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前,我一位久居英國的朋友半開玩笑地對我說,「Alex,你要不要來分析一下,看看我們的梅姨該如何和歐盟談判?」
他口中的「梅姨」,指的是英國現任首相梅伊。而他之所以這樣對我說,因為那時的前幾天正是梅伊公開發表「脫歐12點計畫」的時刻。6個月前,英國剛用公投決定脫歐,梅伊也在前任首相卡麥隆辭職後迅速接任,而她和英國政府接下來的重點,是要如何率領英國與歐盟進行談判,讓英國得以走出一個勢必動盪的時期。
光是寫完這一段,我相信今天這篇文章的點閱率應該又會是這陣子的新低。理由無他,許多人對國際事務真的很冷感,而就某些歐洲國家來說,萬一我寫到希臘或冰島,但提的不是觀光或哪裡好吃、哪裡好玩的話,會感興趣的人恐怕不多。
我曾經有陣子以寫文章為業,相較於那時,我現在每天發文的挑戰卻不會更小,因為我的讀者群不同了,光是我每天的文章如此之長,我自己都很猶豫,因為誰要在FB上看那麼長的文章?在難度和深入程度上的選擇更是一大考驗,別看我每次寫談判都只提到一些淺顯的BATNA(最佳替代方案)或ZOPA(談判協議區),我曾經寫過一篇「哈佛教我們的10大談判技巧」(連結點此),我自己是覺得自己已經盡量朝淺顯易動去寫、不過主題稍稍有涉及一些較深而一般人較不熟悉的部分,後來呢?不但留言區一片靜悄悄而不知道是不是真有人看完,就連我自己的牽手都老實的告訴我說,她其實看不太懂我後半部在寫些什麼。
即使如此,既然我那位久居英國的朋友開口了,我還是在年後分享一些我的粗淺看法,就算只給他一個人也行。
其實,我那時當場給那位朋友的回應是:「別開玩笑了,你這十幾年一直住在英國,應該是由你來給我長些知識才是,怎麼要換成我來分析?」我不是謙虛,雖然我這輩子第一次出國的目的地就是英國,而且我還待在當地的寄宿家庭住了近一個暑假的時間,但由後來大多住在台灣的我來談英國脫歐,肯定是隔靴搔癢。
不過,身在台灣的你,又為什麼該看這篇?首先,台灣其實無法自外於世界,而除了大陸之外,其實美國、歐洲、甚至東南亞國協等各大經濟體,對我們和整個世界都會有相當影響;其次,我想藉這個機會向大家印證,甚至不需要用太複雜的談判模式,依然可以讓你看清楚許多局勢,即使把層級拉高到國家之間的談判也不例外。
什麼是梅姨的「脫歐12點計畫」?讓我摘錄媒體上常見的翻譯如下:
1. 儘可能地提供確定性。
2. 脫歐意味著英國的法律將在威斯敏斯特、愛丁堡、卡迪夫和貝爾法斯特制定。
3. 要使英國更強大,英國首先得更加團結。
4. 將在和北愛的共同旅行區維護上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5. 脫歐必須意味著對歐洲公民進入英國進行控制。
6. 會儘快確保生活在英國的歐盟公民的權利,以及生活在歐盟的英國公民的權利。
7. 政府不僅會保護歐盟法律下的勞動者權利,更會進一步發展這些法律。
8. 將尋求和歐盟的「大膽且富有野心的」自由貿易協議。
9. 英國是時候走向世界,重新發現其作為一個偉大的、全球性的貿易國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了。
10. 歡迎和歐盟合作夥伴在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領域中的協作。
11. 將繼續和歐洲同盟在外交和國防政策上進行緊密合作。
12. 分階段實施脫歐將符合英國、歐盟及其成員國的利益。
英國脫歐,未來兩年的談判進程與結果,不僅會影響英國和歐盟,而且會影響整個世界。
讓我們先來看看,歐盟和英國的最大擔憂是什麼。正如梅姨自己在演說中強調的,歐盟的崩解絕非英國所樂見。理由很簡單,歐盟早就搖搖欲墜,之前希臘等各國的經濟問題依舊無解,之後的難民問題,更可能讓德國的梅克爾這樣出色的政治領袖都可能大位不保,更間接地造成英國脫歐的事實。然而,對歐盟各國來說,歐盟若是就此崩解,可能代表一個更大的災難;而對英國來說呢?脫歐已經讓英國即將承受龐大的經濟及貿易壓力,若是歐盟之後崩解,混亂的局勢不但對英國毫無好處,它連對談的對象都不知道要找誰去談了。
就談判而言,雙方最大的擔憂,就足以形成雙方的離場時機點(walk-away point),萬一雙方的任何協議內容觸及或可能導致這個離場點,那雙方肯定談不下去。
英國 vs 歐盟,無疑地會是一場艱鉅的談判,而且會是一場漫長的談判。梅姨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她在12點鐘幾近宣誓般的表示,要脫就脫,絕對沒有什麼半脫半不脫。(有中文字幕的梅姨演說摘要)
她不只是想要在這場談判中定錨,而且是抱著一種長痛不如短痛的心態:英國脫歐肯定少不了震盪,但她不求這個震盪會小(因為也小不下來),但她希望這個震盪及充滿不確定性的期間能愈短愈好,而且得在這段期間內尋求讓英國未來有更好發展的契機。這,就是英國的談判目標。
歐盟的談判目標又是什麼呢?即使在英國脫歐公投之前,歐盟以及在許多政策和法律上提出讓步,所以一個雙方能找出交集的貿易協議是很可能得以產生的;對歐盟來說,重點是防止歐盟因而分解崩裂,但除了貿易協議之外,包括移民政策及雙方的公民權利,就不是那麼好擺平的議題,因為歐盟本身也未必知道未來會展到什麼狀況。
然而,這代表英國在這場國際談判中會有優勢嗎?我對我的英國朋友們很抱歉,因為就局勢來看,優勢不站在英國這一方。單單英國的談判目標有「盡快」完成脫歐這一項,對手只要以拖待變的拉長戰線,所帶來的時間壓力就足以讓英國難以招架。其次,英國的WATNA(最糟的談判下場)很清楚,就是英國整個解體、或是歐盟整個解體(意思是你還不能打垮對方,因為對方若是倒了,自己也可能跟著完蛋);但英國的BATNA是什麼?恕我才疏學淺,對英國來說,它雖然顯然已經想好幾個面對歐盟出招的層層防衛機制,但就整場談判來說,我現在還看不到英國的最佳替代方案會是什麼。
聽到梅姨提到「讓英國重新走向世界、讓英國更強大」,會不會讓你想到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是的,無論是新任美國總統川普的當選,或是英國脫歐公投的通過,其實都代表一種保守主義的興起。對英國來說,重點不只是贏得這場和歐盟之間的談判,而是必須要在這個過程中爭取國內民眾的認同。也就是說,對外談判之餘,梅姨的內閣每個舉動都要能讓國內的多數民眾買單;這會讓談判更難進行,但這就是現代國際政治的現實,也就是國際事務的決策將以本國利益為優先。你或許不喜歡這樣看似開倒車的世界局勢,但這就是你我正面臨的現實狀況,而且不分你我到底在哪個國家都會被影響。
提到川普,不得不連帶提到他最近發布的對伊朗等7個國家的移民及旅行禁令。讓我先說明我個人對政治的立場 – 沒錯,我對政治的立場,而不只是我對川普或美國這個國家的立場 – 我相信我接下來要說的話,對支持或反對川普的任何一邊聽起來都很刺耳,我知道自己的朋友中有許多人認為川普背棄了許多以往代表美國的普世價值而反對他,我也知道朋友圈中有人對川普大力讚揚而無限肯定,但我從來就不是為了討好任何人而寫。
先不談和我們隔了個太平洋的美國,讓我們先來講講我們出生長大的台灣。我必須老實跟各位說,從我有投票權開始,我投過的總統當選人從來就沒有當選過;不僅如此,我主觀意識的蠻討厭其中某些後來當上總統的人,而那些人兩個黨派都有,我不是因為他的政治立場而討厭他,而是單純討厭他這個人。
即使如此,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當任何一個人當選了總統,他就是我的總統,也是我們這個國家的最高元首,我知道我必須選擇相信他。
然而,看看今天的台灣,當任何一個總統就任後,我們好像只剩下三種人:對他的政治立場不滿而覺得他做的全是錯的人、只要生活有任何不滿就歸咎給不分黨派的執政團隊的人、以及對政治冷漠而覺得事不關己的人。簡單說,無論誰做在那個大位上,他做任何事情都是錯的,他不做任何事情也都是錯的,講的好像我們連自己的內分泌失調也非得怪在政府的無能上不可,而且更可悲的是,我們自己不思考解決之道,而每天繼續看著政論節目和政客胡鬧而藉著罵政府而自爽自嗨。
對我來說,即使我再討厭任何一個總統,既然他拿了夠多的選票當選了,這四年就算我們認栽了,讓他好好做他想做的事,不行就四年後再把他換掉吧!以台灣現在的狀況,我寧願看到我們選出一個笨蛋做錯事而搞砸了,我也不願意再看到任何當權者因為什麼事都做不成而繼續讓這個國家倒退。做任何事都一定會有人反對,做任何改變都一定會讓有些人的既有利益不再,但不要再用「尊重民意」和「傾聽人民聲音」當做不作為的藉口。
對於川普的移民禁令,我個人其實也覺得有違自由和平等的價值,而且我比一般人感受的可能更為直接,因為我真的有熟人此刻滯留在母國而無法返回美國。
但是,正如我在前面幾段提到的,既然川普當選了,美國就必須承受他做為總統而帶來的改變。當我們看到全美有一半的人在用史無前例的龐大聲浪在罵他時,別忘記美國也同時有為數相當多的人支持他的保護主義和美國至上的政策。假如川普可以運用他總統職權和個人手腕挺得住國會和法院的壓力,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評斷他的對錯?我們只能更積極敏銳的觀察這個情勢及影響,然後再設法應變而已。
看看前任總統歐巴馬,口才靈便而魅力無雙,別說美國人了,全球應該有許多人都喜歡他。但他的民主黨為何敗給川普?包括歐巴馬健保在內的政策,讓許多美國人想投民主黨都投不下去。這也呼應了我在一開始提到的英國情勢:表面上看起來是英國脫歐後與歐盟間的談判,但其實核心還是在於內閣和執政團隊能否維護英國人民的實質好處,而且或許必須要是短期內可見的好處,否則還沒談成就內閣改組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另一位關心美國局勢的朋友問我說,面對如此強大的抗議壓力,川普是否會對現在的移民禁令進行修正或妥協?
我笑了一笑,因為若以談判的角度來說,川普為什麼要做出修正或妥協?倘若現在這種看似不盡人情的禁令政策有效,我若是川普,當然會順水推舟的繼續推出各項張開保護大傘及維護美國自身利益的措施;若是這些禁令的弊多於利、甚至被法院或國會擋下了呢?對川普個人來說,他正好可以訴諸被打壓而壯志難伸的悲情,更進一步激發美國國內許多極端保守派的支持,因為那正是他賴以當選的大本營。這沒有什麼對或不對,而只在於一個領導者如何獲得更大的權力而已。
不論是美國或英國,這個世界正在轉變,轉變的方向未必是我們喜歡或能夠左右的,但我們卻無法不被影響。能否抓住其中的機會而取得相對有利的地位,才是我們該重視的課題,而不是別人吃麵、我們喊燒的隔岸觀火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