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絕地救援」告訴我的五件事

一部會讓我在買票時不小心把片名講成「火星救援」的影片。沒辦法,小說譯名的「火星任務」真的好多了。

當我看到麥特戴蒙和潔西卡崔斯坦出現在太空時,我實在忍不住會想,自己看的到底是不是「星際效應」的續集或番外篇?



暢銷小說改編的這部片子,書名更貼近的叫做「火星任務」。這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說,據說當初原本只是放在自己的部落格供人免費下載,但在好友的勸說下,他改把這部小說放在Amazon以電子書販售,結果引起一陣瘋狂下載,不但有書商捧著大把鈔票來買紙本書的版權,更馬上被好萊塢相中而改編成電影(好羨慕,也許我也應該考慮改寫小說)

電影講述一位太空人在火星上執行任務時,意外被困在火星而沒能和同伴一起搭上太空船返航。這可不是公車或火車,等等總有下一班;下一趟預定來火星的太空船,會是四年之後,而且沒人知道這位太空人還活著而準備搭救他

非常有趣的劇情設定,上演當周馬上獲得票房冠軍。就連奧斯卡也很賞臉,給了「絕地救援」高達七項的金像獎入圍。一個人究竟如何能在糧食不足又處處危機的火星上存活?光用想的都覺得不可思議。電影的娛樂效果出眾,但更讓人深思的是以下幾項:

1. 陷入困境中,正常思考已經不夠了,一定得要正向思考。如何能夠正向思考呢?幽默,會是個很好的答案。我們並不會每個人都有機會上火星,但我們之中的很多人或許都會被工作乃至生活中堆積如山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這時,與其抱怨或將壓力轉嫁給別人,不如幽默以對,試著笑一笑吧!寧可笑著死,何必哭著活?假如你不知道該如何幽默以對生命中的困境,不妨來看看這部片子,當我看到最後得把小型太空船的外窗拆掉、而只用防水布包著就要發射升空逃出火星時,我想我的人生處境應該不會比這再更糟了。

2. 不怕死?不在乎生死?太空人馬克告訴我們,即使自己知道有99%的機會無法存活,但不代表自己應該放棄努力而聽天由命。Shit happens. C'est La Vie.但不代表我們應該放棄努力的機會而就這麼接受生活中的種種shit。認真去過每一天,嘗試去做出一些改變,重點不是結果如何,而是我們曾經選擇不放棄

3. 這位倒楣被留在火星的太空人是一位植物學家,但我們可以發現,他除了用他的專業而可以神奇地在火星種出馬鈴薯以外,他一定也在其他太空任務的相關訓練下過苦工,所以才能在一個人孤身留滯火星時,能像馬蓋先一樣運用僅有的各式裝備求生。聽來好像順理成章,但想想看,我們在公司中,是不是有太多人只會而且也只願意做他自己職稱上被要求做的任務?這美其名叫專業,實際上卻是限制了自己的發展啊!舉個例來說,有多少財務部的同仁會不管公司的核心業務到底要如何操作,但天天卻只會跟其他部門的同仁說,「我不管,公司的規定就是這樣」?又有多少人當公司的總務請假沒來上班時,才發現自己在公司連個紙杯或垃圾袋都找不到?自掃門前雪是一回事,但若你發現自己真的什麼事情都需要一大堆支援單位來幫忙才做得成,你或許不用等到太空旅行才遇到危機上門


4. 我特別喜歡西恩賓飾演的米契韓德森這個角色。米契的角色類似那群太空人的直屬主管,他敢跟NASA太空總署的署長多次表達不同意見,少了他,營救任務可能會被迫放棄。他違抗命令而促使營救任務不得不進行後,他個人的下場是被迫去職。NASA署長並非毫無人性,但他必須做出政治正確的決定,而米契做的則是人性正確的決定;沒有哪種決定一定是對的或一定是錯的,但若在你的團隊中,永遠只會有一種決定,那團隊成員恐怕遲早都會跳船。從個人角度來說,我覺得許多人都會期望有米契這樣的主管,因為哪天我們若被拋棄在火星上時,起碼會有一位主管堅持不讓我一個人在那兒等死


5. 從多年前的「搶救雷恩大兵」到這部「絕地救援」,麥特戴蒙好像經常扮演這種需要大隊人馬前來搶救的角色。在兩部片子中,我們看到的是為了拯救一個人,而且並不是位高權重的一個人,需要讓很多人冒著生命的風險來達成使命。為了救一個人,卻因而死了十個人,這樣值得嗎?為了抓住救一個人的渺小機會,同時還不知道是不是一定會成功,但是卻把自己的職業生命當作賭注,這又值得嗎?電影彰顯了人性的光輝,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選擇卻未必如此。作為一位領導者,希望你也能來看看這部電影,希望你能了解,當你有犧牲任何一個人的權力時,你同時也應該擔負起拯救任何一個人的責任。你可以做出你的選擇,但不要忘記了自己的責任。


延伸閱讀之一:「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用決心和勇氣面對未知的挑戰

延伸閱讀之二:不只教小孩才應該看的「成長型思維」

延伸閱讀之三:麥特戴蒙無法憑「絕地救援」拿下奧斯卡影帝,因為他遇見的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