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這次讓我用Xdite流30分鐘極速讀書筆記法挑戰我最強的主題:《價值談判》的16格摘要

上回運用Xdite30分鐘讀書筆記法讀完一本叫做《MIT哈佛教你決斷的科學》,結果那天那篇心得引起很大的迴響(那篇心得請點此),我想絕不是因為我自己的心得寫的有多好,而是Xdite的那個方法確實管用而又好上手(Xdite的原文請點此)。

接下來,我跟很多人的疑問一樣:真的用來讀每一本不同主題的書都行得通嗎?我們當然已經知道,這套方法或許不適合用像康熙字典那種大堆頭的工具書,也當然不是用純用來為了興趣而閱讀的書。但就我們一般需要消化吸收書中知識的書籍,不同的主題會不會造成影響呢?

尤其對我自己來說,我明明專長是談判,上回卻隨意挑中了一本講決策方法的書,這也不免有點跳tone了。所以,這回我就專門挑了本之前沒看過的談判書來試試,這本書叫做《價值談判》。


為什麼要看這本書?不但是因為我習慣會把這幾年在市面上找得到的談判書都看完,而且這本談判書有個最大的特色,那就是它應該是我第一次看到由韓國作者寫的談判書。根據我的經驗,通常美國人和歐洲人寫的談判書風格上會有一定差異,日本人寫的談判書又跟美國人寫的談判書差異更大;所以,雖然我根本不知道這位作者崔哲圭是何許人也,但我自己也很好奇,韓國人寫的談判書會是如何。

先來跟各位分享結果。我一樣採用Xdite說的4個步驟,但我還是習慣性地先快速翻閱了第一遍,正如上次提到的,Xdite本人並沒有如此做,但我主要是為了先做配速的動作。


後來發現,幸好先做了這個動作,因為這本書裡面舉的一些例子都太有趣,加上又是我的老本行談判,所以我動不動就習慣性的深究起每個例子起來,沒事還自行「正」、「反」、「合」一番。看出問題來了嗎?若是這樣讀、哪能快速的影像式閱讀啊!我不但又變回逐字逐句讀,而且某些例子或段落我還來回讀了5遍。

一看這樣不行,我馬上加速的翻閱完第一遍,而第一遍花了我14分鐘,比上次慢了2分鐘(連同寫下書名/問題/動機等前置作業的時間)

不過,也幸好有這個配速的動作,我後來就知道,要在30分鐘之內完成,速度肯定要再提升;在有意識的加速下,但由於我第一遍已經知道了我大概想摘要那些重點(但此時還無法確認到底是多少點),所以第二遍就比較駕輕就熟而沒有負擔。到我完成16格的關鍵字摘要筆記,總共花了27分鐘,也就是即使書的主題不同、但我第二遍進行筆記摘要的時間和上次是一模一樣的13分鐘,從步驟1到步驟2的時間加總雖然是27分鐘,但多出的時間都在第一遍上,而我還是在Xdite要求的30分鐘內完成了。

至於步驟3要點/察覺點/總結等重點整理,或許是覺得時間耽擱了、也或許是我對談判這個主題比較熟悉、更或者是我自己這次在問題和動機上界定的更明確,所以我只花5分鐘就寫完,步驟1到步驟3的總時間還是和前一次一樣控制在32分鐘,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接下來的步驟4比上回花了多一些的時間,之前是21分鐘,但我今天花了33分鐘(等於我這次的步驟4還比步驟13合計還長) 原因是擔任聽眾的我太太問了一些問題,而我當然也很熱心的解答,一來一回就又多增加了一些時間。不過,我的感覺卻也很好,因為這證明我的確把書的內容融會貫通了。

另一個我曾經被問到的問題,我也在此加以說明。很多人(我不確定他們自己有沒有試過)誤以為這是一套速讀或快速記憶法,會質疑這樣看完書後、也不能把整本書的內容吞下來,不過是囫圇吞棗;看過我前兩天寫的那篇有關附中校慶感想的朋友應該知道,我當年還真的是一個經常囫圇吞棗的人,所以我知道亂讀硬背是怎麼一回事。但是,這個方法真的就顧名思義是一個讀書筆記法,沒有人要你背誦記憶啊!假如真要一字不漏的倒背如流,請問寫筆記摘要要做什麼?難不成我進行步驟4的複述心得時還得把這張表翻過來刻意不看嗎?這樣反而捨本逐末了吧!

再次強調,這個方法是協助我們快速消化一本書或一場研討會等任何帶有目的性吸收的內容,透過簡單但有效的步驟,提升我們的吸收速度,而且甚至理解書或其他形式的內容而到能向另一個人講解說明的地步。

已經忘了4個步驟是什麼了嗎?沒關係,我們再來複習一下:

1.  找出你最想問這本書的1個問題。

2.  限時30分鐘,快速摘要出16個關鍵字。

3.  整理出35個重點。

4.  複述心得。

由於前一篇只附上圖、而沒有認真講解我到底讀到了些什麼,很多朋友最近和我碰面時,除了慣常的抱怨【一談就贏】這個課程很難報名之外,現在又多了許多問我這個16格到底怎麼用的問題Xdite可以設一個線上智能機器人或客服專線嗎),所以今天這篇我想特別說明的更仔細一些,我到底讀到了什麼、又在這張表上填了些什麼。

首先,就一個專攻談判的講師來說,針對一本來自不同國度的談判書,我當然希望從書中得出一些新技法或新概念,而具體的動機,就是想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說法或新的例子可以引用在平常的談判課程之中。

然後,從作者序開始,我依照章節順序(影像式的快速閱讀反倒讓我比較沒辦法跳著用不同順序來讀)開始抓出關鍵字。就以各位在左上方第一格看到的3點來說,那其實是出自於作者序、而不是出自於本文,但我照記不誤。

為什麼我特別記下來?其實這些觀念對我來說並不新,但我當下卻很清楚可以做為之後援引舉證之用。舉例來說,【一談就贏】公開班或我的企業內訓的學員應該都知道,談判成功和我方是不是非贏不可沒有直接關係,我相信有些學員甚至看到這一段敘述就會自動說出:那是十大戰術的第十招;但是,我也可能在未來遇見一些自以為自己什麼都懂、而我每講一句就在心裡質疑一句的學員,這時我只要拿出這本書,跟那些不信邪的人說,「不只我這樣講,這本書在一開始就這麼寫呢!作者可是韓國的談判之神講座的主講人喔!」馬上信度就能上升一級。

再拿另一點談判專業知識>經驗來講,我除了個人橫跨多個產業和不同國家的成功經驗之外,又多了另一項證明:為什麼該來上一個談判課程?因為你若能掌握談判的專業知識,會比很多經驗豐富的沙場老將勝率更高,因為他們無法由自己談判失敗的經驗歸納檢討出成功之道。

再拿另一個我在第三格記下的曼陀羅思考法來說,這位韓國作者所用的「觀點取替」一詞(我雖然管過韓國市場,但韓文我是一竅不通,所以我也不確定原文是什麼),其實就是我們常用的「換位思考」;而曼陀羅思考法我當然知道是什麼,但我之前是在企業內服務時拿來當創意發想或問題解決用,我倒沒有把它拿在談判上用過。本書作者根據曼陀羅思考法的原則做了個變形運用,不但完全符合我在一開始就設定的問題和動機,而且的確也啟發了我在談判教學上的一些新點子。


另一點在這個極速讀書筆記法上有趣的是,我格子筆記的順序是像上圖的綠色標示一樣,本來應該是由上而下、由左而右,但因為當時的第一直列最下面的第四格正好可以連結延伸到另一個關鍵字,所以我的第五格就變成第四格右邊那一格,因為我當時想標註個箭頭來表示因果及接續關係,但我擔心移到那一列的最上面一格時,會讓我自己之後看不懂自己想表達什麼。簡單說,為了避免誤判,我就變成了上方綠色的摘要順序。

這次,我刻意想要更改摘要書寫的順序,所以改成下方的紅色標記順序,也就是貫徹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看起來也沒有什麼不順暢。不過,寫完之後,我發現好像由橫的一行一行讀起來也很順,所以下次我會再來試試由左而右、由上而下會不會有什麼差別。不過,我猜想,這份筆記既然是給自己看的,只要自己能看得懂,應該什麼順序都不會有太大差別。


另一個已經適用這個方法的朋友或許更能領會的有趣觀點,是一定非寫16格不可嗎?太少或太多怎麼辦?

讓我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萬一只摘要的出12格,當然不用硬寫出16格不可,否則就是為賦新辭強說愁了;不過,若一本書只摘要的出89點,除非這89點有仙丹妙藥之類的神效,讓你每天早上醒來都想拜讀複誦一遍,否則這本書的含金量可能低到看過就算、也不需要留了。

至於太多可記怎麼辦呢?那就再拿一張來記吧!就拿Xdite昨天大推的那本Bill Walsh寫的那本神書《The Score Takes Care of Itself》來說,他自己都欲罷不能的寫了超過30格,所以我想多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那也是因為他本人應用純熟,對我們這種初學乍練者來說,也許一開始讓自己有個16格的目標還是很重要,否則就會貪多嚼不爛的隨便亂記;畢竟,一本書可以讓人印象深刻的很多,但不見得每一點都會符合你自己閱讀前的初始目的,也就是左上角寫的問題和動機。以我這次的經驗來說,其實這本書大概可以摘要個19格,但我若只聚焦在新說法或新案例的話,其實16格也夠了。

於是,你會看到,我在第三直列的最後一格明明原先寫了「BATNA」,但我後來把「BATNA」劃掉而改記下兩點防禦戰術。畢竟,哪個懂談判的人不知道BATNA呢?但這位韓國作者在防禦戰術的這兩種分法和用語,倒是在西方世界中不那麼常見而值得一記的。所以,我做了取捨,而還是讓自己只記了16格而不是無限擴張。

總結來說,我覺得這是一本比我想像還好看的談判書,裡面沒什麼新學問,但卻有不少新分類法和新的案例,90%的內容都值得對談判有興趣的朋友一讀。而且,對我個人來說,這本書還蠻能滿足我的成就感的。就拿最後一格的「讓步」來說吧,我之所以記下來,是因為那三個讓步法的名詞對我來說還蠻新鮮的,而且最後一個string技法聽起來還蠻酷的;那為什麼這會帶給我成就感呢?因為不但這三個讓步法的內涵全都和我了解的沒有差異,而且我自己上課時操作的是八種讓步法,而且那還是因為上課時間有限,因為我實際上會的是多達十五種的讓步法。看本書能看的有趣而又能讓自己有成就感,這本書也算值了吧。
 
 
 
 
 
 

 

5 則留言:

  1. Xdite 的這個方法
    當初我是非常非常嚮往的

    原因很簡單: 我有看不完的書
    由於在東莞工作,每次回台都會攜帶一大堆書籍回大陸。
    這些書在下班的時候慢慢看,
    確實沒辦法跟上買書的速度。

    對於此點我還蠻苦惱的,
    所以當Xdite公布這方法時,
    內心的確雀躍了幾天。

    可是...
    我卻沒有實用這方法的勇氣,
    不是懷疑它的功效,
    也不是懷疑自己做不做的到。
    而是深怕若真的練成了30分鐘一本書的本領,
    是否就永遠回不去每本花3~4小時細細品嚐的時光了?
    是否速度一拉快,細節就再也看不到了?
    坦白說,我還真不知道。

    所以這方法,我就一直放著,
    不曉得是該試試,
    還是沿用原本的"慢速讀法" 但多增加一點讀書時間的方式來解決。

    另外一個我遲遲沒有使用這方法原因是,
    我總覺得16格子的方式,
    無法整合跨書籍的相通知識,
    譬如說談判的書有很多本,
    我喜歡把這些書的筆記用幕布 (mubu.com)
    或是 Google doc 的方式整合在一起。
    知識應該是相通的,不應該是一本一本獨立開來的。

    但,16格子的方式,
    既是紙本的不是數位化,
    也對於整合一事沒有幫助。

    基於以上兩點,
    我就一直放著這方法,
    沒真的用過。

    現在光望 Alex 用的津津有味,
    還真有些動搖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Xdite的那個template有QR code,所以用Rocketwave的app就能變成數位化的了,我自己是覺得還算方便喔

      刪除
    2. 雞蛋裡挑骨頭一下:
      是 ROCKETBOOK公司的
      ROCKETBOOK WAVE產品的
      ROCKETBOOK APP

      https://getrocketbook.com/pages/learn-more

      刪除
  2. 不過樓上想要細讀的想法也沒有錯

    XDite女神看書著重於:解決 問題,所以認為越快看越多越好(?)
    若喜歡逐字閱讀的話,這世上也有祖國的 李笑來的『強調逐字閱讀』派,認為這樣才是捷徑。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大家各取所需,起碼對想要讀得快的朋友來說,Xdite提供了一個有效而且可以快速上手的方法。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