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應該親臨現場參加活動?
即使買不到票親臨現場,你也可以同步看直播。既然如此,為什麼你還需要親臨現場呢?為的是現場能和許多老朋友打招呼,順便認識一些新朋友嗎?又或者臨場的效果會比較好?
對某些人來說,或許上面幾點也是原因吧!但對我來說,親臨現場的一大好處,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強迫自己接觸不同領域的話題和想法,而不是任憑自己的好惡做選擇性的吸收與理解。
就拿看電影來說吧!多數的片子,我會去戲院看一遍、DVD發片後又再看一遍,有些自己覺得值得一看再看的片子,甚至會買DVD或藍光回來,接著又看它個三遍五遍。
既然DVD上市之後通常都會再看一遍,那我為什麼當初要在院線上映時人擠人的跑去戲院看呢?我很喜歡去咖燒嗎?
其實,我不喜歡人多的時候去看電影,因為你總不知道鄰座或前後坐著哪些人,而他們是不是特別喜歡邊看邊講解劇情、一通又一通的電話接不完、或單純只是頭太大。即使有這種種負面因素,我還是會盡量抽時間去電影院;聲光效果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進戲院這件事情會強迫我在那兩小時內集中精神看完那部電影。即使是部超級大爛片,我沒看完掉頭就走的次數還是屈指可數。
TED也是一樣。說老實話,折疊椅坐的一點都不舒服,運氣不好的話,若只搶到視角不佳的座位,還不如留在家中看直播還清楚些。但是,我必須要老實說,撇除那些指名要看的TED影片外(朋友推薦或自己有目的性的需求),若只是平常隨手瀏覽看看,萬一遇到厲害的講者,懂得在一開始引起我的興趣,當然會把它看完;但若遇到那種其實中段之後很言之有物、但一開頭卻平淡無奇的影片,我可能就會直接跳過去而錯過了。
再者,除非你有目的性的需要參考,你平常會看多久的TED?一小時?一個半小時?我想你絕對不會從早上9點看到下午5點吧?但你若在現場,即使你對某些主題沒有多大的興趣,你還是會耐著性子的把它聽完,而聽完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完全是賺到了,因為你會發現原來很多主題是那麼有趣,而這個世界上原來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我們每個人更多關注的。
舉例來說吧,我對基改黃豆等基改產品,以往總認為是生化研究下的可怕產物,總覺得不自然而敬而遠之。今天,一位中研院院士特別發表了她的看法,這時,我才發現,原來那是「基因改良」而不是「基因改造」,我在下一段會再提到一些我對這段演說的看法,但就本段的主旨來說,就一個聽者而言,我不見得一定需要相信或接受這位講者的見解,但對我來說,她的確為我帶來了對基改作物的一個新觀點,讓我以後願意多花些時間來了解這個議題,同時思考自己以往的認知是不是錯的。
我想,這也是TED最大的意義之一,因為這就是一個讓人可以發揮影響力的平台,而且讓廣大的群眾可以看到各種觀點的分享,而不是像以往個人對傳統媒體的露出,對訊息只有選擇性的記憶和選擇性的理解,最後落得自己的觀念始終停滯不前。
再以安寧療護這個議題來說吧,這次大會邀請來前立委楊玉欣和安寧科醫師朱為民兩位前後講述這個議題。我和朱醫師是舊識了,而我自己之前也眼見至親在醫院臨終前搶救的慘烈狀況,但即使不是第一次接觸這個議題,兩位講者的精彩演講還是讓我依然感到震撼,而且在這個議題上又了解了更多層面。不僅是我,我環顧全場的觀眾,由他們不斷拿著手機對著每張投影片拍啊拍的動作,我發現他們也同樣被這個話題所打動,而且希望能了解更多。
photo credit: 郭燿維
|
這,也就是TED的影響力,一種讓人開始思考起一個問題的力量。無論你最後是否願意接受講者的觀點,但你起碼願意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然而,你若不是現場或全程參與這個活動,你或許就會漏掉一些你應該想想、但卻誤以為自己會沒有興趣的話題。
2. 科學性質簡報的做法:
講好話很容易,也比較不容易得罪人。只不過,有人翩翩君子而日日堅守口不出惡言的美德,但我當年的養成教育比較殘酷,我們相信時時改進才能淬煉成鋼,自然批評指教的觀點就多了一些。
我相信所有講者都學有專精而內涵出眾,然而,我必須要說,尤其是針對很多科學或技術性的議題,我真的為他們覺得可惜,因為以他們的所知所學,遠可以做得比這次加倍的好。無論他們的學術或專業地位如何,我還是必須要說,專業是要讓不懂的人能感興趣而聽懂,而不是讓不懂的人還是不懂。
我憑什麼說這句話?雖然我在科學及技術的專業上遠遜於他們,但其實我出道時就是跑資訊科技線的記者,因緣際會之下,我曾經接觸許多國內外知名大廠的CEO以及他們的研發團隊;舉例來說,早在智能家居和互聯網這幾個詞還沒出現時,我其實已經在美國的某大企業實驗室看過一間全由語音和眼球移動控制的智慧住家了。軟體、電信、半導體製造、生物科技,老實說,我沒有一樣是當時有任何了解的,但那些出色的研發科學家們真的很厲害,他們知道全球可能有半數以上的記者和我有一樣的問題,所以他們更是要用言簡意賅的簡報或示範讓我們搞懂,或者起碼要先讓我們得到一些頭緒,否則我們接下來可能連抓對焦點問問題的能力都沒有。
經過那幾年的洗禮後,我誠心的覺得,這次TEDxTaipei
年會中的一些科學或技術性簡報,實在有大修的必要。
該怎麼修呢?很多簡報專家在教如何做簡報時,都從「why me」開始教起,意思是講者要能建立自己讓觀眾必須要聽下去的形象或專業;我自己的簡報課程版本略為修改了一下,除了一開始的「why me」之外,整份簡報設計的「why you」也很重要,簡單說,台下的觀眾為何要聽你講這18分鐘?說實話,其中有幾位講者,我雖然知道他們要講的主題,但一直要很認真地聽到後面,我才知道他今天的題目是什麼;我不想太刺激當事人,容我舉個生活化點的例子來說,這就好像我聽到有場簡報的主題是「超市」,但我一直要等到三分之一的時間都過去了,我才知道你今天要講的題目重點是「超市陳列」,既不是「超市促銷」,也不是「超市管理」;試想,這樣的簡報能成功到哪裡去?
對我來說,同樣是這次年會主講人的「科學X博士」蕭俊傑和心理學家陳永儀,在建立觀眾為什麼該聽下去這件事上,就做的非常好,而現場的掌聲也印證了這一點。
要不然,也可以借用領導或溝通常提到的「黃金圈」(golden circle)來強化自己在短時間內的講演或簡報效果。也就是說,先講「為什麼」(why)、再講「如何做」(how)、最後才講「是什麼」(what)。
以前段也提到過的中研院院士余淑美來說,即使對我這麼一個對基改作物不了解而有偏見的人而言,他先用糧食短缺而跟不上人口成長速度做為開端,建立我們必須正視糧食問題的重要性,然後再提到耐旱、防蟲、抗病等種種我們必須要讓農作物增加長成機率的方法,最後才提到基因改良是一項可行的選擇,除了搭配大量的圖表和生動的舉例外(我一輩子沒過非洲,但我對東非香蕉的細菌萎凋病可用辣椒基因導入來解決那一段聽得津津有味),她還更針對一般人對基改作物可能有的顧慮在簡報中預做回答,完全是一流簡報該有的樣貌。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從前段就一直說,我未必會全盤接受余院士的觀點,但她開啟了像我這樣的一群人願意了解更多與基改作物相關的知識,這就是一份成功的簡報。
(1) 創造連結:為什麼我們要發展太空計畫?既從開頭就勾起觀眾的興趣,而且創造了我們台灣人為何要探索太空的連結;接下來,從地震的時事到會場所在地台北市的地標,無一不是讓觀眾更能感到自身的連結。
(2) 首尾呼應:用為什麼要發展太空計畫開頭,結尾更沒忘了首尾呼應,經過一連串精彩的介紹後,最後為大家總結:太空計畫不止是為了發展高科技,更是為了發揚我們值得驕傲的台灣精神。
(3) 賦予意義:一個好的演講,一定要能賦予意義,而且要能賦予正面的意義。像這樣的鏗鏘有力的結尾,不僅達到了首尾呼應的效果,同時能讓身在台灣的主場觀眾創造連結,而更棒的一點在於,不只是結尾,包括福衛二號對於救災等應用實例,為整場演講賦予了強而有力的正面意義。
(4) 帶動全場:主題明確、層次分明、旁徵博引,接下來還需要做什麼,才能讓整場簡報更上一層樓?蕭博士做了很好的示範,就是他利用了眼神、聲調、表情、動作等total package,帶動了全場的氣氛及情緒,讓觀眾更為融入。就拿他向除役的福衛二號致敬的那個動作來說吧!那種臨場感和吸引目光的效果,不經過一番設計和演練,是很難在其他任何演講都能憑空複製出那種效果的。
本篇其實不只5點,後面3點請點此
參考連結之一:「驚爆焦點」中的談判及黃金圈(golden circle)
另外,在現場所有講者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主講人之一,莫過於國家太空中心的蕭俊傑博士。且讓我借用他的演說,歸納出4點公眾簡報或演說能撼動全場的秘訣 –
photo credit: 郭燿維
|
(2) 首尾呼應:用為什麼要發展太空計畫開頭,結尾更沒忘了首尾呼應,經過一連串精彩的介紹後,最後為大家總結:太空計畫不止是為了發展高科技,更是為了發揚我們值得驕傲的台灣精神。
(3) 賦予意義:一個好的演講,一定要能賦予意義,而且要能賦予正面的意義。像這樣的鏗鏘有力的結尾,不僅達到了首尾呼應的效果,同時能讓身在台灣的主場觀眾創造連結,而更棒的一點在於,不只是結尾,包括福衛二號對於救災等應用實例,為整場演講賦予了強而有力的正面意義。
(4) 帶動全場:主題明確、層次分明、旁徵博引,接下來還需要做什麼,才能讓整場簡報更上一層樓?蕭博士做了很好的示範,就是他利用了眼神、聲調、表情、動作等total package,帶動了全場的氣氛及情緒,讓觀眾更為融入。就拿他向除役的福衛二號致敬的那個動作來說吧!那種臨場感和吸引目光的效果,不經過一番設計和演練,是很難在其他任何演講都能憑空複製出那種效果的。
本篇其實不只5點,後面3點請點此
參考連結之一:「驚爆焦點」中的談判及黃金圈(golden circl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