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自我滿足 → 自我挑戰 → 自我成長:《最高學以致用法》 讓你的學習成果就是能比別人更強大!

你知道該怎麼讓自己的學習成長更加有成效嗎?上更多的課、讀更多的書、還是每天聽各式各樣的知識付費音頻?



輸入很重要,但假如沒有持續的輸出,你會發現上面的學習居然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有效!

包括之前一篇「《職場前5%的人憑什麼贏?》:從時間管理到職涯發展,成為職場菁英的六項關鍵能力及成功要件」(文章見此)在內,我在不同的文章中,都經常強調輸出對於學習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最近看完讓人鼓掌叫好的《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這本新書之後,更體認到輸出的重要,於是馬上寫篇文章來分享給許多喜好學習新知的朋友。


作者樺澤紫苑是位在日本出版過28本著作的精神科醫生,而其中更包括銷售量超過15萬本的暢銷書。他在本書介紹了他自己的輸出方式:

電子報:每日發行,持續13
Facebook:每日更新,持續8
YouTube:每日更新,持續5
寫作:每日3小時以上,持續11
出版:每年平均二到三本,連續10
講座:每個月兩場以上,連續9

如此大量且密集的輸出,真是令人咋舌,不是嗎?更驚人的是,這位醫生作家還聲稱,他每天至少都還保持7個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這讓把熬夜當成家常便飯的我們真會感到無所適從了啊。

我自己一直都知道輸出的重要,也由親身的經歷驗證了成效,但樺澤醫生在書中更進一步指出,原來這都跟大腦構造有關聯。他認為,能夠持續交出成果的人,絕大多數都是輸出勝於輸入。然而,有多達九成的上班族,學習和工作方式都是以輸入為主,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都相當差,只是徒然浪費寶貴的時間和金錢而已。

說來真巧,除了在部落格的文章中不只一次提出相同的主張之外,我在過去兩個月中,也不斷在【一談就贏】的社團中對大家耳提面命:「不需要看那麼多書,把一本好書徹底弄懂更重要」、「不要上那麼多課,把一門課學會的東西好好實踐練習更重要」;雖然我自己是個以開課維生的講師,但我其實很不喜歡許多老師用經營粉絲的方式、不斷地推出各式各樣不同的課程來讓同一批人以上課的名義來表示支持。我很清楚培養忠誠客戶的生意之道,但我卻只想要讓大家確實產生學習效果;於是,【一談就贏】大概是極少數你想要繼續參加更多的課程還不見得報得上名,我們也甚至不讓過多的學員繼續留在這個社團,完全違背了行銷教科書的客戶忠誠度培養計畫的方針。然而,即使我們堅持那麼有個性的經營方針,卻發現還是會有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現象;我們不讓他們有課可上,他們就一堆人跑去參加一個又一個別的課程,把上課當作交誼同歡的機會,也用把自己腦袋塞滿一大堆陌生知識的方式來麻醉自己,說服自己是個很認真向上及樂於向學的人,這也是我為什麼不久之前才寫了另一篇「你學到的是知識、還是資訊?從一個國中生的筆記,到如何讓自己成為世界級人才的關鍵認知」(全文點此),就是想讓大家明白一些傳統學習方式的謬誤;雖然今天介紹的這本書和我毫無關係,但假如還不知道該怎麼修正調整的朋友,建議認真看看這本書,你就會發現書中的多數說法和我平常時的觀點如出一轍,證明我一直以來的主張絕非個人主觀的見解而已,而是許多人都有相同體認的道理,只是你們或許不知道而已。

以為只有日本Amazon商業書籍第一名的本書這樣說嗎?我去年六月去哈佛時,在結尾的時候,教授請我們一個接著一個輪流發表,課後回去會做些什麼?超過半數的人都說,會把這次學到的重點整理出來,加上自己的心得之後,公開向公司內的同仁們分享(他們多半都代表自己的公司前去參加);仔細想想,這不跟我們【一談就贏】從近四年前一直鼓勵大家發表心得的作法一樣嗎?一開始時,還有許多人譏諷我們是要求大家業配或為這個課程宣傳呢!我實在覺得很無辜,一個到今天都還讓大家想上都不見得上得到的課程,為什麼需要這種宣傳呢?直到今日,愈來愈多的著作及研究出爐,大家才發現,有意識的經常輸出、尤其是必須要向大眾公開發表的輸出,才會讓你的學習效果更加優化。

不只哈佛,我在去年十月去全球商學院排名數一數二的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時,課程結束的最後一小時,他們也要求我們寫下百日行動方案;我很久沒有被要求要寫行動方案了,但那次寫完之後通體舒暢,回國後也和同事 分享了那個方案的內容,並且就照其中的計畫步驟展開公司次年度的運作。果然,我們的【一談就贏:銷售贏家必勝攻略】這個全新銷售課程就順利誕生了,而且頭兩班都在開放報名一分鐘內即報名額滿,比近四年前以談判為主的【一談就贏】首發班還驚人的受歡迎。而寫出一個行動方案並與大家分享這件事,也是一種輸出。

當然,我必須要說,跟本書作者樺澤紫苑比起來,我還是顯得太懶散了些。不過,當我一開始寫部落格時,我也曾以每天一篇的頻率,連續發表了594篇文章;之後幾年雖然有失勤奮,但我依然維持著每年100篇文章以上的產量,而我同時也在五年內開發了多達25個全新課程。不只如此,作者在書中提出可以用Twitter來鍛鍊自己的摘要能力,因為一則Twitter最多只能寫140個字,但作者要求自己每次只用5分鐘寫完,他認為這就是一種能有效訓練自己摘要能力的方式,而且把這種方式習以為常之後,自己的解讀力也能同步提升。在台灣Twitter並不流行,但我其實還有另一個非工作使用的私人FB帳號,我其實十年來都強迫自己每天要發一篇文、而且不只是轉貼分享別人的文章就行;那些短文少的或許不到100字,多的卻有7800字,但我十年來從不間斷,多數時候甚至還要搭配上自己拍的照片,即使人在國外,每天都還要在台灣時間的午夜12點之前發文。我也不記得自己當初為什麼要這樣做了,尤其那個時候我其實還在企業上班而忙得要死,但現在想來,倒還蠻符合作者期待的持續輸出。

之所以把這段也寫下來,是想讓大家知道,不只有那些著書立說的人、可能為了讓別人覺得他很了不起才會這樣做,我相信多數人的工作即使繁重,大概都不會比我當時必須每天飛來飛去、非假日平均每天只能睡上三個小時來得重,但萬一連我都可以持之以恆的這樣寫FB、又寫部落格,然後還是能保持工作步調和享有個人生活,我相信正在看這篇文章的多數人也都應該做得到。

千萬不要因為前面提到了大腦結構,就以為本書會提到一大堆冷僻的腦神經科學或心理學專有名詞之類的了。實際上,這本書的淺顯易讀,比我想像的還好的多;或許是因為許多概念都英雄所見略同,我讀這本書的速度大概是我讀其他同類書籍的兩倍快,我先逐頁快速掃完一遍,接下來又更詳細的重讀了一遍,而這兩遍都是在同一天完成的,而且當然那一天也還利用了其他時間處理了許多其他瑣碎雜事,由此可見這本書的易讀好懂。不僅如此,我誠摯的建議大家若要入手的話,這本書必須特別入手實體書、而非電子書,因為這本書特別做成了和日本許多書一樣的小開本,加上紙張厚度明顯加厚了,翻閱起來就特別舒服。就連書中文字的排版和配色都特別簡潔而舒服,真希望許多其他出版社都能好好效法,因為這才是一本會讓人翻起來都覺得舒服的好書。

本書從第一章就告訴你,每個月讀十本書的人,可能收穫還不如每個月讀三本書的人,因為你的成長曲線其實取決於「輸出量」而非「輸入量」;作者的說法和我脈絡一致、但卻更為直接:輸入只是一種自我滿足,而自我成長其實會和輸出量成正比。可能會讓大家覺得訝異的是,作者還很明確的指出多少輸出量才算足夠;多數人的習慣可能是輸入:輸出 = 7:3(這個比例可能在台灣更加懸殊,因為我就見過許多人幾乎從不輸出),但作者建議的黃金比例是輸入:輸出 = 3:7,意思是輸出的時間應該比輸入的時間等於兩倍還要多。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前面會建議大家無須看那麼多書或上那麼多課。汲取新知沒有什麼不好,但你真的有那麼多時間消化那些新知嗎?不僅如此,消化之後還得要花兩倍以上的時間嘗試輸出,又有多少人能辦到?我們的【一談就贏】有許多人在課後實際應用在現實世界中,而且也獲得了相當具有成效的結果;說老實話,那些人不見得是去上最多課的人,更不是那些把上課當作收集熱門打卡景點的人,但他們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常跟每一位朋友說,有件事情很公平,那就是你跟我一天都只有24小時,所以很多時候不是我懂的事情真的比你多那麼多、或是我的天資比你好上那麼多,而是你我之間到底誰更懂得運用這24小時而已。萬一你到今天才知道,你的輸出時間應該比輸入的時間還多了一倍不只,當你以為自己在努力學習的讀書或上課時,我已經在練習並實踐輸出了,你覺得自己有一天會因為比我多學了十門學問而壓倒我嗎?你只會證明自己當初的囫圇吞棗全是在浪費時間啊!

那麼,該怎麼有效輸出呢?書中提出了多達80種方法,而我會推薦大家先從兩件事情入手:(1) 建立如下圖般的自我成長螺旋梯(2) 自我成長為核心的反饋及輸出。




首先,作者稱之為自我成長的螺旋梯法則,重點在於抓住各種不同形式的輸入機會,然後進行不斷反覆循環不已的輸入和輸出,而且強迫自己每次的輸入都一定要搭配輸出來實踐。

舉例來說,你會發現我的網站主體文章中有個分類叫「從電影到NBA」,一開始的時候其實只是寫好玩的,後來沒想到愈來愈受歡迎,甚至有電影公司主動邀請我去參加首映會,甚至有企業因為我所提到的電影而來邀約課程,還有學員開玩笑的說我在經營的其實是個電影部落格。其實關鍵不在於這些無心插柳的文章受歡迎與否,而在於我願意嘗試不同題材的輸出,讓即使是以娛樂性質為主的輸入也能搭配輸出,無意間就形成了作者提到的自我成長螺旋梯。

我有一位好友最近更是精實,幾乎每天一篇的在經營她的粉絲專頁「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連結點此),包括本書在內,幾乎每本書或每篇文章她都會消化為自己的觀點再進行輸出,果然觀念愈見洗鍊、文章內容也都有極高的含金量。

而第二點的反饋及輸出,其實可以參看這篇文章最上方的示意圖。從輸入到輸出之間,核心必須要是自我成長,那才會是學習的真正目的,而且也才能真正協助你解決問題並達成個人的目標。在這樣的過程中,有個叫做反饋的動作,具體來說就是要透過重新檢視和反省來確認(1) 為什麼(或有什麼地方)成功?(2) 為什麼(或有什麼地方)失敗?(3) 下一次怎麼做?其實正如這一篇(文章參此)提到的《高勝算決策》,許多人常以結果來決斷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事實上光是這個起手式都太過武斷,因為當你在一次事件中成功贏了對方,並不代表你的方法一定正確有效,更不代表你下次一定可以重複這樣的成功,因為你的勝利可能來自於對方的躁進或犯錯,更有可能只是機率的問題;正如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扔硬幣都有50%的機率會扔出正面,你怎麼會覺得自己這次的成功一定代表自己做對了什麼呢?因此,透過反饋來找出成功及失敗的因素各有哪些,以及確認下次要怎麼做才會更好,才會那麼重要。

其實,光是我引用了提到《高勝算決策》一書的那場活動及相關文章,這本身就是有效輸出的另一種示範。當我看完那本書以及《決勝女王》那場電影之後,我隨即開了有上百人來參加的電影班,這件事的本身就是一種輸出,而且是一種混合不同輸入內容及主題的輸出;和作者所做的相同,我在各個活動、各部電影、以及各本書籍之後的輸出,當累積到一定量之後,我就可以像這樣的相互援引而收到更大的綜效。所以你不但應該重視輸出,而且當你經常性的輸出之後,即使是在公司做場報告、或臨時有人要你上台致詞,你都可以旁徵博引的言之有物,而不是每次都得臨時抱佛腳的準備或只能即興演出。

為什麼我會提到《決勝女王》的電影班呢?因為本書作者也提到,對自我成長最強力有效的輸出方法,其實就是教人。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應該踏上開班授課這條路,但即使你把一件事說明給另外一個人聽、讓那個人懂得如何去做,其實就是教人的一種。例如我們在公司協助剛來的同事瞭解該如何進入狀況,這也可以視為是一種教人;甚至我們在路上對陌生人指點迷津,只要對方能夠順利的抵達他想要去的地方,顯然也代表我們說明的能力相當不錯。像我去年六月從哈佛第二度參加談判學程回國時,一方面有許多朋友一直在敲碗,再方面我在哈佛回答教授要如何提升學習效果時,我同樣的也提出要公開與大家分享心得(強調一下,並非哈佛談判學程的教學內容)這個作法,所以我舉辦了「當哈佛遇上一談就贏」講座,果然讓300人座無虛席的得到許多對談判的正確概念及認知。

像這樣的輸出過程,其實不只台下的觀眾能受益,對我本身來說也大有好處,因為透過像這種教人的過程,我不但必須把哈佛所學又快速的回想並整理了一遍,而且還能御繁為簡的產出一個能讓大多數對談判並沒有那麼多認識的人也能有所收穫的內容,所以那場講座並不只是加深了我去哈佛的學習效果,而更延伸了那個學習效果。簡單說,萬一你只靠著記憶等方式輸入,你再怎麼記憶力驚人,你若在哈佛學了100%的內容,即使你全部都理解消化了,但你到頭來大概最多只會記得70%~80%吧!假如不相信的話,試著回想我們在國高中時日夜苦讀死背的內容,那麼多科目下來,到了今時今日自己還記得多少?相反的,假如你像我前面提到的舉辦講座一樣,因為必須要產出另一個版本的內容,而且還得迴避一些隱密或過於瑣碎的資訊,去蕪存菁之後,你不只融會貫通了原先的那100%,你所得到的學習效果可能更等於是原先上課聽到那個版本的120%


本篇的主題是學習,而作者也在書中強調,強化學習效果的另一項關鍵就是自我挑戰,因為沒有挑戰,就不會有成長。如上圖所示,所謂的學習區,本來就在舒適區和危險區的中間;也就是說,萬一你一直讓自己停留在所謂的舒適圈,其實你也不用談什麼學習了,因為你若太過安心,就不會努力追求自我成長了,而那就和我們前面提到以自我成長為核心的輸入和輸出相違背了,而那正是許多人勤於輸入卻苦無效益的原因。

其實這也是我們現在有許多企業內訓本末倒置而成效低落的主因。我自己剛來當企業講師時,感到十分訝異,因為許多安排培訓的企業HR告訴我,不只我這個老師、就連他們那些負責安排規劃企業內訓的HR同仁,我們來授課的「績效」居然是以參與學員的滿意度來評估的。試想,真有每個學員都那麼可望挑戰嗎?我就曾經遇過有兩個設計單位的同仁來上課時差點昏睡過去,下課時他們才老實跟我說,因為他們在趕一個很急的案子,所以前一晚整夜通宵趕工;我要是他們,我會覺得打起精神來應付課堂上的挑戰很重要,還是找機會休息一下比較重要?我想後者肯定居多吧!但也正因為這種滿意度導向,所以有些企業居然把重點放在找一些「能活絡現場氣氛」的老師,而學員也逐漸被養成好像是來看戲的,上課只想要看老師來說學逗唱的講笑話。若把課上得死氣沉沉固然是老師的不對,但假如從規劃訓練的人員、到實際來參與課程的學員全都從心態開始就偏差了,請問這種課程還開來幹嘛?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只要懂得正確的輸入和輸出,我去看場電影都可能會比別人上一天課的收穫還多,那麼這樣的課程存在意義又在哪裡呢?

以為只有企業內訓會如此嗎?我們的【一談就贏】已經是目前國內最熱門的談判課程了,但我做過自己的SWOT分析和顧客體驗設計流程,發現我們有許多潛在參加者裹足不前的原因,居然是因為我們在上課前要寫作業,不但看起來很龜毛而不講情面,而且還會主動跟大家說,為了讓大家學好談判,所以我們會刻意營造出一個有壓力而讓大家未必舒服的環境。我們原本的說法是,在真實世界中的談判對手就是會設法讓你不舒服,所以我們要讓你能夠習慣那種壓力和不舒服;但從上面那張圓形圖看來,其實不只談判,各種學習本來就要讓你踏出舒適圈啊!圖中所謂的「興奮」,其實不是一種開心地呵呵笑的興奮,而更接近一種讓你搞到刺激的興奮;接下來的「多巴胺分泌上升」,其實就是希望藉著壓力讓你的專注力和鬥志上升,進而讓你的學習能力和自我成長都能提升。提到「刺激」一詞,有沒有讓你連想到遊樂園的雲霄飛車?說也真巧,還真的有學員在課後心得中把【一談就贏】這個課程形容成雲霄飛車和自由落體(請參此篇);能讓大家有這種感覺,看來我們應該還蠻符合這本書的精神。反觀有些其他的公開班不是訴諸笑話連連而能讓學員開懷上課,就是像什麼心靈雞湯之類的會讓學員的心裏流過陣陣暖流,其實我自己是覺得那比較像是一種市場區隔,因為還是會有人喜歡輕輕鬆鬆的讓自己感覺舒服地去上課;但就我自己的觀點來說,以及根據我本身在國內外所接受過的不同訓練經歷,我其實也很認同本書作者的觀點,也就是不太確定上面這些課程到底會對學習有什麼幫助。


更進一步來說,或許下面這張圖更能符合我對學習的認知:萬一你對這個課程或這個學習方式感覺一點都不難,那你其實也不該去上這個課了,因為那不會對你的學習有任何幫助。不僅如此,書中也提到,要將難度由初級/中級/高級逐步的升高,而【一談就贏】也的確分為思維/進階/高階的不同階段課程,讓我心裡覺得很踏實,因為我們的設計顯然也符合了這個學習理念。所以,假如你對談判有興趣、但卻擔心很困難而無法吸收,其實你真的不用擔心,因為萬一你還沒上課就已經覺得夠簡單了的話,你根本就不應該浪費時間去上那個課程;相反的,就以我們這個課程為例,我們先後有不只一位大學剛畢業、或根本絲毫沒有商務談判經驗的人來參加,接下來很快就能運用到在真實世界中能夠實際上場的程度了,所以你又何必擔心呢?我可以跟大家保證,這是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會有一定難度的課程,但同時也是個會讓大家循序漸進學得會的課程;我們唯一擔心的是,假如你期待的是像坊間許多其他課程一樣的無痛學習,而你只希望坐在那裡舒服地聽講就能學會的話,這就不是一個適合你的課程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又有什麼樣的課程真能讓你無痛學習而卻能極大化學習效果呢?學習和成長其實本來就有它的壓力和代價,而我希望有愈來愈多的人瞭解這一點:我們都不是天才,但我們卻可以試著讓自己嘗試接受壓力與挑戰


最後,這篇文章其實已經很長了,但本書所值得分享的其他內容及主題還有很多呢!或許未來可以用其他主題切入,再與大家分享更多本書提到的觀念及作法。但我忍不住想要利用最後一點篇幅來分享接下來的這張圖給大家,因為雖然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但當我之前在設計課程時,卻真的就是按照這本書提到的激發靈感四階段來發想產出的。


作者提到,為了要有靈感,最好的作法就是要讓自己充分放空,然後才能讓這四個階段順利展開。我特別把這段寫在文章中,因為我的生活及工作夥伴在這方面和我的習慣大相逕庭,而我非得把本書的這句話寫下來,讓她以及許多和她有相同習慣的人知道:萬一你一有空閒時就會滑手機看電視,其實只會阻礙你的預設模式網絡的運作,導致你的大腦疲憊;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你大腦會被一些無用的訊息occupied,結果就是你的靈感枯竭、絞盡腦汁也只能擠出一些其實是以你自己的標準也不過是等而下之的主意。所以,試著讓自己在沒有干擾的狀態下放空,可能就會產生你所需要的靈感。

不管是【一談就贏】或是今年才誕生的【銷售贏家】,我在設計這些課程時,的確在準備期蒐集了許多資料並進行不少腦力激盪,不僅自問自答、還會跟不同人進行討論,這時的課程方向根本都還沒有確定,但卻可以腦力激盪出許多該做與不該做(Dos & Don’ts)的想法,只是當這些想法沒有經過收斂時,就連變成一個主意都難,更不要說要轉化為之後課程中用得上的實際內容或活動了。

接下來是所謂的醞釀期,也就是前面提到要設法產生靈感的時候。就我個人而言,我在這個時期上花的時間格外地久,幾乎會佔去總完成時間的一半以上。書中提到創意的4BBathroom(入浴或上廁所)、Bus(不見得真的非得去搭公車不可,而是駕駛或搭乘交通工具的時候)、Bed(假如能邊睡邊產生靈感當然也很好,但這其實也包括你睡前或剛醒來時的靈機一動)、Bar(應該是古龍型的創作方式,藉由小酌來讓自己放鬆並讓思緒流竄)。我自己確實在前兩項產生靈感的經驗頗多,另外一個場合就是當我在游泳時也曾經產生過許多不同方式,可是即使是後者也只有在泳池人不多而可以慢慢游時才做得到,所以我想每個人都可以有各自不同的靈感蓄積方式,但盡可能要找到一個不受干擾的環境才行。

豁朗期很有趣,書中用「A-Ha體驗!」稱之,意思是當你蓄積了一陣子的靈感之後,接下來就會進入這個豁然開朗的創意大爆發階段。下一步的驗證期就更是重點,因為你必須要開始用邏輯驗證自己的這些靈感和創意是否正確、又是否可行,因為這時你就正是要進入輸出的階段,而正如本篇文章最上方的主示意圖一樣,這時能否採取行動才是關鍵,否則只會淪於無效的輸出。

希望每位對學習有熱忱的朋友,都能朝向正確的道路前行,讓我們一起勇於輸出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