的人生道路可能和自己原先想像的不盡相同,但只要能換個角度看待眼前的機會,他們所做出的選擇不僅會改變自己的人生,更影響了許許多多其他人的命運。能力和努力固然重要,掌握這種機會效應更加重要。
為什麼我會看了很有感觸呢?除了我和震宇是舊識之外,他這本書中的許多真實人物我也都認識,就連他書中提到那位TOTO
King,也恰巧在上個月才來過我家修繕馬桶,而當時我連震宇的這本書都還沒拜讀過。我原本也想將TOTO
King的那段經歷寫成另一篇部落格文章,你看人生會有多麼多的巧合。
為什麼我覺得震宇這本書值得一讀、甚至每個想要跳脫舒適圈的朋友都應該列為必讀?因為我當初走了一條和他完全不同的路,不只領域不同,而是想法從根本就和這本書提到的機會效應背道而馳,而我真的走得很辛苦。
有別於書中指出的看出機會並掌握機會,我一路以來都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即使中途不斷跌倒也不放棄。但是,回頭認真想想,我設定的那些目標真的有意義嗎?我為了達成目標而付出的一切、真的能算是有高投資效益嗎?我的答案就未必那麼肯定了。
在大學時,我只求畢業後能有一份工作、最好是一個文字媒體的工作,但我從來沒想到聲譽卓著的天下雜誌既然願意用我,還願意等我當兵回來。
如願在媒體工作了幾年之後,每天面對許多企業家或企業高階主管的採訪對象,我美其名寫了許多網路趨勢和管理潮流,但其實我心裡清楚,自己若是到企業工作,只怕是一件實事也幹不成的。於是我選擇出國念書,而且念的是自己原先根本毫無興趣的MBA;拿到學位之後,回國加入不熟悉的企業界從頭做起。
雖然一路未必那麼順遂,但我咬著牙不甘心就那麼放棄,無論會或不會,總之我就打定主意幾近自虐的接受那份挑戰。在這個載浮載沉的過程中,假如浪再大一點、把我這艘小船打翻了,或許我的人生可能有更有意義的展開吧!我不會像一些其他人假裝謙虛的說,自己其實都是因為運氣好才不致翻船;在那段還沒有智慧手機的日子裡,我小小的手機螢幕上是我女兒還在襁褓時期的臉龐,我心中總掛著的是「堅忍卓絕」這四個字,我相信只要我不願意接受失敗,我就絕對不會失敗。神奇的是,我居然真的做到了!跨過一個又一個不同的產業、跨過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國家,在這段過程中,我從來沒有看過任何一本所謂勵志成功書,因為我哪有那麼多空閒來讀書激勵自己?我他媽的只想活下去而已。要靠名人金句或偉人故事來給自己力量?當我克服一個又一個的挑戰,就是最好的勵志故事。
許多人常誤以為我現在的公開班【一談就贏】是經過多少行銷策略所打造出的響亮品牌,其實這四個字是其他朋友在一場分享會中賜給我的,而不是我多麼會命名;我真正在這個課程中常跟大家提到的,反而是「戰意無雙」這四個字,因為我自己若做不到如此,我根本無法撐到我能累積出那麼多知識和技巧的現在。
所有人看到我在企業界奮鬥的成果,不是豎起大拇指說讚,就是抱著忌妒之意的在背後說長道短,而我也只能抱著「不遭人妒是庸才」的想法來安慰自己。我或許真的做得很不錯,但我卻很清楚,自己這一路上走來並不快樂。外面明明是一片寬闊大海,而我都已經揚帆駛在這海面上了,但我卻堅持自己非得朝一定的航道前進,這豈不是莫名其妙嗎?
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機會效應》,我深深覺得當年的自己顯然想得不夠清楚。我其實是抱著無比羞愧的心情來推薦這本書,這就是為何我在文章一開頭會提到,我真希望這本書能早20年問世。
書中提到許多經由人與人之間的弱連結而開創機會的故事,而我反躬自省,我的人際網絡絕對算是比一般人來得寬廣的了,但每當我換一條路走時,我總是近乎自閉的埋頭苦幹。當我投身一項工作時,我通常沒時間和老朋友坐下來好好聊聊;當我時運不濟時,就連老朋友主動想來關心,我都要想盡辦法推託,深怕自己叨擾了對方。書中所提的多方位耕耘人脈,這個道理我可以寫上起碼十萬字,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只把它當作完成工作的其中一項手段,但我個人卻絲毫沒有在這上面盡心。
再舉一個例,本書提到絕境創造力時,提出當我們身處絕境中可以用來改變現狀的四個動作:(1)
改變認知、(2)
洞察需求、(3)
連結自己的優勢、(4)
持續行動。在這四項中,過去的我大概只有持續行動這點還過得去吧!為了堅定自己的信念,我哪有試圖改變自己的認知?我的確可以洞察對手乃至周遭每個人的需求和渴望,但那是為了朝向一個我在當時既定的目標而達成的。至於連結自己的優勢,那更是不要開玩笑了,我幾乎是每到一個新的位置、就發現自己的經驗和過往累積出的能力沒有用武之地,甚至就連自己都懷疑起自己的天賦才能是否真的如此貧乏,最後只能努力的找方法來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已。
本書在前面的章節提到了庫尼文架構(Cynefin
framework),作者震宇把它畫成了如圖示的四個象限。對我來說,我就是不甘於讓自己待在簡單/已知的第一象限,然後屢屢踏進繁雜/已知的第二象限那個領域,而由於商業環境的變化莫測,我可能不由自主的讓自己落入錯綜複雜/
後知的第三象限。震宇在這段寫下的「透過嘗試錯誤,測試解決方案,才能得到啟發與解答」這句話,正是我許多時候的工作寫照。
有人或許會覺得奇怪,當我誠實的寫出這麼多過往經歷來跟書中的內容對照,難不成是要打臉我自己的老同事,認為不用那麼做、也可以混得很好嗎?假如你看到這裡都還這麼以為,你可能真的無法體會我此刻心中的五味雜陳;我想的其實是,萬一我早就知道該像書中指示的那麼做,又或者是生命中有人提點我不該這麼固執,我的成就可以有多大?我的生命又會不會有許多更有意義的可能?
人生無法重來,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此刻開始奮起。
舉例來說,我會鼓勵每個想要讓自己未來更好的朋友,好好學習書中提到的自我破壞,及早發展自己的第二或第三曲線。我的職業生涯看起來好像真的成功發展出第二或第三曲線,但只有我自己知道,當初的每個時刻犯過多少懵懵懂懂的錯誤。那些錯誤的影響之大,已經不是繞遠路或白做虛工而已,而真的可能是走錯路了。我可以在上百億的企業中做出一次又一次的精準行銷定位,但要分析人生的「市場需求」及找到機會點時,我並不是沒有思考,但卻沒有幫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
舉例來說,我之所以在一開始想要加入文字媒體,是因為我想要寫東西,但我後來發現媒體工作並非只有如此;後來離開天下雜誌,是我想要考驗自己在殘酷的企業商戰中存活的能力,我後來得償所願的證實了自己的能力,但卻無法為滿身傷痕的自己而驕傲。或許把人生拆成每一個階段、甚至縮小到投身職場後的每一年,我都做出了一番成績,但我並沒有極大化我這個人所能創造出的價值,也不見得了解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
現在,我轉換跑道當個企業講師,並不是因為我有多大的理想,而只是我想要讓自己有時間多陪陪自己的家人,並且換一個角度來影響周遭的人而已。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即使心存善念,你我都無法百分之百確定自己不會行惡。就好像人類的存在會製造垃圾和污染來破壞這個環境一樣,我這個人的存在勢必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效應,但我可以選擇一個不要產生那麼多負面效應的工作和角色,試著每一天都讓自己能帶來的正面效應大於負面效應,這就是我在這個階段的使命,而我深深覺得自己比以前快樂。
假如我還算有一些地方做對的話,或許就是《機會效應》的6D中的最後一項吧!一路走來,即使我不斷要求自己專注,但我還真的經常適度分心;若非如此,我根本無法面對這麼多不同產業和不同職務中的挑戰。我從來沒有做過一份正職的客服工作,但我卻不只一次接過客服電話;我也從來沒有擔任過電話行銷的職務或接受過相關訓練,但我卻曾經每週固定一天要去coach一群電銷人員,而且細到跟他們一起聽客戶電話、再在每通電話後逐通即時檢討;我在家裡從來不下廚,卻在加入一家連鎖餐飲後,去不同分店親手學習如何做壽司。我對這些事情都沒有什麼天份,但我學得很快,而且我總願意樂此不疲的鑽研一個又一個的細節,即使在當下我根本不知道未來會不會真能派上用場。
即使現在當個講師,我也還是經常適度分心。(感謝作者在「分心」前巧手加上「適度」二字,否則真不曉得該怎麼合理化自己這種一心多用的習慣。)由於【一談就贏】這個公開班的成功,許多人現在都知道我是個教談判的講師了。但在我剛開始當講師時,我根本不知道公開班怎麼開,而只專注在接受每家公司委託的進行企業內訓;我熱愛談判、也精通談判,但談判課程在當時根本不是一個主流,邀我去教銷售的企業遠比談判多得多,就連邀我去教客訴處理和團隊領導的場次也都多於談判。不只如此,教談判的老師很多,每個賣過幾天東西、或只要講起話來口才靈便的,幾乎都可以宣稱自己會教談判了;在那時候,談判這個課程教學連紅海都不是,而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毫無發展潛力的紅色小水漥。
假如以眼前的市場需求來看,選擇談判作為主力真是太愚蠢了。我難不成不知道什麼叫藍海嗎?和震宇一樣,我們一開始的工作就是寫企業趨勢及產業動態,在很多人根本還沒聽過現在一大堆熱門的管理字彙和理論時,我們已經開始寫文章在分析那些趨勢及探討如何應用了;想辦法在講師這一行做出市場區隔?我的確是個實戰經驗讓別人難以比擬的談判講師,但事實很殘酷,一開始根本沒有多少公司願意買單,我的實戰經驗再豐富或勝率再高也枉然。
接下來終於有點這本書中提到的「運氣」成份了,只是這個「運氣」在一開始實在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好運。
熬過頭兩年,終於有愈來愈多人知道我會教談判了。周遭有許多朋友想要聽聽我的談判課程到底有什麼不一樣,但他們所在的公司不是不願意花錢開談判課程,就是大到會開談判課程、但卻只找那些當時比我大牌的講師,卻連課程有沒有效果都搞不清楚。於是,許多甚至只有數面之緣的朋友,開始問起我有沒有可以讓他們報名的公開班,他們願意花自己的錢來上。但當時我根本連公開班都搞不太清楚是什麼,更不要說去開個公開班了,所以我只能一一回絕那些朋友,準備穩扎穩打的好好繼續做我的企業內訓。
接下來妙了,其中一家和我合作內訓的管顧公司,正與其他老師合作公開班而覺得嚐到甜頭,所以主動希望能幫我也開個公開班。有他們的專業協助,我當然也覺得無可不可的願意嘗試一下,於是就開始設計課程,因為我不想要只是把企業內訓的版本端出來,換個case或改幾張投影片就上了。即使我當時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目標,我也想要讓每一個願意自己掏錢來上這個課的人值回票價。
說也奇怪,一開始完全沒人提,等到有一家管顧公司提出合作的主意時,接下來陸陸續續又有其他人想跑出來分一杯羹了,都說想幫我來開個談判公開班,而那時候甚至連【一談就贏】這個名字都還沒有。
當時還是一個許多人對談判都還沒有正確觀念的時代,很多人會誤以為,像我這樣曾經以談判為業的人,想必很有心機而唯利是圖,一定會趁這麼多不同業者上門要求合作時,利用多方之間相互哄抬條件,為自己簽下一個最好的合約吧!
假如真正的談判真如他們想的那樣,那還輪得到我出來教嗎?之前那麼多講師就可以教得很好啦!偏偏我信奉的是正規的談判,所以我選擇了最早表明想要跟我合作的那家管顧,並且沒有更改任何合作的分潤條件。就連另一家拿著人情壓力來要求我配合的合作對象,我都當面這樣跟對方說,我願意給他們個面子、跟他們合作一場不同題目且架構不相同的談判課程,錢隨他們要給多少都無所謂,但我之後還會繼續跟原來那家合作;言下之意很簡單,賣面子也只有賣一次,以後請不要再來煩我。
接下來就真的是走霉運了。公開班都已經在開始籌辦了,我們連日期都訂好了,原來合作的那家管顧卻連續在企業內訓課程出包,居然連續兩次都要我在現場更改上課內容!我還沒有質疑管顧的協調能力,這家管顧居然埋怨起我的配合度不夠高了。雙方沒什麼好繼續談下去的了,我不但取消了由那家管顧安排的所有企業內訓,而且公開班當然也配合不下去了。
但那時候頭已經洗了,總是不能不繼續洗下去。我不是一個喜歡虎頭蛇尾而取消的人,所以即使我根本沒有舉辦公開班的經驗、我也沒有人力可以處理公開班的相關事宜,我就跟太太兩個人想辦法照原定日期把公開班開出來了。我們就連這個公開班的名稱也沒有多想,就照別人當初建議我的部落格名稱,直接取名叫【一談就贏】吧!
人生真的很奇妙,我只有回憶起這一段,才真的覺得很像《機會效應》中所說的,很多點都在一個不預期的時刻串起來了。要不是那家管顧棄守不做了,我不會從做中學的知道該怎麼開出一個公開班;而對那家管顧來說,我不知道他們現在會不會五味雜陳,因為他們就這樣把一個現在最熱門的談判公開班的承辦機會推出門外了,其他在他們旗下而遠比我在講師界資深和出名的老師,沒有任何一個公開班課程可以做到和我們相近的規模和聲勢。
你或許會問,不是還有其他合作對象嗎?我為什麼不抱著現成的課程設計去尋求他們的協助承辦?
理由很簡單,就像過去那麼多段工作經歷一樣,我從不輕言放棄,我從不坐困愁城的尋求援助,而我也絕不讓自己失敗。
另一個原本要賣他們一個面子而另外開個一場公開班的合作對象呢?我自己承接起來的這一場連課都還沒上,他們就跳出來痛罵我背信忘義;我真的覺得很奇怪,就算他們把課程當作商品來看吧,我答應要給你個A商品,你為什麼會覺得B商品也應該是你的呢?我在這麼多世界級的公司簽過那麼多合約,我從來不知道優先承攬權的定義可以延伸的那麼廣,我也不知道有哪份合約連簽都還沒簽、兩造中的任一方就可以指控對方違約的。
面對他們的懷恨在心及串連許多同業要給我一個好看,我也只能義無反顧的把自己的課程上好而已。【一談就贏:實戰談判思維】的首發班上課的那一天,開場時的掌聲如雷,而且連續鼓掌的時間長到讓站在台前的我都覺得不好意思了。當我努力的把那一天上好之後,我當然很開心,沒想到撒手不管的最初那家管顧反倒很有風度,倒是另一家無緣的合作對象居然沒來由的見笑轉生氣了,居然一一的去「規勸」許多來上過我的課的人,希望他們不要支持我,而且接下來連續幾個月都不停手。
假如不是那家知名的合作對象這樣毫無根據的抹黑和打擊,我也許還沒有那麼大的興致繼續把【一談就贏】開下去,因為畢竟公開班要花的心力和準備時間很多,而在一天只有24小時的情況下,光是應付接踵而來的企業內訓需求就應接不暇。
但愈是受到打擊,我愈是想要看看,像自己這樣一個資淺而沒有名氣的講師,而且自負到不願意運用自己過去人脈,到底還有沒有人會在知名同業的抵制下來報名這個課程?
我擁有的唯一資源,顯然就只有把課上好而已,因為我不懂該怎麼把一個公開班辦好,但我對談判的理解無人能及。就這樣,【一談就贏】就爆紅了,即使我們在很多環節中都有許多可以改進的空間,之後的每一班還是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就額滿了。到了今天,我不需要拜託別人賣我個面子來捧場,反倒不斷得謝絕很多有私交的好友,因為我想把有限的上課名額留給那些願意每次報不到、但卻下次依然繼續來搶報名的陌生朋友。我若不說,恐怕也沒有人知道,就連我們自己公司的一個股東,也在不事先告訴我的情況下,自己上網搶名額來上課。當我看到那次的學員名單時,我真的驚呆了,馬上打電話問他,他才不好意思的跟我說,他若讓我知道他想要來上課,肯定會被我勸阻;他知道自己說不過我,不如上網拚手速比較實在。
當一個課程能經營成這種程度,我還有什麼好不滿足的呢?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這個公開班成功的背後,不但有許多「運氣」的成份,而且居然是厄運而不是好運。這也再次印證《機會效應》這本書所講的,憂點可以化為優點,厄運的起頭也當然可以化為好運連連的一路長紅,端看我們怎麼在機會和風險間求取平衡而已。
那天,震宇跟我說,希望我從一個老同事的立場,看看《機會效應》這本書寫的怎麼樣。更早之前,他對我中間轉戰企業界所發生的一些經歷也很感興趣,但我那時不見得願意用這種角度說出那些故事。希望這篇心得能夠同時滿足震宇的兩個需求。
就一個老同事來說,我當然很喜歡《旅人的食材曆》和《風土餐桌小旅行》,但能再在《機會效應》中看到你寫起接近當年企業素材的文章,其實是讓我開心到有些激動的。你在濃濃的社會學觀點及人文關懷包裝下卻依然躍然紙上的商業思維,更是讓既做過文字工作、而又有企業實戰經驗的我只能大聲鼓掌。至於《機會效應》寫得有多好?你覺得萬一寫得不夠好的話,我會藉由這一篇與你和大家分享那麼多我個人的故事嗎?你已經不用面對面才能發掘出別人的故事了,你的書足以讓讀者願意自己挖掘出自己內心的故事。
謹以我自己的故事向洪震宇的《機會效應》獻上致敬和讚美,也誠摯推薦每一位想要跳脫舒適圈的朋友不要錯過這本好書。
延伸閱讀之一:讓我們在自己的天職上發光發熱!
延伸閱讀之二:經過一段摸索的道路,才能找到自己的天職
延伸閱讀之三:讓課程值得一上再上的關鍵價值──重新踏進周震宇老師聲音班的四點感想
延伸閱讀之四:我不在乎課程設計和運課手法,我在乎的是你能否學好談判
延伸閱讀之一:讓我們在自己的天職上發光發熱!
老師真的是一個超級「真」的人~
回覆刪除反璞歸真,不正是每個人期待的理想狀態嗎?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