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太困難了,我做不到」
「這很有挑戰性」
「那有什麼辦法?」
「我還可以做到更多!」
「你做得很好」
「我也想要和你學習」
以上三組各兩句的對話,哪一句會讓你感覺更好?
很高興應邀掛名推薦最近剛出版的《吃了虧/吃得開的說話方式》這本好書,這是一本輕鬆就能看完的溝通書,相信多數人看完書的當下可能會認為:「這沒有什麼,我也都做得到嘛!」假如你有這種想法,既然看完一遍也不花什麼時間,建議不妨再看一遍,然後你可能會和我一樣發現,雖然是同樣的文字,但每多一遍,心中好像就多了一股暖流、又好像多了一種不一樣的力量,鼓勵自己向前,去把那些自以為自己「知道」的道理,轉化為自己真正能「做到」的方法。
有許多在講溝通的書,作者往往為了要讓讀者覺得自己很厲害,所以才有必要買他的書,然後就在書中講了許多大道理,還有人甚至化簡為繁的弄出一堆步驟及圖表分類,其實多半只是行銷噱頭,要讓讀者產生一種「這本書肯定含金量很高」、「我只要按圖索驥照著做就能學會」的錯覺。假如你喜歡的是後者,那《吃了虧/吃得開的說話方式》這本書可能不會是你最好的選擇,因為書中講的道理及方法,其實都還蠻簡單的。
然而,簡單就代表每個人都做得到嗎?當然不是。我甚至可以向大家坦承,書中提到的起碼有兩個做法,是我自己也覺得很有道理,但我這輩子好像也從來沒做過的,讓我感到有些慚愧。
我不是一個每本書找上門要求掛名推薦、我都會答應的人。我猜想,有些出版社甚至會私下抱怨,市面上講師何其多,這個叫Alex的怎麼會那麼龜毛,不但有一大堆要求需要配合,而且有些書甚至是直接就回絕的了。老實說,我不但只推薦自己覺得有特色或有用的書,我甚至不見得會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一些看起來就很厲害的書上、好像要去沾一本暢銷書的光;我很感謝許多出版社願意讓我在新書上市前就有機會先睹為快,但我自己所謂的「推薦」、就真的是希望推薦一本好書給不同讀者,而不是希望自己的名字得到更多曝光度。所以出版社假如只是想要讓一本新書看起來有很多名人推薦、好像看起來很厲害一樣的話,還有很多需要以此交換曝光度的同業或其他業界的朋友,不妨去找他們就好。但就我自己來說,我甚至會為了一本我連推薦人都不是的書,不只一次地應邀上節目去介紹書中的內容,因為我真的相信有些書中的內容會對廣大讀者有益。
以《吃了虧/吃得開的說話方式》這本書來說,我喜歡的另一個特點之一,就是作者願意承認自己過往的失敗經歷,並且把那段經歷寫進書中,讓大家有所借鏡。
其實,萬一有一個天生就很會講話的作者教你怎麼把話說好,我就不確定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了,因為搞不好對方和你的天生條件不一樣、大家的環境也不一樣,所以對他來說有用的方法,未必是對我們來說也都會有用的方法。
但對作者谷厚志來說,他不但在書中分享了自己擔任主管時、對屬下的不當表達方式,難怪導致對方心生怨懟;他還不吝分享了自己擔任業務工作失利,然後被公司調往客服部門的過往。也就是說,他用自己親身的經歷,告訴大家他知道缺乏自信、自怨自艾、甚至講起話來經常出包是怎麼一回事,因為他自己也曾經是那樣的人。然而,他後來發現,這些問題都是有解決方法的,而本書就是在談如何從心態到行為面來把每一句話說好的解方。
為什麼我會那麼感同身受呢?其實在我自己的【一談就贏:實戰談判思維】這個公開班課程中,每到結尾,我都會向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雖然已經講了很多遍,但我每次講都還是會卡卡的,因為我其實覺得還蠻難堪的。許多人聽完那個故事會很有感觸,但也有些人會給我指教,認為那個故事還值得更多的鋪陳、因為還不夠感人。聽完我也只有笑笑,因為那個所謂「故事」、是我自己的人生經歷,我無意把它「鋪陳」到很感人;況且,我之所以要分享那個故事,也不是為了要讓任何人感動,而是想讓更多朋友知道,現在的我看起來相當在行於談判,但假如你認為談判一定要自信十足、舌戰群雄、或是充滿說服力,這些條件其實我本來一項都沒有,甚至可以說,我的天生個性就不是這樣的一個人,但許多技能是可以後天養成的,也就是可以靠著自己的努力訓練出來,那才是我分享那個故事的重點。
包括我自己在內,多數人都做得到,而認為自己做不到的那些少數人,其實最大的問題來自於自己的畫地自限,而反倒不是他們認為的其他環境因素或條件限制了他們。
這本書在結語時出現的最後一句話,反倒是我最想分享給大家的:從現在開始,改變說話方式。改變心境!改變人際關係!改變人生!
許多人經常去學一些話術技巧,甚至還加上許多聲調與音量的刻意轉換,加上或許就像前一段其他人建議我的「鋪陳」,藉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簡單說就是讓特定對象更能接受、更會被打動、及更容易因為你的說法而買單。
不是這類的話術技巧不重要,而是萬一你從心態面就可以讓自己做得更好,你又何須捨本逐末呢?因此,這本書當然也提到許多技巧面、甚至還有許多例句,但我不得不提醒大家,其實每個章節及每句話背後的心態、想法、及原由,才是最重要的。
當你覺得自己明明每個字或每句話都看得懂,但在實際的生活及工作中你還是常常做得不夠好、甚至有人就是會覺得你經常出口傷人時,難不成是因為你這個人就是壞心嗎?其實未必,只是你在一路以來的養成過程中,可能因為許多慘痛的教訓讓你遍體麟傷、進而產生了一種防衛心態;影響所及,在旁人眼中,你就會變成了一個推諉塞責的人、甚至是一個老是會讓別人揹黑鍋的人。這時除了攤手講一句:「我又能怎麼辦?」,其實萬一你能改對自己說:「所以我之後該做的是……」,不管行動或結果都會很不一樣。
就拿文章一開頭的那三組對話來說吧!我相信許多人看了第三組、搞不好會覺得莫名其妙,因為兩句話都沒什麼問題啊!但要讓溝通更有效,你不該只追求「沒問題」的說法,而要試著提高對自己的標準,也就是試著讓自己在不同的情境,都能去追求這種說法會不會比另外一種說法來得更好。
以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主管對部屬的例子來說,光是在部屬有良好表現時說句「你做得很好」,不僅有時會讓對方感受不到自己的誠意,而且談吐間不免還是流露出一股以上對下的態勢,而作者後來發現,就是這種自己不自覺的以上對下態度,才會造成部屬的反感。
其實,以作者在日本的職場文化來說,這種以上對下的習性也無可厚非,但他卻不想只讓自己做到這種程度。後來,他除了肯定和讚美對方之外,還加了句「我也想要和你學習」;聽到這句話之後,果然雙方間的隔閡少了,那位部屬也大感被激勵,於是做起每件工作都更有活力了。不只如此,作者本人也因為調整了自己的說話方式及態度,在看到部屬因而做得更奮力的情況下,自己也變得更開心。
看到這樣的正面循環,我覺得大家都應該要好好效法。萬一你講了一句話,只會讓對方很開心,但自己卻會很委屈,那又何苦來哉呢?但假如你願意放下身段的結果,是會讓整個部門及整個工作環境都更開心,連你自己也會因為身在其中而開心,那什麼樣的身段又有什麼重要?尤其在Z世代等年輕時代逐漸進入職場的現在,我覺得這點尤為重要。
我自己之前也有類似的經歷。我在一家連鎖餐飲服務時,為了更貼近門市同仁的工作環境,我每天下班後,都還找一家店去練習如何捏壽司,待在店裡和他們一路從關門到結帳。兩個禮拜過後,我差不多在每款壽司上都累積了不少經歷後,在一次上百人的內部大會上,我自嘲地對台下大家說:「全省3,000位同仁中,我肯定是最沒有捏壽司天份的一位,所以要仰賴大家多多幫忙了!」聽完台下一陣哄然大笑。
後來我這個總經理,在大家的心中就少了任何一分一毫的尊重嗎?我完全感受不出來。相反的,我們的同仁展現了絕佳績效,那陣子就連人員的流動率也大幅降低了。
假如你是那種覺得還是要有按部就班的步驟才叫做好用的人,書中其實也不乏這樣的內容。例如作者就提到,萬一要交辦部屬工作時,只一句「這個工作就交給你辦了」,對方可能有聽沒有懂、想做也不知道從何做起,所以應該要明確傳達以下4項要點。
1. 背景:為什麼要把這項工作交給你?
2. 目的:做這項工作,誰會開心、或誰會變輕鬆?
3. 做法:該怎麼做?要注意哪些要點?
4. 目標:做這件事會得到什麼成果?
雖然我自己的方法不太一樣,但由於我經常在各大企業進行企業內訓,所以我猜許多人可能覺得中文的目的和目標其實很類似,分不出其間有什麼差別,所以我也趁這個機會為大家釐清一下。
相較於目的(goal),目標(target)比較像是一個終點,而目的則比較像是一個方向。舉例來說,我們要朝向一個更被顧客支持的公司是個目的,而我們要在今年達成顧客滿意度提升25%,就是一個更為具體的目標。這兩個詞在中文經常被混用,但假如想要有所區分並更加精確的話,希望這樣的說明能更讓大家淺顯易懂。
最後,本書其中一個章節的標題,是我最想向大家分享的一句話:熱情不是因為夢想,而是因為每天都有進步。
作者在那章分享了兩個小故事:他的一個學弟為了衝浪而辭掉工作,開始在海邊的日式料理店打工,因而對壽司產生了興趣。後來那位學弟果然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壽司店,甚至獲得了米其林三星認證。我上網一查,還真有那家店。
作者的另一位老友,原本在和服店工作,但那家店卻因為景氣不佳而倒閉了,他只好去家咖啡店打工。沒想到,原本只是想要找份工作頂著先,後來卻變成了他人生的轉捩點。那位朋友後來成為日本知名的咖啡師,還去參加過世界級比賽,現在則開了一家人氣咖啡店。
在我自己的臉書粉絲專頁,我很早之前就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每天都能累積一些小小的進步,這是我現在的人生目標。
希望有更多朋友都能朝向每天累積一些小小的進步邁進,相信你的人生會因此而更有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