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從「超級選秀日」到今年的NBA選秀:你看的是球,我看的是談判

許多上過我談判課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對凱文科斯納主演的「超級選秀日」情有獨鍾,不但寫過好幾篇針對其中談判技巧應為和不應為的分析,更盛讚這部片子的效用之好,恐怕還高過不少在市場上的談判專書。

9/24的「一談就贏」公開班,我會針對「超級選秀日」這部片子做更深入的分析和講解,相信能讓大家在輕鬆氣氛中,跟著電影節奏而掌握更多談判致勝的關鍵。

不過,有鑑於許多人對職業運動的選秀這件事並不了解,加上我在上個月就承諾對今年的NBA選秀寫篇專文,所以我決定將這兩項任務合而為一來寫一篇。假如您有興趣來參加9/24的公開班,8/15晚上9點也有空準時報名的話,麻煩請將今天這篇列為必讀。

另外,有個概念也希望先跟各位分享:想成為一個談判達人,千萬不要畫地自限。萬一你聽到「職業運動」或「選秀」一詞就心想,「來學這個幹嘛?我又不會去當運動員的經紀人!」容我向各位分享一個我自己五月到哈佛時才剛遇到的經驗。在那裏的談判演練中,我們遇到的絕大多數是我們所不熟悉的場景、發生在我們陌生的國家。舉個例來說,我們還真的有項演練,就是以歐洲的職業足球球員簽約為主題;不只如此,從新藥試驗到領土主權的爭議,我們要現場演練的主題無所不包。只有克服這些重重挑戰,我才敢大膽的跟各位說,我的談判應用範圍其實很多元。倘若我只會進行商務談判、或是只有在某個特定產業進行商務談判才有夠高的勝率,我大概就不會把自己的部落格和公開班名稱都叫做「一談就贏」。

繼續談回「超級選秀日」。這是一部有關美式足球選秀的電影,但其實我自己也對美式足球未必那麼熟悉,充其量只是在美國念書時看過一些球賽而已。即使如此,那並不影響這部電影給我的震撼和啟發,所以我相信,只要能先有一些背景了解,你也可以像我一樣看得津津有味。

我對美式足球並不熟悉,但我對NBA可是如數家珍。接下來就讓我借用今年NBA選秀的例子,為一些入門者介紹一些在不同職業運動中大致通用的選秀法則。內容不涉及NBA特有的或過於複雜的選秀規則,還請一些無意路過的體育版大記者們多多包涵,千萬別嫌在下講的太淺白。


1.  選秀順位:以NBA來說,每一輪選秀有30個順位,因為NBA總共有30支球隊。選完第一輪的30順位後,會再選第二輪,一樣也是30個順位。在古早的年代,NBA選秀其實不只兩輪,但美國職業籃球各隊的每場登錄人數上限只有12人,連不上場的人都算在內,各隊只能簽15名球員,所以選秀選那麼多人也沒用,後來乾脆只選兩輪。

但美式足球NFL就不是如此,因為每隊可以有多達53位選手、總共有32隊,所以NFL的選秀一輪有32順位、總共多達7輪;美國職棒MLB就更複雜了,有所謂規則四(Rule 4 Draft)和規則五(Rule 5 Draft)的選秀,而據說單單規則四選秀就多達50輪。看到這裡,我們應該要慶幸,幸好「超級選秀日」講的是美式足球而不是美國職棒。

基本上來說,為了不要讓強隊恆強、弱隊恆弱,而要讓弱隊也要經由選秀而改善球隊體質的機會,選秀順位是以前一個球季戰績愈爛的隊伍為愈優先NBA把所謂的樂透區選秀(樂透區指的是那些沒進季後賽的球隊)改用抽籤方式,為的是不讓球隊擺爛以追求隔年的第一輪第1順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選秀狀元),但還是以戰績最差者擁有最高中簽的機率,基本上也是讓戰績差的球隊能有機會優先選,也就會造就像費城七六人這種連續好幾年擺爛的球隊(而費城也真的就抽到今年的狀元簽)

2.  選前預測:有選秀,就有選前預測。接續前一點來說,那為什麼有些戰績好的球隊依然可以用很前面的順位選到好球員呢?那是因為選秀權是可以透過交易獲得的。

以「超級選秀日」來說,整個故事的背景就是克里夫蘭布朗隊為了想獲得當年的選秀狀元,拿自己第一輪的第7順位外加接下來兩年的首輪選秀權,去向西雅圖海鷹隊換來第一輪第1順位的選秀權;接著,在選秀已經開始進行時,尤其事情的發展超出他們的預料,所以克里夫蘭又拿自己連續三年的第二輪選秀權,去向傑克遜維爾美洲虎隊換來這一年的第一輪第6順位選秀權,藉以發展之後的談判槓桿。


不管NFLNBA,每個球隊都有自己心儀的人選,而各大媒體及球評針對各隊目標人選的預測,就會形成讓大家關注的選前預測。千萬別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有些時候球隊的選擇還真會被輿論所左右,球員身價是否看漲或一落千丈,和選前預測也多少脫不了關係。

當然,跌破眼鏡的狀況,在每一年都會發生。NBA來說,愈是整體待選新秀素質低落之時,選前預測就愈可能變成純參考用。

以今年的NBA選秀來說吧,狀元和榜眼就像近幾年的奧斯卡一樣,愈來愈沒有驚喜,事前大概誰都知道七六人會選西蒙斯(Ben Simmons)而湖人會選英格蘭(Brandon Ingram),但像第一輪第10順位的梅克(Thon Maker)和第12順位的普林斯(Taurean Prince)就很有趣了,因為他們兩位在多數的選前預測中,都被預測只能在首輪的尾段被選中,但現在他們大躍進了不只10個順位;但當他們大躍進的同時,就代表有些選前呼聲很高的球員,會掉到後面的順位、或甚至落選。以今年的選秀來說,這樣的可憐蟲就是落到第28順位的拉比西耶(Skal Labissiere),因為在季初他甚至曾經被預測為可能高居第3順位;另一個則是第二輪第1順位的戴維斯(Deyonta Davis),他在選前也普被普遍認為能進入前14順位的樂透區。一般來說,一個新秀之所以會在選秀當天的順位大幅滑落,多半代表球隊對他的健康或未來發展性有疑慮,或者很嚴重的是可能有品格或團隊精神方面的問題。

3.  薪資上限:選秀順位比原先預測的來得低,會有什麼影響呢?

第一個重要的影響是上場機會,第二個重要的影響則是球員能拿到的薪資

一般來說,除了騎士在2013年突發奇想選進去的狀元班奈特(Anthony Bennett)以外,很少有球隊會用高順位選個只能擺在隊上當板凳用的球員;萬一你上輩子有燒香而被選為狀元,絕大多數的機會,你就會一入隊就變成主將,甚至可能全隊以你為中心而打造戰術,舉凡天王級的歐拉朱旺、尤恩,乃至後來的歐尼爾、艾佛森,或者當代的詹姆斯和鵜鶘戴維斯都是。

以今日的NBA來說,為了提防財大氣粗的球隊亂灑鈔票,所以每隊都有全隊的薪資上限,每個新秀球員也都會依他的順位而有不同的薪資簽約最高金額。簡單說,若每位新秀都拿到上限的金額,狀元就是會贏過第10順位,而第10順位就是會比第20順位拿到更多錢;第二輪被選上的就更可憐了,因為第一輪起碼還有簽保障約的義務,但第二輪可能就是純選爽的而已,球隊沒錢就不簽了。

所以,狀元固然人人愛,但礙於各隊可能原有的有約球員就已經瀕臨或超過薪資上限,有些球隊除非交易以騰出薪資空間,否則可能連狀元選得到但卻簽不起。NBA很少有這種例子,因為很多NBA球隊重視有潛力的新秀勝於一切,反倒是對還能打的老將棄若敝屣。不過,講NFL而非NBA的「超級選秀日」就不是如此,西雅圖海鷹隊之所以願意把狀元籤換給克里夫蘭,就是因為他們付不起選秀狀元該給的薪資。

4.  戰績 vs 人氣:選秀,到底該怎麼選?

有人會說,這還不簡單?就選個最能提升本隊戰力的啊!

以球隊戰績為導向,當然是個很重要的指標。但說的容易,做起來可絲毫不簡單。就像公司選才一樣,你可以看了上萬封履歷或進行上百場面試,但你真的能確定,自己招募進來的人才,將來一定能在公司成大器嗎?就算你看人精準而每選必中,請問這個新人要花多長的時間才能對公司做出有感的實際貢獻?一年就行,還是要五年,甚至要花上十年?

對公司來說,假如十年能養出一個總經理的人才,或許還算是個不錯的投資。但對職業球隊來說,就算嘴巴裡講的都是「長期培養」,但若新人一入隊就能對球隊戰績有正面貢獻,那絕對會讓老闆笑得合不攏嘴。當年塞爾蒂克隊的大鳥博德、或才在今年轉投公牛的熱火韋德,都是這樣一種成功選秀下的產物。反過來說,球隊的耐心有限,假如一個高順位球員花了三、四年都只能刷個人數據而球隊戰績還是鴉鴉烏,這個球隊的總經理就會被人罵到臭頭。


然而,戰績並不是選秀時唯一的考量。

「超級選秀日」中,老闆莫林納對總經理凱文科斯納說的「要濺起水花」一語道破箇中關鍵。

職業球隊的重點,當然還是要賺錢。一個球員能帶來好戰績固然尤佳,但一個對球迷有吸引力而又能製造話題的球星,對很多眼中只有「$」的老闆來說,更是心中首選。畢竟,只要能讓球迷買票進場,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實力非凡,又或者會不會對隊中原來的成員造成排擠效應,這些都不是老闆最關切的。不但球員有身價,球隊的價值也會以所擁有的球員和所創造的話題而定。

舉例來說,火箭和灰熊今年分別在第二輪各選了個中國球員,小牛也在去年選了個印度球員。我很難相信這是為了戰力考量,但即使周琦和王哲林一輩子在NBA都上不了場,火箭和灰熊這兩年在中國的轉播一定會有更多人看,被關注度也會比之前來得高,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市場考量。

5.  位置重疊:「超級選秀日」中有這個議題,今年的NBA選秀中也有這個議題。

雖然隨著勇士小球球風的竄起,NBA好像愈來愈朝著場人5人不分位置的全能混搭風看齊。但實際上,傳統籃球中的中鋒、強力前鋒、小前鋒、得分後衛、控球後衛的位置,雖然界線日漸模糊,但卻還沒有完全消失。尤其在選秀中,位置是否補齊或位置是否和現有陣中的球員重疊,還是會引起不小話題
 
舉例來說,當灰狼用第一輪第5順位選進本屆聲勢最高的控衛杜恩(Kris Dunn)時,目前灰狼的先發控衛盧比歐可能地位就岌岌可危了;當國王用第13順位選進沒有人知道他是誰的一個無名希臘中鋒時,重點不是那個名字難念得要死的希臘中鋒是否真有三頭六臂,而是國王目前陣中的第一主將柯辛斯正好打的位置也是中鋒,對正在里約代表美國打奧運的柯辛斯來說,球隊選進一個位置和他一樣的球員,他的心中難免滿是芥蒂

所以,選秀不是選最厲害的那個就好,無論選誰,都可能對隊中的化學效應產生影響。若是正面影響,當然可望雞犬升天,但若是負面影響,那就偷雞不著蝕把米了。


經過這一篇的補強,希望各位對職業運動的選秀這檔子事能或多或少有些了解。若把焦點移轉到談判上,我們該看的又是什麼呢?上課之前,容我先賣點小關子。不過,一個簡單的提示是:看看談判對象到底應該是誰,老闆?球隊總管?教練?或是經紀人?多想想不同的組合,再試著應用在自己工作或生活上的其他情境,你會發現,原來很多時候不是自己談的不好,而是自己根本找錯談判對象。


延伸閱讀之一:從NBA自由球員市場看下台階的高段談判技巧

延伸閱讀之二:NBA自由球員開市的第一天所學到的談判準則

延伸閱讀之三:「超級選秀日」告訴我們的三大談判戰術(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