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只剩下半個小時,人不在台灣,筆電居然莫名其妙的自動更新中,手機則剩下不到10%的電量,這時候,我該怎麼做?
事已至此,我決定破例寫篇超短的部落格文章,但還是希望每天固定會來看的朋友有些收獲。
接續之前一篇「想讓你的業務團隊更有主動性和積極度?」一文,有另外一個常被問到的相關主題是:當我們想要指導後進時,被指導者卻分辨不出自己的決定哪裡有錯,我們除了氣急敗壞之外,有什麼結構性的方法能讓對方快速分辨,到底什麼樣的決定或做法是較好的嗎?
有時候,被指導者不是自視甚高而不服氣,而真的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他們有必要修正。我整理出以下三點原則,可以讓被指導者在決定自己接下來的動作時,能在蓋棺論定成敗前,就能預判自己想像中的行動計畫夠不夠好。
1. 預期成果是比較好的:當我們問對方説,「你打算這樣做的話,你預期完成後的結果會比較好嗎?」若他思考過後的回答竟是不會或並不確定,那他當然應該再三思。
2. 分解動作後,被指導者的做法會比別的方法少上至少一動:假如兩個做法的預期成果相同,我們當然應該選擇步驟或動作較少的那一種,這不但更有效率,而且每多一個動作,就等於增加一次的犯錯經驗。
3. 即使動作比別人多出一動,但他知道多出的那一動代表什麼意義,以及為何他會選擇更多動的好處及原因:從前一點到這一點,各位應該不難發現,我們指導或教練的重點,在於讓對方能夠(1)預想、(2)分解動作,透過這樣的訓練和練習,就會讓對方不再依靠直覺下決定,也更能逐步檢討自己在哪個環節還有修正的空間。
透過這三個原則的實踐,我們不但能讓自己指導或帶領的業務團隊更好,即使放在其他單位或部門的工作指導上,相信也會有顯著的效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